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逆温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地球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与大多数情况下温度随高度下降的正常温度垂直分布相对立。

逆温的形成原因以及对气象、环境的影响都是我们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逆温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对气象、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逆温的定义逆温是指地球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它与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的正常温度垂直分布相对立。

逆温的存在使得温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逆转。

逆温通常出现在地表和大气的接触层,如地面或海洋表面。

二、逆温的形成原因逆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辐射逆温:夜间和清晨,尤其是无云、无雨、风速低的天气条件下,地面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比从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多,导致地面温度高于上层大气,形成逆温。

2. 部分压缩逆温:当冷空气压缩暖空气时,由于逆温层中空气密度较大,导致压缩后的冷空气在逆温层上移时受到逆温层的限制压缩,形成逆温。

3. 平流逆温:冷空气的平流接触和紧密接触温暖的地表,此时地表辐射热收入小,地表温度相对较低,而逆温层内的冷空气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逆温。

三、逆温的分类根据逆温的形成原因和空间分布特征,逆温可分为以下几类:1. 辐射逆温:辐射逆温主要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和清晨,由于地面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比从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多,从而导致地面温度高于上层大气。

2. 下沉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夜间和早晨,由于高空有冷空气下沉,与地表的接触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大气垂直冷却,但低层大气条件不利于逆温消散。

3. 平流逆温: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平坦开阔的地表上,冷空气在地表平流下沉并接触地表,导致地表温度较低,而逆温层内的冷空气温度较高。

四、逆温对气象、环境的影响逆温对气象、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大气扩散: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流动,限制了底层空气的上升和污染物的扩散,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考点规律】掌握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理解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必背要点】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

(2)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3)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辐射逆温。

2.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分析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逐渐消失。

3.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1)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2)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3)航空: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强化训练1】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2.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强化训练2】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回答第3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 A.①B.② C.③D.④【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1、根据图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科目的复习备考也进入紧张阶段。

地理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学科。

其中,逆温是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对逆温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逆温。

逆温是一种与常规温度垂直相反的气象现象,即低层大气温度高于高层大气温度。

这种情况一般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例如山谷、盆地等地形地貌中较为常见。

逆温现象会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逆温现象在高考地理中具有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逆温对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有何影响?逆温会导致气温在地表附近下降得很慢,甚至上升,而在高空达到大气稳定后才开始大幅下降。

这种气温垂直分布的变化,使得温度垂直递减率变小,从而形成温度倒挂的情况。

逆温现象会造成地表温度与高空温度之间的温差增加,影响空气的垂直对流,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雨的分布。

二、逆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逆温会导致地表温度大幅升高,形成较高的地表温度,使得植被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降水蒸发量增加。

同时,逆温还会影响气象条件,限制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逆温现象还会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空气污染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何差异?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山谷地区,逆温现象比较明显,因为山谷地势使得阳光照射时间较少,热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传导,从而导致逆温现象的产生。

而在盆地地区,受到地势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影响,逆温现象更加明显。

此外,逆温现象还会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如沙漠和高原等地出现。

总结起来,逆温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了解逆温的定义以及对气温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考生在地理考试中的备考和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逆温现象知识点总结

逆温现象知识点总结

逆温现象知识点总结一、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1. 温室效应:白天太阳能照射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能后会升温,导致地面温度较高。

夜晚地面会释放热量,降低地面温度。

然而,地面上的气体(包括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易散热,会保持一定的温暖,导致夜晚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现象。

2. 地形效应:在山谷、盆地等地形地区,地面会吸收更多太阳能,导致地面温度更高。

而盆地等地形地区周围则是高地,周围空气流动不畅,难以将热量带走,使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形成局部逆温现象。

3. 大气辐射:在夜晚,地面上的物体会向周围空气辐射热量,使地面温度升高。

然而由于夜晚地面空气没有湍流对流,导致地面温度远高于地面以上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现象。

4. 地面表面状态:干燥的土壤和砾石能够更快地吸收和释放热量,而湿润的土壤和植被覆盖的地面能够更好地保持热量。

因此,地面的覆盖物和土壤湿度也是形成逆温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逆温现象的影响1. 大气环流:逆温现象会导致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在一定高度以上空气温度会逐渐升高,形成温度递减层,阻碍大气的上升运动。

这对气压系统和风向风速产生影响,形成静稳天气,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

2. 污染物扩散:逆温现象会导致大气环流不畅,使污染物无法有效扩散,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特别在城市盆地等地形地区,逆温现象容易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3. 气象条件:逆温现象通常伴随着无风的晴朗天气,使得地面温度升高,湿度降低,使得气象条件干燥,对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管理产生影响。

4. 农业生产:逆温现象使得地面温度较高,在冬季可以防止霜冻的产生,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夏季逆温现象也可能导致热浪天气,对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的监测与预警1. 温度监测:逆温现象通常发生在夜间,通过地面和空气的温度监测可以发现逆温现象的发生。

特别在冬季寒冷的夜晚,逆温现象容易发生。

2. 大气环流监测:通过气象雷达、探空仪等设备监测大气环流情况,可以发现逆温现象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提前预警污染物扩散不利的情况。

