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14
三.血小板的检测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 :100×109/L~300×109/L。
血小板 减少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生成障碍:造血功能损害,如再障、急性白血病、 放射病、巨幼细胞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药物过敏
血小板消耗增多:DIC 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等
(2)核右移: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
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 苷或6一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 则表示预后不良。
2. 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 (1)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 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1
※贫血的原因:
(1) 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低。
③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明显
④红细胞缺乏:肾脏疾病
⑤骨髓疾病,恶性肿瘤,放射性损伤
6
(2)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遭到破坏,是因为细胞本身异常或外界因素膜破坏所致。 ①红细胞内在异常: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 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珠蛋白生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机体相对缺氧→骨髓储备池释放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2)病理性增多
③急性大出血 可高达20×109/L (内出血)
④急性中毒
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细非均一性
部分再障 巨幼细胞性性, MDS
正常细胞均一性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障, PNH
减低 症
PPT文档演模板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球形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造血物质不足或骨髓造血功能↓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 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与慢粒的区别
类白血病反应
慢粒白血病
明确的病因 临床表现 白细胞数及分类
嗜碱及嗜酸性 粒细胞中毒 粒细胞及血小板 骨髓象
中性粒ALP Ph’染色体
有原发病 原发症状明显 <100 ×109/L,以分 叶及杆状核为主
常见于VitB12、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
5 RBC大小不均:RBC红细胞之间大小相

悬殊,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常见于各

增生性贫血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PPT文档演模板
(二)红细胞形态异常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诊断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实验室常用标本及其采集方法1.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体液,包含丰富的生物信息。

常见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有针头穿刺、静脉留置针等。

2. 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体液,反映了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尿液标本采集方法一般为清洁中段尿,避免采集首末尿。

3. 痰液标本采集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标本,可以通过咳出或者支气管镜等方法采集。

4. 组织标本采集组织标本采集主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进行,用于病理学检查和诊断。

二、常见实验室检验项目1. 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检测血液中不同类型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2. 生化检验生化检验主要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浓度,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3.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4.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是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5. 检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为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

常见的方法有冷藏、冷冻等。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标本品质的控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控制,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日常质量控制、仪器校准与维护等。

四、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1. 实验室诊断与疾病监测实验室诊断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2. 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学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血液系统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3. 新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诊断学肝脏实验室检查

诊断学肝脏实验室检查

诊断学肝脏实验室检查一、肝功能检查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ALT 和 AST 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

AL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中,而 AST 则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当肝细胞受损时,ALT 和 AST 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酶活性升高。

ALT 对肝损伤的诊断较为敏感,尤其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其水平常显著升高。

但在一些慢性肝病,如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AST 升高可能更为明显。

2、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ALP 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GGT 则主要存在于肝内胆管上皮和肝细胞浆中。

胆汁淤积时,ALP 和 GGT 常显著升高,可用于诊断胆汁淤积性肝病。

此外,在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中,GGT 也可能升高。

3、胆红素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代谢异常可导致黄疸的发生。

总胆红素升高提示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结石、胆管癌等;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而肝细胞性黄疸则表现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4、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其水平降低常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

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白球比(A/G)降低对于诊断肝硬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凝血功能检查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场所,当肝脏严重受损时,凝血功能会发生异常。

常见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PT 和 INR 延长常见于严重肝病,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抗体、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如乙肝五项)、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丁型肝炎病毒(HDV)抗体、戊型肝炎病毒(HEV)抗体等。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明确是否感染相应的病毒性肝炎以及感染的阶段。

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详细版

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详细版

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

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等。

(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异常Hb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BC可达(7-10)×1012/L,Hb可达170-250 g/L,部分患者可进展为(CML);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可使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肝癌、肾盂积水、多囊肾等临床意义:RBC及Hb减少:(1)生理性减少:3m-15y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晚期及部分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各类贫血。

***注:熟记RBC及Hb的参考值;贫血程度的分级(p67)1、WBC计数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 )×109/L; 6m-2y: (11-12 )×109/LWBC总数高于参考范围称WBC增多;WBC总数低于参考范围称WBC减少。

