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1)网络结构特征。(以交通运输网络为例)
反映网络结构特征的指标:
β 指数。它是运网的边数与点数之比,即
β
=
e v
式中e为边数,v为节点数,
该指数随着网络的连通状况变化的特点:当e<v-1时,即运网尚未达到“ 树”的水平时, β <1.
当运网只有一个圈时, β =1.
当运网有更多的圈时, β >1.
二是 线路密度=区域各类交通运输线路的总长/区域总人口=L/P
综合这两种方法,得到区域交通线路综合密度,其计算公式为
D=
L S P
其中,D为交通线路综合密度;L为交通线路总长度;S为区域总面积;P为区
域总人口。
(二)线及网络
2、网络
网络是节点和线路的结合体。其中,节点是核心,线路是构成节点之间、节 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功能联系的通道。对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网络结构特征 和网络节点特征两方面来展开。
(一)节点及节点体系
(2)节点间的相互关系 节点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5种:从属关系、互补关系、依附关系、松散关系
、排斥关系。 3、节点空间分布体系
节点空间分布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各节点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相互分 布位置的状况。 (1)节点的分布频度。主要用节点分布密度、城镇间间距、离散程度等指标 描述。 (2)节点的空间组合形式。以城镇为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条带状城镇 带,二是块状城镇带。
(二)线及网络
(二)线及网络 1、线路
交通线路(铁路、公路、航线等)
线路 通讯系统
供排水系统 作为交通线路,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向和起点及终点。
衡量区域交通线路发达程度的指标主要有线路总长度和线路密度。
(二)线及网络
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和中心地理论

× 火车站 河流 铁路 电车轨道 广场
步行街 老城区 零售区 精英社区
M 仓储式
购物中心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他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 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 这些链状火山岛屿是由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 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 表板块移动方向)而形成的。读图回答50~51题。
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
检
组团式 条带式
检
城市 等级
高 低
城市 作用
大
小
城市 数目
少
多
城市 距离
远
近
服务 范围
大
小
职能 种类
多 少
检 服务 功能
强
弱
1.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包含低一级中心 地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2.相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彼此独立、 相互排斥。 3.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 4.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面积是低一级 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1:3:9)。
2. 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检
A.甲普通服务店 乙家具商店 丙星级宾馆 B.甲珠宝行 乙家具商店 丙早点铺 C.甲早点铺 乙汽车销售 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 乙珠宝行 丙早点铺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
4.图中 ( ) A.②区的东西宽度最大为4千米 B.①区与③区的最小高差约为2米 C.城市地势北高南低 D.海防堤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台风袭击
成都 带
伦敦
工人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通 勤
带
城市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自中心向外扩展。
4、扇形模式有何特点?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区域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区域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区域内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要素: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3.原因: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动力,区域分工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形成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周边地区的发展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条件决定了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面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线状和网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岛状。
5.区域空间发展与变化:
区域的产业结构
: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类型: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建筑业和其他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服务产业。
3.指标差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等。
4、空间差异: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
5.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区域空间结构参考)城市地域结构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4.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4.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2)点→轴→面扩展规律 在城市地域扩大过程中, 由于交通线路或地形的作用, 使城市扩展方向产生非均衡 位移,形成若干个生长点、 伸展轴和生长面。
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1圈层扩展规律圈层扩展是指在不考虑地形起伏交通线路走向的均质条件下城市在各个方向上的伸展是等距的城市外圈同一距离上所受到的城市化压力相等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压力增大城市自内向外不断扩展表现为圈层扩展的规律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人类活动的中心 聚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 村落 城市与区域关系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2)蔓生扩展阶段 随着城市的漫溢膨胀,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越来越远,所感 受到的向心力越来越弱,城市开始受到对外交通干线的吸引, 不再向四周均匀漫溢,而是沿着瓜蔓式的交通线向外蔓生。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3)飞地扩展阶段 当城市的蔓生扩展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因此在城市远郊建 设拥有多种产业和综合功能区的大型卫星城,发挥了对中心城 市的反磁力效果,达到缓解中心城市压力的目的。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景观上已经完全城市化及城市功能要素地域扩 散直接影响作用的空间范围。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功能地域的空间分布及多种功 能地域的空间整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结构在城 市空间上的投影。 城市地域扩展是指城市功能要素的扩散及城市空间范围 的扩大、城市景观的延伸,是城市化的空间表现侧面。
