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第五章 间套作
5第五章 间混套作

有关概念
单作(sole/solid cropp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 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 净种或平作。
•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 要求一致;
•生育一致,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 与机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间作(intercropping) 在同一田 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 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 式。 Intercropping is the growing of two or more crops with at least one crop planted in rows. in proximity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农林间作 Agroforestry
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植物相间种植,也有人称为多 层作。木本植物包括林木、果树、桑树、茶树等;农作 物包括粮食、经济、园艺、饲料、绿肥作物等。 Intercropping of perennial trees with field crops, in order to. • create more integrated, diverse, productive, profitabl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land-use systems. •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rees on farms and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diversifies and sustains production for increased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or land users at all levels.
间套作课件

种类
时间间套作
在同一土地上,不同时间种植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例如,在 冬季种植小麦,然后在小麦收获
后种植玉米。
空间间套作
在同一土地上,不同空间种植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例如,在稻田 中种植水生蔬菜。
品种间套作
利用不同品种的特性进行间套作。 例如,将耐旱作物与耐水作物间套 作,以充分利用水源。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间套作需要农民具备较高 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05
间套作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技术创新
1 2 3
智能化监测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 测间套作作物的生长状况,为精准管理提供依据 。
智能决策系统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决策系统,根据作物生 长数据和环境因素,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和管理 建议。
间套作课件
目 录
• 间套作的定义与原理 • 间套作的种类与模式 • 间套作的应用与实践 • 间套作的效益与影响 • 间套作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间套作的定义与原理
定义
定义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合理 安排种植顺序和种植方式,使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促 进、互利共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一种农业种植模 式。
无人机与机器人应用
利用无人机和机器人进行高效的植保作业、数据 采集和巡田管理等,提高生产效率。
模式优化
种植结构优化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间套作种植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高效种植模式
研究和发展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产出率,增加种植效益。
适应性种植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因地制 宜地选择适合的间套作作物组合和种植模式。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农作物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同时种植或轮作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农作物。
农作物间套作的原则和建议将影响到农作物间套作的效果和收益。
以下是关于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的文章。
一、农作物间套作的原则1. 兼顾双方需求农作物间套作的原则之一是要兼顾不同作物的需求。
在种植时,要考虑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季节、生长周期、密度等特点,合理安排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种植方式,以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
2. 种类搭配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进行搭配。
一些作物可能具有共生作用,可以相互促进生长;而另一些作物可能存在拮抗作用,需避免同时种植。
3. 地力调配农作物间套作还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供给。
不同作物对土壤的营养需求和水分利用有所差异,要根据地力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避免因为连续种植同种农作物导致土壤疲劳和生产效益下降。
4. 病虫害防治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要注意不同作物的病虫害防治。
一些作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或寄生物,种植时要避免它们同时种植,以免病虫害大面积蔓延。
1. 种植适宜性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要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种植。
在南方地区,可以选择适合冬季气候的小麦和油菜进行套作;在北方地区,可以选择适合夏季气候的玉米和大豆进行套作。
2. 生态效益农作物间套作不仅可以增加耕地利用率,还可以增加生态效益。
可以通过种植一些有益于土壤保肥护地的作物,如豆类、绿肥作物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3. 市场需求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作物。
选择一些市场需求较大的蔬菜和水果进行套作,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
4. 种植技术农作物间套作需要采取合理的种植技术。
在选择和搭配作物时,要注意作物的轮作适应性,合理调整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选择适宜的栽培技术,以保证套作作物的生长状况。
5. 产品加工对于一些套作作物,可以考虑进行产品加工。
间套混作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密度
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一、提高作物群体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面积,提高 光能利用效率
1、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
增加受光面积
提高光合效率 分层截获,提高截光量,减少反射和漏射
异质互补
2、改善通风与C02供应。
单作与间作受光面积示意图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二、加强对地力的利用 三、发挥边行优势
玉米的边行优势可涉及到3行。6行玉米间作时,边行比中间 行产量高71.2%。 隔根试验: 以单作产量为100%,隔根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18%,不隔根 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32%。
LER =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 349.1/ 371.7+ 56.8/ 75.3 = 1.693
间混套作的作用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提高产量稳定性 增加产品多样性 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 提高品质 保护资源环境
间、混、套作的效应
Individual plant— population— community
混作是落后的种植方式?
