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9故乡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故乡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课题课型教读课时3课时主备教师备课组长签字学习目标: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
2、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学习进程一、【课前预备】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情形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述。
2.小说的情节一样分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四个部份。
情节的进展是为塑造人物效劳的。
通过对故情形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3.小说中的人物描述有外貌描述、心理描述、行动描述、语言描述;通过这些人物描述能深切明白得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进而明白得其反映的社会情形。
4.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事件的时期背景,自然环境描述包括人物活动的地址、季节、气候、时刻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气氛,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等。
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并将词语抄写三遍。
阴晦()萧索()bǐ()夷chī()笑愕然()wǎng()然zìsuī()2、课文表达的要紧情形是什么?(不超过50字)二、【课堂学习】(1)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若是写故乡人的转变。
作者要紧写了哪些人的转变?他们有如何的转变?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如何的情感态度?(2)文中有多处环境描述,试找出一处对其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三、【随堂检测】(一)、填空。
⑴鲁迅是为大的家、家、家。
原名,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
著有小说集《》、《》和《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他心集》等多部高作。
《故乡》选自《》。
⑵本文大量运用了对照的写作手法。
文中要紧的对照有五处:的对照,反映了农人日趋凄惨的命运;的对照,反映封建品级观念及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的对照,反映出闰土淳朴仁慈的性;的对照,反映出每况愈下的农村经济;的对照,反映“我”对以后生活的向往。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故乡学案1 新人教版

课题故乡主备人备注课型新授课栏1.在对比中分析故乡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憧憬中的故乡)。
学习目标2.分析篇末议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学法指导朗读、讨论、交流一、导入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亲。
在分析了故乡的人的变化,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乡本身的变化。
二、检查预习、思考:(一)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A、记忆中的故乡生:——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解读:这样的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也为后文写闰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B、现实中的故乡生: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解读:①“横”的用法:杂乱、毫无生机。
写出了故乡的萧条破败。
②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旧时代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为下文写故乡及故乡的人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
C、憧憬中的故乡生: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读引导: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对比中,揭示旧时代中国的反动统治造成的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的日趋困苦的悲惨现实。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二)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
议论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引导: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故乡》教案篇1教学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既有重逢的喜悦,更有别离的伤感;“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既有对故乡人的亲切和依恋,也有对家乡景的留恋和向往。
然而《故乡》的作者在文中却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
二、了解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可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1:第9课 故乡

故乡〖学习目标〗1.能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的情感。
2.通过对比手法和人物细节描写的揣摩,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1. 本文是小说,由于篇幅较长,所以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了解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可采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人物描写最精彩的地方,详细分析揣摩相关的描写文字;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对一些描写,或是一些关键的语句要通过精读的方式细细品味。
2. 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隐晦.()鄙.()夷痴.()笑髀.()间愕.()然枉.()然恣睢..( )()瑟.()索2.解释下列词语。
隐晦:萧索:鄙夷:惘然:3.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鲁迅的资料写在下面,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
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小说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完成文章结构图解。
一回故乡:1.故乡二在故乡 2.3.4.三离故乡:(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2.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
①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有怎样的变化?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3.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想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4.精读课文86——88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故乡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第14课故乡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2.体会小说用第一人称“我”叙述的好处,并进一步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3.理解小说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人生。
学习过程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阴晦.( ) (2)瓦楞.( )(3)五行.( ) (4)髀.间( )(5)愕.然( ) (6)寒噤.( )(7)惘.然( ) (8)恣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写法。
(1)阴晦.()(2)无端..()(3)愕.然()(4)惘.然()(5)恣睢..()3.这篇文章选自《》,作者是。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4.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5.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三、拓展延伸6.请你设想一下闰土和“我”的后代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相遇,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
请以《100年后再聚首》为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设想要合理,要运用合适的细节描写,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1.(1)huì(2)léng(3)xíng(4)bì(5)è(6)jìn(7)wǎng(8)zìsuī2.(1)阴沉,昏暗(2)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3)吃惊的样子(4)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5)任意胡为3.呐喊鲁迅4.课文主要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
杨二嫂:年轻时美丽,矜持,“豆腐西施”;现在丑陋(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放荡,“圆规”。
闰土:少年闰土活泼刚健、朴质生动、热情纯真,“少年英雄”;现在迟钝麻木、悲哀痛苦,“木偶”。
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多种认识: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的渴望,等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 乡》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9.故乡快乐晨读回乡偶书[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时已八十六岁。
这时,距他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一、二句写家乡人事的变迁以及由此发出的人事无常的慨叹,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迁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从直抒胸臆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是妙用反衬,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
课前预学一、走近作者鲁迅(18 81--1936),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_家,浙江人。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_》,杂文集《二心集》《而集》《南腔北调集>等。
二、文体常识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
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裘达思想的一种文体,因此其有三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等。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________、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追溯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
因此,“中国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展开想象,花儿还会放飞什么?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学生写的作文片段。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自读课文,要求: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2、抽生分小节读。
3、生评读。
三、细读体悟,感受情感。
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自由读,边读边体悟。
2、学生汇报,交流。
学习第一节(1)、抽读,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齐读,体悟。
(3)、师问: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4)、抽生回答,表演读,评读。
(5)、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归纳: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提问:“渴求”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6)、学生带着感情齐读。
学习第二节(1)、抽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点评赏析: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
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学生再次品读感受。
(3)、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4)、西红柿练习,抽读。
师总结:我们朗读的。
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学习第三节(1)、指名读。
发散思维: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2)、生齐读这一节。
提问: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生回答学习第四节(1)、指名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学案内容预览:九故乡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 8 4 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 年1 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 年12 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 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自主学习】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 我’ 心痛?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合作探究】6、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7、“故乡”是谁的?8、“故乡”在哪里?9、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10、小说的主题。
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的皱纹;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更多超值精华资料等着你!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12、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朋友,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13、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14、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作比照?15、简单概括一下,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1)(2)16、俗话说“言为心声”。
请揣摩“分明的说道:‘老爷!... !’ ”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 4 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
【主题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⑵“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连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都不要吃,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吗!”他高兴了。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晨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 ”“是么?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⑶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⑷“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让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⑸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⑹“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的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卜……”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的打滚。
⑺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⑻听到了喊声,慢慢的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⑼“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他恭敬而得胜的说。
“你不错。
”主人这样夸奖他。
⑽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11)“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
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咼兴似的回答他。
20、第①段中和“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的“总”“不过”分别照应的词语是、。
21、第②段中奴才听了聪明人的话后,说:“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这句话表现出奴才什么特点?22、文中的聪明人、傻子、奴才是三类人的代表,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23、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写成。
文中除了人物有象征意义,奴才住的黑屋子也有象征意义。
说说它象征什么。
24、第①段中,鲁迅先生写奴才只要也只能向人诉苦,那么,第③段写奴才只要也只能是。
25、你认为本文主要写哪个人物?作者主要在批判什么【拓展提升】26、“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一钱。
”这种格式在修辞学上叫回环。
请模仿这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27、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28、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
(该为感叹句)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 ,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
' (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教(学)后记】加入中考学习小组更多超值精华资料等着你!参考答案第九课故乡【自主学习】1、悲哀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故乡之景、故乡之人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4、(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
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
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