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
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
反之亦然。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课文什么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这个字?”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课堂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三骏二中—崔艳文一、精读课文把握主旨师:齐读最后两段。
(生齐读)师:这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好好品味。
下面请再度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的揣摩的语句,与你的同学对话交流。
生1:怎样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生2: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说明只有有理智、会思想的人才会获得幸福。
师:是啊,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共创幸福。
生1: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生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生物;爱情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的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的思索着离去了,就是对人性的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的上帝”。
师,分析的很有见解。
本文构思巧妙!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动物的关键在于什么呢?谁能将文中的语句读出来。
生:“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一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师:大家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生:同意!真正的爱情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师:在此,我真要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感谢这位伟大的父亲!是他,让你我悟出了这么高深的道理。
其实爱情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你知道哪些歌咏爱情的古诗词呢?生1: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拓展阅读丰富素养爱情是美好的,你知道哪些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生1;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家族的阻挠使两人无法结合,他们选择了死亡。
爱情可以超越死亡。
师:其实我国也有一个古老却又经典凄美的爱情故事。
生:梁祝。
生:我想到了爱情就是忠贞,是无怨无悔。
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作连理枝”。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致女儿的信》语文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语文课堂实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
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三、品读课文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⑴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别持何态度?⑵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⑶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3、讨论:什么是爱情?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
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
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研训中心张琼上课地点:县实验中学904班上课时间:2006.9.29上午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教研员的教学研究一定要亲自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扎进去,和老师们一同备、教、批、辅、评,这样,我们的每一句话才有份量才真切才无“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以下是我听完一语文老师上的《致女儿的信》后,我上的交流课。
师:(课前交流)同学们好!我和你们的语文老师同姓,也是单名。
“张开理想翅膀,酿造生活琼桨”(板书)这两句话里暗含了我的名字,猜猜看。
生:张酿(一人轻声)、张琼(众人)师:对,我叫“张琼”!你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学习之旅,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度过。
(自评:简单的自我介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师:第七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和“取得成功”时分别写给儿子的两封家书,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新的书信,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请看注释,了解作者(师做适当补充)。
这是一篇自渎课文。
同学们谈谈看,自读课文应该怎样学?生:(齐声)自立目标、自主品读、自我感悟、自发交流、自由……自愿……(自评:衔接过渡,直接导入新课,了解作者,进一步明确自读课文的学法。
)师:嗯!看来经过两年的训练,同学们确实掌握了自渎课文的学习方法。
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你们自立了哪些目标?交流交流。
生:(纷纷举手)“了解什么是‘爱情’”“进一步品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用故事来巧妙解释‘什么是爱情’这种构思方法”“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师:(小结)同学们都各自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归纳梳理一下,看哪些目标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好吗?(学生归纳,老师在黑板右上角板书。
)1、了解什么是爱情。
2、品析语言。
3、学习写法。
(自评:语文课教这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张志公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
教学目标的确定既尊重了学生,充分体现自读课文的自主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尝试。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2014-11-6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她说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把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于是,学生们纷纷脱下校服外套,我眼前的色彩突然缤纷起来。
上课开始了,我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门见山,直入课文,同时提出学习本文的方法与要求。
一句“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让我们看到了李镇西老师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作风)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爱情。
爱情撞击着无数成年人的心扉。
作为中学生的你们,是否想过爱情这回事儿,或与同学、父母谈起过?都没有啊!我知道是大家羞于说出口,其实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大家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相互分享。
写在课前发给你的小纸条上。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1.请每一位同学用一句话表达“什么是爱情”,用一张纸写下来,匿名,对折后放到瓶子里。
2. 然后,请几位同学,随机抽取“爱情答卷”,念给大家听,并做短评。
)(学生开始写。
)师:看,答案都在这里,谁愿意看?这么多同学呀!这样吧,随意抽五名同学。
杨晴、杨小格,李子龙、郭浩然、柴晓玉到讲台上来。
杨晴:我抽到的是:“夫妻之的感情是爱情”。
夫妻之的感情到底是怎样?没写清楚,太笼统了。
杨小格:我抽到的是:“情人节送的玫瑰是爱情”。
我觉得应该是情人节送的玫瑰代表着爱情。
李子龙:我抽到的是:“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事的是爱情”。
我觉得这位同学写的有道理,两人之间刻骨铭心,海枯石烂的不就是爱情才有的事吗?郭浩然:我抽到的是:“爸爸对妈妈的感情是爱情”。
我觉得和“夫妻之的感情是爱情”一样,没写清楚。
柴晓玉:我抽到的是:“两个人之间互相思念是爱情”。
爱情中有思念还应该有付出吧!师:从刚才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爱情的看法很肤浅,表面化。
