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38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

合集下载

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水稻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传统育种方法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不能覆盖整个基因组。

因此,利用基因组学的方法来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水稻基因组测序2002年,日本的研究人员完成了Japonica水稻(横纹种)的基因组测序,标志着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开始。

之后,在2005年和2013年,中国科学家分别完成了台湾野生稻和印度籼稻的全基因组测序,为水稻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水稻基因组注释基因组测序是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第一步,但仅仅知道基因组中有哪些基因是不够的。

因此,科学家需要对基因组进行注释。

注释包括确定基因位置、预测基因结构和功能等。

目前,水稻基因组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注释。

3.水稻基因组比较和演化水稻基因组的比较和演化是研究水稻基因功能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发现,水稻的基因组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例如,Japonica和Indica两种亚种基因组的比较已经揭示了它们在基因型、表型和生理过程方面的差异。

4.水稻基因发掘水稻基因发掘是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科学家通过分析水稻基因组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潜在的基因功能。

利用逆遗传学方法,科学家已经成功鉴定了一大批水稻基因。

5.水稻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基因的功能研究是水稻基因组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基因组学的方法,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很多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基因。

例如,研究发现,OsSPL14基因参与了水稻的穗分蘖生长过程,通过调控侧芽的发育控制水稻产量。

此外,研究还发现,水稻OsbZIP23基因参与了ABA信号通路,调控水稻对逆境的响应。

6.水稻基因组导向的育种随着水稻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水稻基因被鉴定和功能解析。

现在,基因组导向的育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方式。

通过对水稻的基因组进行广泛的分析,科学家可以选择适合育种的基因,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和质量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水稻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面临着各种问题,其中包括疾病、虫害、干旱和土壤贫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研究,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同时改善其抗性和适应性。

近年来,随着营养和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探索水稻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水稻的营养价值和功能。

一、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水稻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水稻代谢途径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水稻营养成分基因组学研究等。

其中,水稻性状基因的研究是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水稻的特殊生命周期和复杂的基因组,研究人员一直在尝试开发新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来破解这些问题。

近年来,利用转录组和基因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研究人员成功鉴定了大量水稻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注释。

在这些基因中,一些和营养相关的基因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比如水稻中的蛋白质、油脂、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据报道,这些基因不仅与水稻生长发育有关,还对水稻的耐逆性和质量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组学技术来开发高产、抗旱、耐盐、抗虫和抗病等优质的水稻品种。

其次,人们可以通过研究水稻代谢途径来探索其极端环境适应性,并开发具有更高适应性的新水稻品种。

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来改善和增加水稻的营养价值和品质,提高水稻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益。

最后,基因组学技术也可以帮助人们开发更高效和环保的水稻育种策略,实现水稻的可持续种植和发展。

三、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未来展望虽然近年来,在水稻营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

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

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作为中国传统农作物之一,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了新的挑战。

在当前情况下,许多科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性。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并探讨这些研究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

1.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基因组学是指对生物体所有基因的研究和解析。

水稻基因组学是“水稻组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稻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等信息,为育种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2015年,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联合组发布了水稻的全基因组图谱。

这项工作利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揭示了水稻的基因组组成和基因注释等方面的信息,全面提高了我们对水稻基因组的认识。

此外,科学家们还通过比较分析水稻与其他植物的基因组,揭示了许多与水稻重要特性相关的基因和途径。

此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编辑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地研究水稻基因组。

2.水稻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分子育种是一种利用分子技术改良作物性状的方法。

通过分析和改变基因序列和表达水平,可以增加作物的抗性、产量和品质等特性。

在水稻上,分子育种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在分子育种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 转基因、RNA干扰、基因组编辑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水稻基因的改良和优化,对水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水稻抗病性方面,通过转化到外源基因、CRISPR/Cas9技术等方式,已经成功实现了对水稻抗病基因的植入。

同时,通过与其他作物抗病基因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揭示水稻抗病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在水稻产量提高方面,分子育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调控水稻茎长和分蘖方面,通过RNA干扰技术和遗传学方法等,已经成功地研究了水稻中分蘖基因的调控,并成功实现了水稻的高效产量。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农业科技的作用一直是不可忽视的。

在水稻栽培中,遗传改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水稻是许多人的主要粮食来源。

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为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的目标提供了新的追求。

本文将介绍水稻基因功能以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一、基因功能的探究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基因测序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整个生命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领域。

在20世纪60年代,稻米开始成为基因改良的对象,并成为一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的关注点。

当然在那个时候,还不可能进行广泛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因为许多必要的技术和工具还未被发明。

因此,在这个时候,探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主要是基于随机诱变的筛选设计,以及与整合数据库时代相比更为原始的生物学技术。

