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理解

合集下载

中庸参考答案

中庸参考答案

中庸参考答案中庸参考答案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理念,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它强调的是“中”和“庸”的境界,即不偏激、不极端,而是保持平衡、稳定的态度和行为。

那么,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中庸的原则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一、中庸的哲学思想中庸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而成的,只有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才能实现万物的发展和生长。

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中庸的境界。

中庸的哲学思想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需要保持平衡和谐的态度。

不能过于自私自利,也不能过于无私无欲。

只有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中庸的道德准则中庸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它强调的是“中庸”、“和谐”的原则。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坚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中立的立场。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冲突所干扰。

在处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时,我们也要遵循中庸的原则。

不能过于贪婪和自私,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只有在平衡中寻求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中庸的实践方法中庸的实践方法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通过冥想、修身养性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内心修养,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其次,我们要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要完全放弃对物质的追求。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生活,追求身心的平衡和谐。

最后,我们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保持平等、互助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同时,也要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关于准确理解中庸之道核心观念的清单

关于准确理解中庸之道核心观念的清单

关于准确理解中庸之道核心观念的清单关于准确理解中庸之道核心观念的清单“中庸”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儒家理念,但是它所表达的意思一直被误读。

那么,《中庸》到底在说些什么?「得到」App邀请著名思想隐士熊逸创作了这篇清单,共14个要点,让你一篇文章读懂《中庸》。

1. 先说最重要的——“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中国文化流传中最大的误解之一。

“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

那恰恰是儒家最痛恨的“乡愿”,也就是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没有道德原则的人。

2. “中庸”不是“不走极端”,而是“刚刚好”。

比如,开车的时候,是向左打方向盘好?还是向右打方向盘好?都错。

在特定时间点上,你只有“刚刚好”才能把车开稳。

再比如,国家经济是自由放任好?还是计划管制好?都不对。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给出特定政策,才是治国之道。

3. 人类会思考之后,总想追求一些抽象的“原则”。

但是在实践中,没有任何一种原则是完全适用的。

有效的实践,总是复杂原则的混合应用,这就是“中庸”。

中庸,是我们从观念世界走向实践世界最重要的桥梁。

4. 下面来说《中庸》这本书。

我们现在知道的《中庸》,是“四书”中的之一。

其实,它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

它后来的地位,是组织上不断提拔的后果。

到了南宋,朱熹编写出了《中庸章句》,《中庸》的经典地位正式确立,成为“四书”序列里最高级的学问之一。

5. 别的先不说,《中庸》的文笔确实很好,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

它满篇都是对仗、排比,还尽用大词。

文章虽然不长,但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成语和名言。

在制造成语和名言的密度上,恐怕再没有一篇古文能超过《中庸》。

比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君子慎独”。

读这样的古文,就像在海外旅游,总能碰见老熟人,亲切得很哪。

6. “中和”是《中庸》的重要概念。

人淡淡然没动情绪的状态叫做“中”,情绪虽然发作却合乎节制的状态叫做“和”。

你要是读朱熹和王阳明,经常会看到他们说什么“已发”、“未发”,这些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下面是关于《中庸》全文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 第三章【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中庸体会和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仁爱、礼制、诚信等方面,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于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让自己过度疲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2.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乱砍乱伐,不随意排放污染物。

3.仁爱:中庸之道强调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强求他人。

4.礼制:中庸之道强调礼制,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

5.诚信:中庸之道强调诚信,言行一致,不虚伪。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虚伪,不骗人。

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

中庸体会和心得篇2中庸体会和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采取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激、不过分。

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避免偏见和失误。

2.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包容、开放,避免冲突和误解。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中和”的思想,即人的言行应该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以下是读《中庸》的一些心得体会:1.认识“中庸”之道《中庸》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中庸”的概念,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原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它既不过分,也不过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2.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中庸》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

例如,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天地万物,保持谦逊、勤奋、善良等品质,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慎思明辩《中庸》主张要“慎思明辩”,即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思考,明辨是非,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知行合一《中庸》强调了“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只有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5.不断学习和提高《中庸》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是一本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阐述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中庸之道”,强调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读《中庸》后,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我从《中庸》中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问题,如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处理纷争等,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个意思是:保持中立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生活不会偏离和改变它的目标和主张。

这是一种持续成功的方式。

孔子曾说:“中庸是一种美德。

中庸是最重要的。

人民生机勃勃已经很久了。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种含义:中间是指善的含义和平庸的相同用法,即中间用法的含义。

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有技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这也意味着人们应该坚守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立是世界的根基【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你可以马上离开,但你不能离开道。

因此,一个绅士的谨慎比他看到的要多,他的恐惧比他听到的要多。

不看隐藏,不显示微(3)。

因此,一个绅士应该谨慎对待自己的独立性。

幸福、愤怒、悲伤和喜悦的缺失被称为(4);头发和一切都在中间部分(5),称为和。

世界上的人也是世界的根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1)命运:天赋。

朱子解释说:“天堂与殷和杨和五个元素一起转化为万物,而齐则形成,而理性也赋予严和命令。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 试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题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子曰: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 及。”…… ……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狷者有所不为也。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 所包含的意思? 所包含的意思?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狂 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 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 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 现实意义
中庸概述
• 全局思维:顾全大局,为大局(国家、 全局思维:顾全大局,为大局(国家、 社会、 学校)着想, 社会、党、学校)着想,仍是人们用以 解释其行为的原因和借口 • 阴阳转换思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阴阳转换思维:塞翁失马, • 冲突解决:以和为贵、不走极端、恰如 冲突解决:以和为贵、不走极端、 其分 • 做事不能太“绝”:给他人留余地,放 做事不能太“ 给他人留余地, 人一马
模 拟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试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题 (4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40字)(1 过40字)(1分)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 恶分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 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是最高的德行。 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 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 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 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 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 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 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 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 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既强调礼的运 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 理性的。 理性的。
模 拟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试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题 (4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40字)(1 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分析。( 。(3 分析。(3分)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 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 可行也。 可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是什么意思?“和为贵”是不是“放之四 礼之用,和为贵”是什么意思? 和为贵”是不是“ 礼之用 海而皆准”的真理? 海后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题 (4 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 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 曰:“过犹不及。” …… …… …… 过犹不及。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也。 ,狷者 不 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 为什么?( ?(4 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 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拟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 试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题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子曰: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 及。”…… ……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狷者有所不为也。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 为什么?( ?(4 价?为什么?(4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 的理解。 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 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 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 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 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注意火候, 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 握分寸。一句话: 不及”都不好。 不及”就是“ 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不及”就是“不 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 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 就是“过火” 过了火” 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 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说这是 彻底” 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 “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 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 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 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 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 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 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 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 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 列宁说过: 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 ——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 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 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 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 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1 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模 拟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试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题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分析。( 。(3 分析。(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