有关概念
套作(接替间作) Relay inter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 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如 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后 季作物英文有时称为under-sown crop。 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五、缓解用工矛盾。
间混套作的技术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合理安排田间配置
合理设计田间管理措施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是指在相同农田内连续或间断地种植不同作物,通过种植不同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土壤的质量。
下面是农作物间套作种植的一些原则和建议。
1.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农作物间套作种植需要选择合适的作物组合,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
可以选择一种主要作物和一种配套作物,如小麦和豆类、水稻和鱼虾等,或者采用冬闲作物和春季作物的组合。
2.考虑作物的耐受性和竞争性:在选择作物组合时,要考虑作物的耐受性和竞争性。
主作物和配套作物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差异,避免互相竞争资源,影响产量。
作物的耐受性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3.合理利用季节差异: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季节和需求,合理安排种植时间。
利用春季和秋季的闲置时间,种植一些冬闲作物,如大豆、蚕豆等,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
4.科学施肥和合理轮作:农作物间套作种植需要加强土壤管理和施肥措施。
根据作物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施肥,保持土壤的肥力。
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合理安排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的土壤病虫害的发生和作物产量的下降。
5.灌溉和排水管理:农作物间套作种植需要合理管理灌溉和排水。
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湿度条件,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措施,保持土壤的湿度和通气性,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
6.加强病虫害防控: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容易引发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控,定期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以选择一些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益,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合理管理土壤和水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农作物间套作也称为农作物轮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指在同一耕地上相继或交替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间套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作物间套作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种植原则和建议,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下面就是关于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的介绍。
一、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应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轮作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大豆/小麦、马铃薯/玉米、豆类/谷类等组合形式,以保证不同作物之间的养分互补和病虫害的相互抑制,提高农田产量和经济效益。
二、合理搭配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作物间套作时,要合理搭配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避免种植面积过大或面积过小,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保持农田生态平衡。
根据具体的土地条件和种植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不同作物之间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安排合理,利于养分的充分利用和病虫害的有效防控。
三、科学施肥和灌溉农作物间套作时,要注意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和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肥和灌溉,以照顾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矿物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农田生产力。
要根据不同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需求,合理安排灌溉措施,保证土壤水分的充分利用,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和产量。
四、合理控制病虫害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要合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避免不同作物之间的病虫传播和扩散。
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及时清理病虫害源,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要定期检查农田,对可能存在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防治,保护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确保农田产量和品质。
五、科学安排时间和空间六、合理安排休闲期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时,要合理安排作物的休闲期,保证土壤的休养和修复,防止土壤退化和生态恶化。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农作物间套种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复合种植在耕地上的方式,与这种种植方式有关的种植方式还有单作,立体种植和立体种养等。
1、间作套作的概念(1)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其特点是群体是结构复杂,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种管、收也不方便。
(2)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与间作都有两种作物的共生期,前者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小部分,后者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或几乎全部。
套作先用生长季节不同的两种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两者互补,使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提高全年总产量。
2、间套作的效益原理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的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3、间套作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选择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共处期间要大体相同。
如水稻花生,甘薯等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实行间套作。