2、WBC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①核左移:PBC中不分叶粒细胞(中、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的比例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化脓性)、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②核右移:PBC中出现5叶以上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超过3%时。

主要见于巨幼贫、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

异型淋巴细胞正常人PBC中可出现<2%的异淋,实质为T淋巴细胞增生亢进所致。

可见于:1)感染:传单、流行性出血热。

2)药物过敏。

3)输血、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后。

诊断学重点重点总结【完整版】

诊断学重点重点总结【完整版】

诊断学重点重点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二单元缺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第五篇实验室检查血液实验室检查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造血肝细胞(HSC)→造血祖母肝细胞(▲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接形成血液RBC和Hb正常值:对象RBC(10/L)Hb(g/L)男性(4.0~5.5)120~160g/l女性(3.5~5.0)110~150 g/l新生儿(15~20)180~190 g/l儿童(5~12)120~140 g/lRBC及Hb的病理变化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性别/分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男性Hb <120 g/L Hb <90g/L Hb <60g/L Hb <30g/L女性Hb <110 g/L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 (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类型MCV MCH MCHC病因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4320~360巨幼细胞贫血(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0~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0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RDW 的临床意义: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 )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IDA 患者RDW ↑,早于其他指标2.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IDA 患者RDW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 正常3.用于形态学分类白细胞分类(分为三类五分法)白细胞参考值成人儿童新生儿 WBC 计数(10/L ) (4~10)x10/L (5~12)x 10/L15~20 x 10/L中性粒细胞<05 x10/L 时患者有高度感染性,WBC>30 x10/L 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外周涂片和骨髓检查一、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外周白细胞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故中性粒细胞的多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数(一).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二).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机制取决于(1)骨髓生成和释放的白细胞入血的速度(2)外周血边缘和循环池白细胞的比例(3)白细胞离开血液的速度》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分为: ⑴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三)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1)生成障碍或者无效造血(2)破坏和消耗过渡(3)分布异常》✧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白细胞(WBC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粒细胞(GRA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N)✧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二、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对人体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获得相关信息,辅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检测技术是实验室诊断学的基础,包括各种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技术。

其中,生物化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生理功能、代谢异常等方面的指标,如血糖、肝功、电解质等;免疫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DNA、RNA、蛋白质等方面的信息;微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

二、实验室质量管理实验室质量管理是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障。

其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校准、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检测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等方面。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室诊断应用实验室诊断应用是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帮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的过程。

实验室检测结果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如病毒感染的种类、肿瘤的类型和分子水平的特征、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四、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是将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管理信息、诊断应用信息等整合起来,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

实验室信息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报告等功能,能够对实验室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诊断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临床医学的诊治水平和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质量管理、实验室诊断应用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等方面,需要实验室医师和临床医生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实验室诊断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篇实验室检查血液实验室检查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造血肝细胞(HSC)→造血祖母肝细胞(HPC)→形态上开始识别的原始及幼稚细胞阶段▲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接形成血液RBC和Hb正常值:对象RBC(10/L)Hb(g/L)男性(4.0~5.5) 120~160g/l女性(3.5~5.0) 110~150 g/l新生儿(15~20) 180~190 g/l儿童(5~12) 120~140 g/lRBC及Hb的病理变化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性别/分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男性Hb <120 g/L Hb <90g/L Hb <60g/L Hb <30g/L女性Hb <110 g/L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 (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类型MCV MCH MCHC 病因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 27~34 320~360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大细胞性贫血>100 >34 320~360 巨幼细胞贫血(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 <27 320~360 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27 <320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RDW 的临床意义: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 )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IDA 患者RD W ↑,早于其他指标2.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IDA 患者RD W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 W 正常3.用于形态学分类白细胞分类(分为三类五分法)白细胞参考值成人儿童新生儿 WBC 计数(10/L ) (4~10)x 10/L (5~12)x 10/L15~20 x 10/L白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05 x 10/L 时患者有高度感染性,WBC>30 x 10/L 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外周涂片和骨髓检查一、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外周白细胞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故中性粒细胞的多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数(一).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二).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机制取决于(1)骨髓生成和释放的白细胞入血的速度(2)外周血边缘和循环池白细胞的比例(3)白细胞离开血液的速度》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分为: ⑴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三)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1)生成障碍或者无效造血(2)破坏和消耗过渡(3)分布异常》✧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白细胞(WBC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粒细胞(GRA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N)✧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二、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见于各种病员菌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

