天坛公园建筑欣赏共24页文档
《游天坛公园》课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天坛沦为俄军的 兵营,大量文物珍宝被劫掠。1913年民国政府 设立天坛公园。
世界文化遗产
1998年天坛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公园的地理环境
01
02
03
地理位置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 区,与故宫、景山同在一 条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 皇家祭祀建筑群。
天坛公园内有各种演出,如京剧、杂 技、舞蹈等。游客可以在游览公园的 同时,欣赏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彩表 演。
活动三:天坛公园的手工艺体验
总结词
互动性强,寓教于乐
详细描述
天坛公园内设有手工艺体验区,游客 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如剪纸、泥人、糖画等。通过动手 制作,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和手工艺。
景点二:回音壁
总结词
具有独特声学效果的圆形围墙,是游客体验天坛公园的必游之地。
详细描述
回音壁是位于皇穹宇前的圆形围墙,墙面平滑坚硬,可以清晰地反射声音。游客站在围墙的一侧轻声 说话,另一侧的人可以清晰地听到。这种神奇的声学现象让游客们流连忘返,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景点三:圜丘坛
总结词
用于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其建筑风格独特。
历史价值
天坛公园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天坛公园也是北京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2 天坛公园的景点介绍
景点一:祈年殿
总结词
天坛公园的核心景点,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详细描述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内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祈年大典的场所 。这座殿宇气势恢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 精美的木雕和彩绘,感受古代皇家祭祀的庄严与神圣。
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6万多株,更有3500多株古松柏和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坛庙在中国古代被 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较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 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代中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 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古树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
天坛公园两重环墙的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寓意“天圆地方”,此墙因此俗称 “天地墙”。天坛公园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圜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 形,同样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公园的圜丘坛和祈谷坛同建在天坛内坛中,圜丘坛是举行“祀天大典”的地方, 因此位于内坛南部,即天神所在的方位;祈谷坛是祈祷丰收的场所,因此位于内坛北部 。
三音石为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块石板,因站在石上击掌一次却能听到三个回音而得名。三音石恰于圆形回 音壁的圆心位置,从这里发出的声波经由东、西配殿和回音壁墙面的反射,均能回到圆心;又因两个反射体到圆 心的距离差别较大,所以能听到三声回音 。
斋宫
斋宫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 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 御沟两道环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 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 。
祈年门祈年门是祈谷坛仪门,坐落于祈年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大祀门,后改为大享门。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乾隆皇帝钦定为祈年门。祈年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 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 。
北京天坛公园 PPT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 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 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 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 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 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 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 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 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 前三块石板即为 “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 只能听见一声回音; 当站 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 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 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平面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 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 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天 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 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 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 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 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 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 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 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贰
平面布局和特色
Hale Waihona Puke 平面布局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各有坛墙相围。 外坛墙总长6414米。内坛墙3292米,北面围墙高大,均为半圆形; 南边的围墙较低而呈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中轴线布局。天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 端,南 有圆丘坛,北有祈年殿。南北两坛之间由一条长360米,宽28米, 高2米多的“丹陛桥”相连接,组成了一个完整、壮观的建筑群体 。 整个建筑位于林海之中,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 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 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 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美学鉴赏之天坛

天坛如何表现对天的崇敬?一、布局规划①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②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③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④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
二、建筑①选址天坛选址在北京南面,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
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
②色彩祈年殿、皇穹宇及其周围附属建筑和坛墙的蓝色瓦顶象征蓝天——这是色彩象征。
蓝色便于天子祭天时与天交流,等级高于黑色。
祈年殿的西南方有一个斋宫,是皇帝祭天期间斋戒的住所,作为帝王寝宫,当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但斋宫仍然铺蓝色琉璃瓦,并且不是通常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
这是因为,帝王虽为人君,但作为“天子”,应表现出祭天的虔诚,因而在建筑色彩象征上也体现出了“奉天承运”的天命思想。
③方位天坛的建筑方位,为了明确地突出主体,首先用一条高出地面的丹陛桥构成轴线,轴线上的各组建筑也采取突出主体的手法。
如圜丘外面两层矮墙的处理,有助于空间的延展,使圜丘显得比真实尺度更加高大些,表现出天的精神功能需要。
天坛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置于主轴线之外,并取面东朝向,这象征皇帝作为“天子”低于“昊天上帝”的亲缘身份——这是方位象征。
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
北京天坛.ppt

布局
❖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 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 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 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 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 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历史沿革
❖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 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 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 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 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 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 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 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 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
祭天 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
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 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 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 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 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 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 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皇天上帝祭天所献上的贡品, 在经过隆重繁复的仪式后,通 过“燔柴炉”、“燎炉”焚化 敬天。
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
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
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
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
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
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
(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
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
天坛公园的格局。
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祈天敬祖,国泰民安——北京天坛公园

