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
好莱坞模式的引进对中国影视弊大于利 一辩稿

辩题:“好莱坞模式”的引进对中国影视利大于弊。
一辩辩论稿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在中国影视蓬勃发展的今天,丰富多样的影视剧使我们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彩。
而“好莱坞模式”的引进,对推动我国影视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
所谓“好莱坞模式”,就是在其影视制作过程中凸显的系统化,类型化以及剧制模式成熟等特点。
它的引进,对中国影视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好莱坞模式”的引进对中国影视利大于弊。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释我方观点。
第一点,就物质基础而言:“好莱坞模式”拥有强大的资金汇集,市场占据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
作为影视业刚刚起步的中国,“好莱坞模式”所提供的雄厚的资金支持、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以及影视出品后强大的市场占有能力,能够为现阶段我国的影视产业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正是拥有了这些重要的物质保障,我国影视才会有如今蓬勃的发展。
第二点,就市场效应而言:“好莱坞模式”具有类型化、多样化以及高产量的制片特点。
在如今现代化的时代,人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娱乐需求,而“好莱坞模式”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多样的影视资源,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去欣赏自己所喜欢的影视剧作。
既娱乐大众,宣传文化,又能够创造更多的商业空间,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点,就产业技术而言:“好莱坞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剧制模式,它具有完备的明星制度和、片场制度,完善的制片流程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持。
引进该模式,取其精华,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现阶段影视业存在的从业人员创新能力低,技术水平落后,制片制度不够完善等弊端。
高产量的影视剧作,能够为我国影视工作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机会与获取经验的途径。
综上所述,“好莱坞模式”的引进,能从经济、技术等多方面推动我国影视的发展,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让我国影视在发展路上更加顺利多彩。
所以我方坚信:好莱坞模式”的引进对中国影视利大于弊。
电影行业好莱坞电影与国产电影的发展比较

电影行业好莱坞电影与国产电影的发展比较电影行业:好莱坞电影与国产电影的发展比较电影是当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好莱坞电影和国产电影是世界两大电影产业的代表。
它们在发展速度、技术水平、题材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就这些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并享受电影带给我们的文化和娱乐体验。
一、发展速度与产量比较好莱坞电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产业之一,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和产量。
每年有大量的电影在好莱坞诞生,从商业大片到独立影片,几乎覆盖了各种题材和类型。
这种高产量保证了好莱坞电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使其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比之下,国产电影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
受限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国产电影的产量有限,制作质量也常常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电影产业的重视,国产电影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在,中国每年制作的电影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并逐渐涵盖了更多不同类型和题材的作品。
二、技术水平与创新比较好莱坞电影在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的前沿位置,拥有先进的拍摄设备和制作技术。
从特效到音效,从摄影到剪辑,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团队总能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
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创新精神使得好莱坞电影能够不断挑战技术极限,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觉魅力。
相较而言,国产电影在技术水平方面起步较晚,与好莱坞电影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然而,国产电影正不断迎头赶上,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与国际合作,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例如,中国电影制作对于动作片和特效片的制作越来越出色,影片的视效和技术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题材风格与市场需求比较好莱坞电影以商业大片为主,注重大场面、特效、娱乐性和全球市场的观众吸引力。
其影片多以超级英雄、科幻、动作等类型为主,大多数作品都追求商业成功和票房回报。
