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泌尿学会更新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欧洲泌尿学会更新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欧洲泌尿学会更新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欧洲泌尿学会更新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编辑部摘

欧洲泌尿学会(EAU)的首个前列腺癌(CaP)诊疗指南于2001年发表。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当出现影响CaP 临床治疗的重要变革时,EAU 都会对指南进行更新。2005年8月,EAU 再次更新了CaP 诊疗指南。从w ww.uro https://www.360docs.net/doc/5a3524018.html, 网站上可以获得新指南的完整版本。

工作小组对新数据进行文献回顾,并按循证医学(EBM )原则,插入了证据水平和推荐分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推荐资料的质量。

下面就指南中CaP 的危险因素、CaP 的筛查、CaP 的诊断与分期方法和CaP 的治疗原则部分分别进行介绍。

1 CaP 的危险因素

这次更新的指南指出,遗传因素在临床确定前列腺癌患病危险时是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也可对这种危险产生重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有值得推荐的证据,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摄入动物脂肪,多食水果、谷物和蔬菜)能降低这种危险。现有一些这方面的证据,在CaP 患者的男性亲属咨询饮食影响的时候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他们(证据水平:3~4级)。

2 CaP 的筛查

普查或大规模筛查就是对无症状的危险人群进行检查,通常仅在筛查者进行试验或研究时才会开展筛查工作。但早期检查或随机筛查可以发现散发病例。通常由被筛查者(患者)或他们的医师决定是否进行这类筛查。

有两项正在进行的大型随机研究可评估CaP 筛查的效果,即在美国进行的PLCO(前列腺、肺、结肠直肠和卵巢)研究和在欧洲进行的ERSPC(欧洲CaP 随机筛查)研究。2008年将对这两项研究的主要终点--CaP 致死率差异--进行首次分析(证据水平:1级)。

因此,目前缺乏支持性的证据,或忽视了在所有特定人群中男性的CaP 早期大规模筛查。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直肠指诊(DRE)联合检查对知情良好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是没有争议的,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证据水平:3级)。

3 CaP 的诊断与分期

通过进行深入的诊断和分期工作,结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并发症,确定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要避免采用对治疗决策无作用的操作。下面列出了对CaP 诊断和分期的七条指导: DRE 结果异常或血清PSA 检测值升高可作为CaP 的指征。正常PSA 水平的精确临界值尚未确定,但通常用PSA 水平2.5~3 g/L 作为青年男性正常值标准(C 级推荐)。 CaP 的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B 级推荐)。根据管理患者的需要做活检和进一步的分期。 对多数可疑CaP 患者,推荐使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系统组织活检确诊。推荐穿刺活检在前列腺各方向取样至少6~10个点,对较大的前列腺要在更多点取样(B 级推荐):由于移行区活检检出率较低,不推荐在第一次活检时对此部位取样(C 级推荐)。对持续存在CaP 指征(DRE 异常,PSA 升高,或第一次组织活检病理所见提示恶性疾病)的患者要再次进行活检。总而言之,不推荐进行更多活检(三次或更多次);是否进行只能由患者决定(C 级推荐)。 给患者经直肠在前列腺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可使接受前列腺活检的患者得到有效的麻醉(A 级推荐)。 根据DRE 结果和可能有的M RI 检查结果,判断CaP 的局部分期(T 期)。前列腺活检阳性结果的数量和部位、取样点受累的百分比、肿瘤的分级和血清PSA 水平可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C 级推荐)。 仅当计划进行治愈性治疗时,淋巴结状态才较重要(N 期)。T 2期或者更低分期者(PSA<20 g/L,Gleason 评分<6分),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低于10%,可省去淋巴结评估。只有淋巴结清扫术才能确定精确的淋巴结分期(B 级推荐)。 对骨转移(M 期),最好的评价方法是骨扫描。在血清PSA 水平低于20 g /L 、肿瘤分化良好或者中度分化的无症状患者,可不进行此项评价(B 级推荐)。

4 CaP 的治疗

通常不可能将一种治疗方案描述得比另一种治疗方案更好,因为在这个领域缺乏随机对照研究。但基于可利用的有限文献资料,仍可做出一些推荐方案。对CaP 患者初步治疗总体方案列于表1中。表1中概述了根据诊断分期的详细分类的治疗方案。

399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5月第21卷第5期

表1 CaP 初步治疗方案

分期

治疗注释T 1a 观察等待

对分化良好和中分化肿瘤、预期寿命<10年的患者使用标准疗法;对于预期寿命>10年的患者,推荐经直肠超声检查(T U RS)和活组织检查重新分期(B 级推荐)根治性前列

