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教学原则及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及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及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

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他们说:“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命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孔子了解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所采用的最经常、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

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上,由于孔子教导有方,在其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各有其材。

在孔子从教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涌现出72贤人。“72贤人”的出现,除了有他们个人的先天素质、主观努力和当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教导有方。

因材施教不仅表现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上,还表现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进其正常发展上。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即补偏救弊上,孔子做的也相当成功。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他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威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通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及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

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孔子告诫弟子,对古籍文献,对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正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做到虚心笃实,践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原则,就是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敏而好学,不耻下”。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笃实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并重。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离不开学,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孔子认为,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得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则现身说法,他说:“吾

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在指导学生以学为基础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提倡: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要求学生在感知活动中做到“视思明,听思聪”,力求感知正确,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孔子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这些教学法,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仍然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欲着力解决的问题。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力行,要求弟子们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其道”。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孔子同样强调学以致其用。但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并不片面的强调行,而是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行践履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习行为的复习、练习的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等。

孔子在指导学生治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上所提的几点原则、方法,还包括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等。孔子提出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

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倡愉快教学的人。

孔子论为师之道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X建立XX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

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要求教师以身教胜言教,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人。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更是万万不可少的。因为言教在说理,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身教在示X,旨在指导学生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某种行为定势。孔子认为教师身教的示X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更大,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他主X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行为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去渍染熏陶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做。孔子多次论述教师以身作则的意义,比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孔子所提出的这种从业理论一直是所有优秀教师的从业信条,是规X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之一。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方法具有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 巧言令色,鲜矣仁。 9)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14)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5)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精选1)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 放于利而行,多怨。 6)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9)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锦集1)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谈孔子组织教育的五种方式.

谈孔子组织教育的五种方式 栗洪武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著名的伟大教育家,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组织教学的方式就很值得总结。他组织教学的方式从受教育的人数言,有集体讲授式、个别教导式和小组漫谈式,以施教地点言有定居授课式和游学式等,本文试作一简述。 一、集体讲授式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这时,孔子约30岁左右,学问已达到成熟的程度,他自称“三十而立”。于是他顺应时代的潮流,冲破“学在官府”的桎梏,创办私学,聚徒讲授。孔子的学校是长年开办的。初开始,他的学生还不是很多的。“孔子年四十二岁,……定公立。阳虎因办醒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些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史记·孔子世家》)按这一说法,孔子从这时起,开始用他自己编选的《诗》、《书》、《礼》、《乐》和新增写的《易》、《春秋》作为教科书,教授自远方来鲁的众多弟子。那么,在当时“韦编”竹简成书的条件下,孔子是采用何种方式把他自己新编选的教材,教授给那样多的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是普通科,人人共习。对于人人都学习的课程,在学生众多、又不能人手一册掌有教材的情况下,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就运用集体讲授式组织教学活动。以教《诗》为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很明显,孔子为他自己编选的305篇待配上乐曲,放声歌唱、并非自己取乐,而是为了向更多的学生传授,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目的。在周游列国途中,孔子把弟子召集在一起,“讲育弦歌不衰。”这种由孔子一人向从多弟子讲诵、弦歌的教学方式,就是孔子创造的集体讲授式。孔子还采用如今日所谓的导生制办法,即除自己讲授外,个别学生有所惑疑,还可向高年级的学生求救。如樊迟向孔子问仁问智,孔子回答后,樊迟未达,转而向子夏请益,得到子夏的帮助。(《论语·颜渊》)但孔子“有教无类”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教育主张和教学态度来看,可以肯定,对一些公共课,主要是由孔子向学生集体讲授的。 二、个别教导式 所谓个别教导式,即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导或辅导的方式。这是孔子组织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它既是一个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方式。而个别教导式,则是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或方法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方式。“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樊迟御,子造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子贡问政,子