但在1980年左右,技术进步和计算能力的提高使得基因测序变得越来越容易。

导致研究集中在了单基因疾病的研究中,同时,在水稻的研究方面,也以此为基础。

因此,对非许多基因的功能进行长期研究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大多数的研究的结果都是基于遗传改良领域从其他的研究中已经被证实的方案转移到水稻种植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功能研究的技术也不断改进和更新,不断产生更新的重大成果。

遗传变异测序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精细化地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现遗传多样性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分子育种的应用分子育种的研究是栽培优化的积累了长期的基础,分子育种要比传统的育种方法更准确和可靠。

创造变异体只是育种的第一步,如何确定抗性基因、环境适应性、产量等性状就成了育种的多步骤。

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现代育种与传统的育种方法已经大有不同。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分子育种可以更快,更容易关注种植与植物物质代谢关系的生物过程。

另外,现代分子育种将农业生产和技术处理的素材提供给了第二个生产阶段。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作为一种典型的粮食作物,水稻的研究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在获得了水稻的基因组序列之后,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本文将会就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趋势展开探讨。

一、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现状1980年,水稻成为了第一个完整被测序的生物体。

而在2002年,日本的一个科研小组则成功地将水稻基因组组装完成。

这样的成果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定量地研究水稻基因组,并使用这些数据来揭示更多的生物信息。

接下来,水稻的全基因组微阵列在2003年被开发出来,这为深入研究水稻的基因调控与生长发育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可能涉及农村贫困人口的研究——在水稻的耐旱性以及抗虫性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如今,这些研究的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水稻育种技术的改进当中,而这也使得我们的水稻产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二、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未来趋势当前,水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将会着重于水稻基因组调控与表达的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稻的生长发育机理。

其次,人们将尝试揭示那些受到温度、气象条件等环境等因素影响的基因。

这样的研究带来的收益不仅局限于水稻本身,此外,也有可能揭示我们的其他作物或树木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发育过程。

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土壤渗透性低,或者与抗旱作物相比,非常容易被水淹。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水稻的耐水性和生长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也有可能应用于水稻的研究当中。

然而,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其引发的伦理、社会、法律等诸多问题。

在基因编辑技术完全得到了审慎考虑以及纠正之后,我们才能够将这一技术用于水稻育种和相关研究的实践当中。

尽管水稻基因组计划在过去几十年中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水稻研究的诸多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水稻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未来,科研人员将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并希望能够改进水稻育种技术。

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水稻的产量直接关系到全球的粮食安全,因此对水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其中,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它可以为水稻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一、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水稻的基因组已经被测序,其基因数目大约为3万个。

而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是指了解这些基因在生命过程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可以通过高通量技术进行,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稻在遗传和分子层面的特点。

二、水稻的遗传改良水稻的遗传改良可以使其更适应不同的生境和生产方式,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遗传改良。

以热稳性为例,热稳性是水稻生产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熟品种对高温敏感,灌浆期、开花期和结实期遭受高温的影响后,发生凋零或产量减少。

因此,在遗传改良中,需要挑选一些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保持稳定生长的水稻品种,同时也要挖掘出一些与热稳性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机制。

三、基因芯片技术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研究水稻中的大量基因表达变化,以及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关系。

同时,也可以把这个技术应用到水稻的遗传改良中,通过比较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基因表达的变化来鉴定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候选基因。

四、水稻的表观遗传学水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稻米形成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还可以发现新的表观修饰类型和相关基因。

基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揭示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也可以为基因改良提供新策略。

尽管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我们还需要继续对水稻的分子基础和遗传特性进行深入的探索。

这将有助于解决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其品质。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水稻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因其富含营养,易于种植和储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然而,水稻的生产力和质量等方面的提高仍然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通过深入研究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稻的遗传机制、生长调控和适应性,加速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一、水稻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水稻基因组研究进入全球的科研视野。

2002年,水稻的第一份基因组序列图谱被公布,为水稻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此后,人们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水稻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建立了水稻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模型,通过分析大量水稻基因的表达谱,阐明了不同条件下水稻基因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揭示了水稻生长发育的调节机制。

二、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现状1. 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函数基因组学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技术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生物体系中所有基因的整体调控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复杂的调控模式和内在规律。

草突链球菌、酵母菌和拟南芥等模式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而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则是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成就,使得水稻功能基因组学迅速发展起来。

2. 研究的内容随着整个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研究重点从单一基因的测序逐渐转向包括同源基因簇、逆转录转座子和微小RNA等复杂基因家族的研究,而功能基因组学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所有基因调控机制,从而揭示基因与基因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针对水稻,最常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有:RNA-seq、ChIP-seq、high-resolution DNA melting (HRM)技术、single-cell RNA-seq和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深入地了解水稻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谱,并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调控机制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

