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合集下载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参考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参考

参考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 年版)《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讨论稿)第一步,确定人口容量 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人口容量=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值2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总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3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建筑总面积/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4土地承载力法根据建设用地潜力和有关人均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t t t l L P /= (4.3.1)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L t ——根据土地开发潜力确定的预测目标年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l t ——预测目标年宜采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5环境容量法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生态用地总面积,选取适宜的人均生态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t t t s S P /= (4.3.3)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S t ——预测目标年生态用地面积;s t ——预测目标年人均生态用地面积。

第二步,根据人口容量确定所需的配套公建,配套绿地查《居住区设计规范》,有千人指标控制的计算方式。

第三步,依据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核算各项指标。

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1住宅用地(R01)2公建用地(R02)3道路用地(R03)4公共绿地(R04)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 表6.0.3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③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

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附表A.0.3。

城市人口预测规程

城市人口预测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目次1 总则 222 术语 233.基础数据 263.1 数据收集与口径 263.2 数据采用及处理 273.3 数据分析与表达 284 预测方法 304.1 增长率法 304.2 相关分析法 304.3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 314.4 基础设施承载力预测法 335 预测方法应用 345.1方法选取 345.2分类预测 355.3参数与自变量赋值 355.4有效性检验 375.5表达及说明 376 预测结果确定 386.1 引入有关预测方案 386.2 预测结果确定 386.3 预测结果表达 391 总则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

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2.0.1~2.0.2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 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 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

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

2.0.6 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

《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Pn-规划末年的人口数; Po-规划基年的人口数; n-规划年限; m-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K-年平均机械增长率; m+k-年平均综合增长率。
实例(略)
2、带眷系数法
适应范围
建设项目已经落实,人口机械增长稳定,去估算新建工业企业和小城 市人口的发展规模。
基本原理
Pn P1 1 a P2 P3
20 20 P2020 142.52 1 0.005 0.4 2.5 0.6 411.06 1 0.004 53.3 / 0.5 万人


P2020 305万人
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305万人!
4、劳动力需求法
基本原理
E Y K0 Pn P0 1 L K n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Y、β、 EL、 K0 / Kn !
实例
6、GM(1,1)灰色模型法 ★
7、经济弹性系数法
基本原理
Pn P0 1 ν ′ ′ ′ V 其中:ν K
n
Pn-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 P0-基准期城市人口规模; n-规划期; ν′-规划期内的人口增长 平均速度。
预测步骤
1、收集至少连续5年内的人口和GDP 数据,并确定其平均增长速度; 2、根据人口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确定K值; 3、确定规划期内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得到规划期内的人口增长平均 速度; 4、按上述公司将值代入,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Pr
预测步骤
P1 R
1、确定预测城市在地区(国家)城市体系 中的规模位序(R); 2、收集其他城市人口规模(预测首位城市, 应收集2、3、4位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非首位 城市,一般收集首位城市的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PPT参考幻灯片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PPT参考幻灯片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Z、P1、b!
Pn-规划末期人口规模; P0-规划基年人口规模;
预测步骤
1、收集整理城市、农村人口及农村 耕地面积数据(P0、P1、s);
K-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Z-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比例; V-农村转移劳动力带眷系数; F-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
2、确定其他参数(k、m、Z、V、f、b);P1-城市周围现状农村总人口;
拟合度接近1.0则相关性高,反之则低;
5、求出a、b待定系数后,再预测规划年的人口规模。
实例(略)
10
6、GM(1,1)灰色模型法 ★
适应范围
通过4~12年的历史人口数据,预测未来5~10年人口规模较为准确。
基本原理
11
6、GM(1,1)灰色模型法 ★
基本原理
12
6、GM(1,1)灰色模型法 ★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a、带眷比!
预测步骤
1、根据职工需求P1、P2及P3; 2、确定带眷系数;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
Pn-规划末期人口规模; P1-带眷职工人数; a-带眷系数; P1-单身职工人数; P1-城市其他人口数。
4
2、带眷系数法
实例
某一工业新镇,规划末期需要职工10000人,单身职工6000人,带 眷职工4000人,带眷系数2.5,城市其他人口2000人,预测规划末期工 业新镇的人口规模。
基本原理
yabx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 !
预测步骤
y-人口规模; x-回归变量; a、b-待定系数。
1、确定回归的变量(年份、GDP);
2、收集相关资料(GDP)至少连续5年的城市人口和GDP历史数据;
3、将历史数据和GDP做数据散点图,判定其是否具有相关性,不具

