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已排版Word版

下列单位中属于第一产业的是(林场)*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2.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3.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4.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机构单位)。
5.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6.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住户和法人单位)。
7.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属于:(第二产业)。
9.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市场特征可分为:(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10.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产业部门)。
11.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第三产业)。
12.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机构部门)。
*13.在收入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总量特征的指标是:(国民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
14.市场价格中的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
15.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
他运用的基本原理市(会计帐户的基本原理)。
二.1生产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
2生产成果总价值是指(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劳动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资本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
*3某企业下列产出中属于非市场产出的是(企业自制设备价值10亿元)。
4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核算:(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增加值的是(中间消耗)。
6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营业盈余)。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某建筑去年已经完成今年的销售金额应加入今年的GDP )8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3. 已知某地区2011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
(1)总产出20264亿元;
(2)中间消耗8256亿元; (3)最终消费456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1870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655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202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货物 和服务出口。
3.解答: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1. 计算题
某地区本年度国民经济核算有关资料如下:
总产出21140亿元,中间消耗14930亿元,固定资
产折旧1020亿元,劳动者报酬2820亿元,生产税
净额820亿元,营业盈余1650亿元,农村居民消
费140亿元,城市居民消费900亿元,政府消费
65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2910亿元,存货增加100 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490亿元,。试用生
= 生产税 -生产补贴 = 20 - 0.4 = 19.6(亿元)
(2)企业部门的财产收入净额 =财产收入-财产支出=2.3 - 30 = -27.7(亿元) (3)企业部门的转移收入净额 = 转移收入 - 转移支出
= 0-(上缴政府所得税 +补贴非物质生产部门+捐款)
= -(60+ 10 + 0.2)
= -70.2 (亿元)
2.解答: (4)企业部门的原始收入
= (增加值 - 支付劳动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财产收入净额
= (280- 120 - 19.6 )+ (-27.7) = 112.7(亿元)
(5)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 原始收入 + 转移收入净额 = 112.7 - 70.2 = 42.5 (亿元)
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第一部分考核说明一、试题类型及结构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
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和选择题:(1)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
占全部试题的30%。
主观性试题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分析题:(2)名词解释:考核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占全部试题的20%。
(3)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
占全部试题的24%。
(4)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占全部试题的26%。
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二、考核形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
期末考试的时间为120分钟。
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识记: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2、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化结果。
最早提出国民经济核算一词的人物R.斯通和S.库兹涅茨的贡献。
1953年旧SNA;1968年新SNA;1993年SNA。
3、国民经济核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经济学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的本质区别;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会计帐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因而它与会计学也有密切联系。
但二者也有区别。
4、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理解:我国原来实行的是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5、国民经济核算目的识记: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6、国民经济活动单位和部门识记:机构单位的概念。
常住单位的概念。
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的含义。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的概念。
基层单位的含义。
基层单位的特征。
产业部门的含义。
三次产业的划分。
理解:现实生活中机构单位有两类:住户和法人。
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市场特征分两类: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复习(2)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复习(07春)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解: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产出一中间消耗=61200-37180=24020 (亿元)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16200 + 14200 + 3950 + 4250 = 24020 (亿元)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15170+ 8550 + 4700 - 4400 = 24020 (亿元)2 .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1) 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 62亿元。
(2) 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 340亿元。
(3) 建筑业总产值 326亿元;中间投入 83亿元。
(4) 运输邮电业总产值 188亿元;中间投入 35亿元。
(5) 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 237亿元;中间投入 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 452亿元;中间投入 85亿元。
(7) 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 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 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 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 32亿 元,向外地输出商品 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解:用生产法计算该地区 GDP 为GDP 立(各部门增加值)=2 (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投入)=(280-62 ) + (960-340 ) + (326-83 ) + (188-35 ) + (237-68 ) + (452-85 ) +(530+530 10%-76) =2277 (亿元)用支出法计算该地区 GDP 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出口 -进口)元)。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补充(计算题)1.有关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资料一:有关收入分配、支出资料: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800亿元,其中支付劳动报酬300亿元,上缴生产税100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10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50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40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8亿元,支援灾区捐款5亿元,上缴所得税40亿元。
资料二:有关资本转移、资本形成资料:资本形成总额380亿元,其中库存减少1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200亿元,资本转移收入净额3亿元。
要求:(1)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收入形成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
(2)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资金余缺,并编制部门资本账户。
(3)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储蓄率和投资率。
解:(1)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800-300-(100-10)= 410(亿元)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10+(40—50)= 400(亿元)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400+(0-8-5-40)=347(亿元)收入分配账户如下:收入形成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 380—(—10)= 390(亿元)资金余缺=净储蓄+资本转移净额—资本形成总额+贵重物品净获得=(347-200)+3—(380 200+0) = —30(亿元)该地区资本账户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储蓄率为100%;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投资率=非金融投资/可支配收入总额= 380/347=109.51%2已知某国某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如下:(单位:亿美元):(1)国内总产出 6500(2)中间消耗 3400(3)固定资本消耗 570(4)劳动者报酬 1400(5)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 200(6)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50(7)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 100(8)对外支付的经常转移收入 40(9)最终消费 1990(10)资本形成总额 920(11)货物和服务出口 280其中:货物出口 200服务出口 80(12)货物和服务进口 90其中:货物进口 80服务进口 10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可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用你确定的方法分别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并编制该国的货物和服务帐户。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要求(判断、计算)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答案:1. X。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 X。