腺切除术

这是预期寿命长、特别是肿瘤分化程度低的年轻患者的选择(B 级推荐)放射疗法

这是预期寿命长、特别是肿瘤分化程度低的年轻患者的选择在T U R P 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较高,尤其是组织内放疗更是如此(B 级推荐)激素疗法

不宜选择(A 级推荐)联合治疗

不宜选择(C 级推荐)T 1b ~T 2b 观察等待

这是肿瘤分化程度良好和中度且预期寿命<10年的无症状患者的选择不接受治疗相关性并发症的患者(B 级推荐)根治性前列

腺切除术

这是对于预期寿命>10年且接受治疗相关性并发症患者的标准治疗(A 级推荐)放射疗法适于预期寿命>10年且接受治疗相关性并发症的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预期寿命在5~10年且肿瘤分化程度低的一般状况不好的患者(推荐联合治疗;见下注)

(B 级推荐)

激素疗法适于需要缓解症状的患者和不适宜用治愈性疗法的患者(C 级推荐)

单纯抗雄激素治疗比观察等待的预后还要差,不推荐(A 级推荐)

联合治疗术前新辅助激素治疗(N H T )加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未证实可以获益(A 级推荐)

NH T 加放射治疗:最好采用局部治疗。未证实可提高生存率(B 级推荐)

激素治疗(2~3年)加放射治疗:对于低分化肿瘤的疗效优于单纯放射治疗(A 级推荐)

T 3~T 4观察等待这是T 3期、分化良好和中分化肿瘤、预期寿命<10年的无症状患者的选择(C 级推荐)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这是G 15~7、PSA 水平低、预期寿命>10年的T 3a 期患者的选择(C 级推荐)

放射疗法适于预期寿命>5~10年T 3期患者。剂量相应增加>70G y 似乎有益。

如果不能进行这项治疗,推荐使用与激素疗法相结合的联合治疗(A 级推荐)

激素疗法适于T 3~T 4期高P SA 水平(>25 g/L)有症状患者和一般状态不好的患者,优于观察等待(A 级推荐)

联合治疗放射治疗加激素治疗可能优于单纯放射治疗(A 级推荐)

NH T 加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未证实可获益(B 级推荐)

N +,M 0观察等待适于无症状患者。患者要求。可能会对生存率有负面影响(C 级推荐)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非标准选择(C 级推荐)

放射疗法非标准选择(C 级推荐)

激素疗法标准治疗(A 级推荐)

联合治疗非标准选择。患者要求(B 级推荐)

M +观察等待非标准选择。可导致比立即激素治疗更低的生存率/更多的并发症(B 级推荐)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不宜选择(C 级推荐)

放射疗法不宜选择(C 级推荐)

激素疗法标准疗法。不应拒绝治疗有症状的患者(A 级推荐)

联合治疗

不宜选择(C 级推荐) 编者注:这是欧洲标准,中国借鉴需注意人体差异,应综合考虑

(摘自2005年8月2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

400 Journal of Clinical U rology,M ay 2006,Vol 21,No 5

前列腺癌NCCN解读

《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张骞周利群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 2010-05-13 2010版《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内容与2009版相比有一定修改,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新的推荐意见。本文将按照原文的结构就修订内容进行叙述总结,希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诊断、分级和复发危险分层(PROS-1) 在2009版《指南》中,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可采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得到淋巴结组织,以求证是否存在肿瘤转移,而2010版《指南》则推荐以活组织切片检查替代FNA,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避免细针抽吸时取不到肿瘤细胞的情况。 新版《指南》扩充了一项前列腺癌的复发危险等级,即极低危前列腺癌(见表)。极低危是从2009版低危前列腺癌中划分出来的,这使得复发危险等级的划分更加细化。 初始治疗及辅助治疗 极低危和低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2) 在2010版《指南》中,极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一般<20年。对此类患者,初始治疗推荐仅定期积极监测(2B类),目的是早期发现病变的进展。积极监测包括每半年1次血清PSA检测及每年1次直肠指检(DRE)。 对于预期寿命≥10年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初始治疗,2010版《指南》主要有两项修订。

