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心脏》连载第一章第四节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中医的心脏知识点总结

中医的心脏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的功能1. 心脏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心脏是五脏之主,主管血脉,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血脉循环、统摄气机、主宰精神活动等。
2. 心脏的病理功能:中医认为心脏与情志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会引起心脏疾病,如心悸、气短等。
二、心脏疾病的症状与诊断1. 常见的心脏疾病:中医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心悸、心绞痛、心憋等。
2. 症状表现:心悸常见的表现有心前区或胸部有不适感、心跳快而有力、或者心悸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心绞痛的表现为胸痛或胸闷,可能伴随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心憋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气急等。
3.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心脏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通过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等进行诊断。
三、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用药和针灸。
2.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甘草、人参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药物的配伍调配。
3. 针灸治疗: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心主火,因此针灸治疗心脏疾病常用的穴位包括心经的井、荥、维、府、陷穴等。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心脏疾病患者应该少食盐、少食油腻等,多食宣痹开窍的清淡食物。
四、心脏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 情志调摄:中医强调情志调摄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建议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激动、严重恐惧等情绪波动。
2. 饮食保健:中医认为饮食对心脏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 运动保健: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对心脏的健康有益,建议患者适度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4. 心理保健:中医认为心理压力会对心脏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患者学会放松身心,保持健康的心态。
综上所述,中医对心脏的认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且独到,应用中医治疗心脏疾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中医对心脏疾病的认识有所增加,对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脏腑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下面将对五脏六腑系统进行归纳总结。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被认为是人体的统治者。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与神明,它的主要功能是掌管血液循环、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心藏神,精神活动与心脏有着密切关系。
心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肝脏肝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供应和排毒。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协调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平衡息息相关,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肝气的畅通。
三、脾脏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管理着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免疫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肺主气,具有呼吸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肺脏的功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所以要保持肺部的健康需要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
五、肾脏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掌管着人体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生殖功能。
肾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力和免疫力。
六、胆腑胆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和调节胆囊的排泄。
中医认为胆腑与情绪有着密切联系,胆气郁结时可导致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状。
七、胃腑胃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中医认为胃脉主病,胃与脾密切相关,胃的消化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