四海览胜祈天敬祖,国泰民安---北京天坛公园文/李伟 图片提供/壹图、占 到天坛,您会想到什么呢? 於已一定是那座三层蓝色琉璃瓦顶的圆形大殿---祈年殿。
祈年殿起源于1420年明永乐皇帝修建的 大祀殿。
嘉靖年间,皇帝采纳"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的建议. 设立四郊分祀制度,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北城建方泽坛祭地,东 城建朝曰坛.西城建夕月坛.并将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 殿改名大享殿。
清朝乾隆皇帝扩建 天坛,将大享殿改名祈年殿。
经过明清两代建设的天坛,周 延十余里,其4倍于故宫的面积上. 只有寥寥几处建筑,把中国哲学对"无"的理念诠释到极致.让人感 觉浩然天地之间,个人的渺小.宇宙 的宏大,天人对话的可及,穿越历史的可能.是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 集中体现。
这寥寥无几的几座建筑.沿南 北中轴线,主要是构成圜丘坛的圜 丘.皇穹宇和构成祈谷坛的祈年殿.皇乾殿,以及连接两坛的丹陛桥。
圜丘圜丘是明清帝王冬至祭皇天上 帝的地方。
从周朝开始,冬至祭祀神灵就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活动.冬 至祭天也是农业立国的重大国家典礼。
由此,圜丘虽然是一座简单的建筑.却承载了重大的寓意。
初建时圜丘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朝扩建改蓝色琉璃为艾叶 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三层圆坛.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
到最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也称天心石). 内圈铺扇面形石块9块.然后以9 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第二圈18块.第三圈27块……直到最外圈81块。
栏板、望柱也都为9或9的倍 数.栏板上层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为一年360周天的度数.象征"天"数,暗含"九五 之尊"的寓意。
每年冬至曰,当皇帝在天心石 上训谕时,声音会被周围环绕的栏56 «2021.1四海览胜板多次反射.多重回声叠加.形成浑厚响亮.万众迎合之势创造出"天人对话"的氛围,完成对天地的祭拜。
天坛介绍.ppt

祈年殿内部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 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 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 殿内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 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 , 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 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 巨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 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 节气,三层柱总共28根象征 二十八宿。
皇乾殿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
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 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 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
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 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斋宫
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占 地约四万平方米,双重 围墙,内墙四周有廊 167间,是卫士们避风 雨处,正殿为五间无梁 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 一。顶部用蓝色琉璃瓦 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 敢称尊。殿前露台上设 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 亭,铜人高1.5尺,身 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 刻有“斋戒”二字的铜 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 魏征而制(魏征以敢谏 著称)。正殿后是五间 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 戒的地方。
门票价格:
联票35元/人,门票15元/人 。大门6:00~ 22:00开放,内部景点每日8:00开放; 止票 时间:20:00,静园时间21:00
路线
丹陛桥
丹陛桥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祈 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始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长360米、宽30米, 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 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 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 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 逾4.5米。它南接圜丘成贞门, 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 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 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天坛
总体布局
圜丘
圜( yuán)丘位于天坛的 最南端,外面有二层围墙, 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 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 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 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 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 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 至“九九”八十一块,寓 意“九重天”。人站在天 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 厚、洪亮。
北京天坛PPT

丹陛桥
•
丹陛桥北连祈谷坛,南接圜丘坛,南低北高。丹陛桥平坦宽阔, 中心墁白石,石面稍向上凸起呈弧状,昔日祭典时此路为神舆行经之 路,称为神道,神道左右为城砖海墁,供帝王大臣行走。 • 丹陛桥桥东有一方形砖台,称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 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 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是个活动的房屋。皇 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明朝皇帝到 这里时,还要脱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礼。这表示洁净,不将微尘带到 神坛上。脱鞋以后,所经过的神路(即丹陛桥)便是铺满棕毯的走道 了。这条宽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 • 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 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 门关。
双环亭
• 双环亭又叫双环万寿亭,原在中南 海, • 是乾隆皇帝为他母亲庆祝50大寿而 建的寿亭,1997年迁到天坛。
天坛的历史
• 天坛居诸坛之首,是一座典型坛庙,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两倍,略小于颐和园.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每年"三孟"祭祀,即孟春 (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 该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外坛墙呈圆弧形,南墙与东、西墙为直角相交,取其天 圆地方之意.因为天坛建成初期,不仅祭天而且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 地坛后,才天、地分别祭祀.两道坛墙最初均为土坯砌成,曾称天坛土城.清乾隆十 二年(1747),将土城用砖包砌.两道墙之间称外坛.外坛墙一周11华里,只有两个门, 与先农坛相对者叫圜丘门,与太岁坛相对者叫祈谷坛门. 皇家祭天圣地,1860年曾遭英法联军洗劫,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当时,斋宫 曾设联军司令部,圜丘坛上架设了轰击前门和紫禁城的大炮.侵略军为了掠夺物资, 曾在圜丘坛门外设火车站(天坛外站)和祈谷坛门火车站(天坛内站).内站运兵员,外站 运军火.民国五年(1916)袁世凯登基,也在天坛演出了一场祭天的丑剧.军阀混战期间, 辫帅张勋曾在祈年殿设司令部,与段琪瑞巷战时,天坛内成为战场.1918年,天坛辟 为公园开放. 解放后,在外坛墙上新辟了东门、北门,有计划地修葺了内部建筑,增 加了设施.外坛部分保留了北半部,原来的圜丘门已不存在,这里建成了居民区,即 现在的复康里和天坛南里一带.现在的南门是原来的内坛南门.经过改造之后,使原 来的皇家坛庙,变成了一处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