水稻材料基因功能的研究与进展

水稻材料基因功能的研究与进展

水稻材料基因功能的研究与进展水稻作为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基因功能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材料基因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2002年,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这是全球第一个完成测序的重要作物。

这也为深入研究水稻基因功能提供了平台。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科学家们逐渐理解了水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大量基因家族(如NBS-LRR基因家族等)的存在说明了水稻对环境应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水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水稻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手段干预水稻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表达静默或修饰。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素依赖酶(Cas)媒介的CRISPR/Cas9系统、瓢虫体同源碱基编码的nuclease(TALENs)系统和锌指核酸酶(ZFNs)系统等。

这些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选育和遗传改良。

三、水稻基因功能研究的应用1. 光合作用水稻光合作用是指水稻叶片绿色细胞中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的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产物是水稻主要的有机物来源之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基因功能研究尤为重要。

例如,发现水稻中的HD-ZIP家族的基因与光合作用的调控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水稻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 生长发育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基因的调控。

水稻发育的重要时期就是生殖发育期。

在水稻作物中,攒穗与不育等特点成为研究方向。

攒穗是水稻产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而水稻育性状的研究则与生育力增强、逆境适应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对水稻生长发育基因的功能研究,可以为培育具有优异产量和优良品质的水稻品种提供支持。