核右移:外周血分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如果在疾病的进行期出现核右移,表示疾病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在于组织中组织中的含量:外周血含量=(100-500):1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活性物质,并吞噬其释放颗粒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从而限制过敏反应并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E的增减意义A,➢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

➢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其他,如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减退症B,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1)急性传染病早期,大手术及烧伤等应激状态,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多使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但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如果持续减少,甚至消失,表示病情严重。

(2)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伤寒病白细胞分类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改变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骨髓释放后只有存在于外周血中,在免疫反应或者嗜碱性粒细胞才进入组织中,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粒细胞颗粒,这些颗粒含丰富的组胺,肝素,慢反应细胞病理性增多:(1)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前者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后者正常单核细胞具有诱导免疫反应,吞噬和杀灭某些病原体,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抗肿瘤活性及调节白细胞等多种功能。

病理性增多:(1)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带状病毒感染(2)血液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3)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生成后无需抗原刺激,最终分化为能与异物抗原起反应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群CD4+或CD8+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则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生,转化为免疫细胞,并进一步变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增多见于:◆原发性增多,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性增多: 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某些细菌感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等感染性疾病,如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急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主要为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流感恢复期。

血小板参数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 (100~300) x10/L (生成障碍见于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白血病);病理性增多:PLT>400 x10/L血小板增多→可增加血液粘滞性(1)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细胞早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反应性增多,多为轻度,一般不超过500x10/L,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贫血(3)当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多时,要考虑为恶性。

病理性减少:PLT<100 x10/L成为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消耗亢进,上呼吸道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血液被稀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每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在分析其临床意义时,应结合PLT的变化才更有意义A鉴别PLT MPV 临床意义↓↓骨髓功能受抑制↓↑骨髓功能良好,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反应性血小板增生或骨髓增生异常B 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诊断指标:骨髓功能受抑制时MPV减低,早于PLT下降。

抑制越重MPV越低;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增高1-2天,如白血病化疗时,MPV上升时骨髓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之一,感染时局部炎症MPV症,败血症则MPV减低,MPV持续降低,表明感染为控制。

C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MPV常增高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增高见于急性骨髓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增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时减少(3)再生障碍性贫血MPV减小,PDW增大骨髓检验贫血依据骨髓象分为三种(1)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2)增生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3)骨髓红系成熟障碍: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贫血贫血各论▲白血病白血病: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血细胞过度增生,并可浸润或破坏其他组织.骨髓和周围血中常有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急慢性白血病主要区别是:骨髓白血病细胞所处的阶段)尿液及肾功能(一)尿量26、正常尿量:1000~2000ml/24h;1.超过2500ml/24h为多尿; 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2.少于400 ml/24h为少尿;(1)肾前性见于脱水和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肾缺血。

(2)肾性见于急慢性肾衰竭率过滤降低(3)肾后性见于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尿路梗阻3.少于100 ml/24h为无尿或尿闭.见于急性肾功能不全及肾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二)外观血尿是尿中含有一定量得红细胞成为血尿。

分为(1)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有超过1ml血量(2)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高倍镜下(三)蛋白尿的概念:当尿液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蛋白呈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 者,称为蛋白尿.三种蛋白尿的区分如下:肾小球性蛋白尿,炎症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以致孔径增大,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进入肾小囊,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 肾小球蛋白尿特征为以清蛋白为主;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循环障碍、缺氧等♣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是炎症或中毒使肾近曲小管受损而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的功能减退所产生的蛋白尿.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性肾病,肾移植术等♣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骨骼创伤和急性血管内溶血等29,尿糖,酮体阳性的意义✧糖尿: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8mmol/L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时,尿糖定性检测呈阳性,称为糖尿3.暂时性糖尿,又称为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应急反应时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者血糖中枢受到刺激致使暂时性高血糖引起糖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