逆温的知识点总结

逆温的知识点总结

逆温的知识点总结一、逆温的定义逆温是指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大气垂直温度分布随高度上升而不断增加的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大气层内部某一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高于较低高度的温度。

逆温的产生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主要是空气的相对稳定性。

逆温的产生需要空气垂直稳定,垂直层流条件不良,或者对流减小,这样才能使得高处的空气温度得以升高。

二、逆温的形成原因1. 静稳条件:逆温的产生与大气的静稳条件有关。

如果大气层内或外的温度垂直梯度非常小或接近于零,则空气垂直稳定,逆温就容易形成。

通常逆温与静稳条件紧密相关,静稳条件是逆温形成的基础条件。

2. 地面加热:地面受到阳光的直接辐射,会吸收一定的热量,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地表升温后,会向上传导热量,使得下一层空气受到加热。

当这一层空气由于静稳条件而无法上升时,逆温就形成了。

3. 下沉气流:当大气层内的下沉气流受到地形或其他因素的制约时,逆温也容易形成。

下沉气流会受到地形和高空风流的影响,使得空气密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从而形成逆温。

三、逆温的分类根据逆温的形成机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地面逆温和高空逆温两种。

地面逆温是指大气层内部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升高的情况,通常在地表高度1000米以下。

高空逆温是指大气层内部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升高的情况,通常在地表高度1000米以上。

四、逆温的影响1. 大气环流: 逆温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分布和强度,形成不同的气候现象。

对逆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气环流的规律和变化。

2. 植被生长: 逆温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适当的逆温有利于某些作物的生长,但过高的逆温则会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

3. 污染扩散: 逆温会限制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使得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有效排出,增加了空气污染的危害。

4. 气温变化: 逆温会导致气温分布的不均匀,影响当地的气温变化规律,对气温的预测和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逆温的应用1. 气象预测: 逆温的出现会对气象预测造成一定的干扰,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逆温+课件

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逆温+课件
20.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A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1.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 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 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 失。
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 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9~11题。
由于风速小和湍流交换弱,当地表辐射强烈时,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
大都沿坡面向谷底倾泻(这种下沉动力增温作用远比地表辐射冷却作用小),
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因此谷底气温最低,形成所谓“冷湖”。而在
冷空气沉积的顶部坡地上,因为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换来自由大气中
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19.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 米 B.7—8 米 C.6—7米 D.4米以下
(周测7)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 ,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 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 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C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3)逆温的影响
①有利方面 a.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微专题】逆温

【微专题】逆温

【微专题】逆温一、逆温: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示意图二、逆温的类型:1、辐射逆温: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大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2、地形逆温: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如天山北坡12月~次年2月由于冷空气下沉积累,形成“冷湖”,其上出现较暖的空气层。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可达15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普遍存在。

3、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就是平流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4、乱流逆温:低层空气乱流混合,在乱流层的顶部会形成逆温。

5、下沉逆温:下沉逆温又称为压缩逆温,是由于稳定气层整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

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

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

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

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6、锋面逆温: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

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

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

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三、逆温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一、逆温(一)逆温分四类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微风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如下图表明辐射逆温的发生、消失过程。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故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如右图:④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出现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例: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利弊1.利: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
一、什么是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
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
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
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
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
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
层。

由于锋面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
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因此逆温现象只能在冷空气所
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

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
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
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四、常见练习题
1.读下表,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该地某工厂78米高的烟囱烟尘扩散的是()
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
A 16.3℃16.6℃16.8℃17.0℃17.1℃
B 21.0℃21.0℃20.9℃20.9℃21.0℃
C 20.9℃20.8℃20.6℃20.2℃20.0℃
D 15.2℃14.8℃14.7℃14.9℃15.2℃
2.右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
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000米高空
的实际温度为Ts。

当Ts≥T时,近地面
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

回答: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
要上升到℃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
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时以后。

3.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单位:℃)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
②③中的____,判断的理由是
___ 。

风向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
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
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
为原因是____;气象原因是___
__;地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2-1中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回答4-5题。

4.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000m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m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m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m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5.飞机可以在5000m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2006年·江苏变式题] 右图是某地气
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7.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
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
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3.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参考答案
1.C 2。

(1)10 8 (2)10
3.〖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随高度的上升①、③两处气温都是下降的;②处气温是上升的即可得出结论。

(2)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烟雾的物质来源;逆温的存在象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低洼的地形不利于气流的扩散,高空的风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不明显。

(3)商业区和居民区是汽车尾气的主要发生地,近郊工业区是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地,逆温的存在使污染物不易被扩散,且近郊工业区又处商业区、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所以烟雾浓度为最大。

〖答案〗(1)②,②处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2)工厂排放大量煤烟、粉尘,汽车排放的尾气,使凝结核增多,烟雾弥漫;②处的气温下部低于上部即逆温的存在,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利于扩散,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商业居民区位于低洼地,气流不易扩散,加重了污染程度。

(3)近郊工业区
4.B
5.D
6.C
7. A
8. C
9.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