3. 抗病性水稻是一个容易受到病虫害、真菌和病毒攻击的植物。

因此,研究水稻抗病性的基因功能非常重要,其可以为培育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与水稻抗病性密切相关的基因,例如OsPti1a基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2):1-7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㊀收稿日期:2013-02-28;接受日期:2013-03-29㊀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10A303;2012AA10A304)资助㊂㊀作者简介:肖景华,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㊂E-mail:xiaojh@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肖景华,㊀吴昌银,㊀张启发(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摘㊀要: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㊂近年来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发展迅速,技术和资源平台不断完善和拓展,大批重要功能基因被分离鉴定㊂高通量基因组新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水稻育种㊂回顾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基础上,围绕 稻2020 研究计划对未来水稻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㊂关键词:水稻;功能基因组; 稻2020 doi :10.3969/j.issn.1008-0864.2013.02.01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864(2013)02-0001-07Th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Rice FunctionalGenomics ResearchXIAO Jing-hua,WU Chang-yin,ZHANG Qi-fa(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National Center of Plant Gene Research (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Abstract :Rice is a staple food crop and model system for genomic research among cereal plants.There has been rapid advances in rice funciotnal genomic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 including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and resource platforms and the isolation of functional genes.High-throughput genomic technologies have been used in rice breeding.This review gave a glimpse on the progress made in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research,and the perspective of ric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around a goal referred to as Rice 2020 :a call for an international coordinated effort in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Key words :rice;functional genomics; Rice 2020㊀㊀水稻是世界和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球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㊂水稻在我国和全球粮食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㊂水稻在农作物中基因组最小,并与玉米㊁大麦及小麦等其他禾本科粮食作物存在广泛的共线性,已成为禾谷类作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㊂此外,水稻中有高效成熟的遗传转化体系,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研究历史悠久㊂自1998年启动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以来,水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㊂伴随着新一代高通量㊁高精度测序技术的发展,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正不断深入,并开始推动作物遗传育种理念和育种技术手段的革新㊂1㊀植物功能基因组发展现状与趋势水稻和拟南芥分别是单子叶和双子叶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㊂拟南芥全基因组测序于2000年底完成(The Arabidopsis Genome Initiative2000),2001年国际上启动了拟南芥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Arabidopsis 2010),目标是揭示全部基因的功能,全面阐明拟南芥的生物学基础㊂拟南芥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极大的推动了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为重要农作物基因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㊂水稻是第一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作物㊂水稻基因组的精确测序于2004年完成(InternationalRice Genome Sequence Project,IRGSP,2005)㊂根据2011年10月发布的最新注释(Rice Genome Annotation Project Release7,http://rice. /),水稻基因组大小约为373Mb,预测编码55986个基因,其中39045个非转座子基因编码49066种转录本,16941个转座子基因编码17272种转录本㊂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预测数据还将不断的发生变化㊂中国㊁韩国㊁美国㊁日本㊁澳大利亚㊁法国㊁荷兰以及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等都实施开展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计划,包括构建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平台和大规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①大型突变体库㊂突变体库的创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上利用T-DNA㊁转座子和反转录转座子插入等手段创建了多个突变体库,分离插入标签侧翼序列343138条(表1);②基因表达谱㊂利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包括BGI/Yale60K,NSF45K,Agilent44K以及Affymetrix57K等芯片获得了大量的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㊂如CREP(Collection of Rice Expression Profiles)㊁Rice XPro(Rice Expression Profile Database)㊁RAD(Rice Array Database)㊁RiceGE(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Express Database)等(表2);③全长cDNA文库㊂目前通过KOME(Knowledge-based Oryza Molecular Biological Encyclopedia)和REDB(Rice EST Data-Base)数据库可以检索的全长cDNA大约60000条;④基因克隆㊂依托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使用表1㊀水稻突变体数据库Table1㊀Rice mutant database.