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高中人教新课标高亢的西北腔教案
《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

《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根据《音乐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音乐鉴赏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交流以及对不同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本课音乐设计以引导学生感受、欣赏、体验、表现西北民歌为主线。
采用互助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互帮补充、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本章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高亢的西北腔》,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对陕北的“信天游”青海“花儿”民歌体裁有所了解。
由浅入深具体探索西北民歌的旋律进行特点、演唱方法特点及语言特点。
【教材分析】《高亢的西北腔》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一节,第二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
本节课《高亢的西北腔》让学生认真细致的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脚夫调》《刨洋芋》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高亢的西北腔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所以有着重要的起始意义,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几节民歌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他们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有一定基础的艺术修养,但是高中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是盲目随意的,没有系统的音乐知识,在音乐欣赏方面大部分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方面,可能有部分学生认为民歌很土、很落后。
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欣赏、抓住民歌源自生活,讲究自然美的本质特点,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观看歌曲视频,探索、体验民歌的淳朴与自然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设计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则一定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现出一个精彩的课堂。
【教学目标】一、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脚夫调》和《刨洋芋》,感受和体验三首民歌的音乐情绪、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二、艺术表现通过聆听、感受、三首民歌让学生感知西北民歌旋律框架,进而体验歌曲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西北民歌。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及说课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及说课第一篇:高亢的西北腔教案及说课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课题]:高亢的西北腔课时]:1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一、《上一、《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二、《刨洋芋》(山西民歌)三、《脚夫调》(陕西民歌)[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二、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三、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
[教学重点]一、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教学难点]: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材分析]: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
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
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
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西北腔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能够准确演唱并表现高亢的西北腔。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西北腔的音乐风格,包括音高、节奏、旋律特点等。
2. 难点:准确运用声音和情感表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演唱。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西北腔的音乐素材,包括音频、视频和曲谱。
2. 准备乐器(如吉他、口琴等)用于示范和教学。
3. 准备练习用乐器,方便学生自行练习。
4. 安置教室,确保环境整洁有序。
5.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以便调整教学计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西北民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西北民歌的特点。
教师简要介绍西北民歌的类型和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高亢的西北腔。
(二)新课学习1. 了解西北地域文化和音乐文化背景(1)教师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学习歌曲《高亢的西北腔》(1)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跟唱。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
(3)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互相评判。
3. 拓展学习(1)教师介绍其他西北地区的民歌,鼓励学生尝试演唱。
(2)学生搜集并分享自己喜欢的西北民歌,共同欣赏和学习。
4. 教室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北民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了解西北地区的音乐文化。
(三)教室活动1. 小组讨论:西北民歌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如何演唱才能表现出这种特点?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西北地区的农民、牧民、工匠等角色,模拟演唱西北民歌。
3. 互动游戏:通过猜歌名、比唱歌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西北民歌的记忆和理解。
(四)安置作业1. 课后练习演唱西北民歌,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2. 搜集并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歌,比照分析其特点和风格。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高亢的西北腔》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放民歌《黄土高坡》营造民歌氛围1、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吗?《黄土高坡》黄土高坡应该是我们小时侯了解黄土高原印象最深刻的一首歌曲。
