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向死而生》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欧文·D·尤因创作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探讨而闻名。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他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双腿,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但是在失去双腿之后,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然而,通过与一位智者的交谈和对生命的思考,约翰渐渐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且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通过约翰的经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心,就能够战胜一切。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另外,小说还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作者通过约翰的经历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逃避的命运。
我们应该正视死亡,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只有当我们正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通过阅读《向死而生》,我对人生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也学会了勇敢面对死亡。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的来说,《向死而生》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的小说。
它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也会给其他读者带来启发和感悟,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勇敢地面对死亡。
《向死而生》电影观后感

《向死而生》电影观后感篇一向死而生最近看了一部叫《向死而生》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电影啊,真的是把“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了台面上。
我一开始还觉得,哎呀,这得多压抑啊!但看着看着,我发现它并不是要让咱们害怕死亡,而是告诉咱们怎么去面对它。
你说这人活一辈子,谁能保证一直顺风顺水,没个磕磕绊绊,甚至遭遇生死考验的?也许在平常日子里,咱们总觉得死亡离自己远得很,可这部片子就像一盆冷水浇下来,让人清醒。
电影里的主角,经历了种种磨难,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他都没啥希望活下去了,可他愣是咬着牙,跟命运较着劲。
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境地,我能有他那份勇气和坚持吗?我觉得我可能早就垮了。
咱平常总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看完这电影,我又在琢磨,是不是有时候,我们太害怕死亡,反而忽略了活着的真正意义?难道就是每天浑浑噩噩地过,等着生命的尽头?这部片子让我明白了,向死而生,不是说要我们天天想着死,而是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刻,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去做那些我们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儿,去爱那些我们一直想爱却不敢爱的人。
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你们说呢?篇二向死而生《向死而生》这部电影,可真是给我来了一记灵魂暴击!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结果呢,啪啪打脸!影片里的那些场景,就跟刻在我脑子里似的。
主角在面对绝症时的那种绝望和挣扎,我好像都能感同身受。
我就在想,要是我也得了绝症,是不是就直接躺平,等着死神来收?可人家主角没有啊,人家那是拼了命地想要活下去。
这让我不禁问自己,我们平常总说忙这忙那,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可真等到生命快到尽头了,那些借口还站得住脚吗?我觉得可能不行。
有人说,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可这部电影告诉我,死亡也可能是新的起点。
它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比如说,我们总抱怨工作累,压力大,可万一哪天连工作的机会都没了,是不是才会意识到能有一份工作也是一种幸福?还有啊,电影里主角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让我感动得稀里哗啦。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向死而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如何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死亡时的种种心理和生活状态。
主人公在得知自己患上绝症的消息后,并没有放弃治疗,而是选择了积极面对,努力活出每一天。
他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不确定而苦恼,而是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这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面对死亡时,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活着,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
我们常常会为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苦恼,但是这些都不值得我们为之伤神。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要轻易放弃,要有信心和勇气,积极地生活下去。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好好地活着。
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让自己活得畏畏缩缩,而是要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通过阅读《向死而生》,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不确定而苦恼,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地向前迈进。
我相信,只要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珍惜眼前的一切,就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总的来说,《向死而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面对死亡时,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活着,珍惜眼前的一切。
这本书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我会把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精彩的人生。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向死而生》是法国哲学家西蒙·波伏娃的一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生死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在《向死而生》中,波伏娃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性。
