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背景资料

《论语》背景资料
《论语》背景资料

论语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先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三千弟子,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仁“和“礼”的理解:

儒家的仁义。也就是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当然,“仁”还有其他解释,比如“克己复礼谓仁(《论语?颜渊》)”。但是,不论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仁必然存在着一个对立面——不仁。什么是不仁?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爱人者不仁”、“不能克己复礼者不仁”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孔子用心理原则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将“复礼”的历史重任交给了重要的一个群体,即“君子”。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形象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践“仁”的榜样——君子。

对后人的影响:孔子学院的由来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导读: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7、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8、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9、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0、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1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1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1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19、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0、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3、鸟兽不可与同群。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6、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27、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8、小不忍则乱大谋。 29、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0、未知生,焉知死。 3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3、小不忍,则乱大谋。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

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九年级古诗词文必背名句

九年级古诗文必背名言佳句 丁堰初中 1.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 2.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 欲上时。(苏轼《惠崇二首》) 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3.(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 见欢》)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 《浣溪沙》) 1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19.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21.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2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 马迁《陈涉世家》 2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2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2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 朱元思书》 26.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7.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2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2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 记》)

论语十二章归纳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拓展】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注释翻译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按时【说】通“悦”愉悦【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 【而】却【愠】怨恨;恼恨【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交】交往【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惑】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逾矩】超过规矩。逾,超过,越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规矩,规范。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做【矣】了

古代论语名言名句大全

古代论语名言名句大全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古代论语名言名句大全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1)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 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6)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

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9)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0)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11)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1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4)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5)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篇一 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论语诗经名句默写

《论语》名句背诵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1、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2、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7、道不同,不相与谋。 2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2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1、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3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4、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4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分类整理)

《论语》名言分类整理 学习(10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 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君子(12则)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1.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修身(10则) 2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31.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孟子选读之名句整理

《<论语><孟子>选读》之名句整理 1.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五》)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七》)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七》) 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十四》)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十八》)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九》) 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十七》)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十五》) 1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尽心上》12.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尽心上》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十五》) 1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十五》) 1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里仁〃四》) 1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十五》)18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二》) 1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四》) 2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十三》) 21、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十三》) 2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二》)

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复习、实践。【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不亦乐乎】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翻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出处】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行有余力】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出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翻译】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知过必改】犯了错误而能改正。【出处】过,则勿惮改。【翻译】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板姓归去忠厚老实了。”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出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翻译】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出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出处】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二:《为政》篇 【北辰星拱】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众星拱北】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翻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出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翻译】君主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出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翻译】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减了。

高考必背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高三语文学案 论语·诗经名句背诵 编制:张明国 注意:只是背过不能得分,必须每个字写正确才能得分。 说明:已排除山东近六年考过的诗经·论语中的句子。所列为常见和其它省市考过的名句。 高考必背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兄弟阋xì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高考必背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论语》名言句分类

《论语》名言126 句(分类整理)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有教无类。 8.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君子之道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君子下达,小人下达。 17.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8.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20.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1.君子思不出其位。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7.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 既衰,戒之在得。 28.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9.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0.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修身之道 3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3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5.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36.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刚隐。 37.(宁武予)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学而篇第一》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 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 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原句:《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 系,据此知彼。 原句:《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 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 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原句:《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名句及译文

《论语》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整理)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100_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3篇精选(最新)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哀乐相生〗成语典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 〖兵不逼好〗成语典故: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 〖拔萃出类〗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拔萃出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百福具臻〗成语典故: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 〖博古通今〗成语典故: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语·观周》 〖拔类超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不劳而获〗成语典故: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孔子家语·入官》 〖不能赞一词〗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能赞一辞〗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不切实际〗成语典故: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 〖不请自来〗成语典故: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五回 〖辨日炎凉〗成语典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列子·汤问》 〖不识东家〗成语典故:“不识东家丘”的略语。 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抱痛西河〗成语典故: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古代典籍名言警句分类整理

努力的你,未来可期! 拼搏的你,背影很美! 古代典籍名言警句 分 类摘 编 自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自知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注:自逞己见的人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彰显, 自我炫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自尊自大的人得不到敬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明志 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 伯》 4.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诚信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轻诺必寡信。——《老子》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 断)持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重义 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2.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3.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利之,不必用。——《墨子·经说上》 【注:志,立志;芬,及分,本分;利,为……谋利;之,指百姓。全句的意思是:义,就要立志把天下的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之事,去为民谋利,而不必考虑自己是否被重用 。】 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贵和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 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厚仁 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注:恶,音w ù,讨厌,憎恶。“能好人,能恶人”,即爱憎 分明。】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