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高三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微专题——逆温附答案解析

高三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3)影响1.逆温的弊(1)对环境影响:①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②加重大气污染(2)对天气影响:①易产生大雾天气阴雨天气(锋面逆温)和冻雨天气。
(3)对交通影响:①能见度降低;②地面湿滑。
2.逆温的利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高考题再现】(2015四川文综3、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图2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2题.图2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2015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3~4题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考点突破一】锋面逆温1、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低温、大雪、冻雨等气象灾害。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主题突破11:逆温问题

土地退化一.水土流失1.概念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成因(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降水强度大的暴雨冲刷侵蚀地表。
③地面物质组成: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3.危害(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3)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1)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2)生物措施:种草种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以牧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
5.不同区域对比(1)黄土高原:①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②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2)南方丘陵:①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②整治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1)从经济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2)从生态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3)从社会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科目的复习备考也进入紧张阶段。
地理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学科。
其中,逆温是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对逆温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逆温。
逆温是一种与常规温度垂直相反的气象现象,即低层大气温度高于高层大气温度。
这种情况一般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例如山谷、盆地等地形地貌中较为常见。
逆温现象会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逆温现象在高考地理中具有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逆温对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有何影响?逆温会导致气温在地表附近下降得很慢,甚至上升,而在高空达到大气稳定后才开始大幅下降。
这种气温垂直分布的变化,使得温度垂直递减率变小,从而形成温度倒挂的情况。
逆温现象会造成地表温度与高空温度之间的温差增加,影响空气的垂直对流,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雨的分布。
二、逆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逆温会导致地表温度大幅升高,形成较高的地表温度,使得植被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降水蒸发量增加。
同时,逆温还会影响气象条件,限制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逆温现象还会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空气污染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何差异?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山谷地区,逆温现象比较明显,因为山谷地势使得阳光照射时间较少,热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传导,从而导致逆温现象的产生。
而在盆地地区,受到地势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影响,逆温现象更加明显。
此外,逆温现象还会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如沙漠和高原等地出现。
总结起来,逆温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了解逆温的定义以及对气温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考生在地理考试中的备考和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一. 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下图中第一个图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况;过程:在晴朗无云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见下图c)。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高中地理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逆温新人教必修

考点4 逆温1.逆温现象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发展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逆温的影响(1)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时空变化图(单位:℃/百米),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 8时-16时30分B. 17时-23时C. 16时30分-次日7时D. 23时-次日5时(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 500米B. 100米C. 350米D. 150米(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A. 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 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 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 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答案】(1)C (2)C (3)B【解析】【易错剖析】本题组考查逆温及其影响。
注意图中“垂直温度梯度(℃/100米)知,图中所给的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
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对流运动减弱,不利污染物的净化。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2025届高考艺术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5逆温

A 3. 推测图中现象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
B
√C
D
最可能的时间和天气。简述原因。
辐射逆温:最常见,
秋冬季晴朗的早晨或傍晚。
是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
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降温,却而形成常出现在晴朗
导致下冷上热。
无云的夜间、日出前。
考点2:逆温的形成与分类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 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确的是( B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②③① D. ③①② 7. 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
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A )
A
B
C
D
核心突破·高考真题
(2024·广西)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6a示意欧 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 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6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 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 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 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 象。图7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考点:1.逆温的定义 2.逆温的形成过程及类型 3.逆温与生活
难点
注1:本内容属于对流层的特点的拓展内容,故课标没有特别说明。
考点1:逆温的概念
1.说明图中炊烟为何弥漫不散的原因。 空气对流弱,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天气
考点1:逆温的概念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高
A
度
B
气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增
续上表 锋面 逆温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一、什么是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谭老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有利影响
(3)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2.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为400米,注意纵坐标表示高度。故选C。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幅度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运动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大,气温降低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该逆温现象多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C
【解析】 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如图,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中,该市有2000余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回答8题。
8.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有: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3.逆温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有利影响
【答案】B
【解析】 强沙尘暴经过时,空气中沙尘大量增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强沙尘暴经过时,出现大风,说明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增大,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故选B项。
4.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逆温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2题。
(3)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时—17时B.18时—次日8时
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
【答案】1.B 2.C
【解析】
1.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时—次日8时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故选B。
A.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答案】C
【解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有害气体。故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地形有关;冬季为当地的旱季,降水少,光照强;而盆地地形,污染气体不易扩散。故选C项。
D.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答案】B
【解析】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会通过反射、散射和吸收等形式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
5.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2.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为400米,注意纵坐标表示高度。故选C。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
A.①分布图考查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只有①图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因此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其他三幅图在近地面都有逆温层出现,大气稳定,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