2、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这节课我们的课题是《高亢的西北腔》主要是和大家一起欣赏西北民歌。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什么是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的口头创作。
比如说表现什么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眷恋的心情,歌颂坚贞不渝、至死不移的爱情,表现离愁别恨和无尽的相思,表现人们对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反抗,表现新型妇女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总之民歌反映的都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口头创作,就是不由某人记谱,完全凭个人的记忆,口传心授。
民歌的创作具有即兴性。
一首传至今天的民歌,有的经过千百年的传唱与加工,集中了无数人的智慧它不体现某一个作者的个性,而体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师:民歌能流传下来的原因吗?因为民歌它反应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和习俗,有很浓的生活背景,这是流行歌比不了也无法比的!1、《上去高山望平川》初听音乐:感知、体验、理解这首青海“花儿”所表现的内容、情感以及西北民歌的这种风格特征。
可能很多同学会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
但是,恰恰的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演唱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并且运用了民间最富生命力的演唱技巧去表现歌曲的艺术内容。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什么唱法?原生态。
作品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的,一派高原尽收眼底的意境。
第二段意在抒情,意寓含蓄、富于哲理。
表面上看,是诉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隐含的哲理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教案主题:高亢的西北腔教学目标:1.了解并感受西北腔音乐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对西北腔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西北腔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其对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西北腔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感受西北腔音乐独特的音调、节奏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西北腔音乐录音或视频3.教学资料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他们之前了解过的中国音乐类型,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中国音乐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个地方的音乐。
Step 2:学习西北腔音乐的历史背景(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西北腔音乐的图片和视频,简单介绍西北腔音乐的发展历史、起源和特点。
帮助学生了解西北腔音乐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
Step 3:感受西北腔音乐的独特魅力(15分钟)播放一段西北腔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音乐中的节奏、音调和表达方式。
然后让学生谈论他们对这段音乐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Step 4:学习西北腔音乐的表达方式(15分钟)通过观看一些西北腔音乐表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表演者的手势、舞台表演和唱腔,帮助他们了解西北腔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谈论他们观察到的共同特点和表达方式。
Step 5:欣赏西北腔音乐作品(15分钟)播放几个西北腔音乐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仔细听,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
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Step 6:总结与展示(10分钟)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对西北腔音乐的感受和想法,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展示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西北腔音乐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表达方式,并与其他中国音乐进行比较。
Step 7:扩展活动(5分钟)带领学生用西北腔的音乐元素创作一个小合奏,让他们体验西北腔音乐表演的过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西北腔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观察、欣赏和讨论,学生能够感受到西北腔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
高中音乐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高亢西北腔》说课稿教案范例说课稿

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高亢西北腔》说课稿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西北地区音乐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通过学习《高亢西北腔》,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高亢西北腔》的音乐特点,理解其地域文化内涵。
难点:分析《高亢西北腔》的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西北民歌,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韵味。
(2)引导学生谈谈对西北音乐的印象,为学习《高亢西北腔》做好铺垫。
2.课程内容(1)介绍《高亢西北腔》的背景及特点《高亢西北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
(2)分析《高亢西北腔》的旋律、节奏、音色等特点①旋律:以五声阶为基础,强调音程跳跃,富有棱角。
②节奏:以2/4拍为主,强弱分明,富有弹性。
③音色:以人声为主,演唱时真假声转换,具有独特的韵味。
(3)欣赏《高亢西北腔》经典作品播放《高亢西北腔》的经典作品,如《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让学生感受其音乐魅力。
3.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高亢西北腔》的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特点,并尝试创作一段简单的音乐。
(2)分享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反思在课堂中的表现。
四、作业2.收集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高亢西北腔》的音乐特点,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2.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3.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4.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5.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重难点补充:1.分析《高亢西北腔》的旋律、节奏、音色等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高亢西北腔》片段,提问:“大家能感受到这首曲子的旋律和平时听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吗?”(2)教师再提问:“这首曲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高亢西北腔》的节奏以2/4拍为主,强弱对比明显,听起来很有力量。