数据库简称(来源)Name of database(source)基因型Genotype突变源Mutation strategy侧翼序列(bp)Flanking sequence(bp) Postech(Korea)Dongjin,Hwayoung T-DNA Tos17107171RMD(China)Zhonghua11,Zhonghua15,Nipponbare T-DNA Tos1785315TRIM(Taiwan)Tainung67T-DNA11799RTIM(Japan)Nipponbare Tos1777740CIRAD(France)Nipponbare T-DNA Tos1729263ZJU(China)Zhonghua11,Nipponbare T-DNA741UCD(USA)Nipponbare Ac-Ds17730CSIRO(Australia)Nipponbare Ac-Ds611GSNU(Korea)Dongjin Byeo Ac-Ds1072 EU-OSTID(Netherlands)Nipponbare Ac-Ds1315SHIP(China)Zhonghua11T-DNA10381㊀数据来源:/RiceGE/RiceGE_Data_Source.htmlData source:/RiceGE/RiceGE_Data_Source.html表2㊀水稻表达谱数据库[1]Table2㊀Rice expression database[1].数据库Database网址Website注释AnnotationCollection of riceexpression profiles Indica,Affymetrix57K,tissues covering the entire life cycle,190samplesYale virtual center for cellular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rice http://bioinformatics.med.yale.edu/riceatlas/Japonica,BGI/Yale60K,diverse cell types,220samplesRice expression profiledatabase http://ricexpro.dna.affrc.go.jp/Japonica,Agilent44K,whole developmental tissues, 209samplesRice array database /index.shtml Indica and japonica,NSF45K,NSF20K,Affymetrix 57K,Agilent22K,BGI/Yale60K,1790samplesRiceGE:gene expression atlas /cgi-bin/RiceGEIndica and japonica,Affymetrix57K,22K customoligoarray,163samples2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5卷图位克隆㊁插入突变体库及表达差异基因功能研究等策略,基因克隆速度大幅加快㊂如2010年底统计,水稻中被克隆的基因为600余个[1],而到2013年3月,被克隆的基因数目已经超过1800个(/gene);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㊂水稻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并建立了核心及微核心种质资源库,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型与表型(重要农艺性状)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经展开㊂随着人类㊁拟南芥㊁水稻㊁家蚕㊁牛和鸡等大量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全部或部分完成,一些针对DNA㊁RNA(mRNA与noncoding RNAs)㊁蛋白质㊁代谢产物和表观遗传修饰等不同层次分子信息的新高通量技术不断涌现,如全基因组SNP芯片㊁表达谱芯片㊁蛋白质芯片㊁SAGE测序和串联质谱等,同时高维数据分析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㊂高通量技术及生物计算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催生了一系列组(-ome)与组学(-nomics)新概念㊂在以高通量技术为代表的组学带动下,正逐渐形成多学科㊁多层次㊁多角度㊁多时空(发育和进化)的整体研究格局㊂基因组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变得更加趋于系统化和规模化㊂植物基因组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㊂2㊀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㊀㊀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启动农作物基因组研究的国家之一㊂1998年,我国作为主要发起和参与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IRGSP)㊂2002年完成了超级杂交稻亲本籼稻9311的全基因组草图和籼稻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图谱的绘制㊂2005年,IRGSP公布了粳稻品种 日本晴 的全基因组精确序列㊂继完成水稻基因组精确测序后,我国适时启动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 九五 末期开始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工作,2002年启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大专项, 十一五 和 十二五 水稻功能基因组获得了国家的连续支持㊂2.1㊀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平台2.1.1㊀水稻突变体库资源㊀利用突变体来分离和鉴定基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构建突变体库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㊂华中农业大学㊁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创建水稻插入突变体约27万株系[2,3],分离得到T-DNA和Tos17的侧翼序列总数已达到96437条(表1)㊂突变体材料和数据实现了全球共享,对国内外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㊂2.1.2㊀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谱㊀利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系统地完成了优良杂交稻汕优63及其亲本珍汕97和明恢63全生育期[4]和不同胁迫条件(低氮㊁低磷㊁干旱和低温等)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建成了表达谱数据CREP (collection of rice expression profiles)的信息平台(/)㊂2.1.3㊀全长cDNA文库㊀全长cDNA文库提供了覆盖基因全长的mRNA的反转录序列,在确定基因编码区域㊁分析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基因的调控及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离克隆基因的全长cDNA成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平台之一㊂粳稻品种日本晴已经有38000全长cDNA克隆的信息可以在KOME (Knowledge-based Oryza Molecular Biological Encyclopedia)页面检索到(http://cdna01.dna. affrc.go.jp/cDNA/)㊂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致力于籼稻品种的全长cDNA分离[5,6]㊂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公布了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的10081条全长cDNA序列和明恢63的12727条全长cDNA序列,收录于RICD(Rice Indica cDNA Database)网站(http://www.ncgr. /ricd/)㊂同时还新收录了非洲栽培稻2045条全长cDNA序列㊂水稻全长cDNA文库序列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基因克隆的进程㊂研究者们不仅获得了大量基因序列的结构信息,对于比较不同品种基因表达差异,基因功能和表达蛋白的分析具有较大的意义㊂2.1.4㊀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基因功能分析中的运用㊀我国科学家率先开发了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基因型鉴定方法,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相比,新方法在速度上加快了20倍,在精度上提高了35倍[7]㊂完成了明恢63和珍汕97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包含25万个SNP标记的明恢63和珍汕97杂交分离群体238个重组自交系的超高密度遗传连锁图[8]㊂基于以第二代测序仪为基础的高通量基因型分析平台,我国32期肖景华等: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科学家成功开展了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工作㊂