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4种

合集下载

表现手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表现手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完整word版)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答题技巧总结(全)

(完整word版)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答题技巧总结(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5。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

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完整版)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

(完整版)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
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
♘说明文
⑴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⑵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部分;特点—用途)
⑶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简明
⑷说明文的风格:平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动
⑾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⑿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⒀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⒁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小说
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⑵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文章体裁
⑴根据文学体裁分类
⑸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连贯式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⑵根据表达方式分类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议论文
⑴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论据种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⑶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⑷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⑸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概括、生动
⑹议论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
♘记叙文
⑴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讽刺、夸张、联想、想象等。
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
⑵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⑶布局谋篇:铺垫、伏笔、照应、悬念

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元素,突出某个特定的主题或情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2.象征:使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形象,传达深层的含义,使作品更具有隐喻性。

3.夸张:以夸张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情节,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4.重复:通过重复某个元素或动作,强调某种感觉或主题,并增加作品的节奏感。

5.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关系,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6.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场景或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细节和氛围。

7.隐喻:使用隐喻性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加作品的诗意和表现力。

8.反转:通过突然改变情节或人物的行为,打破读者的预期,增加作品的紧张感和出人意料的效果。

9.内心独白: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受,展示其真实的情感和动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角色。

10.对景: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细节和变化,衬托人物的心境和情感变化,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11.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特定环境的细节和气氛,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12.脱离现实:通过将故事设置在超现实或幻想的背景中,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情节和人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3.对立:通过将不同的元素或情节相对立,突出主题或情感的冲突,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14.旁白:通过旁白的方式介绍背景信息或解释情节,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15.形容词使用:运用形容词来描绘人物、场景或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和感染人。

16.对故事结构的运用:通过巧妙的故事结构设计,引发读者的兴趣,增加作品的悬疑感和吸引力。

17.节奏感:通过使用短句、断句或变换句式,创造出一种特定的节奏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

18.角色发展: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加作品的情感共鸣。

19.回忆与闪回:通过回忆或闪回的方式,展现过去的经历或情感,丰富作品的故事线和情感层次。

表现手法分类及作用

表现手法分类及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常与夸张连用)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要统观全文,把握中央后再分析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如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3、欲扬先抑:先否认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表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4、侧面〔间接〕描写:侧面衬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作用:与直接描写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5、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比方说,要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作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突出表现中央,更有震撼力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根底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用: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饱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综合运用: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有更真切形象的感受.8、比照: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拟.作用:通过比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9、铺垫: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做的环境、情绪等的描写.10、伏笔:前面对下面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作暗示,在文章后面再回应.11、照应:语句、篇章间前后照应.方式:①结尾与开头;②行文与题目;③后文与前文等.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12、拟人运用拟人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升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从而引起共鸣.。

(word完整版)24种表现手法作用(大全版),文档

(word完整版)24种表现手法作用(大全版),文档

常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4 种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近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资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解析、综合,创立出新的看法的思想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令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性格更鲜亮突出,情节再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从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睁开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经过特定的、简单引起联想的详尽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周边特点的看法、思想和感情。

作用第一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宛转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望深远之意,耐人回味。

4、对照〔比较〕:把两种不相同的事物或状况作比较,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亮。

5、衬托〔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点。

6、抑扬:把要贬抑否认的方面和要必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重申其中一个方面以到达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收效。

7、〔前后〕照料: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答复。

适合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慎重。

作用:内容前后照料,情节严丝合缝。

●记述文:使文章不分彼此,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讨论文:增强论点。

●散文:屡次地抒发感情,增添感情的深度。

8、正侧描述:对描述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述是正面描述;描述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亮、突出的是侧面描述。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述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述的人物或光景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错一起表达同相同的感情。

作用是鲜亮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光景的特点,突出主旨。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绘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精练的笔墨,不加衬托,刻画出鲜亮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芒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所以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洁地写房间内简陋的摆设,要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勤劳奋作、官家修建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盘剥、压迫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奇妙地摆列开来,勾画出荒太古道上秋风飒飒的悲凉状况,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悲凉状况。

2.衬着: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样样平常的艺术见效。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绘、形容、衬托,在需要重申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节气家家雨,青草池塘各处蛙。

有约不来留宿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各处蛙”衬着了一种氛围,衬托夜的静、心情的忧愁。

写出了忧愁等候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逍遥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亮的颜色新鲜并且光明,组成了绚烂的图景。

3、衬托:对所描绘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经过写四周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为鲜亮突出。

属于侧面描绘。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屡次问计,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出孔明的才华。

4.虚实联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将来一天与老婆聚会,“共剪西窗烛” 时再回想起今夜巴山夜雨的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4种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
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