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仪案件
思想和政治:湛若水与“大礼议”之关系述略

礼 中 与 皇 帝 相 左 的 杨 廷 和 等 人 。 仅 如 此 。 若 水 在 不 湛
收稿 日期 :0 9 0 — 0 2 0- 5 2
作者简介: 黎业明(9 2 )男 , 16一 , 广西岑溪人 , 深圳大学 国学研究所 副教授 , 从事中国哲学史 、 明代岭南思想史研究 。
争 。 于 这 场 论 争 . 术 界 已 经 进 行 了 相 当 广 泛 的考 对 学 察 分 析 , 得 了 相 当 丰 富 的 研 究 成 果 。 然 而 , 于 当 取 对 时 直 接 参 与 了 这 场 论 争 的湛 若 水 在 论 争 中 的 情 况 .
人 们 基 本 上 是 忽 略 了 。 不 上 什 么 关 注 与 重 视 。 中 谈 其
嘉 靖 元 年 ( 5 2) 月 十 四 日 , 若 水 到 朝 复 翰 12 五 湛 林 院 编 修 职 。 湛 若 水 一 返 朝 复 职 ,便 站 在 杨 廷 和 一 边 , 议 礼 等 问题 上 , 为 杨 廷 和 的 支 持 者 。 当 时 , 在 成 而 在 议 礼 问 题 上 . 持 嘉 靖 皇 帝 的 人 越 来 越 多 。 靖 皇 支 嘉 帝 的态 度 也 越 来 越 强 硬 。 月 二 十 二 日。 为 对 杨 廷 五 作 和等人 的不满 而采取 的疏 远行动 . 靖 皇帝传 旨 : 嘉 经 筵、 日讲 、 奏 三 事 暂 免 。 这 一 做 法 . 大 臣 、 官 向 午 使 讲 皇 帝 面对 、 言 的 机 会 因 而 消 失 。 进 六 月 初 二 日 , 廷 和 等 人 上 疏 , 求 嘉 靖 皇 帝 在 杨 请 经 筵 、 l 、 奏 三 事 暂 免 之 后 , 特 御 文 华 殿 。 见 E讲 午 “ 召 臣 等 , 赐 访 问 。” ( 3 册 ,4 9 4 0 希 望 能 保 持 自 俯 Ⅲ第 8 P 8- 9 ) - 己与皇帝 接触 的机会 。随后 , 若水也上 了一道《 湛 初
明朝十大历史事件

明朝十大历史事件明朝是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重大事件的时代,以下是明朝十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概述:一、明灭元之战:明朝建立后,为了统一中国,明成祖朱棣于1399年发动了明灭元之战。
这场战争历时数年,最终在1402年攻克了北元首都北京,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
二、胡惟庸案件: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枉法诬贤,擅权枉法”等罪名将左丞相胡惟庸处死,连同其党羽陈宁和涂节等甚至连家人都在其中。
这一案件导致了明朝上下一段时间的恐慌。
三、空印案: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仅因地方上缴纳的税务和文书不相同,在不查明真相的情况下,直接以官员相互勾结的罪名,诛杀了百余位官员。
四、郭恒案:1385年,郭恒因挪用公款涉案金额巨大被诛杀。
这一案件对当时社会经济影响深远。
五、蓝玉案: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蓝玉案,前后共诛杀了15000名开国功臣,开国公李善长和大将王弼皆死于此案。
六、郑和下西洋:在永乐皇帝的命令下,郑和率领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探索和开发连接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洋路线。
七、土木堡之变:1449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败于蒙古军队,导致数十万大军崩溃。
这场败仗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八、东厂、西厂的设立:1477年,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朱见济设立东厂。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又设立了西厂。
这两个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明朝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强化。
九、嘉靖大礼议:1529年,嘉靖皇帝为了尊崇自己的生父,发起了大礼议。
