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昆曲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关于昆曲的资料

关于昆曲的资料昆曲,又称“昆腔”,是指中国戏曲中的一种。
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昆曲因其独特的音乐、表演风格和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境内最具代表性、最受瞩目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
昆曲音乐是昆曲的主体,它的音乐体系是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中极为丰富的一种。
昆曲音乐表现手法丰富,多变,有逼真、简洁、凝重的特点。
其中,昆曲的慢板、快板、断调等形式是其音乐特色之一。
慢板是昆曲的代表性形式,以悠缓优美而感人肺腑的节奏为主,表现深刻、抒情而含蓄。
快板则以快速、欢快、灵巧见长,表现昆曲阳刚之美。
断调则为昆曲特有的特色之一,表现对人物性格情态的深刻剖析。
昆曲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其表演特点是化繁为简,简约明快,力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同时亦讲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角色动作的协调性。
昆曲崇尚自然真切、高雅典雅、古朴端庄,注重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的描绘。
昆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则体现了昆曲表演全面性的一面。
唱、念,是昆曲表演中的“线”,即唱腔和说白;做、打,则是昆曲表演中的“色”,即动作和肢体表演。
昆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历史,并且一直为民间所传唱。
明代晚期至清代中期是昆曲的黄金时期,昆曲表演的实践和理论的成就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现代昆曲则具有多元、多样的特点,不断的吸纳、应用其他表演艺术的先进技术,使昆曲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与时俱进,新奇多姿。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魅力和社会意义不可忽视。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艺术的重要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和民族感情的体现和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昆曲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经营艺术与传承文化的桥梁。
昆曲更是中国人尊重传统、珍视文化、维护民族精神的精神象征。
总之,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表演风格独特,音乐风格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昆曲,又称昆腔等的名称,他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昆曲原是民间小调,后来逐渐的流传扩散于长江以南地区等,最后成为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剧种。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昆曲文化的起源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曲文化的地位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文化的作品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而昆曲作为其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
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昆曲的起源、表演特点与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等方面,探讨昆曲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一、起源和发展昆曲艺术起源于元朝时期,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沧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昆曲以儒、释、道的思想精髓为基础,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表演特点与魅力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而闻名。
昆曲以声腔、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其高亢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身段动作,展现了情感的深沉和人物角色的鲜明。
昆曲的表演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演员通过声音、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传达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昆曲还以其细腻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优雅的身姿和缓慢的动作,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体验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昆曲艺术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诠释和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文化的深远内涵。
三、昆曲艺术的意义与传承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昆曲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昆曲艺术对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艺术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流传,而且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广大的影响力。
通过昆曲艺术的推广和交流,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而闻名,它通常以古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的表演技艺,传递着深沉的情感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昆曲的点评介绍:
1.音乐:昆曲的音乐以“三绝”为代表,即琴、笛、鼓。
演唱者
在演出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悠扬、婉转,通过不同
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唱腔:昆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包括“慢板”、“中板”、“快
板”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表达方式,演
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3.表演:昆曲的表演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协调。
演员需要通过
身段的灵活运动和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境遇和情感。
同时,昆
曲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4.文学内涵:昆曲常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
梦》、《西游记》等。
演出过程中,不仅演绎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还传达了其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5.文化传承: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一
种特殊的审美和文学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昆曲在传统
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浓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为中国戏曲传统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昆曲知识点总结

昆曲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昆曲戏、昆山戏等。
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以优美的旋律、婉转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精妙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被誉为“戏曲之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昆曲的流派昆曲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两大流派。
南派昆曲源于江苏昆山,以昆山腔为代表,被称为“南昆”,主要包括沪剧、苏剧、常剧等。
北派昆曲源于北京,以梆子腔为代表,被称为“北昆”,主要包括京剧、徽剧、秦腔等。
两大流派各具特色,但都是昆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的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唱是指演员通过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情。
念是指演员通过朗诵来传达角色的台词和情节。
做是指演员通过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打是指演员通过舞蹈和武打来展示角色的动作和动态。
这四种基本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昆曲的独特表演风格。
昆曲的唱腔昆曲的唱腔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分为“折子戏”、“走板戏”和“彩白戏”三种。
折子戏是昆曲的主要唱腔,以悠扬的旋律和华丽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高潮部分。
走板戏是昆曲的次要唱腔,以明快的旋律和轻快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过渡部分。
彩白戏是昆曲的附加唱腔,以简练的旋律和洒脱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插叙部分。
昆曲的唱腔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昆曲的服饰昆曲的服饰精美绝伦,包括戏服、头面、道具等。
戏服是演员表演时穿的服装,通常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旦角、净角、丑角等不同类型。
头面是演员戴在头上的装饰品,通常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花旦头面、生旦头面、老生头面等不同类型。
道具是演员表演时使用的物品,通常根据剧情的需要而有所准备,有扇子、剑鞘、印花巾等不同类型。
