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202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完整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完整版)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基层糖尿病防治任务艰巨。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是在2018年版指南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实践最新进展进行的更新,旨在进一步推动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同质化与规范化。
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指南主要提出以下内容。
糖尿病诊断诊断标准分型血糖检测糖尿病治疗治疗原则糖尿病的治疗应遵循综合管理的原则,包括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凝状态等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预期寿命。
治疗目标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综合控制目标见表5。
对健康状态差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酌情放宽控制目标,但应避免高血糖引发的症状及可能出现的急性并发症。
HbA1c分层目标值建议见表6。
生活方式干预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立即启动并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各类生活方式干预的内容和目标见表7。
药物治疗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对初诊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可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采取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起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 在药物治疗前应根据药品说明书进行禁忌证审查。
2. 不同类型的药物可联用。
同一类药物应避免同时使用。
3. 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应开展低血糖警示教育,特别是对使用胰岛素促泌剂及胰岛素的患者。
4. 降糖药物使用中应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5. 药物选择时应考虑患者经济能力和患者依从性。
降糖药物的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使用药物。
具体药物禁忌证以药品说明书为准。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
如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贯穿药物治疗的全程。
糖尿病的全科医学处理完整版

糖尿病的全科医学处理完整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它通常分为两种类型: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不足或完全缺乏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而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糖尿病是一种每天都需要管理的疾病,包括控制饮食、锻炼、监测血糖水平和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全科医学处理糖尿病的主要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全科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结果来确诊病情。
然后,他们会与患者讨论饮食和运动计划,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饮食管理对于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
全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减少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并鼓励多摄入纤维、水果、蔬菜和全谷类的食物。
他们也会提供关于饮食平衡和正确分配碳水化合物的建议,以控制血糖水平。
锻炼也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全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年龄来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血糖水平。
监测血糖水平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步骤。
患者通常需要用血糖仪测量血糖水平,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全科医生会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
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
全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来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他们会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和副作用,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除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全科医生还会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检查,以评估病情和检测并发症的早期迹象。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眼科检查、肾功能评估、血压监测和心脏健康评估。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患者需要与全科医生密切合作,并按照治疗方案进行自我管理。
定期与全科医生进行随访,参与教育课程和支持小组,以及寻求心理支持,也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部分。
总之,全科医学处理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这包括饮食管理、锻炼、监测血糖水平和药物治疗。
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精选全文完整版

代表药:拜糖平服用方法: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副作用: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反应(需进食单糖类食物如蜂蜜葡萄糖方可缓解)、产气多
代表药:消渴丸服用方法:饭前用温开水送服副作用:低血糖反应
双胍类
副作用:低血糖反应
代表药:达美康服用方法:餐前半小时副作用:低血糖反应、消化道反应
中成药
胰岛素
“五驾马车”之药物
预防低血糖的方法:饮食定时定量按医护人员的指示服药定时测试血糖,及早察觉低血糖外出时,带上糖尿病卡,少量糖和食物如低血糖持续或频繁出现,应及早就医
感谢聆听,批评指导
注意事项
1、胰岛素的保存胰岛素稳定性易受各种因素,如温度、光照情况和振动等的影响。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可能缩短胰岛素有效期或者降低药效的各种因素。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温度。在低于 0 ℃ 的条件下,胰岛素的活性会遭到破坏;一旦温度超过25 ℃ ,胰岛素的活性会降低。
未开封使用的胰岛素在2-8℃的冰箱冷藏室里储存
针头重复使用后会导致针头磨损、针头弯曲,严重时可能发生断针,断端残留在患者体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也易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使用过的针管内会残留胰岛素,易形成结晶,导致针头堵塞,影响胰岛素的正常给药;相比新针头,重复使用的针头磨损、钝化、弯曲甚至形成倒刺(见图2),易导致注射疼痛感显著增加,注射的舒适度显著下降,易使患者对注射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重复使用针头的患者往往会将用过的针头留在注射笔上,使胰岛素药液与外界形成通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药液会经针头渗出,影响预混胰岛素配比的准确性,同时空气中和针尖上的病菌也可通过针管进入笔芯,污染整瓶药液;另外,重复使用后的针头本身也易有病原体附着,导致注射部位感染风险增加。