这场争论导致了明朝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十、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1628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最终于1644年攻占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以上是明朝十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概述,这些事件对明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95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猝死,既未留下子嗣又无同父兄弟。
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原则,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联合皇太后、宦官等势力,以武宗“遗诏”宣布新君人选为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遣官迎取入京,嗣皇帝位,是为世宗。
世宗继位后,杨廷和等议尊孝宗为“皇考”,以新君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
世宗不从,借助观政进士张璁等人意见,上本生父母帝、太后尊号,并在“左顺门事件”中逮捕拷讯一批反对派朝臣,其后编成《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
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世宗追尊祖母为“太皇太后”,生父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生母为“章圣慈仁皇太后”,在奉天殿受百官称贺,遣使颁诏天下。
1“大礼议”风波安定后,世宗“自排廷议,定大礼,遂以制作礼乐自任”,2对祭礼进行多方面改革,最终追封生父庙号为睿宗,并在明堂大礼中尊上帝为“皇天上帝”,以睿宗配享。
嘉靖二十年(1541年),太庙失火被毁,世宗借重建太庙之机,将黄修志提 要:明代嘉靖“大礼议”深刻改变了明代政治格局和国家祭祀体系,并引起朝鲜王朝君臣的高度关注。
朝鲜中宗不断遣使庆贺世宗胜利,这有助于缓解其自身的内外危机和王权困境,并促成明鲜关系更为亲密。
与此同时,朝鲜君臣结合本国政争对“大礼议”所做的评论,体现出朝鲜权力结构和士林政治的若干特点。
朝鲜王朝后期,多次出现旁支继承王位的情况,“大礼议”再度成为影响朝鲜政治的历史参照,仁祖“礼讼”几乎是明“大礼议”的朝鲜翻版。
其间,丁若镛等人从礼学角度对“大礼议”做了深入反思。
从“大礼议”角度看,明朝对于朝鲜,既是榜样,又是他者。
关键词:大礼议;朝鲜王朝;士林;王权;礼讼DOI : 10.16758/ki.1004-9371.2018.02.012【东亚历史文化】睿宗正式祔庙,又通过将孝烈皇后祔庙,祧出仁宗,使睿宗成为不祧之宗。
“大礼议”不仅深刻影响了明代政治格局和历史演进,还直接改变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激起当时和后世在政治和学术上的不断争论,对明朝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嘉靖帝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难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改的

嘉靖帝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难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改的本文导读:但作为明朝功业最高的皇帝,永乐帝朱棣却有两个庙号:明太宗、明成祖。
朱棣去世后给上的庙号本来是明太宗,但“明太宗”用了大约一百多年后,嘉靖帝却将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明成祖”。
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刚登基的时候,嘉靖帝为了给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追尊皇帝的身份,与朝廷大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经过三年的反复斗争,“大礼议”以嘉靖帝的胜利而告终,兴献王朱祐杬也被正式追尊为皇帝。
因为胜利来得不容易,所以嘉靖帝想办法强调亲生父亲朱祐杬的“皇帝”身份,给朱祐杬上庙号为“明睿宗”,将朱祐杬的陵墓升级为皇陵(明显陵)。
而嘉靖帝最想做的则是将朱祐杬的神主放到只有正式皇帝才能配享的太庙,享受春秋大祭。
但太庙实行的是祧迁制,祧迁制是将时间距离较远的祖宗神主迁入远祖之庙,不享受春秋大祭。
明朝的礼法是九皇帝在太庙享受春秋大祭,多出来的皇帝神主则要迁入远祖之庙(太庙后殿),而当时明朝太庙中的皇帝神主正好是九个。
如果嘉靖帝要把朱祐杬的神主放进太庙,那就得把时间距离较远的皇帝神主请出去。
