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医五脏
中医对心的解释

中医对心的解释一、心的生理功能在中医理论中,心是人体五脏之一,主宰着整个身体的血脉,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器官。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血脉:心负责推动血液在全身血管中循环流动,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主神志:心还负责主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记忆、情绪等,保持心神宁静,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
二、心的病理表现当心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表现。
常见的病理表现包括:1. 心悸:指心跳异常,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使人心烦意乱,无法平静。
2. 失眠:指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不足,导致精神萎靡不振。
3. 头晕:指头部昏沉,或旋转感,或眼前发黑,使人的平衡感失调。
4. 胸闷:指胸部闷胀,或呼吸不畅,或心前区疼痛,使人的胸部不适。
三、心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心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按摩则通过手法按摩来缓解症状。
四、心的调理方法除了治疗外,心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类、蛋类、瘦肉等,以养心血。
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
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3. 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刺激,以减轻心脏负担。
可以尝试进行冥想、深呼吸等放松练习来缓解压力。
中医五脏(心)

中医五脏(心)中医五脏(心)心脏是中医五脏之一,对人体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的结构、功能、疾病及调养方法。
一、心脏的结构心脏位于胸腔中央,呈锥形,大致比拳头稍大。
其主要由心肌组织构成,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腔室。
心脏还包括心包和冠状血管系统,起到保护心脏和供血的作用。
二、心脏的功能1.循环功能: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将氧合血送至人体各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排出体外,维持正常的气血循环。
2.调节功能:心脏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控制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度,使心脏能够适应不同情况下的需求。
三、心脏疾病1.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而引起的胸痛症状。
2.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心律失常:心脏节律不规则或过快过慢,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多种病症。
4.心力衰竭: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血液供应不足,出现疲乏、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心脏调养方法1.饮食调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B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鱼类。
同时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摄入。
2.合理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和循环系统,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3.心理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疲劳、焦虑等不良情绪,经常参与适度的休闲活动,放松身心。
4.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对心脏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应尽量戒烟戒酒或减少吸烟和饮酒量。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功能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附件:1.心脏结构图2.心脏健康食谱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状动脉:指向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
2.心律失常:心脏节律异常的一种病症。
3.心力衰竭: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而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的状态。
《中医五脏心》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医五脏理论中的心脏,并全面介绍心脏的作 用、病理变化、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影响心脏健康的因素和心脏保健方法。
心脏的作用
作为中医五脏理论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心脏不仅是血液的泵动中心,也与情 感、记忆认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掌管着血液循环、血液调节以及心身健康。
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心理健康、减轻压力和适度运动等都是保护 心脏健康的重要方法。
总结
了解心脏的作用、中医五脏理论、心脏病理变化以及保护心脏健康的方法, 对维护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脏的病理变化
心脏病理变化包括心肌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肥厚等,这些变化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理调节和中医药治疗等综合手段,可以预防和 治疗心脏疾病。
影响心脏健康的因素
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心理压力、环境污染和不良习惯等都对心脏健康产生 影响。
心脏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五脏之心

中医养生五脏之心《饮膳正要·序》中提到:“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故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里也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五脏之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如同一个国家的君主,主十二官之安,所谓十二官即五脏六腑加膻中(心包络)。
本文即以心为主体,论述其君主之职。
五脏之心在中医里,我们会将五脏对应五行,其中心对应五行中的火,通五色之赤,通五官之舌,通五味之苦,通四季之夏,与形体中的脉相关,与情志中的喜相关,所以说过喜则伤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阳脏,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
”《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血脉,其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这里的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主血脉使得血液周流于全身,滋养机体并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
”心藏神,这里的神是从人抽象的思维、意识、精神到具象的眼神、面部表情、言语、肢体反应等,都可谓之神。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故人的整个精神、神智均藏至于心。
心主神明心主神明是指心主持和统率人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即思维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思维活动归属于脑,但中医中,脑属于奇恒之腑,居颅腔之内,由髓汇集而成,主精神活动及感觉功能。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头者,精明之府”,此为脑之功能。
中医学课件五脏-心

03 心的养生与保健方法
情志调养对心的影响
愉悦心情
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养心的 基础,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对心脏的损伤。
调节情绪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 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如焦 虑、抑郁等,以免对心脏 造成不良影响。
宁静心神
保持心神宁静,避免外界 过多干扰,有助于降低心 脏负担,促进心脏健康。
饮食调养对心的作用
梦,体虚多汗等症。
柏子仁
02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
悸怔忡,肠燥便秘等症。
远志
03
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适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
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等症。
活血化瘀类中药介绍
丹参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适用于血瘀所致的心 胸疼痛、癥瘕积聚,以及心烦不眠等症。
失眠处方
神门、三阴交、安眠穴等,可养心安神、镇静催眠,改善失 眠症状。
现代针灸研究进展
01
针灸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
疗心系疾病。
02
针灸治疗方法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方法逐渐应用于心系疾病
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适量的营养 物质,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对心脏的损伤。
红色食物
适量食用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 红葡萄等,有助于养心补血,增强 心脏功能。
苦味食物
适量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 心等,有助于清心泻火,改善心脏 功能。
运动锻炼对心的益处
适量运动
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中医学关于“心”及其生理特性

中医学关于“心”及其生理特性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又与时间、空间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五脏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一、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心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心系统包括:心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三、心主通明1.心主通明,见于《素问·气穴论》王冰注:“目以明,耳以聪,言心志通明,迴如意也。
”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2.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
”3.心以阳气为用,心阳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
心阳必须与心阴相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4.若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既可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又可引起精神委顿,神识恍惚;而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则可导致血行加速与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症。
四、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是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柔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有君火、相火之分: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君火而言,肝、肾为相火。
由于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具有脏腑表里关系,故胆、膀胱、心包络、三焦从之,亦称相火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升已而降。
“君火欲降,水运承之”(《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本病论》)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若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可出现上热下寒、阴阳失调的病证。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之莲蕊。
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 主藏神。
由于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主通明和心气下降,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由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阳, 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 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 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以及心脉自身, 其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
血液的运行与五脏机能密切相关, 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心脏的搏动, 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心阳能激发心脏的搏动, 心阴能抑制心脏的搏动。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 发挥其濡养作用。
若心气不足, 心脏搏动无力, 或心阴不足, 或心阳不足, 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的生血作用, 即所谓“奉心化赤”。
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其化为血液, 须经心火(即心阳) 的“化赤” 作用, 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2)主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中医五脏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
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
心气与心血、。
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
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
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
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
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
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1)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用。
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
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
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
所以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并不是超物质的东西,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
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总‘之,神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
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
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
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
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4)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
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故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
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
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
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
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
心主血,上供于脑。
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这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
但脏象学说,则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所以,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因为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成分,但从主要方面看,却是一个标示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
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
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
“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
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
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
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
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
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清心静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三)心的生理特性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
“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实在易》)。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应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
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了解心的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病理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