八、小肠和大肠小肠和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排泄。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将胃中的食物进行消化分解,将有用的物质吸收进血液,不需要的废物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五脏别称

必考要点:五脏六腑经络别称
心
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心为火脏
血府
主主血脉,前提心血充沛脉道通利,心血充盈
阳中之阳
肺
肺为娇脏,又名华盖
肺者气之本
肺为气之主
肺为水之上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阳中之阴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阴中之至阴
肝
肝者将军之官
肝藏血而为血海
肝为刚脏
阴中之阳
肾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腰者,肾之府
肾为气之根
阴中之阴
胆
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中清之府之称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
胃为太仓
胃为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
大肠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主津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为津液之府
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三焦为孤府
脑
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髓之海
督脉
阳脉之海
任脉
阴脉之海
冲脉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
头
诸阳之会
带脉
约束纵行诸经
肝魂怒风轮黑睛
心神喜血轮两眦
脾意思肉轮胞睑
肺魄忧气轮白睛
肾志恐水轮瞳神。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

第一章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寿世青编》一、当今医学发展的两个困惑自古以来,健康与长寿就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村夫,无不对其心驰神往。
一统江山的秦始皇,曾“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寻仙人求不死仙丹”;三国猛将张飞之威武健壮岂是常人可比,却被诸葛亮写在手心的一个小小“病”字,吓得掩面而泣;《红楼梦》中的贾敬,宁国公贵胄之后,又是丙辰科进士,为了长寿求仙,甘愿抛弃尘世间一切荣华富贵,在都外玄真观修道炼丹,孤灯独影数十年……虽然人都有追求健康与长寿之心,但在生产技术落后、科学知识贫乏、医疗手段不足的古代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面对生老病死,大多数时候只能是徒呼奈何!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的持续进步,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和治愈能力已大大增强,寿命也有所延长。
在许多闻名于世的长寿村和地区中,不少老者的年龄已经超过100岁甚至达到120岁。
但是,就在医疗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旧症新病却依然在毫不留情地夺人钱财、索人性命,很多疾病依然是人类难以攻克的难关,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如此智慧的人类,面对疾病束手无策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无奈与困惑!《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发布: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
健康状况居民比例为51%,中间状况比例为31.7%,疾病状况比例为17.2%。
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第一位的就是情志:经常感到焦虑情绪的人群中,41.4%处于疾病状况;没有焦虑情绪的人,只有4.1%处于疾病状况。
焦虑情绪最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使肝脏功能失调。
其中,高收入、高学历的双高人群、一二线城市的女性、居民精神压力更大。
2016年,中央电视台曾报道:我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在全球癌症大爆发中,中国发病率第一;2015年新增429万癌症患者,死亡281万人;预测全球癌症疾病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将达到2400万人。
中医五脏(心)[可修改版ppt]
![中医五脏(心)[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2f1f28005fbfc77da369b1bc.png)
❖ 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 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
1.血液:心主血,肝藏血。 2.情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 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与火、精与血 两个方面。 1.水火既济 2.精血互生 3.精神互用 4.君相安位
例: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 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 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 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 在志为喜
—《素问·阴阳应象论》:“心……在志为喜。”
喜为心之志,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 关系密切。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心脏,也有 益于身心健康。
若暴喜或喜乐过度,不仅无益,反而使心 气散乱,精神不能集中,所谓“喜伤心”。
中医五脏(心)
内容
生理功能
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
在体合脉 在窍为舌 在志为喜 在汗为液 其华在面