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也为好莱坞电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研究——基于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模式的经验考察

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研究——基于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模式的经验考察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国产电影的制作和票房也在不断提升,不过与好莱坞相比,国产电影在电影后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差距。
本文将以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模式为经验,分析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模式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模式是由电影制作公司在电影上映之后推出的一系列相关产品,如DVD、T恤、海报、周边玩具、游戏等等。
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可以延长电影的生命周期,还能为电影公司带来更多的收入。
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模式的特点是:第一,电影公司会提前规划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包括产品种类、发售时间、销售渠道等等。
第二,电影公司会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比如,对于儿童观众,可以推出海报、玩具、游戏等等;对于青少年观众,则可以推出T恤、背包、手环等等。
第三,电影后产品宣传会与电影本身的宣传密切结合,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
二、国产电影后产品现状目前,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不如好莱坞电影发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缺少规划性。
目前,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较为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电影制作公司往往只会推出一些周边玩具和小配饰,而忽视了其他的产品种类。
2. 产品单一。
目前国产电影后产品品种单一,大多数电影的推广只是制作海报或出售片源,缺少更多元的产品形式去丰富观众的体验。
3. 宣传不足。
因为国产电影后产品的宣传力度不足,许多观众并不知道有这些周边,错失推广的机会。
三、可行性建议为了让国产电影的后产品发展更加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加强规划性。
鼓励电影制作公司在电影上映前就开始计划后产品的开发,可以考虑整合相关资源,在电影制作的各个层面都充分考虑后产品的需求,以确保后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 丰富产品种类。
可以考虑推出更多元的周边产品去丰富观众的体验,如电影原声带、服装、食品等等,让观众获得多样化的选择。
20世纪中外影视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比与分析

20世纪中外影视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比与分析在20世纪,中外影视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不仅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也在技术手段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将对中外影视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对比与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因素和影响。
一、发展背景与历史演变中外影视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各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
20世纪初,美国好莱坞成为了全球影视产业的中心,其商业模式也逐渐体现出来。
而中国的影视产业起步较晚,经历了因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起伏。
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产业才开始迅速发展。
二、商业模式的对比与分析1. 好莱坞商业模式好莱坞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利润最大化。
它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制作、发行到播放形成了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好莱坞通过大规模的制作和引进明星演员来吸引观众,同时利用国际分销网络,将其电影推向全球市场,实现了全球化的影响力。
此外,好莱坞还通过合作与整合,形成了强大的制作团队和国际化的筹码。
2. 中国商业模式中国影视产业的商业模式相对落后。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产业的复兴开始着力于提高制作质量和版权保护。
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分发渠道,中国影视产业的商业模式还相对薄弱。
目前,国内大部分影视作品仍以院线或电视台播放为主,而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中国影视产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三、技术手段和创新1. 好莱坞的技术创新好莱坞在技术手段上一直走在全球前列。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好莱坞引入了先进的特效技术,如CGI和3D技术,使电影更加真实和惊人。