同心圆理论
城市各功能 区经过不断 地侵入和迁 移,呈同心 圆状, 圆状,自核 心向外扩展。 心向外扩展。
中心 商务区 过渡 带 工人 住宅 区 中等住 宅区
通 勤 带
扇形理论
在交通工具 影响下, 影响下,城 市功能区出 现沿着交通 线呈扇形或 楔形向外扩 展的趋势。 展的趋势。
《区域结构》课件

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结构有不 同的影响,例如工业主导的区域 和农业主导的区域在结构上会有 很大的差异。
人口因素
人口数量与分布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区域结构有重要影 响,人口密集的区域通常有更复杂的 区域结构。
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区域结构, 高素质的人口通常会形成更复杂的区 域结构。
自然环境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优化 区域内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 型。
城市规划与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城市空间 布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品质。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协同发展,促进 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整体 竞争力的提升。
政策引导与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区域 内的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区域结构调整 和优化。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布,将区域划 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 、商业区等。
行政区域结构
文化区域结构
根据行政管辖范围,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 行政区域,如省、市、县、乡等。
根据文化特征和民族分布,将区域划分为 不同的文化区域,如民族自治区、文化圈 等。
划分标准
地理特征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 征,如地形、地貌、气 候等,进行区域划分。
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水 平,如GDP、人均收入
等,进行区域划分。
产业结构
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 如农业、工业、服务业 的比重和分布,进行区
域划分。
人口分布
根据区域的人口分布和 民族构成,进行区域划
分。
03
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 到区域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越 高,区域结构越复杂。
城市地域结构内容

城市地域结构内容一、引言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形态和分布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读者对城市地域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概念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形态和分布特征。
它包括了城市中心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三、类型根据功能分区可以将城市地域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单中心型:以一个明显的中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较为集中的商业区和住宅区。
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周围。
2.多中心型: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自然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多个独立而较为集中的商业中心或者住宅中心。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
3.辐射型:以一个中心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形成的辐射状结构。
例如纽约曼哈顿。
4.环状型:以中心区为核心,周围形成一圈商业区或住宅区,外围则是工业区或者郊区。
例如巴黎的拉德芳斯。
5.混合型: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不明显,各种功能交错分布。
例如伦敦。
四、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原因: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往往与城市历史有关。
例如北京的皇城和紫禁城就是北京地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山区或者河岸附近建立城市会对城市地域结构产生影响。
3.政府规划:政府规划也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划来调整和优化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
4.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和住宅区往往会向外扩张。
五、现状目前,中国的城市地域结构呈现出多中心型、辐射型和混合型等形态。
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单中心型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多中心型则可能导致城市不平衡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1、基地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廖什结构或廖什景观
生产最佳配置点是一系列分散点,而多个市场区相互作用会形成六 边形市场网络的最有效形态,因此,不同的市场网相互叠合,最终形成多 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区合生产点竞争配置的区域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大流域 Nhomakorabea济区结构
许多大江大河流域范围所确定的经济区具有内在的有机经济联系。因 为域内及域际的经济竞争与分工,流域内始终存在着经济结构同构化和劳 动地域分工两种相反的作用力的对比。其结果就是形成生产分区明显,生 产齐全,市场多层重合,对外表现为区域整体的空间结构类型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2、基地非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点线型的网络结构
①河流网络,呈典型的树枝状结构,网络中的点和线有明显的功能等级,为 无环网的连接图。②界线网络,呈栅栏型结构,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和交错过渡 性特征,从边界到区内节点可能存在经济梯队。如在某些存在经济联系的边境地 区,统一而均质的区域基底被某种分界线(国境线)分割开,两侧的生产区和生 产区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分界线两侧,城市的经济活动指向等都受到相反 的经济引力作用,没有越过分界线而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一直特殊的以分界 线为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 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基本框架
