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基本原理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染色的原理与应用

染色的原理与应用

染色的原理与应用一、染色的原理染色是将染料与物质结合,使物质表面或内部发生颜色变化的过程。

染料的选择取决于要染色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目标颜色。

染色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吸附等作用。

以下是染色的主要原理:1.吸附(Adsorp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通过物理吸附相互结合,形成染色复合物。

吸附的类型包括吸附在物质表面的分子层和渗透到物质内部形成分子间吸附。

吸附染料的选择通常基于物质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纳米结构等因素。

2.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永久性的染色效果。

化学反应染料的选择主要考虑染料与物质作用产生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的速度和条件等方面。

3.离子交换(Ion exchange):染料分子中的离子与物质表面的离子进行交换,形成染色复合物。

离子交换染料的选择基于染料分子中的离子组成以及物质表面的离子环境。

4.助剂作用(Auxiliary action):染料分子与物质表面的助剂相互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助剂的选择取决于染料与物质的相溶性、黏附性以及其他相互作用。

二、染色的应用染色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染色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纺织品染色:染色是纺织品加工的重要环节。

通过染色,可以赋予纺织品丰富多彩的颜色,增加其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染色技术在纺织品工业中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现代染料的应用使得染色过程更加高效和环保。

2.生物医学染色:在生物医学领域,染色技术被广泛用于组织切片的染色以及细胞结构的观察。

各种染色剂可以标记目标细胞或分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3.食品染色:染色技术在食品加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食品染色,可以使食品更加吸引人的视觉效果,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然而,食品染色也需要注意染料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4.印刷染色:染色技术在印刷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染色,可以将颜料或油墨沉浸到纸张或其他印刷材料中,形成图案和文字。

染色教学全过程设计方案

染色教学全过程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染色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不同类型染料的染色方法。

3. 学会使用染料、媒染剂和固色剂等材料。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提高学生对色彩搭配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对象初中或高中美术、工艺制作课程的学生。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材料1. 染色材料:各种染料、媒染剂、固色剂、染液、容器等。

2. 实物材料:棉布、丝绸、毛线等可染材质。

3. 工具:染棒、刷子、镊子、剪刀、量杯等。

4. 辅助材料:画纸、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论讲解与基础操作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染色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 染色的基本原理:分子运动、媒染剂的作用、固色剂的种类等。

- 染色方法的分类:直接染色、媒染染色、扎染、蜡染等。

3. 基础操作演示:- 染料的选择和准备。

- 媒染剂和固色剂的使用方法。

- 染色工具的正确使用。

4. 学生实践:-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染料和工具。

-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基础操作练习。

第二课时:实践操作与作品创作1. 复习与巩固:- 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染色方法,如扎染、蜡染等。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作品创作:- 学生创作个人作品,教师鼓励创新和个性化表达。

- 学生记录创作过程,包括染料选择、染色步骤、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从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点评。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染色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3. 学生作品的质量和完成度。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染色原理及染色范文

染色原理及染色范文

染色原理及染色范文染色是一种将色素添加到物体上的过程,通常用于改变物体的颜色或使其具有特定的视觉效果。

染色原理涉及到物质的颜色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物质通过染色原理可以选择性地吸收或反射不同的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染色原理的基础是光的吸收和反射。

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结果。

光线可以被物质吸收、透射或反射。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掉其中的一些特定波长的光,而反射或透射掉其他波长的光。

被反射或透射的光线进入人眼,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染色的具体过程通常包括浸泡、涂抹或喷洒染料到物体表面,让染料分子与物体分子之间发生作用,从而改变物体的颜色。

染料分子通常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可以与物体表面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染料分子与物体表面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是物理吸附、电化学作用、离子交换等多种形式。

在浸泡染料的过程中,染料分子可以渗透到物体的细胞结构中,使得光线被吸收的范围扩大,从而改变物体的颜色。

不同的染料分子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因此,在染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目标颜色以及染料的光学性质。

除了浸泡外,涂抹或喷洒染料的染色过程也是常见的。

在涂抹或喷洒过程中,染料分子可以附着在物体的表面,形成一种薄膜。

这种薄膜可以与光线发生作用,使得光线的反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物体的颜色。

染色在染料工业、纺织工业、印刷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染色可以为纺织品或纸张等物体赋予不同的颜色和视觉效果,满足人们对美观和个性化的需求。

染色还可以用于检测和分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研究中,染色被广泛应用于显微镜下的组织和细胞观察。