此外,好莱坞还大量运用市场营销手段,通过广告宣传和全球推广,将电影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2. 中国的技术创新在技术手段上,中国影视产业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中国有着庞大的视效制作团队,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奖项。
中国还推广了自己的电影制作标准和技术规范,投资了一些独特和创新的项目。
但需要指出的是,与好莱坞相比,中国在技术规模和国际影响力上仍有差距。
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对中国影视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对中国影视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大家晚上好!我作为辩论赛反方辩手,将为大家分析和阐述好莱坞模式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弊端大于利益的观点。
首先,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导致中国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丧失。
好莱坞电影始终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追求大众娱乐和商业成功,而中国的电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好莱坞模式中的商业化因素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负面影响,结果是电影中呈现出大量娱乐至上、追逐激烈动作和特效的倾向,导致真正有深度和内涵的电影作品逐渐减少。
其次,好莱坞模式的引入使中国电影市场过度依赖进口片。
随着好莱坞模式的推广,中国观众逐渐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的风格和呈现方式,对本土电影的品质产生了怀疑。
这导致中国电影市场过度依赖进口片,市场上的本土电影作品受到冲击,从而无法与好莱坞电影竞争。
这种依赖性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长期发展,也难以体现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最后,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加剧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竞争。
好莱坞模式强调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的追求,导致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竞争日益激烈。
这使得中国电影从制作环节到宣传营销都过于注重商业成功,优秀电影作品因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被边缘化。
这种商业竞争的导向不利于中国电影创作的多元发展,限制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弊端大于利益。
其导致中国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流失、使中国电影市场过度依赖进口片,并加剧了商业竞争。
为了保护中国电影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我们需要审慎对待好莱坞模式的引入。
谢谢!反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反方辩词的二辩辩手。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我将从电影市场竞争、国际交流以及创作创新的角度,为大家阐述好莱坞模式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弊端大于利益。
首先,好莱坞模式的引入加剧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竞争,使得本土电影难以立足。
好莱坞电影产业运作模式

好莱坞电影产业运作模式好莱坞电影产业运作陈渔好莱坞模式是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一种概括性的统称,它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本世纪初,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创造了轰动全球的业绩和战果.当前,全球正在放映的影视产品有85%来自好莱坞.好莱坞通过其工业化,程序化的生产模式以及产业营销运作模式,承载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实现利润和宣传文化的目的.与其他国家相比,好莱坞电影产业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优势:首先,成熟的产业运作机制.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好莱坞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考验,电视竞争的文化考验,流行文化过剩的环境考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好莱坞这种在产业化的基础上,寻求艺术规则与经济规则,文化规则与产业规则的融合,成就了神话.在全球化进程中,好莱坞在国家机器和商业机制的支持下,先后克服了电影输出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种种政治障碍,经济障碍,文化障碍,形成了一套开拓国际电影市场的政治经验,文化经验和经营经验,建立了全球市场营销网络.它还形成了一种适应海外市场特殊性的良性自我调节机制.第二,好莱坞模式的资本国际化.好莱坞的"八大金刚"即2O世纪福克斯,迪斯尼,米高梅,派拉蒙,索尼,环球,华纳兄弟,梦工厂等八家电影制片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 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在本土市场饱和后,具有一般资本禀赋及特征的美国电影产业资本开始向国外市场和非影院市场拓啊野i潮璺_i展,多国投资合拍如今成为正常运作方式.同时,好莱坞早就开始购买或合营海外的发行公司和电影院线,以达到共担投资,票房风险的目的.