一项是对定期积极监测方法的调整。对于接受定期积极监测的患者,检测方法在原有血清PSA和DRE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年1次的前列腺活组织切片检查,这可早期发现前2种检查方法无法发现的病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另一项是对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进行了调整。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盆腔淋巴结的清扫取决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可能性。依据这个标准,2010版《指南》推荐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门槛有所降低,由原来预测可能性的7%降至2%。另外,《指南》还增加了“异常病理特点”这一概念,其定义从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的单纯切缘阳性扩展到精囊受累、腺体外蔓延或腺体外组织可检测到PSA等,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可选择放疗或继续观察。 中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3) 对于接受放疗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2009版《指南》明确了可采用的各种高精度放射治疗方法,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但并未强调IGRT应用的时间。 2010版《指南》重点强调了IGRT需配合3D-CRT或IMRT每天应用,无论患者预期寿命的长短,都须照此方案执行。 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和辅助治疗(PROS-4) 对于接受放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患者,2010版《指南》推荐ADT的治疗时间由相对较短的4~6个月延长至2~3年,虽然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按照原方案与放疗联合应用。 补救检查方法(PROS-7) 对于放疗后PSA水平继续上升或DRE阳性的患者,除了2009版《指南》提到的进行活组织穿刺、腹部CT等检查外,2010版《指南》又新增了直肠内磁共振成像(MRI)及PSA倍增时间(PSADT)的检查指标,这些方法的增加有助于对病变的监测,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对于此类患者,如活组织穿刺结果为阴性且无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低温手术治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如检查结果示有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单纯观察和ADT两种方式;如考虑患者为局部复发,新版《指南》推荐采用有创性检查方法,如活组织病理切片、直肠内MRI等进行检查。 系统治疗及系统补救治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trea--中文翻译

Goce Spasovski Raymond Vanholder Bruno Allolio Djillali Annane Steve Ball Daniel Bichet Guy Decaux Wiebke Fenske Ewout Hoorn Carole Ichai Michael Joannidis Alain Soupart Robert Zietse Maria Haller Sabine van der Veer Wim Van Biesen Evi Nagle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onatraemia Received: 31 December 2013 Accepted: 3 January 2014 Published online: 22 February 2014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and ESICM 2014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10.1007/s00134-014-3210-2)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G. Spasovski State University Hospital Skopje, Skopje, Macedonia R. Vanholder W. Van Biesen ()) Ghent University Hospital, Ghent, Belgium e-mail: Wim.VanBiesen@UGent.be B. Allolio W. Fenske Wu¨rzburg University Hospital, Wu¨rzburg, Germany D. Annane Raymond Poincare′ Hospital, University of Versailles Saint Quentin, Paris, France S. Ball Newcastle Hospitals and Newcastle University, Newcastle, UK D. Bichet Consultant Nephrologist, Sacre′-Coeur Hospital, University of Montreal, Montreal, Canada G. Decaux A. Soupart Erasmus University Hospital, Brussels, Belgium E. Hoorn R. Zietse Erasmus Medical Centre,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C. Ichai Nice University Hospital, Nice, France M. Joannidis Innsbruck University Hospital, Innsbruck, Austria M. Haller S. van der Veer E. Nagler ERBP Methods Support Team, Ghent University Hospital, Ghent, Belgium M. Haller KH Elisabethinen Linz, Linz, Austria S. van der Veer Centre for informatics, Amsterdam Medical Centr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摘要 低钠血症定义为血钠浓度小于135mmol/L,是身体水 电解质平衡最容易出现疾病。发生率约占20%的急症 住院患者,超过20%的重症住院患者。低钠血症症状 从轻微到严重,甚至致死。尽管如此,对于病人的管 理和诊疗仍然存在问题,此环境下,欧洲危重病学会 ( ESICM)、欧洲内分泌学会( ESE) 和以欧洲最佳临床 实践( European Renal Best Practice,ERBP) 为代表 的欧洲肾脏病协会和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 ERA- EDTA)共同制定了欧洲低钠血症临床诊疗指南. 关键词低钠血症低渗透压指南诊疗管理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目录 膀胱癌 (3) 一、疾病相关情况 (3)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3)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4) 单纯性肾囊肿 (4) 一、疾病相关情况 (4)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5)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6) 精索静脉曲张 (6) 一、疾病相关情况 (6)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7)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7) 良性前列腺增生 (8) 一、疾病相关情况 (8)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8)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9) 输尿管结石 (10) 一、疾病相关情况 (10)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11)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11)