一 • 空间结构概述 二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 •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及划分 四 •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五 •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点轴系统形成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和轴线上的点规 模不断增大,轴线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向外进行社 会经济扩散,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再出现轴 线的形成过程,这样,区域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 点和轴线,点轴贯通,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 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 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 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 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20世纪80年代初,陆大道提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 济布局的著名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指出东部 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作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 济布局的战略重点,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网络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继续延伸,区域内中心与 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 向空间一体化,即网络型式空间结构。
网络的形成 随着点轴系统的发展,点和点的联系进一 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多个点发生联系, 点和点之间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 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 网络沟通了区域各地区联系,在全区传输 各种资源和要素,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 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
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
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
效益。包括:节约经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 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 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 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 收益。 集聚经济,即人口和产业活动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 经济效益。或者说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 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 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特点
古典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认为,理想 化的模式是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由内 向外的分为同心圆式的圈层结构。
现代社会的城市结构——分散集团模式, 是多核心多中心城市的结构,城乡交错, 多个中心,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构成多 层面向心城镇体系。
7.3.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略)
(4) 劳动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理 论
(4) 城市化与非农业的分散化和区位重新集 中相伴非农产业分散化的实质是产权重 视过程,城市中的企业和人口边缘区迁 移,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分工。
7.1.2 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的四 个阶段
1.低水平平衡阶段:以农为主,生产力低下, 封闭、稳定、原始。
2. 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工业化在优势地 区聚集,形成城市增长极和农村的腹地,经济 不平衡加剧。
7.2.3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1. 城市的区位特点: 城市是自然、社会、物质的有机统一体,是
有资源区和市场区(面状单元)、企业(点状 单元)、通道(线状单元)三种景观单元结合 而成的地域空间结构。
城市的区位特点:
1)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开发中心; 2)是由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性质等城市
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
(3) 认为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也分为三个阶段:
(4) (1) 外溢一专业化阶段:40年代以前,城市 功能向周边地区外溢而形成一些专业化的生长 点,如果功能工业化,住宅区。(2) 分散— —多样化阶段:40——60年代未,城郊运输条 件改善,人口,工业,基础设施向边缘区扩散。 (3) 填充——多核化阶段:以内全部填充为 主,农业土地进一步非农化,地域稳定。
7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C:教学重点
1. 概念:扩散效应、回流效应、城乡边缘 区
2. 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的形成理论 3. 区域地域结构演化的四个阶段 4. 农业、工业、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 5. 城镇体系、农村聚落的结构 D:教学难点: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的形成理
论
E:正文
(3) 埃里克森动态模拟理论
7.2.2.工业区域空间结构——韦 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区位因子的地区差异,导致不同 地点设厂会有收益差异,因而确定合理工业区 位的途径是:
(1) 小点;
根据运输指向来确定工厂的运费最
(2)
根据劳动指向对工业区位进行修正;
(3)
根据聚集指向对工业区位进行修正,
得出合理区位。
企业、市场、资源的相互作用,构成工 业的空间结构,这种点对点离散形式的 工业区域结构,定义为韦伯结构。
3. 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城市向周边扩散, 形成城乡边缘区,从而形成核心——城乡边缘 区——外围三元经济结构。
4.区域空间一体化: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基本消 失,以区域城市体系为核心和骨架,实现地域 结构的均衡一体化,实现高水平稳定平衡。
7.2 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
7.2.1 农业区域空间结构——杜能环 的结构
7. 简述城市的区位特点和地域空间特点?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1
第三圈为轮作农作物,生产粮食。
第四圈为谷草农作物,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 谷物为主。
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圈,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以畜产品为主。
第六圈为畜牧圈,这之外是荒野。
作物布局受地块与城市布局的影响,运 输是区位的选择决定因素。
杜能还探讨了距离市场远近的地租差异, 即区位地租:土地经营者为取得某快土 地的使用权而必须支付的代价(级差地 租)。级差地租导致以市场为中心的环 节结构,特征是市场为散点,产业或企 业为面域。
杜能认为,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实际 就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问 题,利润是由生产成本E、产品价格V、 运费T所决定的,P=V—(E+T),运用 这个公式,他设计了农业圈模式分为六 个圈层: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物,主ຫໍສະໝຸດ 生产蔬菜、牛奶等 鲜活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 源。
作业
名词解释: 扩散效应 回流效应 城乡边缘区 二元经
济结构 三元经济结构
问答
1. 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2. 三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3. 三元结构形成的主要理论? 4. 区域地域结构演化的四个阶段? 5. 简述农业空间结构——杜能环节够? 6. 简述工业空间结构——韦伯工业区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