孔子教学方法启示录

孔子教学方法启示录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开门招生野人贱人大盗均可入学 孔子之所以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因为他在春秋末期从事教育时间最长,所办学校规模最大,招收学生人数最多,实行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 在春秋以前,入学读书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从开办私学开始,就打破常规,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读书,使原来不知文化为何物的?贱人?也有机会系统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进而学习?六经?(《易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最终成为?大人?,进入?君子?的行列。 既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意味着不管年龄大小、出身如何,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事实上,在孔门弟子当中,除孟懿子等少数人是贵族外,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如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颜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盗?。有的学生年龄只比孔子小几岁,另外一些学生比孔子小四五十岁。 面对品类如此复杂的学生,孔子是怎么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说,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春秋以前的官学,立足于?禁?和?敬?,教师用体罚和威胁等方式强迫学生读书,并且要学生自幼养成盲从的习惯。孔子一改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他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注意观察学生的所作所为,听其言而察其行,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施以不同的教育。 实行因材施教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即要有知人之明;其次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对教师本人的能力要求极高。孔子善知人,他的识人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查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个目的所采用的方法,了解他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孔子精通六艺,在知识方面集古代文化之大成,所以无论对什么学生他都能找到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孔子欣赏?贱人?出身的冉雍的德行帮助冉雍克服自卑心理 鲁国人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29岁,他以德行著称,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很欣赏他的德行,曾经说过:?雍也可使南面(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冉雍的父亲是个地位低下的?贱人?,因而冉雍难免有自卑心理。孔子针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因材施教,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耕牛产下之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古代供祭祀的牺牲常用赤色的牲畜,一般不用耕牛,自然也不会用耕牛所产之子。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品。比喻冉雍的父亲虽是?贱人?,但冉雍已经学业有成,社会不会因其父地位低下而舍弃他。 在孔子的教育和鼓励下,冉雍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成为孔子门下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战国时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和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字子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29岁,鲁国人。他多才多艺,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还精通军事,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国的军队。趁这次立功的机会,他说服掌握鲁国政权的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多年的孔子,后来冉求由于帮助季康子敛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季康子问孔子算不算有仁德,孔子回答:?吾不知也。? 冉求性格谦退,孔子对他的教育很有针对性。有一次,冉求问:?闻斯行诸(一听说有事要做就应立即行动吗)??孔子说:?行之(立即行动)。? 后来子路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父兄在,哪能立即行动呢)!?孔子的弟子子华觉得不解,他问:?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遇事犹豫退缩,所以我要激励他;子路胆大好胜,所以我要抑制他)。? 冉求尽管有不少缺点,甚至曾被孔子宣布革出孔门,但他仍被后人认为是孔门最有政治才干的人物,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要子路改正好逞勇斗狠的毛病告诫子路好勇不可无义 孔子教育子路成才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因他曾为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9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学习孔子,首先要纠正对教育的错误认识,教育是培育、教化人的;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本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今天,我们本着“探微古人,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吸收并借鉴有用的知识,努力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 一、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运用教育手段来改变人、提高人的道德、知识水平。“性相近,习相远”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在实际生活中,孔子更重视后天的习染对人的意识起的作用,认为人的实际思想状况是由习染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根据这个理论,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受良好影响,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他的学生中有素质较好的,也有素质较差的,经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少变

成著名的贤才。孔子很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自孔子以来人们就把教育视为自我成长和提高的途径,中文“教育”的“育”字,本意为“培育、成长”的意思,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德。儒家重视教育,也因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道教化,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三十二》),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活动,而就是人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完善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就人生。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学习和扩充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现代教育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再着眼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更不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而只是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为能事,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狭隘,缺乏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缺乏人文教养和关怀。如何保持教育传统培养教化人的功能,而不至于蜕变为职业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阅读下列《论语》中节选的句子,完成题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并指出其大意。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亦可)。 评析(示例):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2.参考答案:4名黑哨操控比赛,收受黑钱,破坏了足球赛场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对职业联赛乃至中国足球的溃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受到惩罚是应当的。4名黑哨之所以“下水”,固然是他们心中的贪欲在