臀部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臀部的皮下层较厚无需捏起皮肤也无肌肉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注射部位的左右轮换可以使用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对称轮换。例如:这周手臂注射的部位是左手臂,那么下一周就轮换到右手臂,再下一周又轮换到左手臂。另一种方法是一次左边,一次右边的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对称轮换。大腿、臀部和腹部也都是这样进行轮换。同一注射区域内的轮换: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至少一厘米的距离进行注射。每次注射后,最好能在一幅人体图上记录下所注射的部位、日期。应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糖尿病知识讲座PPT(完整版)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急性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识别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及时采取补液、胰岛素治疗等 措施。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状态
留意患者是否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迅速补液纠正脱水, 降低血糖。
乳酸性酸中毒
观察患者呼吸深快、神志模糊等症状,立即停用双胍类药物,给予 补液、纠酸等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 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 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高 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
流行病学现状
01
02
03
全球趋势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 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 的重要疾病之一。
地区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 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与 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 、遗传因素等有关。
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药 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联合用药
有时需要联合使用多种降 糖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 效果。
胰岛素治疗原则及方案调整
胰岛素种类
方案调整
包括速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等,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胰岛素。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 量和注射时间,以保持血糖稳定。
注射方式
一般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注意注射 部位的选择和轮换。
肾脏病变风险评估
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肾功 能等指标,评估肾脏病变风险 。
视网膜病变风险评估
通过眼底检查等方法,评估视 网膜病变风险。
神经病变风险评估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 图等方法,评估神经病变风险
。
03
治疗与管理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健康饮食
推荐低糖、低脂、高纤 维的饮食,控制总热量 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加,或胰岛素在靶细胞内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
其特征为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及尿糖、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且伴有疲乏无力。
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糖尿病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
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可发生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以中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记载最为详细。
在世界糖尿病研究史上,中国传统医学最早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症状及并发症;最早提出营养丰美及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最早发现糖尿病人尿甜的现象。
在治疗方面不仅最早提出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及体育疗法,而且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内容极为丰富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心理疗法等。
系统整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当今糖尿病的研究及防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世界各国糖尿病发病情况如何?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
由于调查人群的年龄、调查方法、诊断标准及种族、生活习惯、营养条件不同,各国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差异。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为0.07‰~3.4‰。
在日本、中国及古巴,IDD M的患病率低,分别为0.07‰、0.09‰及0.14‰。
瑞典、芬兰患病率分别为1.48‰、1.90‰,英国IDDM的患病率最高,为3.4‰。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在美国、瑞典、日本、智利、阿根廷等国患病率约5%~7%,西欧、东欧、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患病率约为2%~5%,印度、菲律宾等国患病率约为1%~4%,不同种族之间有差别,城市高于农村。
(完整word版)糖尿病健康手册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糖尿病健康手册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寿命延长,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之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但能控制。
理想的代谢控制可使血糖恢复正常,消除高血糖毒性可明显减少各种慢性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享受和非糖尿病者基本相同的寿命。
关键取决于:①疾病的基础性质;②患者对疾病的知识和合作程度;③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防治水平和技能。
为此,我院肾病内分泌科为广大患者精心编写了这本手册,以便使您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您建立驾驭糖尿病、战胜糖尿病的信心。
加强您与我们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达到更好地治疗与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本手册还有许多欠缺甚至遗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二、糖尿病概述1、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不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代谢紊乱性疾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乏力;◆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很多人体检时偶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之初,都有或长或短的无症状期,偶然也会有乏力、倦怠、易怒等容易被忽略的症状出现。
有时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可能也是严重问题的先兆:饭量增加了体重却下降,视力下降,手脚麻木或有针刺感,便秘,伤口愈合缓慢,易发感染,阳痿,外阴瘙痒;◆慢性高血糖可致各种器官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损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发病过程。