她指出,生命的存在是脆弱而且暂时的,我们每个人都注定要面对死亡。
这种无法避免的命运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焦虑。
然而,波伏娃告诉我们,面对死亡的恐惧并不可怕,反而可以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
只有在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和有限性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珍惜和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波伏娃还谈到了人与死亡的关系。
她认为,我们不能逃避死亡,也不能对死亡感到恐惧。
相反,我们应该像面对生命一样,正视死亡,接受死亡的存在。
只有面对死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新生的开始。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生命的终点,而忽视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在阅读《向死而生》中,我还看到了波伏娃关于绝望和希望的观点。
她认为,绝望不仅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而更是一种态度。
我们可以选择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绝望。
正是通过绝望,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珍惜生活的美好,享受生命的乐趣。
希望是一种力量,可以改变生活的现状和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波伏娃还提到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她认为,人们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人的自由行为不应该随意而为,而是应该基于自己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
我们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也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要真正活出自己的生命。
除此之外,波伏娃还谈到了爱和孤独的主题。
她认为,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只有通过爱,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但同时,爱也意味着付出和承担责任。
我们要为自己所爱的人负责,愿意为他人付出。
而孤独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无论是在生命的起点还是终点,我们都是孤独的。
向死而生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向死而生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向死而生读后感(一)周五听了同事的《时间管理》试讲,在课件中她引用了一段李开复的关于才华与时间的话。
经理问她为什么会引用这句话,并说他的时间不多了。
我很惊讶,虽然我有看过有关他的名为《向死而生》的视频,但记忆中他好像痊愈了。
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阅读他的书《向死而生》,很想知道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经历过一场生死劫后领悟了什么。
有些人只需要经历一件普通的事后,就能从中醒悟过来,重新换一个版本来生活,这种人比较幸运。
而有些人一定会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才寻找生命的意义,才会”痛改前非”,重新生活。
李开复就是这种,如果不是死亡的造访,他会在他既定的路上一路狂奔,然后会像某些突然离去的人一样,给世间留下一声叹息。
这种把效率当生命,罔顾健康与生活平衡的例子,我们听过很多了。
而他又是幸运的,在还年轻的时候,还有体力时候,来补修死亡的学分,来重新审视他的生活。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26个肿瘤就像一道死亡通知书。
他像很多普通人的反应一样,问上天为什么是他得癌症,他那么优秀、帮助了很多人。
他很愤怒。
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在书里,他详细描写了他是怎么渡过这些阶段的。
如果看时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验一把,这会知道那是多么痛苦的一段路,任何走过这段路的人,日后对健康会格外的珍惜。
这是他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经验。
勿以健康为代价,去追求一些虚妄的东西,诸如名利、金钱、影响力、各类欲望等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
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
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
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
《向死而生》观后感

《向死而生》观后感篇一《向死而生》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让人深思的片子——《向死而生》,哎呀,这片子可真是给了我不小的冲击!一开始,我其实不太能理解“向死而生”这个词到底啥意思。
死?多可怕的事儿啊,谁愿意往那方面想呢?但看着看着,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片子里那些身患绝症的人们,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可还是那么努力地活着。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觉得天都要塌了。
和他们比起来,我这点事儿算啥呀?也许正是因为知道生命随时可能结束,所以他们才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有个画面我印象特别深,一个病人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但眼睛里却闪着光,他说:“我不怕死,我只怕我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活。
”这话真的扎心了,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也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呢?这片子让我觉得,我们总是在忙忙碌碌,追求着各种东西,却忘了生命本身的珍贵。
可能我们都应该时不时地问问自己,如果明天就是生命的尽头,今天我会怎么过?我觉得吧,“向死而生”不是说要我们天天想着死,而是要我们明白生命的有限,然后更加用力地去活,去爱,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真要做到这样也太难了吧?我自己能做到吗?我不知道,但这部片子至少让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
篇二《向死而生》观后感《向死而生》,这名字听起来就挺沉重的,对吧?但我看完之后,心情更是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你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啥?以前我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每天就是上学、吃饭、睡觉,觉得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呗。
可这部片子就像一记重锤,砸醒了我这糊涂的脑袋。
那些面对死亡的人,有的哭天抢地,抱怨命运不公;有的却能坦然接受,还努力在最后的时光里绽放光芒。
我就在想,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是啥样?也许我会吓得不知所措,哭得稀里哗啦。
片中有个情节,一位老人知道自己没多少日子了,他居然开始去学画画,画得还不咋地,但他脸上那满足的笑容,让我特别感动。