如今,创意,投资,制作,道具,服装,音乐,宣传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灵活多样地分期进行,在艺术,金融,法律等各方面分别处理.制片商与发行商订合同,分账预支筹款;制片商再与众多的专业中小公司联系,产生配套流水作业.第三,好莱坞产品高度商品化.高度的商品化和高效的商业运作方式,是好莱坞的最基本特征.好莱坞电影的衍生产品如明星的时装,汽车,手表等通常会随着电影的传播销售到世界各地,甚至电影改编的游戏版权,玩具版权,图书版权,唱片版权都是高额利润的来源.好莱坞是通过内置广告和形象产品将文化变成商品的典范.欲望故事,明星制度,电影衍生品策略是好莱坞商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好莱坞优势还体现为在长期的娱乐工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的传统.好莱坞电影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发展的,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的.它们往往通过展示暴力和性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冲动,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来抚慰人的创伤性体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来为人们提供集体梦幻,以奇观化的场面和强烈的音响来刺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修辞和通俗性叙事的传统.好莱坞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用艺术电影包装流行电影, 用流行电影促进电影流行,这使得好莱坞电影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在适应观众心理中保持消费性.口责任编辑:刘忠弘蠢瓣。
电影分析:好莱坞制作模式的优劣比较

电影分析:好莱坞制作模式的优劣比较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融合了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元素,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热爱和追捧。
好莱坞制作模式作为电影产业中的重要生产方式,也被广泛使用和探讨。
本文从好莱坞制作模式的定义、起源及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优缺点,从中探讨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好莱坞制作模式是指电影制作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分工、组织、计划和管理。
基本上它是以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为出发点。
好莱坞制作模式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今天已经成为了全球电影生产的重要模式。
好莱坞制作模式的优点在于它高效、标准化的模式可以方便制片商高效地拍摄一部电影,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上映任务。
此外,好莱坞制作模式还具备一定的商业化,它可以将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能够使电影作品受众面更广泛,市场利益更为丰厚。
同时,好莱坞制作模式中的科技含量高,制作出来的电影画面更为逼真、制造效率更高,这也使电影越来越成为了一种新型行业。
但好莱坞制作模式也存在许多缺点。
例如,固定的制作流程可能会使得电影缺乏艺术和创造性,成为一种标准化的产物,毫无亮点。
另外,因为制作流程过于商业化,导演作为电影创意的核心部分被削弱了。
但因为好莱坞制作模式以科技、既有的消费文化和市场为核心,从而让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联系逐渐变了味道。
因为这些原因,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人呼吁通过改进制度和技术,来让电影真正回归艺术的核心。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好莱坞制作模式的优劣呢?在当下,电影愈加被多层次的传媒媒体,以及更高的科技之下。
从改善制作流程、强化电影主题等方面着手成为电影发展的关键。
假如产业人士想要通过商业和艺术的结合进一步发展电影,并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他们需要借鉴和吸收好莱坞制作模式的优点,将之升华为更为灵活、多样化的制作模式。
同时,在保证电影创意自由的基础上,加强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对制作流程进行精细化把握,打造越来越多具有特色化、有更多内在含义的电影作品和电影经典人物,从而满足更多观众需求,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影视城-美国·好莱坞

模式四:娱乐工业发展形成大众文化传统
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修辞和 通俗性叙事的传统。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 用艺术与流行元素进行组合包装,同时实现主流性与创新性, 叫好又叫座。
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
中国戏院
星光大道
星光大道 杜比剧场
露天剧场 贝弗利山庄
模式一:成熟的产业运作体系
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 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
影视制作拉动模式
通过影视制作等拉动影视基 地、创作、拍摄、影视展览、 影视服务行业、旅游、文化 产品开发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
影视基地
影视创作 奥斯卡 金星奖等 影视服务
影视衍生品
旅游、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工业、 第三产业等
好莱坞标志 好莱坞环球影城 派拉蒙电影城
野外剧场 (举办电影音乐会、 焰火晚会的场所)
奥斯卡金像奖 杜比剧院
贝弗利山庄(洛杉 矶地区最豪华最富
有的住宅区)
Add text 1 Add text 2 Add text 3