城市人口相关问题及人口预测

城市人口相关问题及人口预测

Pt=a+bYt
式中 Pt—预测目标年末城市人口规模; Yt—预测目标年份 a 、b—参数 通过一组年份与城市人口的历史数据,拟合上述回归模型,如回归模型通过统计检验, 则视为有效模型可以进行预测;否则,应视为不相关或相关不密切,不能用该方法进行 预测。 时间序列法适用于城市人口有长时间的统计,人口数据起伏不大,未来发展趋势不会有 较大变化的城市。 6.3 增长曲线法 增长曲线模型用来描述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跟之前的方法一样,这种模型需要在 以往数据找出这种规律性。增长曲线模型包含众多形式,用以描述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 的发展规律,常见的有多项式增长曲线、指数型增长曲线、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 曲线。 时间序列法中线性方法其实就是多项增长曲线中一种形式。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过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预测、对参数及自变量采用不同赋值、引用相关预测 值等,获得多个预测方案。我国城市类型多,劳动构成和人口增长又各有特点,各地有 关人口资料的完备程度也不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不能强求一致,可以以某几个 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校核,特别是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相校核,最终 确定城市未来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预测的主要方法简介如下: 6.1 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增长率法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 人口的方法。根据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
5. 城市人口构成 5.1 年龄结构 年龄构成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将年龄分成六组:托儿组 (0~3 岁) 、幼儿组(4~6 岁) 、小学组(7~11 岁) 、中学组(12~17 岁) 、成年组(男: 18 或 19~60 岁,女 18~55 岁)和老年组(男:61 岁以上,女:56 岁以上) 。 为了便于研究,常根据年龄统计作出百岁图(俗称人口宝塔图)和年龄构成图。

讲座题目: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问题

讲座题目: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问题

讲座题目: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问题
内容简介: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但目前在我国,这项工作似乎成了一个既重要、又不重要;既被重视、又不被重视的事情。

这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既有“方法内”的问题,也有“方法外”的问题;既有“规划圈”内的问题,也有“规划圈”外的问题。

很值得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

结合本人在负责《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编制过程中的工作体会,谈谈我对“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问题”的一些个人认识。

讲座主要围绕三个问题:(1)城市规划为什么要预测人口规模?(2)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存在哪些问题?(3)什么叫做科学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个人简介:牛慧恩,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副总规划师、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乡规划系博士,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系主任,多年来致力于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现代物流、预测与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

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深圳市工业布局规划》、《深圳国土规划2020》、《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等;其中《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分别获得了深圳市、广东省和建设部规划研究项目一、二、三等奖;《深圳国土规划》获得深圳2004年度规划“金牛奖”。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


高速发展方案 预测至2020年户籍总人口中从业人口占的比重为58%, 2030年达到60%。由此,推算出2020年和2030年户籍 人口的总就业人数分别为464万人和582万人。所以, 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有的就业岗位在2020年和2030年分 别为204万个和479.48万个。按1.5的带眷系数估算, 至2020年和2030年南京可容纳的外来常住人口分别为 306万人和719万人。
二、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城市用地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域总人口*人均建设用地

或者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市域人口空间分布,分别计 算再相加。




第四步:基于上位规划的人口规模校核
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中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江苏属 于快速城镇化后期速度放缓的省份,当前城镇化数量 增长还有一定潜力空间,但是凸现的城镇化问题较多。 近期主要解决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生态环 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协作、区域协调、基 础设施共享等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远期进入 成熟稳定过程。预计到2020年,江苏省总人口为 9000万人,城市化水平60%,其中南京市的人口 1000万左右。
预测人口规模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户籍人口预测

方法一:年平均增长率法 方法二:曲线拟合法(需历年人口数据) 方法:基于就业岗位和带眷系数推算

第二步:外来常住人口预测

以上两步结果相加,可得出市域总人口规模
户籍人口预测:年平均增长率法



常速发展方案 2006年,南京市的户籍城市化水平为77.63%,综合城 市化水平为82.02%。 以2006年统计的全市户籍人口607.2万人为基数, 2002年撤县设区后四年的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89%/年,至2020年基本维持这一速度,以2%/年的 年平均速度增长,2020年至2030年降低为1.5%/年。 同时,全市的户籍城市化水平从2006年的77.63%达到 2020年的85%,到2030年的88%。 推算的结果是,2020年全市的户籍人口增加到801万 人,2030年增加到930万人。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分析与预测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分析与预测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分析与预测本专题论证报告是在充分分析论证城市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的优劣条件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从全省和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依据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结合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全县的现状发展基础,把握节约用地和科学合理用地的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合理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目标及规模,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城市新世纪加快发展的可能,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一、某某市概况某某市位于####中部,东经114°02”;-114°19”;,北纬33°46”;-34°14”;。