起作用,也与环境的浸染有很大关系。因而,职业联赛体制的重建也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用法律来裁决对错、校正方向、惩治罪恶,是社会成本最大的一种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刮骨疗毒。让违法犯罪的人付出代价固然是应有之义,而宣告“此路不通”以警示后人是更重要的功用。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来说,4名黑哨已然受到惩戒,警钟已然在所有的裁判心中敲响。可以说,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和规范裁判的行为,是足球回归公平竞赛的重要保障。 3.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孔子认为为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自觉性和由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附【译文】 (1)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有见过讨厌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是受人崇敬无法超越的;讨厌不仁的人,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的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的。有谁能够用一天的时间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大概有这种人吧,只是我没有见过。” (2)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说:“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到半路走不动了才停止前进,现在是你自己画线为界,止而不前啊!”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差异 黄津成(现供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撰写于2002年 在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首倡者,但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的启发式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的启发法。 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才刚刚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传统也还没有成形,这就使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中没有既成的、公认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维,因此他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说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学态度。这样,苏格拉底的启发法------“产婆术”是发现式的,他通过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努力地去认识、理解自己的世界,发现知识。这种

学习方法是一种发现的、研究的、批判的学习方法。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国与西方教育史上、思想史上的居于开创地位的伟人,这种来自于起点的不同,耐人寻味。这种不同与差异给人以启发:文化的丰富传统,历史的丰厚资源,为教育、学习,也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但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成为对自由思想的一种限制。文化传统的“浅”,使教育、学习和思想缺少了丰富性,但却造就了创新、发现、研究的品格。 历史的作用是一分为二的。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对待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002.5

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1.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一)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3、《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1)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孔子四种教育模式

1.孔子四种教育模式:文,典籍文献,采用认知模式,着眼于理论和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 行,行为实践,采用行为模式,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忠,忠诚笃厚,采用个性模式,着眼于人性、品格的培养模式 信,信约交际,采用群体模式,着眼于人际交往、合作精神的培养2.教授式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夸美纽斯提出以感知——理解——记忆——判断为 机构的教学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模式。我国教学模式受凯洛夫(五环节)的影响 3.心理学角度分类(简答):1.以认知学派理论为依据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2.以行为主义学 派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教学模式3.以人本主义学派理论为依据的个性教学模式4.以社会本位教育思想为依据的交往教学模式 5.以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教育思想为依据的合作教学模式。 4.教学模式的结构(简):1.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3.操作程序4.实现条件 5.教学评价 5.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 6.物理概念的特点: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2.许多物理概念 都是用数学表达式来表征物理量的含义。 7.物理规律的特点:1.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的特点2.具有因果性的特点3.具有局限性的特 点4.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8.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简答):1.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实验能 动性。2.物理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解释规律,突破教学难点.3.物理演示中运用变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有关选题方面注意事项:1.首先,例题的题目选择一定要精炼,具有代表性.2.注重所选 习题的层次性和拓展性。 10.教学方面的注意事项:1.注意习题课的目的性2.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3.习题课教学要具 有计划性和连贯性4.注重反馈和评价。 11.课题研究课依据的教学原则(简答):1.科学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主动性 原则5.发展性原则 12.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研究对象是人 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1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 皮亚杰。 14.物理学习系统(简答):1.物理学习系统主要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着的学习者、物理 学习内容及其物质载体和学习组控者三个要素组成。2.物理学习内容应包括:物理知识(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物理学方法、物理观念、物理知识结构、物理应用、物理技能六个方面的内容。3.物理教师和教科书编者、学习者本身都是学习组控者,但他们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 15.皮亚杰将儿童思维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0—2)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 (2-7岁)依靠形象或表象思维。具体运算阶段(7-12)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12-15)抽象思维。 16.表象,是人们过去已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当这些痕迹在人的活动中恢 复或再现时,就成为表象。 17.1.物理记忆以表象为支持2.物理记忆以理解为基础3.物理记忆须要不断组织和升华。 18.物理学习兴趣:1.直觉兴趣2.操作兴趣3.因果兴趣4.理论兴趣 19.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1.好奇、兴趣的需要2.附属、互惠的需要3.自我提高的需要4.认 知的需要。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学而知之、学思结合的求知态度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吏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依据《论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了初步探析。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孔子的思想,尤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论语》是一部言行录。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追记的孔子的言行。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或者说从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生命的大智慧,时至今日,仍不乏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认为做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人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论语?子罕》)。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不要为世俗所累。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应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最著名的论述莫过于“温放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的学习方法。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阐多见,“多阐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侮。”(《论语?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怠。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荤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这一主张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在广大平民阶层中得到相对普及,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无疑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意义。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是一位“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孔子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将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二是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第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所说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第四,以身作则,树立师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