但庙号为“祖”的皇帝按照礼法是不能祧迁的,所以距离时间最远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是不能请出去,那么只能请出明太宗朱棣的神主了。
可是朱棣其实也是开国皇帝,如果他不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作为朱棣子孙的嘉靖帝怎么可能当上皇帝呢?而且朱棣又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一手开创了辉煌的“永乐盛世”。
所以嘉靖帝无论如何都不能也不敢把朱棣的神主请出太庙。
但明太宗朱棣的神主不请出太庙,请出其他庙号为“宗”的皇帝便不符合礼法,也不能把朱祐杬的神主放进太庙,这下可把嘉靖帝难住。
不过嘉靖帝是智商很高的皇帝,最后决定把朱棣的庙号由“明太祖”改为“明成祖”,礼法地位与明太祖相等。
改成“明成祖”后,不仅可以把朱棣的神主留在太庙,嘉靖帝还能名正言顺地把亲爹朱祐杬的神主放进去。
只是当年定朱棣的庙号为“明太宗”是为了彰显朱棣为朱元璋正式继承人的合法性,改成“明成祖”反而间接承认了朱棣造反夺位的事实。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刘熠璕(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大礼仪是明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对于明中叶的“大礼议”事件要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就必须重新认识“大礼仪”事件,必须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找出其发生的根源及产生的影响。
对于“大礼议”事件的最终结果也说明了当时矛盾的严重性。
笔者研究发现大礼仪之争在政治上是正德、嘉靖之际中央政府各种权利的一次整合,特别是反映了皇权与阁权、内阁各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思想上则凸显了当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分歧所在;从个人角度看则是杨廷和与明世宗的理念矛盾,“大礼议”是明中叶思想与政治二者之间互动的一个枢纽,对明中后期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大礼仪;明世宗;内阁;杨廷和;张璁;王阳明“大礼仪”是明朝中叶的一个重要的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仅三十一岁的荒淫皇帝明武宗死于“豹房”。
因为无子,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坚持下,由武宗的堂弟,年仅十五岁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世宗。
根据杨廷和拟定的大行皇帝遗诏,明世宗继位后应以其伯父孝宗为父,孝宗之妻张太后为母,以明武宗为亲兄,颇类世俗的“过继”。
按照这个原则,明世宗只能称其本生父母为皇叔母,而不得继其宗祧。
但世宗一立,即欲尊崇所生。
这一举动招致了杨廷和以及所领导下的内阁的不满。
明世宗因而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礼仪”进行反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文从政治,思想,个人三大方面对“大礼议”事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以及对“大礼议”事件产生的影响得到更为深刻的研究。
“大礼议”事件在政治上是正靖之际中央政府各种权利的一次整合,特别是反映了皇权与阁权、内阁各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思想上则凸显了当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分歧所在,是明中叶思想与政治二者之间互动的一个枢纽。
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一、“大礼仪”事件的前时代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罢丞相,亲自管理六部庶务,政事冗多,为内阁的产生奠立了一个契机。
左顺门事件——大礼议的转折

左顺门事件——大礼议的转折
李亮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0)002
【摘要】近十多年来,嘉靖朝历史研究成为明史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对大礼议的研究又是嘉靖朝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在大礼议复杂而又曲折的争论过程中,发生在嘉靖三年(1524)七月的"左顺门事件"显得格外重要,且成为大礼议的转折点.