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完成了中国水稻517个地方品种的低丰度测序,构建了一套高密度的水稻单倍体型图谱[9]㊂2011年底又完成了950份较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的重测序,利用构建的水稻高密度基因型图谱开展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10]㊂2012年研究人员获得了来自446个地理上不同的普通野生稻和1083个栽培籼稻和粳稻品种的基因组序列,并绘制出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并据此开展了栽培稻驯化研究[11]㊂2.2㊀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水稻功能基因组项目实施以来,分离克隆了一大批控制水稻高产㊁优质㊁抗逆和营养高效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为水稻品种改良储备了基因资源㊂2.2.1㊀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基因㊀我国科学家已克隆了控制株高㊁抽穗期和穗粒数的主效基因Ghd7[12],籽粒产量㊁株高和抽穗期多效基因Ghd8[13],粒长主效基因GS3[14,15,16],粒重基因GS5[17],粒宽主效基因GW2[18],粒重和品质基因OsSPL16[19],直立密穗基因DEP1[20]和控制籽粒灌浆的基因GIF1[21]等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基因㊂相关论文在Nature系列杂志上发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对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㊂2.2.2㊀抗病虫害相关基因㊀目前,40个抗白叶枯和48个抗稻瘟病的基因已经被克隆及功能验证㊂由我国科学家分离克隆的白叶枯主效隐性抗病基因xa13[22,23]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南亚国家的水稻育种中㊂分离克隆的抗谱较宽的抗稻瘟病的主效基因Pi9/Piz-t/Pi2[24,25],Pi-d2[26]表现出很好的应用价值㊂同时我国科学家在水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中也取得了重大进展,Bph1-Bph9已在栽培稻中鉴定出来,利用栽培稻和野生稻种质资源,率先分离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4[27]已运用于抗虫水稻的培育中㊂2.2.3㊀抗非生物逆境的基因㊀水稻生产中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㊁盐㊁重金属㊁冷害等的胁迫,导致水稻减产㊂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基因被鉴定为对逆境有不同程度的抗性㊂如我国科学家分离鉴定出的SNAC1[28]和OsSKIPa[29]基因,超量表达后对干旱具有明显抗性㊂将耐盐基因SKC1导入轮回亲本获得的近等基因系对盐的耐受性大大增加[30]㊂2.2.4㊀氮、磷营养高效利用基因㊀在磷肥利用上,已初步明确OsPT2[31,32]㊁OsSPX1[33]等基因在磷的吸收转运中的功能㊂3㊀ 稻2020 研究计划 水稻功能基因组未来发展方向㊀㊀针对全球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现状,综合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态势,我国科学家提出了 稻2020 研究计划 水稻功能基因组全球合作倡议[34]:拟通过水稻生物组学(功能基因组学㊁表观基因组学㊁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到2020年最终阐明水稻基因组所有基因的功能及重要农艺性状等位基因的功能多样性,并将上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水稻遗传改良中㊂该项计划得到了世界多国科学家的积极响应,正在发展成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国际合作计划㊂3.1㊀建立国际共享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平台和基因资源继续完善补充插入突变体和全长cDNA文库㊂根据计算,为使水稻基因组的每个注释基因至少有1个T-DNA插入,需要至少576441个插入事件[35]㊂在国际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获得了大约675000个突变体,能定位到水稻染色体上的侧翼序列已达到319969个(v6 mapped,/RiceGE/RiceGE)㊂需要进一步获得T-DNA插入突变体的侧翼序列标签㊂另外,通过其他方法来构建突变体库,作为没有T-DNA标签区域的重要补充㊂通过化学和辐射的方法,可以产生高密度的突变随机分布于整个基因组,只需要相对较小的突变体群体就能获得全基因组饱和诱变[36]㊂化学诱变EMS和MNU诱导单核苷酸的变异创造多样的点突变, TILLING技术能有效的筛选点突变[37]㊂由于籼稻的转化效率低,理化诱变是籼稻突变体库的重要补充㊂amiRNA(artificial microRNA)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基因沉默的新技术,在拟南芥和水稻中都得到成功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的有用工具[38]㊂人工合成的miRNAs既能够特异性地沉默单一基因,也可以同时沉默多个相4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5卷关但不相同的基因㊂利用amiRNA技术创造的转基因株系,不仅能有效的鉴定基因的表型,还能为突变体库提供有益的补充㊂最近,新开发的TALENs(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技术能快速简便的靶向敲除目标基因表现出应用潜力[39,40]㊂3.2㊀明确水稻全部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基因功能鉴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的表型鉴定㊂高产㊁优质㊁对多种生物/非生物逆境的优良抗性及对营养元素的高效利用等重要农艺性状是研究的重点㊂有些性状可以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直接观测,有一些性状(如抗旱㊁氮磷高效利用)则需要在特定的处理条件下才能检测得到㊂另外,许多性状的检测如胚乳组成和营养物质利用等,则需要借助物理和化学分析手段㊂因此,需要在生物/非生物逆境胁迫或土壤养分等不同的生长条件下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如结合代谢组学手段等)对基因突变体(包括插入突变体㊁特异的基因沉默突变体等)进行表型鉴定,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基因和表型变化联系起来,最终为每个基因进行功能注释㊂3.3㊀系统的表观基因组学和基因表达分析,明确基因的调控网络在水稻全基因组精确测序完成后,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是发掘鉴定全部的基因编码区,非编码基因的转录区和转录调控区,表观遗传学修饰区域如DNA甲基化㊁组蛋白甲基化和已酰化等㊂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表达㊁调控㊁遗传有重要作用,是许多重要生物学现象的基础,表观基因组学已成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发育阶段㊁不同生物/非生物胁迫下的细胞或组织水平的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以表观遗传谱及转录谱为基础的调控元件鉴定;系统地描述全基因组的表达调控,以及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的表观调控㊂3.4㊀蛋白质组和蛋白互作组学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已逐渐成为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手段㊂真正生命功能的 执行者 