心与肺、心与脾、 心与肝、心与肾
附:心包络
(一)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 ❖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指心有推动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三)、脏腑间的关系
❖ 心与肺
心主血脉,肺主宗气、朝百脉。心与肺的 关系主要反映在气与血、血液循环与呼吸运 动的关系方面。
1. 肺气助心行血 2. 心血布散肺气
❖ 心与脾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 和运行方面。
1. 生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2. 运行: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调心脏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调心脏肝、心、脾、肺、肾,如木、火、土、金、水一般,相生相克,互生互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五脏中心与火相对,火有个什么特点呢?火太小了,会灭了,火要是燃烧的特别大,也会灭了,灭了就不叫火了!什么是火?必须一直保持不断的燃烧,而且火苗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这才是火!而且火有个什么特点呢?有温暖的功能,火有这两个功能,心脏呢?心脏病发作,就和火烧尽了一样,没有了温暖,全身冰凉,中医叫什么?心阳不振!而且心跳也是一样,心脏不能跳的太快,跳的太快,一分钟120,除非你中了500万!或者是打麻将,连续封顶加番,赢了一把最大的!心跳会很快,结果怎么样?过度高兴,一下子心脏病犯了!这是老年朋友不可取的!要么就是心跳的很慢!跳着跳着,甚至都偷停了,也不行!以前有个老年朋友就是心跳很慢,他总开玩笑的和我说,我的心脏再停,我人都跟着停了。
正式因为心脏和火苗都需要保持一个最稳定的状态,而且都有一定的温暖的功能,所以心脏和火很像!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脏怎么管着身体的生杀大权?靠的就是心脏的第一个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其实打个比方说,心脏就像一台水泵一样,不过心脏里泵的是血液!血液泵出去,再回来!心主血脉功能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两大类疾病:第一类是心律不齐,打个比方说,以前心脏泵血,顺着血管走了一圈是3秒钟,现在从出去到回来走了5秒钟,走的比以前慢了,就是心律不齐,如果没有血了,心脏根本就泵不起来,时间久了就是心脏萎缩!第二类就是就是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硬化,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这里我重点说说现在老年朋友最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咱们说的冠心病,打个比方,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人血管是什么样的?就好像歌中唱的一样,一条大河波浪宽!血液非常清澈,流动速度也很快!动脉硬化的的人是什么样的?血管中的血液就和我们早上喝的小米粥一样,非常粘!结果时间久了,就堵住了,严重了就是梗塞,大家做的支架是什么?就是在梗塞的地方,放一个东西,撑开,像打雨伞一样!但都是治标不治本。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之心脏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之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它统摄身体的五脏六腑。
假设把五脏六腑看做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心就是君主、皇帝。
既然有君主,自然还有太监、丫鬟、大臣、士兵等层层包围着它、保护着它,这种层层包围、保护使得心不受任何邪气干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不受邪”。
一般情况下,心是不会受到任何邪气干扰的;即使受到干扰,心也是最后一个受到伤害的。
中医将五脏都对应比喻为一定身份的人,很有意思,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各脏器的一些功能特点(见五脏功能对应官职表)。
心脏疾病与心脏养生法◆循行心脏的经脉有病会引发心脏疾患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作不是单纯心脏的问题,与很多走心脏的经脉有关。
肺经走心脏,走在心经的前面。
如果肺经有病,就会使人心烦胸满。
胃经也走心脏。
如果胃经得病,就会“心欲动”,就是总感觉心里慌慌的。
脾经走心脏。
脾经得病会引起心下急痛,就是会感觉心突突乱跳,而且心里面急痛。
脾经的病多为湿邪所致。
如果心经得病,嗓子会干,噫干心疼,属于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够引起的。
肾经、心包经的疾病也会造成心脏病。
心包经造成的心脏病是“心中儋儋大动”,就是明显感到心扑通扑通地跳。
此外,胆经的病也会造成心脏不适,比如说心胁痛,人躺在床上只要一转身,心脏就有刺痛感。
这是胆经的生机不旺,气化不利所造成的心脏病。
就心脏的问题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心主血脉,二是心主神明。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血脉淤滞会造成心脏病;心又跟肺经、胃经这些经脉有关,所以哪个脏器的病都会造成心脏病。
现在很多人死于心梗,死者最后的表象都是心脏停止跳动,大家通常认为是心梗发作,大面积心衰所致,其实这种大面积心衰的背后跟肾、肺、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之神为神明。
假如某人神明错乱了,心神就会惑乱,处于迷惑之中。
例如,抑郁病的真正根源就是胃经和肾经的病,是由于胃肾大伤而造成的心气大伤。
胃气如果不足,心血也会不足,同时因为胃主血所生病,血的来源都是胃经,人体的营养物质也统统是从中焦脾胃来的,这叫“中焦取汁变化而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有五脏六腑,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的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基本上脏是实心的,当然不完全是实心,只是相对的;腑是空心的,而且是真正的大空心。
腑中的三焦比较特别,是把人分成上中下三块,大致上胸口以上的就是上焦,胸口以下肚脐以上的就是中焦,肚脐以下的就是下焦,实际上是个更大的空心概念。
这个三焦的概念不容易懂,但是很有用,什么时候有用呢?