总之,染色原理基于光的吸收和反射,通过添加染料分子改变物体的颜色。

染色过程可以通过浸泡、涂抹或喷洒等方式进行,染料分子与物体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物体的光学性质。

染色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小学染色实验教案模板

小学染色实验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染色实验的操作步骤。

2. 染料与染色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染色实验中颜色的变化。

2. 染色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白色布料、染料、水、烧杯、搅拌棒、铁架台、剪刀、记号笔。

2. 实验工具:剪刀、烧杯、搅拌棒、铁架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种颜色的布料,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颜色是如何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染色的原理。

二、讲解染色实验原理1. 教师讲解染色的基本原理,即染料在水中溶解,然后渗透到布料中,使布料着色。

2. 强调染料、水、布料三者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实验材料。

2. 教师演示染色实验的操作步骤:a. 将染料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

b. 将白色布料剪成小块,放入染料溶液中。

c.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染料均匀分布。

d. 将染料溶液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5-10分钟。

e. 将布料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

四、实验观察与记录1.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染料在布料上的变化。

2.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如染料颜色、布料颜色变化等。

五、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染料与染色的关系。

2. 教师总结染色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六、拓展活动1. 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独特的染色图案。

2. 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讨论与总结,评价学生对染色原理的理解程度。

3. 通过拓展活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的基本原理染色是指将染料或颜料沉积在纤维、纸张、皮革等物质表面,使其呈现出所需的颜色。

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染料或颜料与纤维或其他基质之间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将色素牢固地固定在基质上,从而实现着色的目的。

染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染料选择、染色条件和染色机理三个方面。

首先,染料选择是染色的基本环节。

染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染色效果和色牢度。

染料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和颜色分为许多种类,如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中性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等。

不同种类的染料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纤维,且染料的选择还需考虑到所需的颜色、染色的工艺条件以及环保要求等因素。

其次,染色条件是影响染色效果的关键因素。

染色条件包括温度、pH值、时间和染液的浓度等。

在染色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可以影响染料与纤维的扩散速度和相互作用,pH值的调节可以影响染料的溶解度和离子化程度,时间的控制可以影响染料的渗透和固定程度,而染液的浓度则直接影响着染色的饱和度和均匀度。

最后,染色的机理是染色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染色的机理主要包括吸附、扩散、化学反应等过程。

在染色过程中,染料分子通过吸附在纤维表面,然后扩散到纤维内部,最终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牢固的结合。

这些过程受到染料分子的大小、形状、电荷、亲和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纤维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的来说,染色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染料,控制好染色条件,利用染色的机理实现对纤维的着色。

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染色的基本原理,才能够实现染色的高效、环保和稳定。

同时,染色的基本原理也为染色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实现更加美观、耐久和环保的染色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染色教学文案设计方案

染色教学文案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染色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 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染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染色工具和设备。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染料的选择和调配。

-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染色方法,达到预期的染色效果。

- 学生能够处理染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培养对染色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 学生能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了解染色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二、教学内容1.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剂的作用机制- 染色过程的基本步骤-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2. 染料的分类与特性- 天然染料- 合成染料- 染料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3. 染色工具与设备- 染色锅、染缸- 搅拌工具- 温度控制器- 烘干设备4. 染色方法- 浸染法- 漂染法- 点染法- 涂染法5. 染色过程中的问题处理- 染色不均匀- 染色效果不佳- 染色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染色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染色的基本原理。

2. 理论讲解- 讲解染色的基本原理、染料的分类与特性、染色工具与设备等。

-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3. 实践操作- 分组进行染色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染色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染色作品,互相评价。

-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5. 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染色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 教师总结教学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染色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熟练程度。

3.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的染色作品的美观性、创意性和实用性。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染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染色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染色培训教程教案模板范文

染色培训教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染色技艺培训二、课程目标:1. 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染色原理和技巧。

