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22

姓名杨杰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评阅教师

第次任务

共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1(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1912

理学之父”。

2. 根据霍桑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该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3.1935—1937年,

车厂进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

4.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思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与逻辑思维。

5. ___佛洛伊德 ______的个性结构理论是以本能性欲为核心构成的。他认为个性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

7.

成的。

8.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9. 美国心理学家_____ 马斯洛 _在1943年《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10.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_ 道德健康。

二、单项选择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进表格):

1、1958年,()出版专著《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A.莱维特 B. 马斯洛 C. 闵斯特伯格 D. 泰勒

2.()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被研究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 B. 问卷法 C. 访谈法 D. 个案法

3. 机器设备的表面采用浅灰、浅蓝或浅绿色,可以削弱对比,以减少视觉疲劳。这是利用了感觉的()。

A.适宜律 B. 适应律 C. 练习律 D. 对比律

4. 林黛玉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A.个性 B. 价值观 C. 态度 D. 思维

6. ()提出了ERG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三类核心需求,即生存需求、关系需求、成长需求。

A.赫茨伯格 B. 阿尔德弗 C. 麦克利兰 D. 亚当斯

7.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

A. 压力状态

B. 不良状态

C. 心理障碍

D.心理问题

8. ()是微弱、持久、具有沉浸性的情绪状态。其主要特点是渲染性和弥散性。

A. 心情

B. 激情

C. 应激

D. 心境

9.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A. 兴奋型

B. 活泼型

C. 安静型

D. 抑郁型

10. ()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A. 埃森克

B. 卡特尔

C. 艾里克森

D. 斯皮尔曼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1分,共10分):

1. 霍桑实验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桑于1924—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屋电器公司进行的。(×)

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3. 美国学者凯尔曼研究了在社会环境中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提出态度形成包括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4.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

5. 工作压力是指由工作或与工作直接有关的因素所造成的应激。(×)

6.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 在心理学中的个性和人格是同一个概念。(√)

8. 特殊能力是在很多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9.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

10. 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16分)

1. 双趋冲突

答:心理冲突的一种,当两个目标都是自己想实现的,但一个目标的实现会使另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就会产生双趋式的冲突。

2. 职业枯竭

答: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3. 内在性激励

答:内在性激励是源于工作内部所蕴含的资源(不论是工作过程本身还是工作的结局)所具有的驱动力。

4. 情绪劳动

答: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指要求员工在工作时展现某种特定情绪以达到其所在职位

工作目标的劳动形式。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什么是人际关系理论?

答:人际关系理论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心理关系。是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但同时又渗透和影响着社会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前者包括:(1)价值观的一致性;(2)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因素;(3)彼此间的相似程度;(4)需求上的共同性或互补性。后者包括:(1)空间距离的远近;(2)交往的次数。人际关系理论提出(1)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假设,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3)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

2.什么是双因素理论?

答: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3.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七个方面?

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具体如下: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