2、流行病学概况(1)患病率急剧增加▲1979~1980年第一次普查,成人发病率:1%;▲1994~1995年第二次普查,成人发病率:2.5%;目前的发病率是3.6%。
北京发病率约为4%;▲到2010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将达到14%。
(2)以2型糖尿病为主,约占97%;(3)存在大量血糖增高而未达糖尿病水平者;(4)发病年龄年轻化;(5)增长率特别高的是从穷到富的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的防治知识(2024)

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 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查。
2024/1/28
11
03 治疗方法及手段
2024/1/28
12
口服药物治疗
磺脲类药物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胰 岛素的敏感性。
双胍类药物
抑制肝糖原异生,促进组织对葡萄糖 的摄取和利用。
2024/1/28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 餐后高血糖。
临床表现
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也可能出现视 力模糊、皮肤瘙痒、感染易发等非典型症状。
诊断依据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等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家族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8
6
02 预防措施与建议
DPP-4抑制剂
通过抑制DPP-4酶,增加内源性 GLP-1水平,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 岛素。
13
注射胰岛素治疗
速效胰岛素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2024/1/28
中效胰岛素
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 长,用于控制基础血糖
水平。
长效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起效缓慢,作用时间长 ,提供稳定的基础胰岛
参与患者教育
家属可以积极参与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动,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和指导。同时,家属自身也可以从中受益,提高健康素养和预防意识。
24
06 社会关注与支持体系建设
2024/1/28
25
政府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
2024/1/28
制定和完善糖尿病防治政策
(完整版)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健康知识教育讲座目标:1、认识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2、了解生活中糖尿病的并发症。
3、知道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教学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糖尿病的并发症。
2、糖尿病的预防对策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
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
血糖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及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的患病率非常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继心血管,肿瘤之后排在第三位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几乎每个人的周围都能接触到一些糖尿病患者有家人,同事,邻居等。
在1995年的时候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有1000万,到2003年的时候打到了2300多万,当时预测到2025年能达到4600万,可是在2007年的普查已经达到了4600万.2008年已经超过了6000万,可见中国的糖尿病是快速的增加。
而糖耐量异常者,就是未到糖尿病标准而血糖较高者也接近6000万.相当于有一个糖尿病就伴随一个即将患上糖尿病的患者,这两个数量加起来达到一亿多。
在一些大城市,5分钟就能见到一个肯德基,而我们中国是每28秒钟出现一个糖尿病患者。
1.糖尿病的危害;1经济负担的加重(长期用药)2生理上的危害(引起众多的并发症)3心里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它有着急慢性病发症.在我国只有1/3的患者能得到积极的治疗,而另外2/3不能得到正规的治疗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治疗.糖尿病的发生率非常高,严重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有些患者80多岁,患糖尿病30多年却无明显的并发症,只是定期来住院调整药物。
这说明糖尿病虽然不能得到根治,但可以控制并发症和预防的。
糖尿病患者必须打持久战,用知识战胜糖尿病,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上并发症。
它有急慢性并发症。
2.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综合征(老年人)低血糖合并感染.3.慢性并发症可以累及多个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是由于身体中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腺功能完全丧失以及不能适当地利用胰岛素所致。
它的特征表现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异常升高及尿中有尿糖。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病,糖尿病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防治糖尿病该从日常生活入手。
1.感染及预防许多Ⅰ型糖尿病在发病前都有明确的感染史。
病毒感染引起胰岛炎症,便胰岛素分泌减少,另外,使部分潜伏糖尿病变成显性糖尿病,使轻型糖尿病变成重型糖尿病。
积极防治各种感染,平时注意增加营养,锻炼身体,增加体质,也要注意避免受凉受潮,过于劳累等因素造成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
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诊治,用抗病毒药或抗生素尽早控制病情,防止加重。
2.肥胖与减肥肥胖与Ⅱ型糖尿病发病有明显关系,肥胖时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敏感性下降,导致糖利用障碍,血糖升高。
限制总热量摄入,吃高纤维素饮食;增加运动量,消耗多余的体脂。
不要用减肥药来减肥。
3.脑力与体力活动的平衡。
运动状态下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利用最活跃。
还能改善胰岛素受体功能,降低血糖。
许多糖尿病病人有精神压力超负荷的病史,如长期从事高度紧张的工作,思想压抑,或者精神打击等等。
因此,脑力劳动为主的人要多参加体力活动,如散步、游泳、打拳等。
工作后更要去放松身心,如听音乐、运动,作些园艺和书画的活动。
4.注意生活节奏,保持愉快心境。
人体各组织器官活动都有生理规律性,如果不按时作息,工作强度和时间安排不顺应人体的生物钟,容易使器官功能紊乱。
应注意保持愉悦的心境,学会为自己减压,有利于器官代谢和功能调节,改善胰岛细胞的供血和代谢分泌功能。
5.注意科学饮食,避免高糖负荷对胰岛细胞的损害。
近几年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与进食能量过高有很大关系。
经常饱餐,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使胰岛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易发生糖尿病。
科学研究已揭示,糖尿病人可能携带遗传基因,但如果注意科学工作生活可以不发病,否则发生糖尿病。
也有一些父母无糖尿病的患者,因为饮食超负荷而发生糖尿病。
平时应多吃粗粮、蔬菜等高纤维和低糖低热量饮食。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基础处方。
6.注意隐袭症状。
①不明原因体重减轻;②经常疲乏无力;③皮肤瘙痒,反复出现皮肤疖、痈;④肢体溃疡不愈;⑤饥饿、出汗、手颤等症状,进食可好转;⑥男人阳痿;⑦年轻人早发动脉弱样硬化;
⑧视物不清,早发眼底病变;⑨呼吸道或泌尿道反复感染。
7.坚持治疗和监测血糖达标。
糖尿病病人治疗不当会引发心脑血管病、肾病、眼病、骨关节病、神经系统病变等,因此要保证治疗后血糖达到理想范围,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用药,不要听偏方。
定时检查血糖,每年复查重要器官功能和影像变化,做到合理调药,对胰岛素分泌低者及时应用注射胰岛素,有助于保护心脑肾器官。
糖尿病可防可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生活工作方式,防止重要脏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