2. 熟悉不同类型染料的特性及适用范围。

3. 能够独立进行染色操作,完成各类染色的基本任务。

4. 培养学员对色彩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染色基础知识1. 染色原理:-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剂的种类及作用- 染色过程中的化学反应2. 染料特性:- 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的区别- 不同染料的颜色、牢度、溶解性等特性3. 染色工艺:- 染色的基本步骤- 染色工艺的选择与调整第二部分:染色实践操作1. 准备材料:- 纤维材料(如棉、麻、丝、毛等)- 染料- 染色辅助材料(如媒染剂、固色剂等)- 染色工具(如染槽、棒槌、筛网等)2. 染色操作:- 染色前的准备工作- 染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染色后的处理与保养3. 案例分析:- 介绍经典染色案例- 分析案例中的染色技巧与效果第三部分:色彩理论与审美1.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复合色- 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概念2. 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原则- 色彩搭配技巧3. 审美能力培养:- 观察色彩的能力- 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教学安排:第一周:- 介绍染色基础知识,包括染色原理、染料特性和染色工艺。

第二周:- 进行染色实践操作,讲解染色前的准备工作、染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染色后的处理与保养。

第三周:- 分析经典染色案例,学习其中的染色技巧与效果。

第四周:- 学习色彩理论与审美,提高学员的色彩感知和审美能力。

五、考核方式:1. 理论考核:通过笔试形式检验学员对染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考核:学员独立完成染色作品,考核其操作技能和审美能力。

3. 作业展示:学员展示自己的染色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资源:1. 染色教材2. 染色工具与材料3. 网络资源(如在线教程、视频等)4. 实践基地七、注意事项:1. 确保学员安全,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2. 实践操作过程中,注意环保,妥善处理废弃物。

印染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印染技术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印染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和常用设备,掌握染整加工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印染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印染技术的基本原理2. 印染工艺流程3. 常用染整设备4. 生态纺织品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实验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染产品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印染技术的应用领域,激发学习兴趣。

2. 印染技术的基本原理(1)讲解染料的分类、性能和选择原则;(2)介绍染料的染色机理;(3)分析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3. 印染工艺流程(1)讲解织物前处理工艺;(2)介绍染色工艺;(3)阐述后整理工艺。

4. 常用染整设备(1)介绍染缸、染色机等设备;(2)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3)分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生态纺织品标准(1)讲解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和标准;(2)分析生态纺织品的生产过程和环保要求;(3)探讨生态纺织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趋势。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印染产品,分析其工艺流程、设备选择和环保要求。

7. 实验环节分组进行印染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8. 小组讨论针对印染技术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印染技术的要点,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印染技术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表现;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4. 学生对印染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印染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和常用设备,掌握染整加工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印染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印染技术的基本原理2. 印染工艺流程3. 常用染整设备4. 生态纺织品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实验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各种印染产品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印染技术的应用领域,激发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染料在染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
染料的电离 染料的溶解 染料的分散 染料的聚集
概述
染色是以水为介质的染液中进行的,所 以染色前必须先将染料配制成染液。
配制染液的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结构的 染料发生不同的变化,包括:
染料的电离 染料的溶解 染料的分散 染料的聚集
一、染料的电离
离子型染料在水溶液中会发生电离,从而使染料母体 带上电荷
分子型染料 阴离子型染料 阳离子型染料
nD Dn nD- DnnnD+ Dnn+
四、染料的聚集
影响聚集的因素
凡是不利于染料溶解的就利于染料的聚集 控制染料的聚集对染料上染极为重要
第三节 纤维在染液中的状态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二、纤维在染液中的电现象及其对 染色的影响
概述
纤维投入染液后,形态、性质发生变化 对染色影响最大的是
三、染料的分散
影响分散液(悬浮液)稳定性因素
粒子细化:<2μm 越小,越稳定 分散剂的性质及用量:分散作用强,用量
大,稳定 分散液的温度:低,稳定 要及时配制
四、染料的聚集
概念
电离后的单离子染料或溶解后的单分子染 料又可能聚集在一起,形成染料和聚集态, 这一过程称为染料的聚集。
染料的聚集是染料溶解的逆过程。
胀纤 性维 不结 同构
不 同 , 吸 湿 溶
常用纺织纤维的回潮率
纤维
棉 麻 羊毛 蚕丝 粘胶纤维 涤纶 腈纶 锦纶 维纶