膀胱癌 一、疾病相关情况 膀胱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常见类型包括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细胞癌,其中以尿路上皮癌最常见。绝大多数膀胱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血尿,血尿程度与肿瘤大小、数目、恶性程度等不完全一致;肿瘤合并坏死、尿路感染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若肿瘤转移或局部浸润可引起相应症状。 膀胱镜检查对诊断膀胱癌具有决定性意义,可通过活检组织证实肿瘤性质,并了解膀胱肿瘤大小、数目、分布等。彩超及CT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临床分期等。膀胱癌的治疗复杂,应根据肿瘤的大小、数目、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病情稳定,制定了膀胱灌注化疗方案,需进行门诊膀胱灌注治疗及定期随访观察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怀疑膀胱癌,医院条件无法进一步确诊者; 2.无痛性血尿症状明显怀疑膀胱癌,医院条件无法进一步确诊者;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2014欧洲低钠血症诊疗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指南解读· 2014欧洲低钠血症诊疗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张劭夫 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呼吸内科(山东济南250014) DOI :10.7507/1671-6205.2015027 通信作者:张劭夫, E-mail :zhangshaofu625@sina.com 低钠血症的定义为血清钠低于135mmol /L ,为临床最常见的水盐失衡类型,其发生率约占住院患者的30%,因其涉及临床学科较广而备受临床医生的关注。欧洲危重病学会(ESICM )、欧洲内分泌学会(ESE )和以欧洲最佳临床实践(European Renal Best Practice ,ERBP )为代表的欧洲肾脏病协会和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ERA-EDTA )共同制定了欧洲低钠血症临床诊疗指南[1] 。现将其要点介绍如下。 一、低钠血症的病理生理 根据低钠血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将其分类:(1)假性低钠血症。(2)非低渗性低钠血症:①等渗性低钠血症;②高渗性低钠血症。(3)低渗性低钠血症。 1.假性低钠血症:正常血浆含7%容积的固相物质(即含水量为93%)。在实际检验时,为了减少所需血标本量,通常在检测前对血清标本进行稀释。因稀释仅对溶液的液相部分而言,固相部分无法稀释,当血液中固相物质如脂肪和蛋白增加,所计算的离子水平将被低估。直接用血气分析的电位测定法测定血钠,因不必稀释标本,故结果可靠。假性低钠血症的血渗透压正常。妊娠期间,血清钠可能降低4 5mmol /L 。 2.非低渗性低钠血症:血清含有其他渗透性物质使有效渗透压增加,吸引细胞内的水至细胞外液而导致细胞外液稀释所致低钠血症。 3.低渗性低钠血症:测得的血清渗透压<275mOsm /kg 常提示为低渗性低钠血症,因为有效渗透压不会高于总的或测得的渗透压。根据患者的循环血量状况,低渗性低钠血症又分为:(1)低渗低容量低钠血症;(2)低渗等容量低钠血症;(3)低渗高容量低钠血症。 指南主要涉及低渗性低钠血症, 故需首先建立区分高渗与非高渗的临床标准。指南推荐的对低渗性低钠血症临床评价的鉴别程序为:(1)首先检测并 解释尿渗透压:如果尿渗透压≤100mOsm /kg ,可认为 水摄入相对过量是低渗性低钠血症的原因;(2)如果尿渗透压>100mOsm /kg ,推荐同时在采取血液标本的基础上分析尿钠浓度;(3)如果尿钠浓度≤30mmol /L ,推荐接受有效循环血量降低为低渗性低钠血症的原因;(4)如果尿钠浓度>30mmol /L ,建议评估细胞外液状况和利尿剂的应用,以进一步明确低钠血症的可能原因;(5)不建议检测加压素用于诊断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 )。尽管尚无理想评价加压素活性的精确的诊断研究,但是尿渗透压≤100mOsm /kg 几乎总是表明因水摄入过多所导致的最大尿液稀释。由于检测尿液渗透压是一项简便易行地证实过量水摄入的方法,指南推荐将测量尿渗透压作为低钠血症诊断的第一步。如果尿渗透压>100mOsm /kg ,则需进一步确定低钠血症为高血容量、等容量还是低血容量。研究表明30mmol /L 是区分低循环容量与等容和高容的阈值 [2-3] 。低钠血症诊断流程见图1。 二、低钠血症的诊断(临床分类) 1.根据血钠浓度分类:轻度(mild )低钠血症:血钠130 135mmol /L ;中度(moderate )低钠血症:血钠125 129mmol /L ;重度(profound )低钠血症:血钠<125mmol /L 。 2.根据发生时间分类:急性低钠血症<48h ,慢性低钠血症≥48h 。如果不能对其分类,除非有临床或病史证据,则应认为系慢性低钠血症。设定48h 为急慢性低钠血症的界限的主要原因为,大脑通过减少其细胞内渗透活性物质如钾和有机溶质以试图恢复脑容量的过程需24 48h 。故以48h 作为急性和慢性低钠血症的界限。 3.根据症状分类:中度症状:恶心,意识混乱,头痛;重度症状:呕吐,呼吸窘迫,嗜睡,癫痫样发作,昏迷(Glasgow 评分≤8分)。 指南对低钠血症分类做出的说明:①血钠水平:重度低钠血症血钠≤125mmol /L ,文献提示血钠110 125mmol /L 时患者症状明显且严重。②进展速度:低钠血症发生于<48h 更易发生脑水肿,且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版)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和中国发病趋势 3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8 (一)、前列腺癌症状8 (二)、前列腺癌诊断8 (三)、前列腺癌分期14三、前列腺癌治疗18(一)、观察等待治疗18 (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 19 (三)、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 22 (四)、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 26 (五)、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30 (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33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40 (一)、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40(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随访43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45(一)、根治术后复发的诊治46 (二)、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49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53 (一)、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概念 53 (二)、疗效评估方法53 (三)、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治疗 54 七、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6 (一)、骨转移的诊断 56 (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57 (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7 (四)、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的随访 58