日落台(商业街)、 好莱坞顶级品牌俱
乐部 罗斯AAdd福dd tt酒eexxtt店12
太阳报,泰晤士报,卫 报,世界新闻报,华尔 街日报,纽约邮报,读 者文摘等
福克斯电影娱乐公司 ,福克斯家庭娱乐公 司等
Festival Mushroom Records。
哥伦比亚电视网、 MTV音乐电视网 ,黑人娱乐电视网 西蒙和舒斯特出版 公司
派拉蒙影业,派拉蒙 家庭娱乐,梦工厂, 联合国际电影公司, 闻名电影院线等 闻名音乐出版
电影 华纳兄弟电影公司
,新线电影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好莱坞本是一个地名,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西北郊区。
原为一僻静村庄,因具备拍摄电影外景的各种条件,1908年后美国各地的制片商陆续向此处集中。
美国八大影片公司均创办于此。
遂逐渐成为美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因此,习惯上把“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业”的同义语。
进入20世纪后期,传统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产业的调整和组合,形成了一些规模更大的产业集团,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巨兽时代”。
正是借助于这种优化组合,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扩大了资产规模,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例如,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迪斯尼(Disney)等集团先是通过控制生产、发行和放映完成了纵向整合,继而又通过跨媒介经营、硬件和软件经营共同开发进行了横向整合,同时通过国际分工灵活而符合成本效益地使用资本、劳动力,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整合。
1.“好莱坞”资本国际化和国际资本“好莱坞”化。
好莱坞如果做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应该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多为从东欧移民至美国的犹太人家族。
一直流传于好莱坞多年的电影业“八大金刚”的说法——好莱坞的八家电影制片公司,即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Inc.)、派拉蒙(Paramount)、索尼(Sony Pictures)、环球(Universalpictures)、华纳兄弟(Warner Bros.)、梦工厂(DreamWorks)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电影产业。
这八大电影公司都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的成员公司。
这些成员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
据洛杉矶经济发展顾问公司统计,好莱坞电影工业停摆一天将损失9000万美元,连续一个月停摆损失则将超过27亿美元。
在本土市场饱和后,具有一般资本禀赋及特征的美国电影产业资本开始向国外市场和非影院市场拓展。
迪斯尼的掌门人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认为,“美国的娱乐产业不是世界的美国化,而是娱乐的全球化。
”这个观点强调,至少在娱乐界,“全球化”不等同于“美国化”。
如果说早年的“美国化”是文化帝国主义及其侵略、扩张的一种表现,那么近年的“全球化”则是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相连的金融和管理效应所造成的一种新的格局。
资本超越国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动造成出口型的跨国、多国公司特别是服务业的兴旺,同时也造成传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相对衰落。
新的国际型经济正逐步完善,高速的资本流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着利润和优势。
虽然在世界的格局里,“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继续存在,但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减弱,跨国资本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反映在影视界,平面整合与垂直整合愈演愈烈。
如今几个大财团拥有全球大量的影视、娱乐产业。
迪斯尼由动画片进入故事片,进而其资本开始进入图书、画册出版,游乐园营造、旅馆、观光游轮,录像产品和播放平台发展,甚至购买美国三大媒体之一的美国广播公司(ABC),显示出惊人的资本实力。
由于成功的资本运营,电影周边产品的利润开始超过票房。
1990年,美国本土的录像收入已经高于票房收入,而票房的收入只不过是周边产品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票房已经不再是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主要指标。
到2003年,电子游戏的收入也已超过票房收入,这也正是像最新的《星球大战前传3》这样的大片也要同步或迅速发行电子游戏产品的原因。
娱乐产业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要求在考虑投资一部电影之前,不仅要关心预计的票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部电影能否产生、如何延伸有利可图的周边产品。
毫无疑问,由于国际资本运营,不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作为概念,新好莱坞早已出现,新的全球化投资与生产格局也已经形成。
新格局的特点之一是娱乐产业的多国投资与跨国产权与资本运营。
如今好莱坞资产业主包括由法国、加拿大、日本(如索尼公司)、澳大利亚(如默多克集团)等国的机构。
新格局的特点之二是资本的“灵活积累”,不仅限于国内,更分散在海外。
著名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说,如今“你无法在地理上确定好莱坞:我们根本不知道好莱坞在哪里”。
当然,不知道并不意味着好莱坞不存在,而意味着它“无所不在”的全球化投资与生产格局。
中国的盗版影碟也说明了好莱坞在中国的影响。