回潮率(%)
20℃,65%RH
20℃,95%RH
7.5
24~27
7~10
23~31
16
22
9~10
36~39
12~14
25~30
0.4~0.5
0.6~0.7
1.2~2.0
1.5~3.0
三、染料的分散
概念
当染料投入水中,染料晶体结构不能受水 分子的极性作用而遭到破坏,染料只能以 晶体态的形式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称为染 料的分散。
该体系称为染料分散液或染料悬浮液。一 般是混浊、不透明的体系。
染料的分散必须在分散剂的作用下才能进 行,否则会因染料的重力而产生染料的沉 降,使体系分层。
纤维在染液中的吸湿溶胀 纤维在染液中的电现象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特点:
发生在无定形区 溶胀异向性 各种纤维结构不同,吸湿溶胀性不同
吸湿性好,溶胀大,孔隙大,利于染色 染色前通常对纤维进行温水浸渍或汽蒸处理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发 生 在 无 定 形 区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溶 胀 异 向 性
3.5~5
8~9
4.5~5
10~12
二、纤维在水溶液中的电现象
(一)纤维在染液中带电的原因 纤维与染液接触时,在纤维表面通常会
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在中性或碱性条件 下,纤维表面一般带负电荷。 原因:
纤维中羧基、磺酸基等或纤维氧化生成的 羧基发生电离
纤维在染液中吸附带负电的粒子,如OH 纤维的介电常数<染液的介电常数
使带电离子均匀分布
(二)界面动电现象和动电层电位
作用结果:
带有与纤维表面电荷电性相反的 离子,其浓度随着与纤维表面的 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直到和染 液深处一样
带有与纤维表面电荷电性相同的 离子,其浓度随着与纤维表面的 距离增加而逐渐提高,直到和染 液深处一样
阳离子染料属于此类 D上的阳离子基团通常为季铵离子(—
N+HR1R2) X一般为氯离子(Cl-)
二、染料的溶解
概念
当染料投入水中,染料晶体结构因受水分 子的极性作用而遭到破坏,染料能以单分 子态与水化合而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称为 染料的溶解。
该体系称为染料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 的体系。
染料的溶解度一般用每升水中所溶解染料 的克数表示(g/L)。
二、染料的溶解
影响染料溶解度的因素
染料结构:离子型染料溶解度高,分子型染料 溶解度低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大,溶解度低 PH值:利于电离,则利于溶解 温度:T提高,利于溶解 加入助剂
尿素、表面活性剂等助溶剂,使溶解度提高 中性电解质,使溶解度降低
第二章 染色基本原理
第一节 染色的概念 第二节 染料在染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纤维在染液中的状态 第四节 染色的基本过程 第五节 染色牢度及其测定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1、染色的概念 2、双电层的概念 3、亲和力的概念 4、染色速率的概念 5、上染速率曲线 6、中性电解质对染色的作用 7、匀染的概念
阴离子型染料电离后,母体带上负电荷
D N a电 离 D N a
直接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可溶性还原染料属于此类 D上的阴离子基团通常为磺酸基(—SO3-)、硫酸酯基(—
OSO3- )、羧基( —COO- )等
一、染料的电离
阳离子型染料电离后,母体带上正电荷
D X 电 离 D X
(一)纤维在染液中带电的原因
两性纤维所带电荷 与当液PH值有关
PH>等电点,纤维带负电荷 PH<等电点,纤维带正电荷 PH=等电点,纤维呈电中性
(二)界面动电现象和动电层电位
1、染液中带电离子所受的力 纤维表面电荷的静电作用力
电性相反时,为引力 电性相同时,为斥力
自身运动和染色时搅拌的作用
否则,将会出现色差或色花
染色色牢度的概念
即:色泽坚牢度 指染料在纤维上固着力和稳定性的大小
染料在纤维上固着力和稳定性越大,染色 色牢度越高
否则,将会出现褪色或变色
色泽鲜艳度的概念
即:色泽的饱合度或纯度 指色泽中染料光谱色含量的大小
色泽中染料光谱色含量越大,色泽越鲜艳 否则,色泽萎暗
第一节 染色的概念
染色的概念 上染过程的几个阶段
染色的概念
染色是指染料从染液中自动地转移到纤 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 艳色泽的过程。
主要指标
染色色泽的均匀性 染色牢度 鲜艳度
染色均匀性的概念
即:色泽均匀性 指染料在纤维上的分布的均匀程度
染料在纤维上分布越均匀,染色均匀性越 好
常用纤维在水中的吸湿膨胀率
纤维
棉 麻 粘胶纤维 羊毛 蚕丝 锦纶
横向溶胀(%)
直径
面积
20~23
40~42
20~21
40
35
65~67
14.8
25~26
16.3~18.7
19
1.9~2.6
1.6~3.2
纵向溶胀 (%)
1.1 0.37 2.7~7 1.2~2 1.3~1.6 2.7~6.9
一、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