今天,咱们通过学习《给女儿的信》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不懂的地方打上?。
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
(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
老师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
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
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师: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
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李昊:我觉得文中的小姑娘非常幸福,她有一位好父亲,她十四岁时问父亲“什么似爱情”父亲没生气,还通过童话故事告诉她。
杨晴:我和李昊有同感,但作者说的爱情好像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
宋文戈:作者说的爱情里有忠诚。
杨艳歌:作者说的爱情里除了有忠诚,还有别的吗?郭昭仪:课文中说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时,沉思着走了,上帝在沉思什么?王恒:作者说的“一个正真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分享,首先可以看出大家都很羡慕文中的女儿,那是因为他有一位教育家的父亲。
(课件出示作者介绍)其次还可以看出大家对爱情的看法有了一点变化。
再者有几位同学的质疑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像杨艳歌提出的:作者说的爱情里除了有忠诚,还有别的吗?郭昭仪:课文中说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时,沉思着走了,上帝在沉思什么?王恒:作者说的“一个正真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把!重点读一读老祖母讲的童话故事,看一看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什么?上帝有何反应?(学生开始默读)师: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李静文:第一次,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上帝的反应是恼火。
第二次,上帝从他俩的眼神里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而且好像友增加了新的东西。
上帝的反应是更加恼火。
第三次,上帝在他们身上仍然看见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而且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上帝的反应是沉思着走了。
师:新的东西都是什么?郭佳楠:忠诚,心头的记忆。
师:作者认为爱情就是人类世界中永恒的美和力量,这美和力量中有忠诚,心头的记忆。
是呀!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第一次是‘不可思议的美’,第二次是‘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思议的美’。
“不可思议”请大家齐读课下注释。
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不可思议’有什么不同?”李玉龙: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思议。
但第三次是……师:谁愿意帮助李玉龙。
王甜甜: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思议。
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师:我同意王甜甜的理解。
也许上帝最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死了,还有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是和过去同样的力量,因为他有‘心头的记忆’。
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
那么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第一次书上怎么写呀?学生齐说:恼火。
更加恼火。
师:“第三次呢?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
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宋文戈举手起来朗读:“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
”我和学生一起朗读:“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
”师: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同学们分小组研讨,气氛很是热烈。
)师: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杨晴:我们组认为上帝是被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情所征服了,所以上帝走了。
上帝一走,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师:“好,这是你们的理解。
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杨琤文:“我们小组的看法是,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杨欢欢说:“我们组认为,上帝这是对于人类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美丽的爱情,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就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师:“很好,其他组同学呢?还有没有新的理解?”王铁林:“我们小组认为,上帝发现爱情的力量太强大了,即使一方不在了爱情却还存在,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
”师: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想不想听一听老师的看法?学生齐:想!师: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沉思,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
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
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还有感动。
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生活中,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
从这点上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就连上帝都不能战胜的。
课文中也有对爱情的阐释,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老祖母说: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
父亲说: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的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
但是,只有人懂得爱。
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成为真正的人。
师:你们怎么理解作者说的“成为真正的人”?让我们以“‘真正的人’对爱情要”的句式来说说大家此刻对爱情的认识。
杨浩天:“成为真正的人”应该对爱情忠诚,并且能永远思念着对方。
郭艳歌:“成为真正的人”对爱情要有责任心,能无私的付出。
李思源:“成为真正的人”对爱情要宽容,能互相沟通,交流。
师:大家说的都很对。
作为“一个正真的人”,对爱情应具有忠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行为,愿把欢乐和幸福献给心爱的人,绝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此时老师想给你们分享一段话:“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谨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但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假如有那么一天一份朦胧的情感在我们的心扉前徘徊,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同学,让它成为我们青春旅途中的一个记忆,在学业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人生之果。
现在我相信大家以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练习一个片段,那就请你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身份给“父亲”回一封信。
字数:200字左右。
最后让我们在这首朴实真挚的歌曲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吧?(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随着值日生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
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
反之亦然。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
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
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