无疑,盗版已经在中国造就了一批业余的好莱坞影片“专家”。
由于资本的灵活积累,多国投资合拍如今成为正常运作。
其实,由于美国政府一度反对国内大财团的经济垄断,好莱坞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开始主动向海外发展。
从1950年到1973年,只有60%的美国影片完全在美国国内生产。
海外劳工低廉是早期海外策略的决定因素之一。
1949年,在海外生产的美国电影仅19部,1969年则增至183部,多数在欧洲拍摄。
今日的全球化格局更要求以全球预售权的经费来预支基于洛杉矶的拍摄工作。
为此,好莱坞早就开始购买或合营海外的发行公司和电影院线,以达到共担投资、票房风险的目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作为全球发行公司的华纳已在世界各大都市经营多厅的“华纳影城”,在中国也不例外。
类似“华纳中国”这样的子公司表明,全球化的新格局要求各个生产层面的重新分工、组合。
与以往好莱坞片厂一统天下的经营不同,如今创意、投资、制作、道具、服装、音乐、宣传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灵活多样地分期进行,在艺术(编剧、对话、导演、明星、音乐、歌曲)、金融(集资、预售)、法律(版权)等各方面分别处理。
制片商与发行商订合同,分账预支筹款。
制片商再与众多的专业中小公司(演员代理、摄影器材、特技制作)联系,产生配套流水作业。
签约的投资、发行公司往往拥有连锁录像店、有线电视等娱乐平台,所以万一票房不佳,周边产品还可以保证扭亏为盈。
与过去文化帝国主义的策略不同,全球化的文化产业允许权力的不连贯性、多边性和多方向性,由此产生市场的灵活性和消费的多样性。
参照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国际市场口号:“要成为多国集团,就必须在各地都成为本土的。
”类似的营销概念还有如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产生的一个新词:“土著化”;在英语世界产生的另一个词:glocal,即将“全球”(global)和“本土”(local)两词合二为一。
全球与本土因此相辅相成。
跨国资本需要世界各地的本土市场,本土的发展也需要跨国资本的投入。
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以北美发行权为交换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腕》(2001),索尼公司以同样方式加盟张艺谋的武侠片《英雄》(2002),其中的道理就是全球资本与本土文化的互动。
资本获取最佳利润的逻辑要求全球化不能、也不可能是全球的同一化,因为不同的本土市场需要不同的产品,李安的《卧虎藏龙》(1999)在欧美和中国迥然不同的票房证明了这个逻辑。
还有就是成立于1924年,曾是美国电影和好莱坞的象征的米高梅电影公司2005年被以索尼为首的国际财团出资48亿美元收购。
索尼此次不惜重金通过资本运作收购米高梅,就是看中了米高梅所拥有的4000多部电影的资料库,和美国电影市场50%的影片资源。
2.好莱坞与风险投资。
由于资本(尤其是风险资本)的高逐利性和电影业资本投入的产业特点,越来越多的资本从华尔街流向好莱坞电影公司,美林(Merrill Lynch)和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为了同一个目标也走到了一起!我们用一个真实场景描绘来说明这一点:2005年初的某一天,Entertainment的CEO马尔沃(Marvel),在派拉蒙Sherry Lansing剧院200个座位前面,正向坐在他面前的和传统戏剧生涯完全不搭界,对戏服也“不感兴趣的,几十年来对好莱坞敬而远之的华尔街投资家们进行游说,或者说是一场路演, 其目标是说服这些人借给他 5 亿美元,或者更多。
用来说服他们的砝码是 CaptainAmerica 、Nick Fury 和 The Avengers 一样的超级英雄角色。
2005 年五一过后,Marvel 为其接下来的 10 部大片融资 5.25 亿美元—— 10 部喜剧动作大片,每部约 1.65 亿美元。
金融界已经认识到了电影市场的无限潜力。
这个交易如成功达成,华尔街将帮助 Marvel 获 得独立的创造力,从一个只拥有电影制作许可证的空壳公司变为一个真正的制片者,并建 立起一座电影博物馆。
由以上场景为代表的现象证明,风险投资的介入正在改变电影的融资方式,而且可能 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改变电影制作的方式。
其实电影业的这种融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同的只是融资规模和融资主体的范围越来越大。
2004 年,美国风险投资规模额达 20 亿 美元,来自华尔街的美林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为迪斯尼、派拉蒙和华纳兄弟等与顶级私 人股本投资者们牵线搭桥,成功为其部分电影融资。
华尔街也介入了并购领域。
2004 年索尼和康卡斯特联合并购米高梅时,也是在三大 私募基金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Texas Pacific Group 和 DLJ Merchant Banking Partners 加入后才在当年 9 月成功达成交易。
维亚康姆(Viacom )竞购梦工场时也是得到 了来自私人股本风险投资的支持才得以成功,the Weinstein Co.也得到了类似基金的注入。
持续上升的制作和营销成本令电影制造商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如饥似渴地寻找资本。
华 尔街过去对电影业敬而远之,然而,由 DVD 销售和版权海外转让带来的稳定收入让该产业 值至少 500 亿美元,这对于风险资本来讲已经到了投资范畴。
虽然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生 产过程和其他行业,例如房地产和 IT 业大相径庭,风险投资也必须对一个从前陌生的产 业熟悉以后才能考虑投资,但资本回报最大化的天性使华尔街的风险投资很快进入了电影 产业。
虽然如今的影业巨头们可以负担所有电影制作成本,但在媒体投资高度多元化的今天, 电影公司必须与风险稍小的广播业、平面媒体、因特网和出版业竞争,这还不包括要面对 来自投资者的压力。
现在的电影工业只不过是媒体业中的一小部分。
在维亚康姆拆分之前, 每年派拉蒙所创造的产值仅占其营业额的 10%。
与此同时,电影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正变 得越来越高,2004 年平均每部电影的制作和推广成本加在一起约为 9800 万美元 。
环球电 影公司的《金刚》(King Kong )(2005)成本高达 2.07 亿。
如果电影公司每年制作 20 到 24 部电影,他们本身的财力仅够制作 12 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