其次,要求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
例如,植株高度要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喜光与耐阴结合。
最后,要求作物搭配形成的组合具有高于单作的经济效益。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及种内的各种矛盾。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弊:间套作也会出现如下问题:
(1) 若间套种时间不适宜,前后茬作物会再现争季节矛盾,造 成某一种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须通过选择适宜的作物 与品种类型缓解这种竞争。
(2) 由于套种要预留套种空间,前后茬作物有争地的矛盾。
2. 间作(Intercropping) 指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同一田地 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 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一. 间、混、套作的基本概念
3. 混作(Mixed Cropping)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混合种植两 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 作作物在田间分布一般无规律。
3. 经济效益要高于单作。 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才能在生产上大 面积地推广使用
第5章 间套作
第三 节 间套种技术
第5章 间套作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1.概念 (1)间套作作物田间结构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包括垂 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4. 套作(relay 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于行间或株 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叫套作(套种、串种)。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第5章 间套作
一. 间、混、套作的基本概念
5. 立体种植(Multistorey Cropping) 是间、混、套作的复合体,指在同一耕地或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作物多层次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土地利用方式。
6. 立体种养(Multistorey Cropping And Raising Model)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农作物与食用菌类、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 空间、种养相结合的复合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水生生物、鱼类 分层利用空间的一种食物生产模式。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二.间套作的作用
1. 土地当量比(LER) 土地当量比是指获得与间、混、 套作中各种作物同等产量所需 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可用间混套作下作物产量与相 应作物单作产量比值之和表示:
第5章 间套作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一. 概述
2. 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指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 应性,包括了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生物 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 态位)。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3)稳产保收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第5章 间套作
二.间套作的作用
3. 间、套、混作带来的问题 (1)增加了农事操作和田间管理的复杂性 (2)增加了机械作业的难度 (3)比较费工 (4)在人多地少、人畜力比重较高的地区间、混、套作 发展较为广泛。
(5)在机械化技术与间、混、套作结合上,还有许多课 题值得研究。
五. 间套混作复合群体内生物间的竞争与互补
1. 边行优势与劣势 (1)概念 (2)边行优劣势的表现 (3)造成边行优劣势的原因
第5章 间套作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五. 间套混作复合群体内生物间的 竞争与互补
2. 病虫害消涨与抗灾作用
间 混 套 作 对 病 虫 害 及 抗 灾 的 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补偿 效应与致害效应。
LER m y i
Yi:间、混、i1套作y 中ii 第i个作
物的实际பைடு நூலகம்量;
Yii:第i种作物单作的产量。 LER>1,表明间、混、套作有
增 产 作 用 ; LER<1 则 对 产 产 不 起作用。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二.间套作的作用
2. 间套混作的意义 (1)有利于增产 (2)有利于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
第五章 间套作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三 节 间套种技术 第四节 间套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一、间、混、套作的基本概念
1. 单作(Sole Cropping) 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 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 种植方式,也称为净种、清种、 纯种或平作。
补偿效应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 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 病虫草害和旱、涝、风害 的效应。
致害效应
指导致病虫害加重的效应。
第5章 间套作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五.间套混作复合群体内 生物间的竞争与互补
3. 分泌物效应─对等效应 (1) 概念 (2) 正对等效应: 减轻病虫害 促进生长发育 (3) 负对等效应: 抑制其它作物生长
第5章 间套作
第三 节 间套种技术
一.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5章 间套作
第三 节 间套种技术
一.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1.生态适应性的选择 选用共生期内对环境条件大体相同, 但生态位有差异的作物
2. 作物形态生理互相适应 要求不同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育特 性相互适应,以有利于互补地利用 环境资源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四. 对耕地养分和水分利用的利与弊
利:各种作物的营养生态位不同,利用间混套作作物营养生态 位上的差异,可以均衡利用地力,提高作物产量。
弊:间套种作物争肥争水是主要矛盾。而且间套种距离越短, 这种矛盾越大。解决办法是;合理掌握间种距离、时期、供肥 数量和时期。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一. 概述 二. 复合群体光能利用的利与弊 三. 复合群体在季节利用上的利与弊 四. 复合群体对耕地养分和水分利用的利与弊 五. 复合群体内生物间的竞争与互补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 概述 1. 作物单一群体与复合群体的比较 (1)单一群体难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单作的优势 单作不足之处 (2)复合群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互补作用 偏利作用 互利作用 相互竞争
二. 复合群体光能利用的利与弊
利:株高、叶型、叶片伸展角度不同的作物间套作,可增加作 物群体的叶片层次,使农田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相互错开, 因而合理的间套作农田可增加种植密度,光能利用效率高。
弊:矮位作物受光面积、受光时间减少,容易造成生长发育不 良。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三. 作物复合群体在季节利用上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