一、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和中国的发病趋势 2002年全球有679,000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11.7%,位列常见肿瘤的第5位和男性肿瘤的第2位。但是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占肿瘤新发病例的19%,而在发展中国家仅占5.3%[1]。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2002年的标化发病率为1.6/10万,远低于美国的124.8/10万[2]。然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上海1997-1999年的发病率较1985-1987年增加了3.5倍[3]。 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 发病率和死亡率 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是低发病率地区。1993-1997年美国黑人的标化发病率达到了185.7/10万,是同期上海市民的60倍[4](见图1)。虽然绝对数差别很大,但是近30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大部分国家都有明显的升高。1978年至1997年美国黑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了92.8%,同期新加坡华人的发病率增加了88.4%[4]。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高明显受到了PSA筛查的影响:1986年随着PSA检查技术的广泛使用,发现了许多无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使得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在1992年达到高峰,随后由于早期筛查的缘故发病率出现下降,1995年以来保持缓慢增长[5]。同期上海、台湾和新加坡三个亚洲发达地区的肿瘤发病率资料显示:近20年时间,三个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增加了3.3倍、8.5倍和4.8倍[3, 6, 7](见图2)。目前新加坡和台湾的前列腺癌发病率都在15/10万以上,位列男性常见肿瘤的前6位。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差异显著(高达78倍),但是前列腺癌死亡率的差别要小得多(16倍)。由于PSA筛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1998-2002年美国的前列腺癌死亡率为30.3/10万,并且仍处在下降趋势中。而亚洲地区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和发病率变化相接近,1978年至1997年新加坡华人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增加了173.7%。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是反映肿瘤致死性的指标,虽然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但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低于亚洲国家且逐渐降低。 1.2 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1%的患者病变局限。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1988-1995年上海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6.5%[9]。 2 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2.1 年龄和种族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年龄密切相关,美国7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大于65岁[10]。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39岁以下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为0.01%,40-59岁的几率为 2.58%(1/39),60-79岁的几率达14.76%(1/7)[10]。国内也呈现高年龄组发病率高的分布,1997-1999年上海75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占总数的51.2%[11]。 除了年龄,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差异也很大。美国黑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

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加强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泌尿外科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用于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诊疗的腹腔镜技术、经尿道内镜技术和经皮肾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三级医院设有泌尿外科,二级医院外科设有泌尿外科病房或专业组。每年收治泌尿外科患者不少于400例,完成泌尿外科手术不少于200例。 2.手术室条件要求。 (1)包括术前准备室、手术室、术后观察室以及门诊手术室等。 (2)有满足泌尿外科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3.设有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专业科室或专业医师,有满足泌尿外科内镜麻醉必须的设备、设施,具备泌尿外科内镜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以及并发症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三)有不少于2名经过泌尿外科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w2泌尿外科诊疗规范