东西宽20.87km,南北长57.5km,总面积868.5km2,其中耕地面积100.5万亩,总人口61.37万人。

全县辖****五镇七乡,382个行政村,2292个自然村。

某某市位于333等四地市交汇处,地方铁路某某省铁路和某某省由西向东横贯,**省道、***省道,8***省道,****省道,从境内穿过。

距规划的**高速10公里,某某市位于某某省经济辐射圈之内,发展前景良好。

二、分析与预测依据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某某省城市化“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3、《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4、《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某某市县城总体规划》。

三、规划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某某市全县总面积868.5平方公里,2001年底,全县人口总数为61.37万人,人口密度为707人/平方公里,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7万人,农业人口55.7万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8亩。

(一)县域人口增长规模预测2001年底某某市总人口为61.37万人,非农业人口56673人,城镇人口11.1万人,城镇化水平18.1%。

某某市域总人口,1995-2001年变动情况见下表表1某某市域总人口历年变动情况表从总的看来,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结合县政府制定的人口发展速度,确定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5‰,中期人口自然增长率5‰,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UDC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 CJXXXXX—XX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讨论稿)200X-XX-XX 发布200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CJXXXXX—XX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X年X月X日中国×××出版社200×年北京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主编单位,并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深入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预测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人口统计标准,预测方法的选取、使用和表达、成果的校验和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4楼东,邮政编码:518034)。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起草人: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础数据 (5)3.1 数据收集与口径 (5)3.2 数据采用与处理 (5)3.3 数据分析与表达 (6)4 预测方法 (8)4.1 增长率法 (8)4.2 相关分析法 (9)4.3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 (10)4.4 基础设施承载力预测法 (12)5 预测方法应用 (14)5.1 方法选取 (14)5.2 分类预测 (15)5.3 参数与自变量赋值 (15)5.4 有效性检验 (17)5.5 表达及说明 (17)6 预测结果确定 (18)6.1 引入有关预测方案 (18)6.2 预测结果确定 (18)6.3 预测结果表达 (18)1 总则1.0.1 为规范我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人口规模预测,提高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促进城市规划人均指标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总体规划阶段的人口规模预测。

1.0.3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坚持科学和合理的原则,充分研究城市人口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未来人口变化的影响要素与发展趋势,在基础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选取和使用、结果确定和表达上做到规范和有据可依。

1.0.4 在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过程中,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市(县)域City (County)Administrative Area指市(县)行政管辖的范围。

是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所覆盖的空间范围。

2.0.2 中心城区Central City城市功能或城市活动集中与发展的空间,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空间范围,也可以由不连续的几部分构成。

是中心城区规划所覆盖的空间范围。

2.0.3 规划范围The Planning Area对“规划所覆盖的空间范围”的简称。

通用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2.0.4 户籍人口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指在规划范围内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口。

2.0.5 流动人口Floating Population一般指人在某地、而其户口并不在该地的人。

本规程是指规划范围内的、户口所在地却在规划范围以外的人口;亦即规划范围内的非户籍人口。

2.0.6 常住人口Residential Population一般指已在某地持续居住一定时间以上的人口,包括满足该时限要求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时限通常有半年以上、一年以上等不同口径。

本规程是指在规划范围内连续居住满半年或半年以上的人口。

2.0.7 市(县)域总人口Total Population of aCity(County)一般指生活在一个市(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人口总量。

本规程是指生活在市(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数。

2.0.8 城市人口规模Urban Population Size一般指居住生活在城市和城镇地区的人口数量。

本规程是指规划范围内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数。

2.0.9 人口规模预测Population Forecasting根据人口现状规模,结合对历史人口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影响因素的分析,按照一些假设的前提条件,采用一定方法对未来某一时点的人口量所进行的测算。

2.0.10 预测基准年The Base Year指预测起始的年份,也多是现状数据采用的年份,通常是进行预测时的前一年或前两年。

2.0.11 预测目标年The Forecast Year指预测所针对的年份,可以是预测年限中的任何年份,一般重点是近、中、远期末等规划目标年份。

2.0.12 预测年限Years Ahead预测目标年与预测基准年之间相隔的年份数。

2.0.13 人口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指某一时段内人口的增长幅度,即该时段内人口的变化量占时段开始时人口量的百分比。