是蛋白质,从mRNA转录到蛋白质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对应,蛋白质组学则将基因组序列信息与特定组织器官中蛋白质的种类连接起来㊂国际上目前水稻蛋白质组学主要集中在对水稻各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及比较,研究环境胁迫下的基因组表达变化,已经建立了一些水稻蛋白质组的数据库(http://gene64.dna.affrc.go.jp/rpd/),包括各组织器官,亚细胞及不同发育期的双向电泳图谱,其中水稻蛋白质组数据库包含了23张参考图,有详细的采样部位㊁样品制备㊁电泳条件和鉴定方法㊂完整的水稻蛋白组学还有待深入研究不同发育阶段㊁不同胁迫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复杂的网络关系㊂3.5㊀挖掘栽培稻和野生亲本的自然变异和基因组多样性水稻的遗传资源极为丰富㊂栽培稻包括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两种,亚洲栽培稻又分为籼㊁粳两个亚种,Oryza属还有约20种野生稻种㊂国际水稻基因库中收集了105000份亚洲和非洲栽培稻,以及5000余份不同生态型的野生近缘种质㊂此外,各水稻主产国还建立了各自的国家种质资源库㊂这些种质资源库中包括了可以用于研究和育种应用的各种基因资源㊂从实际利用的角度来说,往往可以从核心种质库(具有最大遗传多样性的最小种质资源的集合)中来发掘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㊂目前新的测序技术使大规模的品种测序成为现实㊂对包括野生种在内的水稻种质资源深度测序,对丰富的遗传基因进行评价可以发掘大量的抗病虫㊁抗瘠㊁抗旱㊁品质和产量等重要基因,将对水稻基因功能的系统鉴定及作物遗传育种产生重大的影响㊂深度测序可以极致地发掘水稻全基因组SNP㊂随着各种不同种质资源中SNP标记的开发和遗传作图群体的构建,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克隆㊂3.6㊀发展生物信息学,建立海量数据搜索和分析的数据库平台,数据共享数据库为水稻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㊂目前可以从多个数据库查询水稻的基因组㊁突变体㊁全长cDNA㊁基因产物和功能分析等信息,且新的数据和分析工具还在不断的整合到数据库中㊂水稻科学家们需要致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水稻注释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与其他数据库较容易地整合,为使用者提供海量数据搜索和分析的服务平台㊂52期肖景华等: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3.7㊀建立以基因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 设计育种 ,以满足全球水稻生产中高产㊁优质㊁多抗性以及高养分吸收效率的多样化需求㊂设计育种包括四个层次的设计:能够在现有生态条件下,最大程度利用日光的适宜群体结构,突破生产上限;能实现该群体结构的个体构型(理想株型);构成该个体构型的各种性状包括高产㊁优质㊁多抗和营养高效利用;鉴定产生这些性状的各种基因和调控网络㊂同时还要发展全基因组组装的方法,实现设计育种㊂开发面向育种应用的高通量㊁低成本的全基因组分子标记技术以满足水稻育种中多样化的需求,以最终实现育种过程集成化的目标㊂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术将大大加快水稻遗传育种工作的进程㊂4㊀展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㊂当前,农业资源匮乏㊁自然灾害频发㊁生态环境破坏,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 少投入㊁多产出㊁保护环境 的现代绿色农业,培育 少打农药㊁少施化肥㊁节水抗逆㊁优质高产 的绿色新品种对保障我国农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1,42]㊂作物遗传改良的实质是对基因资源的合理利用㊂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最终将从分子㊁细胞㊁物种和进化各层面阐明全部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揭示植株生长发育㊁环境应答以及生物环境互作的分子调控网络㊂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不仅为作物产量㊁品质㊁抗病㊁抗虫㊁抗逆㊁营养高效等各种性状的改良提供大量的基因,而且还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遗传学理论,使得人们能从基因及其表达调控机制来认识表型和性状遗传㊂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使得作物改良由过去的以机遇性为主的育种发展到设计性育种,人们将能在实验室设计作物基因型,组装基因,从而大大提高作物遗传改良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育种效率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Jiang Y,Cai Z,Xie W,et al..Rice functional genomicsresearch: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 for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J].Biotechnol.Adv.,2011,30:1059-1070.[2]㊀Chen S,Jin W,Wang M,et al..Distribu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of over1000T-DNA tags in rice genome[J].Plant J.,2003,36:105-113.[3]㊀Zhang J,Li C,Wu C et al..RMD:a rice mutant database for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rice genome[J].Nucl.Acids Res., 2006,34:745-748.[4]㊀Wang L,Xie W,Chen Y,et al..A dynamic gene expressionatlas covering the entire life cycle of rice[J].Plant J.,2010, 61:752-766.[5]㊀Liu X,Lu T,Yu S,et al..A collection of10,096indica ricefull length cDNAs reveals highly expressed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Oryza sativa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J].Plant Mol.Biol.,2007,65:403-415.[6]㊀Lu T,Huang X,Zhu C,et al..RICD:a rice indica cDNAdatabase resource for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J].BMC Plant Biol.,2008,8:118.[7]㊀Huang X,Feng Q,Qian Q,et al..High-throughputgenotyping by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J].Genome Res., 2009,19:1068-1076.[8]㊀Xie W,Feng Q,Yu H,et al..Parent-independent genotypingfor constructing an ultrahigh-density linkage map based on population sequencing[J]A, 2010,107:10578-10583.[9]㊀Huang X,Wei X,Sang T,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studies of14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landraces[J].Nat.Genet.,2010,42:961-967.[10]㊀Huang X,Zhao Y,Wei X,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study of flowering time and grain yield traits in a world-wide collection of rice germplasm[J].Nat.Genet.,2012,44:32-39[11]㊀Huang X,Kurata N,Wei X,et al..A map of rice genomevariation reveal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rice[J].Nature, 2012,490:497-501.[12]㊀Xue W,Xing Y,Weng X,et al..Natural variation in Ghd7is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heading date and yield potential in rice[J].Nat.Genet.,2008,40:761-767. [13]㊀Yan W,Wang P,Chen H,et al..A major QTL,Ghd8,playspleiotropic roles in regulating grain productivity,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rice[J].Mol.Plant,2011,4:319-330.[14]㊀Fan C,Xing Y,Mao H,et al..GS3,a major QTL for grainlength and weight and minor QTL for grain width and thickness in rice,encodes a putative transmembrane protein[J].Theor.Appl.Genet.,2006,112:1164-1171.