广东省泌尿外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泌尿生殖系感染 肾结核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肾结核多见于青、壮年,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肾病变范围以及输尿管膀胱继发结核的严重程度。 (二)早期有血尿和脓尿,病变蔓延至膀胱,引起结核性膀胱炎,产生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并逐渐加重;还可有低热、盗汗、腰痛。晚期可出现尿毒症。 (三)约10%患者有局部体征,表现为肾区可触及肿大的肾脏,肾区叩痛、压痛。 (四)应与慢性肾盂肾炎、肾或膀胱肿瘤、泌尿系结石作鉴别诊断。 二、辅助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二)24小时尿沉渣找抗酸杆菌阳性率较低,应多次重复检查,尿结核杆菌培养,对疑难病例有帮助。 (三)血沉和肾功能检查:血清尿素氮、血肌酥检查测定肾功能; (四)X线检查:胸片有时可见肺结核病灶。IVU可见肾盂肾盏破坏,边缘模糊,不规则,有的显示空洞形成。部分患者出现患肾功能损害,对侧肾盂积水及挛缩膀胱。 (五)膀胱镜检:见粘膜充血、溃疡或结核结节。必要时行逆行造影。 三、诊断标准 (一)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有异常发现。 (三)活检或切除标本病理证实。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指征 1·临床前期肾结核; 2·单侧或双侧肾结核属小病灶者; 3·身体其它部位有活动性结核暂不宜手术者;; 4·双侧或独肾结核属晚期不宜手术者; 5·患者同时患有其它严重疾病暂不宜手术者; 6·配合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后应用。 (二)药物 l·利福平<45kg者、450mg/d;>45kg者、600mg/d; 2·异烟肼,300mg/d; 3·吡嗪酰胺<50kg者,1.59/d ;>50kg者,2.09/d; 4·乙胺丁醇l5mg/kg.d; 5·环丝氨酸250ng/d,tid。 (三)联合用药与短期化疗:利福平十异烟肼十吡嗪酰胺2个月,利福平十异烟肼4个月,总疗程6个月,服用上药时,应将全日剂量于饭前前半小时一次服完。 二、手术治疗 (一)肾切除术的指征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泌尿外科试卷

泌尿外科理论测试卷2015年 一、名词解释 1.充溢性尿失禁 2.膀胱刺激症 3.镜下血尿 4.肾绞痛 5.体外冲击波碎石 二、填空题 1.对急性尿潴留病人试行导尿,一般排尿量不宜超过()。 2.长期保留导尿者,应夹闭尿管,每()定时开放一次,以免 ();尿管应()更换一次。 3.尿道探子和膀胱镜检查术后,应注意观察尿道()及() 情况。 4.尿路平片正位片拍摄的范围包括(),()及( )等部 位。 5.根据损伤程度,肾损伤可分为()、()、 ()及();尿道损伤可分为()、()和()。 6.男性尿道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尿道包括()和 ();后尿道包括()和()。 7.男性病人骑跨伤常引起前尿道()损伤,耻骨骨折常 引起尿道()损伤。

8.肾损伤后应卧床休息(),防止过早起床活动造成 (),一般应等尿内红细胞消失()后下床活动。 9.暂时性膀胱造瘘管,一般留置(),如需长期留置时,则 需每隔()在()条件下更换造瘘管一次。 10.尿石症的病理特点易引起(),造成()和 ()。 11.两次ESWL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肾盂造瘘管如引流不畅需要冲洗时,每次液量应控制在 ()内,造瘘管留置应()日以上,拔管前应()观察或经()造瘘管证明通畅时,方可拔管。 13.前列腺增生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最主要的症状是 (),行前列腺切除术后,观察及防止()是术后护理的重点。 14.肾癌、膀胱癌、肾盂癌共有的主要症状是(),肾母 细胞瘤最早的表现是()。 15.BPH的药物治疗目前有三大类药物,分别是:()、 ()、()。 16.前列腺手术后1周内禁止(),以免刺激前列腺窝出 血。 17.膀胱冲洗液温度要适宜,术后48 h内应注意冲洗液的温度,夏季

前列腺癌的中医诊疗指南

前列腺癌的中医诊疗指南 殷东风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省中医院肿瘤科 辨证汤药 1.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接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且具备治疗条件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不同治疗阶段分别发挥其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协同增效减轻不良反应,巩固疗效等作用。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应结合辨病治疗,把握前列腺癌正气不足,邪毒内存的基本病机,适当应用具有扶助正气和控制肿瘤作用的中药。 (1)手术结合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目前仍是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切除率,减轻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术前给予中药调理,可改善患者一般营养状况,有利于手术的进行;术后给予调理脾胃、益气固表、养阴生津、理气导滞等的辨证方药,可促进机体康复,为以后的治疗创造条件。 1)气血亏虚 气血亏虚多见于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或肢体肌肉麻木,女性月经量少,舌体瘦薄或者舌面有裂纹,苔少,脉虚细而无力。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中药汤剂: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或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C级推荐)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或黄芪、当归,或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白芍、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兼痰湿内阻者,加半夏、陈皮、薏苡仁;若畏寒肢冷、食谷不化,加补骨脂、