[孔子的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生于变化急剧而深刻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祖先原为宋国贵族,后来迁至鲁国。幼年时,父亲去世,家境没落。十五岁便立志发奋读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没有中断过。孔子30多岁开始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工作,这时的孔子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创办了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丘“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意思是说孔子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学生,其中出色的有72人。他说:“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不管什么人他都教。他编订了《诗经》、《尚书》和《春秋》等书籍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在教学方面,他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弥补不足。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按八德处事为人就是“仁”。他的弟子有子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因此,“孝弟”这些原则就是“仁”的根本。只有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才会尊重别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

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谈孔子教学原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谈孔子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内蒙古宁城县忙农镇总校许国忠 【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主题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一、有教无类 孔子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后天决定论为依据,从“泛爱众”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在孔子所处的朝代,在人的知识和才能产生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先天决定论。对此,孔子虽有保留,在口头上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存在,而实际上只有虚悬一格。第一,孔子从未有称许过任何人是生而知之者,即使是他所景仰的尧舜和周公,也不例外。第二,当有人认定他本人是“生而知之者”时,孔子断然予以否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三,他明确认为,人的性情生来是互相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渐渐地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是在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后天决定论思想。直接反映孔子这一思想的,还有以下两条: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前者是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否则的话,怎么能获得知识?后者则通过子贱认定鲁国有君子的存在,认为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子贱就不会学到这种好品德了。假如孔子真的认定是生而知之者存在,就绝不会提出上述主张和评价。正是缘于上述认识,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孔子所刻意强调的是学习和实践,并由此而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育的主张,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只要“自行束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即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样使“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和“无立锥之地”的仲弓及冬天“以芦花衣之”的闵子骞得以置身于孔子门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民提出的,他希望无论是名门望族、殷实之家还是篷牖茅椽、绳床瓦灶之户都可以接受他的教育。但有前提条件,十条干肉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拿得出,那个时

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教学原则是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考点,考察的方式包括单选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因此尤其需要重视该内容。那么接下来就针对教学原则结合其考察方式给大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和备考教学原则。 首先单选题的考察通常以概念反选、例子反选或古文反选的形式进行。其次简答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考察教学原则本身,需要记忆教学原则包括哪些原则;二是考察某一原则的具体要求。以及材料分析题以材料的形式考察考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以及掌握具体教学原则的概念并结合材料进行说明。那么具体的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八大原则: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对应: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符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2、例子反选:“教师在讲解‘精忠报国’这个知识点时,会结合南宋岳飞的实例,先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之情,再讲解知识点的含义。”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3、古语或人物反选: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想结合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

学以致用的目的。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对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符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例子反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上,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关于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古语或人物反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等均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考察方式: 1、例子反选:“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使他们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符合直观性原则。 2、古语或人物反选: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直观性; 3、教学方法与原则的对应: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 四、启发性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