【总页数】3页(P199-201)
【作者】李亮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洪范经筵的政治性思考——以大礼议后期“汪佃事件”为中心 [J], 廖峰
2.关于"举报门"事件的若干法理思考——伦理实体、科斯、左和右、"重叠共识"与我们的时代 [J], 熊浩
3.浙中王门与嘉靖“大礼议”事件——兼论黄宗明、黄绾的学术生平 [J], 张宏敏
4.“大礼议”事件的影响——明代党争与道德政治方面 [J], 王慎行;王旭;王翔宇;贺明敬
5.“大礼议”事件的政治意义与嘉靖前期的政治局势 [J], 翟爱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朱厚熜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
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正德旧臣们之间,群臣认为世宗继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应以武宗之父孝宗为尊,故要求世宗承认自己是过继给明孝宗,要认孝宗为嗣父,世宗却只认孝宗为伯父,故如此造成了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斗争。
大礼议所反映的皇统问题,实质反映着明朝中期皇帝(皇权)与大臣势力(阁权)的较量。
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世宗一方施加强权压迫获胜而告终。
嘉靖十七年九月,廷议追尊朱祐杬为明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名为显陵。
反对一方的官员被悉数削职致仕。
起因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
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次子早夭,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
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正德二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
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
朱厚熜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
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
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此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
三月十四日,太监谷大用、张永抵达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
然而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
根据皇太后张氏之命,移殡到大殿,并交与内阁大学士讨论由谁继承皇位。
内阁首辅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兄终弟及的祖训,谁能亵渎呢?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伦序应当继承皇位。
”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
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请求办理,皇位之事遂定。
三月十五日,皇太后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北京即帝位。
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
魏明帝正统诏与明世宗大礼议

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人皆有私心,希冀光宗耀祖,遑论王侯。若是没有诏令明确规定后世之君的举止范围,那以外藩之名即位的帝王,都会妄想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等上皇号,扰乱皇室正统。所以魏明帝此诏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也可说是根据前车之鉴得出的教训,直接从法理上扼杀了后世以诸侯之名即位的君王的私心。
魏明帝即位后不久,考虑到后世皇帝可能无嗣,以防外藩即位后有非礼行为以干正统,特下诏:“礼,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汉宣继昭帝后,加悼考以皇号。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或误时朝,既尊恭皇,立庙京都,又宠藩妾,使比长信,叙昭穆于前殿,并四位于东宫,僭差无度,人神弗佑,而非罪师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自是之后,相踵行之。昔鲁文逆祀,罪由夏父;宋国非度,讥在华元。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于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著于令典。”
魏明帝此诏在本朝没有得到实践,却在明朝有了验证。明武宗无嗣,嘉靖帝以皇支继承。即位后嘉靖帝就想尊自己的父母兴献王、兴献王妃为帝、后,遭到了群臣反对,引发了持续多年的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虽然嘉靖最后以皇帝的权威优势赢得了这场争斗,但却造成了皇帝与大臣的对立,一些正直的大臣因此获罪甚至死去,还有部分人选择了隐退,同时让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得以乘机上位。该事件影响了朝廷的稳定,也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若是在有明之初,亦有明君如魏明帝,诏令后世之君不得以私亲乱正统,则嘉靖朝就不会出现这场争斗多年的政治事件,减少对嘉靖帝勤政积极性的消磨,可以延续他早年“中兴时期”的美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礼仪案件
----明朝中后期最大的礼仪案件
正德十六年四月,朱厚璁登基后的第六天,礼部尚书毛澄突然上书,长篇大论,一般人听听,打打瞌睡也就过去了,可是朱厚璁从第一个字开始就认真地听,听着听着居然站了起来,青筋直冒,恨不得劈了他,为什么呢?这倒不能怪朱皇帝没有风度,换了你,你听到这些话,估计你早就操起板砖上去拍毛先生了。
文章很长,但意思很简单:皇上,我们认为您现在不能叫您的父亲为父亲,母亲为母亲了。
您的亲身父亲该叫叔叔,您的亲身母亲该叫叔母,以后你的爹就是孝宗帝了。
朱皇帝听了就火大了。
“怎么回事,连父母都能随变改吗?”就在皇帝龙颜大怒时,大臣们却认为讲的对。
皇帝大人百般无奈,只好不表态。
礼部芝麻官张璁上书了,说:“皇上您想认谁当爹都行,但首辅杨延绍又说不可以”。
这就是“皇帝很脆弱,大臣很强悍”的真实故事。
嘉靖二年十一月,张璁又上书了,说皇帝与他爹娘的称谓关系不妥,要改。
嘉靖高兴了。
首辅杨延绍闻听此事当场要求辞职,皇帝同意了。
他的儿子杨慎以为是张璁逼的,就带着一批人去围攻张璁,其中六部尚书就有五人。
中央一共就六个部来了五个,他们一边哭一边拍门,说皇上你不留任杨延绍,我们就不走了。
皇上的反应也很快,“统统地抓走”。
大礼仪之争就此结束了,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也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