肉苁蓉、鸡内金;若出现动则汗出、怕风等表虚不固之证,加防风、浮小麦。 2)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多见于 临床表现: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大便稀溏,食后腹胀,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胃。 中药汤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C级推荐) 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肾精亏虚者,加熟地黄、制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 (2)放疗结合中医治疗:中药可增强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又可防治放疗期间的副作用、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治疗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此外中药还可预防前列腺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 1)热毒瘀结 热毒瘀结多见于放射性皮炎、膀胱炎、直肠炎。 临床表现:会阴部皮肤肿痛、破溃,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排尿困难,腰背酸痛,小腹胀满、疼痛,口渴,纳差,或见大便频繁、黏液血便,甚或便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红或绛,苔微黄腻,脉滑数或脉弦。 治疗原则:清肠燥湿,活血解毒。 中药汤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C级推荐) 药物组成:芍药、当归、黄连、木香、大黄、黄芩、肉桂、车前子、瞿麦、山栀子仁、通草、灯心草、炙甘草。

欧洲泌尿学会更新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欧洲泌尿学会更新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编辑部摘 欧洲泌尿学会(EAU)的首个前列腺癌(CaP)诊疗指南于2001年发表。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当出现影响CaP 临床治疗的重要变革时,EAU 都会对指南进行更新。2005年8月,EAU 再次更新了CaP 诊疗指南。从w ww.uro https://www.360docs.net/doc/5a3524018.html, 网站上可以获得新指南的完整版本。 工作小组对新数据进行文献回顾,并按循证医学(EBM )原则,插入了证据水平和推荐分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推荐资料的质量。 下面就指南中CaP 的危险因素、CaP 的筛查、CaP 的诊断与分期方法和CaP 的治疗原则部分分别进行介绍。 1 CaP 的危险因素 这次更新的指南指出,遗传因素在临床确定前列腺癌患病危险时是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也可对这种危险产生重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有值得推荐的证据,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摄入动物脂肪,多食水果、谷物和蔬菜)能降低这种危险。现有一些这方面的证据,在CaP 患者的男性亲属咨询饮食影响的时候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他们(证据水平:3~4级)。 2 CaP 的筛查 普查或大规模筛查就是对无症状的危险人群进行检查,通常仅在筛查者进行试验或研究时才会开展筛查工作。但早期检查或随机筛查可以发现散发病例。通常由被筛查者(患者)或他们的医师决定是否进行这类筛查。 有两项正在进行的大型随机研究可评估CaP 筛查的效果,即在美国进行的PLCO(前列腺、肺、结肠直肠和卵巢)研究和在欧洲进行的ERSPC(欧洲CaP 随机筛查)研究。2008年将对这两项研究的主要终点--CaP 致死率差异--进行首次分析(证据水平:1级)。 因此,目前缺乏支持性的证据,或忽视了在所有特定人群中男性的CaP 早期大规模筛查。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直肠指诊(DRE)联合检查对知情良好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是没有争议的,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证据水平:3级)。 3 CaP 的诊断与分期 通过进行深入的诊断和分期工作,结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并发症,确定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要避免采用对治疗决策无作用的操作。下面列出了对CaP 诊断和分期的七条指导: DRE 结果异常或血清PSA 检测值升高可作为CaP 的指征。正常PSA 水平的精确临界值尚未确定,但通常用PSA 水平2.5~3 g/L 作为青年男性正常值标准(C 级推荐)。 CaP 的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B 级推荐)。根据管理患者的需要做活检和进一步的分期。 对多数可疑CaP 患者,推荐使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系统组织活检确诊。推荐穿刺活检在前列腺各方向取样至少6~10个点,对较大的前列腺要在更多点取样(B 级推荐):由于移行区活检检出率较低,不推荐在第一次活检时对此部位取样(C 级推荐)。对持续存在CaP 指征(DRE 异常,PSA 升高,或第一次组织活检病理所见提示恶性疾病)的患者要再次进行活检。总而言之,不推荐进行更多活检(三次或更多次);是否进行只能由患者决定(C 级推荐)。 给患者经直肠在前列腺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可使接受前列腺活检的患者得到有效的麻醉(A 级推荐)。 根据DRE 结果和可能有的M RI 检查结果,判断CaP 的局部分期(T 期)。前列腺活检阳性结果的数量和部位、取样点受累的百分比、肿瘤的分级和血清PSA 水平可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C 级推荐)。 仅当计划进行治愈性治疗时,淋巴结状态才较重要(N 期)。T 2期或者更低分期者(PSA<20 g/L,Gleason 评分<6分),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低于10%,可省去淋巴结评估。只有淋巴结清扫术才能确定精确的淋巴结分期(B 级推荐)。 对骨转移(M 期),最好的评价方法是骨扫描。在血清PSA 水平低于20 g /L 、肿瘤分化良好或者中度分化的无症状患者,可不进行此项评价(B 级推荐)。 4 CaP 的治疗 通常不可能将一种治疗方案描述得比另一种治疗方案更好,因为在这个领域缺乏随机对照研究。但基于可利用的有限文献资料,仍可做出一些推荐方案。对CaP 患者初步治疗总体方案列于表1中。表1中概述了根据诊断分期的详细分类的治疗方案。 399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5月第21卷第5期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1 / 21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泌尿外科诊疗规范