开方子的时候有用,反正您知道这其中有道理就行了。
人的胳膊腿磕了碰了出点血,这都是外伤,没有大事。
五脏六腑有问题就是内伤,老百姓和武侠小说中都说内伤比外伤严重,这一点不假。
尤其是五脏六腑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现在的大医院里,基本上是把脏器给分开来治的,尤其是外科,所以治疗效果不好。
比如胆囊炎把胆囊切了,然后就一辈子脂肪泻,老是拉肚子,拉的臭臭里有油(吃的油应该是被胆汁消化的,但是胆囊没了就没法消化了,所以吃的大肥肉全拉出来了);有些冠心病患者,有便秘,上厕所的时候一使劲,心梗了,这也是心和大肠有关系的证据。
所以五脏六腑都是非常紧密联系的。
其实西医也不是不知道五脏六腑相互作用。
比如老慢支造成的肺心病,就是肺有问题导致了心脏病;比如心衰要密切观察尿量,一旦没尿了医生就害怕了,赶快用利尿药;再比如心房能分泌一种心房利尿钠肽(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正规西医研究结果),能有明显的促进排尿的作用。
所以,不要以为排尿都是和脑子有关系。
我们治过一个房颤患者,北京大兴的,阵发房颤。
他就是每次发作前就开始尿多,发作的时候尿更多,他每次房颤发作持续2小时,这2小时里要尿6-7次,每次都尿的特别多,不颤的时候就特别正常,尿也不多,人也精神。
我们的中医辨证也正好属于心气虚,而不是肾虚。
经过治疗后,他首先是房颤发作的时候尿少了,然后才是房颤发作次数减少,然后不再发作。
所以他表面上是肾的问题(按照一般观点,尿多是肾虚),但本质上仍是心的问题,是心影响了肾。
在五脏六腑当中,心是最重要的。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
意思就是: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地位,管着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
心是储藏精神的地方,心脏器质坚固,外邪(一切损害因素)不能盘踞于内(所以心脏不得癌症)。
若为外邪盘踞,心脏就会到伤害,导致神气丧失,一旦精神丧失,就会导致死亡。
所以,有病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精气神没了,精气神要是没了说明人就不行了。
本书作者:马宝琳
北京行善堂心脏专科中医诊所创始人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副会长
特别提醒:
本文取自马宝琳新书《中医治心脏》。
转载或摘录任何文字请注明“版权归作者马宝琳所有,来源马宝琳著作《中医治心脏》;转载仅作分享,勿作其他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
平时我们养心首先就是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主”稳住了,其他五脏就好管理了。
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若没有心君的主宰,就会群龙无首,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好呢?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是心的两大功能。
主血脉这一个功能基本上等同于西医讲的血液循环,看的见,测得出,西医治疗也主要是针对这一块的;主神明这个功能老百姓自己感受地到,但是西医的仪器设备检测不出来(还没研究出来),所以这方面的病大医院也就基本治不了。
不但治不了,而且经常说“你没病”。
我在1999年的时候,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做过研究课题,研究冠心病和抑郁症的关系,发现大约4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心梗抢救过来了,狭窄的血管打开了,心电图基本上还可以,西医的指标基本上都不太重了,为什么患者还每天难受,放了支架还难受呢?就是因为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病没治,心主神明这一块没进行治疗。
心主血脉和主神明这两个作用是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
只有心脏的血脉充足,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
也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
一旦有失偏颇,就会使这个安整有序的“国家”出现混乱。
关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实际病例,经常会碰到。
有一位唐山的患者,50岁,心慌、胸闷4年多,2014年3月12日有一次胸痛不缓解,住进唐山工人医院。
唐山工人医院是一家水平很不错的三甲医院,心内科力量很多年前就比较厉害。
入院当然要做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右冠脉近端狭窄50%,后降支近端狭窄50%,左室后侧枝开口100%闭塞,前降支远端30-40%狭窄。
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放了一个支架。
放完了支架以后,两个月患者又有发作,结果患者再次去北京某大医院,又放了2个支架!放完了之后呢,还是胸闷气短,上不来气,自己非常害怕,老觉得有生命危险,患者自己做生意,企业做的挺大,因为这个病闹得会也不能开。
为什么不能开会呢?一是气短,话说不出来,说几句就没有力气,二是老怕出事(司机寸步不离),睡眠也不好。
像这位患者就是典型的心主血脉治好了(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但是心主神明没治好,因为他失眠、恐惧。
另外就是没气(气不够用),这个没气是怎么回事呢?这就用到了五脏六腑里的三焦,他这属于上焦没气,和老百姓常说的中气不足差不多道理。
根据中医辨证,患者血脉方面确实有问题(虽然放了支架应该没有大事了),但还是要治,给予活血化瘀;另外他失眠恐惧,是神明方面有问题,给予养心安神;还有上焦气不足,给予补气提升之药(比如中药里有一味升麻,就是能提升的,所以才叫“升”麻,不学中医的看着很玄乎,但就是有效,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不糊弄子孙)。
结果,第二天就见效,第七天的时候已经自我感觉非常好,患者说我好了不治了,被我们劝着治了一个疗程。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老慢支会引起肺心病,肾衰会引起心脏病,肝火太旺老生气也会诱发心脏病……基本上所有内脏都和心脏有关系,所以治疗心脏病的时候也不能孤立的放个支架、换个瓣膜、搭个桥、做个封堵等等,这样治病只是治了一半。
本书作者:马宝琳
北京行善堂心脏专科中医诊所创始人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副会长
特别提醒:
本文取自马宝琳新书《中医治心脏》。
转载或摘录任何文字请注明“版权归作者马宝琳所有,来源马宝琳著作《中医治心脏》;转载仅作分享,勿作其他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