人口增长率可分解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

2.0.14 人口年增长率Annu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在某时点较其上年度该时点人口的净增长量占上年度该时点人口总量的百分比,时点一般多选取年末。

连续多年人口年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即人口年均增长率,人口年均增长率也可通过几何平均法求算。

2.0.15 人口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指人口按照性别、年龄、职业、户籍类型、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空间分布等方面构成的状况;根据某一方面对人口进行解构是人口分类预测的基础。

3 基础数据3.1 数据收集与口径3.1.1 针对规划范围的包括总人口、城市人口在内的各类人口以及相关基础数据,包括现状和历史系列数据,应以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为主,主要包括《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人口普查公告、人口抽样调查公报等;其它如公安和计生部门的有关数据,可作为校核的依据和参考。

3.1.2 人口规模的统计数据,应符合2.0.6“常住人口”定义的统计口径要求。

3.1.3 界定城市人口规模所需的城市或城镇地区的空间范围,应与国家有关的统计规定保持一致,现行为《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文)。

3.2 数据采用与处理3.2.1 预测基准年应选取最接近现状、且具备已公布统计人口数据的年份。

3.2.2 人口数据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必要的口径核准:1. 当现有人口数据的统计口径与2.0.6定义的“常住人口”的口径不一致时,应将基准年及历史系列数据进行口径校核,核准到“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2. 口径校核可采用比例法,鉴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基本符合“常住人口”口径,可通过假设某年现有口径人口与“常住人口”口径的人口之比与2000年相同两口径人口的比值相等,推算出该年的“常住人口”规模。

3.2.3 当历史系列数据不连续、缺乏其中某些年份的数据时,可根据需要进行推导和插补,数据插补可采用比例法或数据内插法。

3.2.4 当发现历史系列数据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时,根据预测需要,可采用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法等方法对历史系列数据进行必要的平滑处理,以减弱偶然因素的影响。

3.2.5 若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造成历史系列数据统计范围不一致时,应对历史数据进行范围校核,核准并统一到与本次规划的范围相一致。

3.3 数据分析与表达3.3.1 在规划文件中,应以表格形式列明以下基础数据:1.人口现状和历史系列的原始数据,并注明来源;2.经3.2节中口径核准、平滑、范围核准等处理后的现状和历史基础数据,并简要说明处理的方法和过程。

3.3.2 现状人口数据的分析与表达应符合以下规定:1. 作为预测的必要基础,应对现状人口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重点包括现状人口规模、主要构成(如户籍/非户籍)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等,以满足预测结果可追溯的基本审核要求;2. 在规划文件中,应对本条1款所要求的有关人口现状特征的分析进行必要的描述,并宜对现状特征值以表格形式汇总和表达。

3.3.3 历史人口数据的分析与表达应符合以下规定:1. 根据预测年限n,历史系列数据原则上应有n年以上;2. 根据预测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必要的变化特征分析,如年(均)增长率以及分类预测可依据的其它变化特征;3. 在规划文件中,应以图、表形式简要反映人口规模的历史演变特征,可与预测结果表达在同一图、表中。

4 预测方法4.1 增长率法4.1.1 综合增长率法根据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n 0t )(1 P P r += (4.1.1)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P 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r ——人口年均增长率;n ——预测年限。

4.1.2 指数增长模型运用指数增长模型预测未来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n r 0t e P P = (4.1.2)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P 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r ——人口年均增长率;n ——预测年限(n=t-t 0,t 0为预测基准年份)。

4.1.3 逻辑斯蒂曲线(Logistic )模型也叫阻滞人口增长模型,是Verhulst 在马尔萨斯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人口容量或极限规模的考虑,按下式计算:n r m mt e P P P P ⋅--+=)1(10 (4.1.3)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P 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P m ——规划区最大人口容量;r ——人口年均增长率;n ——预测年限(n=t-t 0,t 0为预测基准年份);e ——自然对数的底,大约等于2.71828。

在实际运用中,该模型常以简化形式出现:如在SPSS 软件中,其计算公式为: n m m t baP P P +=1 (4.1.3-1) 式中:参数a 和b 可利用软件从历史数据回归中求得,P m 为输入数值,n 即预测年限。

4.2 相关分析法4.2.1 经济相关分析通过建立城市人口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对数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ln(Y b a P t t += (4.2.1)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Y t ——预测目标年GDP 总量;a 、b ——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