[15]㊀Fan C,Yu S,Wang C,et al..A causal C-A mutation in thesecond exon of GS3highly associated with rice grain length and validated as a functional marker[J].Theor.Appl.Genet., 2009,118:465-472.[16]㊀Mao H,Sun S,Yao J,et al..Linking differential domainfunctions of the GS3protein to natural variation of grain size in rice[J]A,2010,107:19579-19584.[17]㊀Li Y,Fan C,Xing Y,et al..Natural variation in GS5plays6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5卷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grain size and yield in rice[J].Nat.Genet.,2011,43:1266-1269[18]㊀Song X,Huang W,Shi M,et al..A QTL for rice grain widthand weight encodes a previously unknown RING-type E3 ubiquitin ligase[J].Nat.Genet.,2007,39:623-630.[19]㊀Wang S,Wu K,Yuan Q,et al..Control of grain size,shapeand quality by OsSPL16in rice[J].Nat.Genet.,2012,44: 950-955.[20]㊀Huang X,Qian Q,Liu Z,et al..Natural variation at theDEP1locus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rice[J].Nat.Genet., 2009,41:494-497.[21]㊀Wang E,Wang J,Zhu X,et al..Control of rice grain-fillingand yield by a gene with a potential signature of domestication [J].Nat.Genet.,2008,40:1370-1374. [22]㊀Chu Z,Yuan M,Yao J,et al..Promoter mutations of anessential gene for pollen development result in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J].Genes Dev.,2006,20:1250-1255.[23]㊀Yuan M,Chu Z,Li X,et al..The bacterial pathogenXanthomonas oryzae overcomes rice defenses by regulating host copper redistribution[J].Plant Cell,2010,22:3164-3176.[24]㊀Qu S,Liu G,Zhou B,et al..The broad-spectrum blastresistance gene Pi9encodes a nucleotide-binding site-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and is a member of a multigene family in rice[J].Genetics,2006,172:1901-1914. [25]㊀Zhou B,Qu S,Liu G,et al..The eight amino-aciddifferences within three leucine-rich repeats between Pi2and Piz-t resistance proteins determine the resistance specificity to Magnaporthe grisea[J].Mol.Plant-Microbe Int.,2006,19: 1216-1228.[26]㊀Chen X,Shang J,Chen D,et al..A B-lectin receptor kinasegene conferring rice blast resistance[J].Plant J.,2006,46: 794-804.[27]㊀Du B,Zhang W,Liu B et al..Identific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of Bph14,a gene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in rice[J]A,2009, 106:22163-22168.[28]㊀Hu H,Dai M,Yao J,et al..Overexpressing a NAM,ATAF,and CUC(NAC)transcription factor enhances drought resistance and salt tolerance in rice[J].Proc.Natl.Acad.A,2006,103:12987-12992.[29]㊀Hou X,Xie K,Yao J,et al..A homolog of human ski-interacting protein in rice positively regulates cell viability andstress tolerance[J]A,2009, 106:6410-6415.[30]㊀Ren Z,Gao J,Li L,et al..A ric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forsalt tolerance encodes a sodium transporter[J].Nat.Genet., 2005,37:1141-1146.[31]㊀Ai P,Sun S,Zhao J,et al..Two rice phosphate transporters,OsPht1;2and OsPht1;6,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kinetic properties in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J].Plant J.,2009, 57:798-809.[32]㊀Liu F,Wang Z,Ren H,et al..OsSPX1suppresses thefunction of OsPHR2in the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of OsPT2 and phosphate homeostasis in shoots of rice[J].Plant J., 2010,62:508-517.[33]㊀Wang C,Ying S,Huang H,et al..Involvement of OsSPX1inphosphate homeostasis in rice[J].Plant J.,2009,57:895-904.[34]㊀Zhang Q,Li J,Xue Y et al..Rice2020:A call for aninternational coordinated effort in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J].Mol.Plant,2008,1:715-719.[35]㊀Krysan P,Young J,Sussman M.T-DNA as an insertionalmutagen in Arabidopsis[J].Plant Cell,1999,11:2283-2290.[36]㊀Henikoff S,Comai L.Single-nucleotide mutations for plantfunctional genomics[J].Annu.Rev.Plant Biol.,2003,54: 375-401.[37]㊀Tsai H,Howell T,Nitcher R,et al..Discovery of raremutations in populations:TILLING by sequencing[J].Plant Physiol.,2011,156:1257-1268.[38]㊀Warthmann N,Chen H,Ossowski S,et al..Highly specificgene silencing by artificial miRNAs in rice[J].PLoS One 2008,3:e1829.[39]㊀Boch J,Scholze H,Schornack S,et al..Breaking the code ofDNA binding specificity of TAL-type III effectors[J].Science,2009,326:1509-1512.[40]㊀Moscou M,Bogdanove A.A simple cipher governs DNArecognition by TAL effectors[J].Science,2009,326:1501.[41]㊀Zhang Q.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Green Super Rice[J].A,2007,104:16402-16409.[42]㊀张启发.绿色超级稻的构想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Zhang Q F.Strategiws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Green Super Rice[M].Beijing:Science Press,2009.72期肖景华等: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