我就问自己,我有啥热爱的事儿,能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觉得值得去做?想来想去,我好像还真没有。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向死而生》是荷兰作家威廉·菲利普斯的一部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孤独且深刻的内心世界,探讨了生与死、爱与孤独、真理与欺骗等人生的重大问题。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悟和思考,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本书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玛琳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身患癌症,面对死亡的威胁,她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她感到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对周围的事物渐渐丧失了兴趣,甚至开始有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然而,在最困难的时刻,她遇到了一个男人阿普,他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与死者沟通。
通过与阿普的接触和交流,玛琳逐渐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独特之处,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这让我想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的价值,更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共同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刻,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本书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孤独。
玛琳在与阿普的密切接触中,逐渐爱上了他。
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带给她幸福和满足,反而更加加深了她的孤独和无助。
玛琳发现阿普带给她的只是暂时的快乐和慰藉,而无法真正填补她内心的空虚。
在她的世界里,无论是面对生命还是面对死亡,她都是孤独的,无法与他人分享。
这种孤独感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孤独的可怕和无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亲密和不可分割,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只能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扰。
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更加珍惜那些给予我们安慰和支持的人。
最后,本书引发了我对真理与欺骗的思考。
阿普能够与死者沟通,通过交流他帮助玛琳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阿普所说的话并不完全真实,他在很多方面进行欺骗和掩饰。
尽管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玛琳,但他的手段和方式却是欺骗。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向死而生>读后感(一)周五听了同事的《时间管理》试讲,在课件中她引用了一段李开复的关于才华与时间的话。
经理问她为什么会引用这句话,并说他的时间不多了。
我很惊讶,虽然我有看过有关他的名为《向死而生》的视频,但记忆中他好像痊愈了。
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阅读他的书《向死而生》,很想知道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经历过一场生死劫后领悟了什么。
有些人只需要经历一件普通的事后,就能从中醒悟过来,重新换一个版本来生活,这种人比较幸运。
而有些人一定会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才寻找生命的意义,才会'痛改前非',重新生活。
李开复就是这种,如果不是死亡的造访,他会在他既定的路上一路狂奔,然后会像某些突然离去的人一样,给世间留下一声叹息。
这种把效率当生命,罔顾健康与生活平衡的例子,我们听过很多了。
而他又是幸运的,在还年轻的时候,还有体力时候,来补修死亡的学分,来重新审视他的生活。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26个肿瘤就像一道死亡通知书。
他像很多普通人的反应一样,问上天为什么是他得癌症,他那么优秀、帮助了很多人。
他很愤怒。
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在书里,他详细描写了他是怎么渡过这些阶段的。
如果看时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验一把,这会知道那是多么痛苦的一段路,任何走过这段路的人,日后对健康会格外的珍惜。
这是他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经验。
勿以健康为代价,去追求一些虚妄的东西,诸如名利、金钱、影响力、各类欲望等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
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
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
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开始,约会生命
——读《向死而生》有感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与你们简单分享一下我读完《精神明亮的人》中《向死而生》这篇文章的感受。
今天我演讲的标题是“从心开始,约会生命”,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我们应当站在一个心灵乃至人生的制高点——死亡,从心开始,更是重新开始审视我们的生命,审视我们的灵魂。
别尔加耶夫在《死亡与永生》中谈到:“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
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
死亡作为一个必由的人生之终结,它改变了许多事物的意义,假使人之生命永恒,则人世间一切原所值得珍惜之物、一切富有意义之物,在时间的磨耗之下必将成为无谓之事。
正是生命的短暂造就了富有意义的人生,那不去了解死亡的意义,又怎样更好地反观人生的意义呢?
读完这篇文章,我认为死亡带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人的生命终止瞬间;其二,它是一个人的生命不断趋向衰亡的过程,从青年、中年到老年,我们不断成长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不断流逝,从这个角度而言,死亡也贯穿着我们一生的路。
同学们,你们的手边是否有一张A4纸,试着在其上绘出一个30x30的正方形,认真的想一想:按人的平均寿命80岁来计算,扣除懵懂的最初几年和人生的垂暮之年,人生也就只有大约900个月的光阴,每一个月我们都手持着人生之画笔用只属于自己的色彩填充一个方格,有的人一路走来绘出了无比绚烂的画卷,有的人,或许只带走了一页空白。
再细细想想,我们身边已悄然溜走十余载光阴,我们又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绘出了怎样的色彩?我们真的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吗?
所以我认为,人的死亡是一个渐变的由生趋向死的过程,死是在生的掩盖之下不断的运行,在生的每一瞬间里都能触碰到死,而正是这种对死亡的体悟与对生命的珍惜,无限地丰富了生,充实了生。
在漫漫人生长路上奔走的正值青年的我们,在未来必将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抉择,踏出每一步前扪心自问,是否这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莫要在白头之时再痛心疾首于昔日的放纵,能坦然面对那人生中最绚烂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