昆曲的服饰华丽瑰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
昆曲的表演技巧昆曲的演员需要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包括唱腔技巧、唱功技巧、念功技巧、做功技巧、打功技巧等。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昆曲,又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
它源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山东地区,较早流传于南方。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承中,昆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将从昆曲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现代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昆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影响。
昆曲的历史沿革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约有 800 年的历史。
在元、明、清时期,昆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戏曲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五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之一。
昆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困难期,20世纪30年代,国共内战爆发,昆曲遭到了破坏和抵制,但在195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昆曲进行了重视和保护,大力进行昆曲的推广和研究,这也为昆曲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艺术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昆曲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主管唱者要求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并能够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配角们则需高度依赖歌唱和音乐手段,塑造他们的角色特性。
昆曲的音乐包括板锣、大鼓、笛子、三弦、小军鼓等乐器,清晰的、优美的旋律为整个剧情注入了生气,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感知度。
昆曲的表演形式讲究从容、优雅和动静兼备的效果,运用“四传三接”的表演方式,即手传眼、眼传耳、耳传心,情感常常在暗示和心理描述中体现。
而且,昆曲的内容也多以传统的文献为蓝本,内容深刻,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价值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而且,昆曲既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又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综合特征,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戏曲语言、表演形式、剧情转折,昆曲充分表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7f7ff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f.png)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长达六百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苏昆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起源与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现状与前景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昆曲。
一、起源与发展昆曲起源于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的起源与民间音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密切相关。
明朝初期,昆山腔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山腔不断吸收各种音乐、戏剧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明朝中叶至清朝中期,昆曲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昆曲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剧目著称,被誉为“近代戏曲的鼻祖”。
清朝中后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和保护,昆曲才得以重现生机。
二、艺术特点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唱腔优美:昆曲的唱腔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的呼吸、发音、咬字等技巧都十分讲究,以追求完美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2.表演细腻: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外部形象的塑造。
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文学性强:昆曲的剧目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经典剧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舞蹈性强:昆曲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水袖、扇子舞等。
这些舞蹈元素的运用使昆曲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三、传承与保护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昆曲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昆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来加强对昆曲的保护工作。
2.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在各地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赏机会和演出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 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 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
昆曲发展新形式新版红楼梦在一定 程度上采用了昆曲的 表演形式,如穿着的 服饰、手势、配乐、 以及是不是出现的昆 式小调,在昆曲的传 承与发展方面来说, 新红楼开了一个好头。
▪ 3、昆曲在世博
▪ 4、昆曲在生活
▪ 随着科技的长足发展 以及经济的进步,享 受性消费逐渐成为人 们消费层次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昆曲艺 术照在人们的日常生 活中也日铺展开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中国
——昆曲艺术
昆曲历史沿革
▪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 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 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 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 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 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 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 尤以歌妓为主。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 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 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 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建立“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 议。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致函各国,正式启动了该组织发起的“人类口头遗产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函后,文化部认真研究和部署了非物质遗 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确定中国昆曲为首批申报项目。昆曲艺术的申报单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为我国最高等级的艺术研究机构,50年来,一直从事我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和保 护工作。在此次申报工作中,该院在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系统翔实地说明 了我国昆曲艺术的珍贵价值,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影响程度,以及目前这一艺术形 式的濒危程度。
▪ “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宣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又 一重要举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昆曲艺术是我国最宝贵的古老戏剧遗产之一,此 次首批入选“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文化,推动我国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昆曲表现形式
昆曲在今天1
▪ 一、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 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 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经历代文人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与发展完 善,成为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 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具有国际性的 问题。
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
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
▪
▪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 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 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