高中音乐鉴赏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

第三节高亢的西北腔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通过欣赏学习以上歌曲能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了解歌曲中的典型节奏,旋律特点,音乐情绪。
2、通过运用地理的知识,了解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从而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初步了解西北民歌的特征。
3、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态度认识民歌和尊重民歌手。
三、教学难点:1、用基本的音乐要素(节奏,旋律,情绪,风格)去分析西北民歌,并能理解认识到西北民歌中的内容对我们研究祖国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学,地理环境有重要的帮助。
四、教学过程:A.音乐专业知识●中国民歌的相关知识:最底层最普通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最恶势力的厌恶和憎恨,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赞美。
(1)口头创作,不由某人谱曲,而是普通老百姓集体的智慧结晶。
人们凭个人记忆,口传心授,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经历情感而进行加工和修改,从而体现出民歌的创作具有即兴性。
同一首民歌,不同的民歌手唱就会有不同的音乐情绪风格。
(2)地域性(横向)。
同一首民歌在不同的地方流传,音乐形态就会不一样。
比如《茉莉花》这首民歌,不仅在江南地区(江浙一带)流行,在北方(河北民歌)也有相同题材的《茉莉花》,但在音乐风格上完全不一样。
南方民歌多用五声调式,音乐风格委婉秀丽。
北方民歌多用七声调式。
因此民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3)年代性(纵向)。
同一首民歌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以及音乐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它的感情色彩、社会功能也不尽相同。
●“花儿”:在青海,随时随处都有“花儿”的歌声。
花儿不是指一种花。
“花儿”是青海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广泛流传青海。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设计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设计【篇一:高亢的西北腔教案】高亢的西北腔教案教学内容:高亢的西北腔教学目标:一、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三、介绍“花儿”“信天游”二、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学重点:仔细聆听西北民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视频短片,从而引出西北民歌。
师:首先,我要给同学们看一组视频短片,同学们的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些电影是在什么地区拍的。
生:略师:对的,这些电影都是在西北地区拍的,那么同学们对西北地区还有哪些了解呢?生:略师:同学们知道的很多,那今天呢,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二、新授课(一)知识回顾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师:在上新课前呢,我们要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有谁能告诉我民歌是什么意思?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而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二)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1.介绍“花儿”在西北民歌中以“花儿”、“信天游”“山曲”最有代表性。
那么,有谁知道“花儿”是什么意思呢?生:略师:“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亢的西北腔教案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祖国民歌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更应有当肩负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与当地环境、生存状态、人物性格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西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等民歌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和“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四、重难点
1、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
审美评价;
2、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视频引出课题,高亢的西北腔
先让学生了解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了解西北的风土人情
西北五省区是指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由于山西也位于黄土高原,其民歌风格与西北相似,所以山西民歌也归于西北民歌。
西北地区的人粗犷豪迈,有着爽直的性子,敢作敢当,是一群被黄土地孕育的汉子,他们不同于南方人的细腻温柔,他们说话都是吼出来的。
引出西北民歌的特点
❖西北人民粗旷豪放的性格特点、及其语言的特点都影响到西北民歌的特点。
❖西北民歌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歌曲内容大都表现平民生活。
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西北民歌的分类
❖西北地区高原峥嵘,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其中“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
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起是容易摘起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阿哥的白牡丹呀,
摘不到想找的花儿枉然。
特点:1、写景:苍茫辽阔气度恢宏一派高原尽收眼底的意境
2、抒情:其义含蓄,富于哲理(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
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脚夫调》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脚夫调》
说四十里那长涧羊羔山,
说好婆姨出在我们张家畔。
张家畔起身刘家峁站,峁底里下去我把朋友看。
说三月里的太阳红又红,
我们赶牲灵的人儿咋就这样苦命。
我不唱了那个山曲我不好呆,
我唱上两句山曲我就想亲人。
(“呆”发“sheng”的音。
)
注:所谓脚夫,即为挑脚之人,亦即用肩挑背磨搞运输的村夫。
山洞里没有大米,更没有南杂百货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柴竹树木之类及竹木制品。
脚夫们把这类物资一担担挑出去,又把山外的日用品一担担挑进来,闭塞的村庄就靠了这管血脉才得已生存。
❖脚夫调这首歌曲旋律采用上下句的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下句则一起即伏,表现了一种低沉、压抑、愤懑的心情。
歌词多采用即兴编唱,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增可减,上句用比兴,下句点题句尾押韵。
歌词语言精练质朴,形象生动。
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西北民歌?
●《花儿与少年》——青海民歌
●《信天游》——李娜(陕北民歌)
❖你还知道有哪些具有西北民歌特征的通俗歌曲吗?
●《黄土高坡》
八、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了民歌及其特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到了西北民歌风格情绪,认识西北民歌中花儿、信天游等民歌风格特点以及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