459 第十六章 泌尿外科疾病 第一节 泌尿生殖系感染 肾结核 【 病史采集 】 1. 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程度,发病时间长短,是否呈进行性加重; 2. 有否身体其它部位结核病史; 3. 治疗经过及反应。 【 体格检查 】 肾结核只有10%左右有局部体征,表现为肾区可触及肿大的肾脏,肾区叩痛、压痛。 【 辅助检查 】 1. 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2. 24小时尿找抗酸杆菌,阳性率60%~70%,尿结核菌培养; 3. 肾功能测定:包括血清尿素氮检查、酚红试验等; 4. 特殊检查:行泌尿系B超、KUB、IVP检查,双肾CT检查,膀胱镜检查,必要时行大剂量IVP检查。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有逐渐加重的尿频、尿急、尿痛,或伴有血尿、脓尿的表现。尿检查对肾桔核诊断有决定意义。尿沉渣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50%~70%,结核菌培养阳性率90%。 应与慢性肾盂肾炎、肾或膀胱肿瘤、泌尿系统结石作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 】 非手术治疗 1. 指征: (1) 临床前期肾结核; (2)单侧或双侧肾结核属小病灶者; (3)身体其它部位有活动性结核暂不宜手术者; (4)双侧或独肾结核属晚期不宜手术者; (5)患者同时患有其它严重疾病暂不宜手术者; (6)配合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后应用。 2. 药物: (1)利福平 < 45kg者、450mg/d、 > 45kg者、 600mg/d; (2)异烟肼,300mg/d; (3)吡嗪酰胺 < 50kg者1.5g/d > 50kg者2.0g/d; (4)乙胺丁醇 15mg/kg.d; (5)环丝氨酸 250ng/d,tid。 3. 联合用药与短期化疗:利福平 + 异烟肼 + 吡嗪酰胺2个月,利福平 + 异烟肼4个月,总疗程6个月,服用上药时,应将全日剂量于饭前前半小时一次服完。 手术治疗 1. 肾切除术的指征: (1)一侧肾功能由于结核病变而严重破坏或完全丧失,而对侧功能良好,或能负担患肾功能者; (2)肾结核伴有肾输尿管梗阻、继发感染者; (3)肾结核合并大出血;

解读神经外科低钠血症的临床诊疗指南图文说明

收稿日期 :2010-01-17; 修回日期 :2010-03-15 作者简介 :范存刚 (1978-, 男 , 硕士 , 主治医师 , 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及颅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通讯作者 :张庆俊 , 男 , 博士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脑血管病和颅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解读 5神经外科低钠血症的临床诊疗指南 6 范存刚综述张庆俊审校 n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 北京 100044 摘要 :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 , 在神经外科中尤以脑性盐耗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常见 , 但二者 在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上均有本质区别。如对低钠血症认识不足或治疗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2009年美国弗洛里达大学的多学科工作组制定的 5神经外科低钠血症的临床诊疗指南 6对神经外科低钠血症的分类诊断、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案均进行了详细论述 , 现解读如下 , 以作为神经外科低钠血症诊疗时的参考。关键词 :低钠血症 ; 循证医学 ; 脑性盐耗 ; 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 低钠血症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 , 在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如垂体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严重颅脑外伤等中的发生率甚至高达50% [1-6] 。低

钠血症常可引起脑水肿、精神异常、癫痫、血管痉挛等并发症 ,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6]。同时 , 低钠血症的治疗不当也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 如低钠血症纠正过快或过慢可引起脑水肿、癫痫、渗透压性脱髓鞘综合征 (os motic de m yeli nati ng syndr o me , ODS 甚或患者死亡 [6, 7] 。为此 , 2009年美国弗洛里达大学 的多学科工作组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诊疗方案 , 并制定了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 (syndr o m e of inappr opri ate ant-i diureti c hor m one , SI AD H 和脑性盐耗 (cerebral salt w asti ng , CS W 的诊疗标准 [8] , 对神经外科患者低钠 血症的诊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资料的收集及证据的分类 由美国福罗里达大学的神经外科医护人员、肾病科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药剂师及护理人员组成多学科工作组 , 对 1950年到 2008年间于 Pub M e d 和 Cochrane 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神经外科低钠血症、 SI AD H 和 CS W 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评价 , 并参照W alters 等制定的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类 [9] 。 2 神经外科低钠血症诊断标准和治疗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