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
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X。
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 X。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
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
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
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中间消耗。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A )。
A、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 C )。
C、经济学3、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 )。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4、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A )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5、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D )。
D、机构单位6、常住单位是指( C )。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7、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B )。
B、住户和法人单位8、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D)。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B )。
B.第二产业10、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是(C )。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11、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B )。
B.产业部门12、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 A )。
A.基层单位13、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C )。
C、第三产业14、保险公司属于(B )。
B、金融机构部门15、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指标是(A )。
A、国内生产总值16.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B )确定的价格形式。
B.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价格17.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B )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B.机构部门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生产核算的核心是(C )C国内生产总值2、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采用的是(A )A、产业部门分类3、产业部门分类的依据是(D)D、主产品的同质性4、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B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5、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A )A中间消耗6、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C )C、营业盈余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D某建筑去年已经完成,今年的销售金额应加入今年的GDP8、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C )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9、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精选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第二章生产核算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亿2(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1)总产出8673亿元;(2)中间消耗4124亿元;(3)最终消费3658亿元;(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6000亿元;(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4)出口1400亿元;(5)进口100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800亿元;(7)劳动者报酬5000亿元;(8)生产税500亿元;(9)生产补贴40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计算部分)
1.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解:用生产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Σ(各部门增加值)
=Σ(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投入)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
+(452-85)+(530+530 10%-76)=2277(亿元)
用支出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1686+548+(75-32)=2277(亿元)
这是有关复习计算题的例题
计算题复习举例
1.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解:用生产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Σ(各部门增加值)
=Σ(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投入)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
+(452-85)+(530+530 10%-76)=2277(亿元)
用支出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1686+548+(75-32)=2277(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解: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73-4124=4549(亿元)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4549-259=4290(亿元)
货物和服务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口 =4549-3658-898+86 =79(亿元)
3.假设某地区企业部门有关资料:
(1)当期增加值为2800亿元,其中劳动报酬1300亿元,生产税净额30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200亿元;
(2)当期利息收入10亿元,利息支出35亿元,对股东发放红利共800亿元,来自其它单位的投资收益200亿元,土地租金净支出5亿元,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8亿元,外商企业中的留存收益15亿元。
要求:据此计算企业部门财产收入净额,并编制企业部门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解:(1)该企业部门财产收入净额 =应收财产收入–应付财产收入
=当期利息收入-当期利息支出+ 投资收益-地租净支出-红利支出-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外商企业收益留存
=10-35+200-5-800-8-15=-653(亿元)
(2)该企业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编制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已知资料,计算该部门总营业盈余和净营业盈余。
总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2800-1300-300=1200(亿元)
净营业盈余=总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消耗=1200-200=1000(亿元)
第二步:将已知和计算的有关资料编入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4.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1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800亿元,上缴生产税150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50亿元,支付无形资产使用费等财产收入1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138亿元,支付职工社会保险金17亿元,为灾区及希望工程捐款8亿元,上缴现期所得税450亿元,资本形成总额500亿元,其中库存减少108亿元,固定资本消耗200亿元,资本转移收入净额150亿元。
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
解: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680-800-(150-50)=780(亿元)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780+(138-142)=776(亿元)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776+(0-17-8-450)=301(亿元)
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帐户如下(单位:亿元):
5.某地区某年核算资料如下:
(1)总产出800亿元,中间消耗500亿元;
(2)付劳动报酬200亿元,缴纳生产税净额70亿元;
(3)财产收入6亿元,财产支出1亿元;
(4)经常转移收入3亿元,经常转移支出2亿元;
(5)资本转移净额10亿元;
(6)资本形成总额5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
要求:(1)编制生产账户、收入形成账户、初次分配收入账户、再分配收入账户、可支配总收入使用账户、资本账户;
(2)计算各账户的平衡项;资本账户中,是资金剩余还是资金短缺,数额是多少?
解:(1)账户如下:(单位:亿元)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00-500=300
收入形成账户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300-200-70=30
收入初次分配帐户
初次分配总收入=总营业盈余+应收财产收入- 应付财产支出=30+6-1=35
可支配总收入=
已知资料中没给出消费的数据,可以判断是企业部门的数据,企业部门不具备消费功能,所以可支配收入就直接转化为总储蓄。
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消费=36
资本账户
故该资本帐户短缺资金4亿元
6.某企业2006年有关资本形成统计资料如下:
(1)可支配总收入950万元;(2)固定资本消耗530万元;(3)缴纳资本税54万元;(4)接受捐赠90万元;(5)其他资本出让35万元;(6)用于购买生产设备资金1000万元;(7)年初库存50万元;(8)年末库存40万元。
要求:(1)分别计算该企业总储蓄和净储蓄指标;
(2)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企业当期资本形成总额,并编制资本账户。
解:
(1)该企业总储蓄=950万元,因为企业不具有消费功能,所以可支配收入就直接转为总储蓄指标;
净储蓄=总储蓄-固定资本消耗=950-530=420万元
(2)资本形成
固定资本
库存贵重物品 总 额形成总额变化净 获 得
=1000+ (40-50)+0=990(万元)
※说明:合计数按总额计算。
7.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50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200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2000亿元,银行存款80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70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600亿元。
计算:(1)居民储蓄额;(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解释二者关系。
解:(1)居民储蓄额=居民可支配收入-当期消费支出=5000-2000=300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 + 资本转移收支净额 – 资本形成总额
=3000 + 0 -2000=1000亿元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金融资产总额-净金融投资额
=(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保险缴款)-净金融投资额 =(800+700+600)-1000=1100亿元
(4)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帐户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居民金融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