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 第一章 实验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 第一章 实验

在没有正 式契约的 情况下的 交换行为
信任 者将 回报 零单 位: x=0 投资 者分 配的 份额 也为 零: y=0
平均看, y=0.5S并 且信任者 的回报稍 微地低于 0.5S. x随着y的 增加而增 加。 (Berg et al 1995; Camerer, 2002)
)
《行为经济学》第二讲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正常与反常;质疑与挑战; --正常与反常;质疑与挑战;演变与修正 正常与反常
博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董志勇
游戏名 称
游戏内容定 义
实际生活 中的例子
传统 经济 学预 测的 结论 双方 都选 择拒 绝
实际验证
说明
囚犯困 境( Prison ers’ Dilemm a)
雇主向雇工提 出工资w并且 期望得到一个 e*的工作效果 。如果雇工拒 绝(w,e*)他 将失业一无所 有。如果雇工 接受,他可以 (实际)提供 的工作效率e 在1和10之间 。 假定雇主的利 润为10e-w, 工人的净得为 w-c(e). c(e) 为成本函数, 随e严格递增 。
雇工 将选 择e=1 的最 小值 。 雇主 将提 供最 小的 工资 额度 。
第三者 惩罚游 戏 ( Third Party Punish ment Game)
A和B一起做 一个独裁者 游戏。C作为 一个旁观者 观察多少的S 将给B。C可 以对A进行惩 罚,但是这 个惩罚对C本 身是有代价 (成本)的 。
见义勇为 (社会谴 责,责骂 邻居)
B将得 不到 任何 东西 ;C也 不会 对进 行A惩 罚。
B会对 不公平 进行惩 罚。 负互惠 性。
独裁者 游戏 ( Dictat or Game)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领域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试图解释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让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例题(一)禀赋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

A 组的参与者每人得到一个咖啡杯,而 B 组的参与者没有。

然后,研究者询问 A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他们手中的咖啡杯,同时询问 B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同样的咖啡杯。

实验结果:A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 B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购买价格。

知识点:这一实验结果体现了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往往会高于未拥有时。

在这个例子中,拥有咖啡杯的 A 组参与者由于对杯子产生了“拥有感”,从而高估了其价值。

(二)损失厌恶实验实验设计: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

选择 A 是确定获得 50 元;选择B 是有 50%的机会获得 100 元,5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A,即确定获得 50 元。

然后,再给出另外两个选择。

选择 C 是确定损失 50 元;选择 D 是有 50%的机会损失 100 元,50%的机会没有损失。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D,即宁愿冒险也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

知识点:这一实验揭示了损失厌恶的心理。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往往比获得更强烈。

在面对获得时,人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确定的收益;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愿意冒险,试图避免确定的损失。

(三)锚定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让参与者估计一个未知的数值,比如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

在给出问题之前,先向参与者展示一个随机的、但明显过高或过低的数字(称为“锚”)。

实验结果:参与者的估计值往往会受到所给定的“锚”的影响。

经济实验报告格式范文(3篇)

经济实验报告格式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1. 实验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行为、资源配置、政策调控等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经济实验作为一种模拟真实经济环境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市场交易过程,探讨价格机制、供需关系以及市场效率等问题。

2. 实验目的(1)验证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分析供需关系对市场价格和数量变动的影响。

(3)探讨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现象。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1.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模拟市场交易的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买家、卖家、市场管理者等,通过模拟交易过程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

2. 实验过程(1)实验准备:设置实验场景,包括市场类型、商品种类、初始价格、初始库存等参数。

(2)实验实施:参与者根据自身角色进行市场交易,包括报价、出价、议价、成交等环节。

(3)数据收集:记录每次交易的成交价格、成交量、市场剩余库存等数据。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价格、价格波动、供需弹性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市场价格逐渐趋于稳定,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

(2)供需关系对市场价格和数量变动有显著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

(3)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现象并存。

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需变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而在垄断或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价格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市场真实情况,导致资源浪费或市场失灵。

2. 实验分析(1)价格机制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竞争市场中,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需变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这验证了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2)供需关系的影响:实验中,供需关系对市场价格和数量变动的影响与经济学理论相符,进一步证实了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3篇)

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3篇)

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3篇)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 11、太阳下影子变化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__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__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__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经济学原理的实验报告

经济学原理的实验报告

经济学原理的实验报告标题:经济学原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经济学原理是研究人们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做出选择的学科。

实验是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模拟真实经济环境,观察和分析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经济学原理实验,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行为理论,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二、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三个经济学原理实验,分别为“供求关系实验”、“效用最大化实验”和“一致性实验”。

实验流程和实验细节如下:1. 供求关系实验:- 设计一个商品市场,让参与者根据价格制定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 统计不同价格下的供求量并绘制曲线,观察供求关系的变化;- 分析供需平衡点和价格对供求的影响。

2. 效用最大化实验:- 设计一个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场景,参与者需要在有限预算下选择最佳组合;- 观察参与者的购买行为和决策原则,了解效用最大化的理论;- 分析价格、收入和个人偏好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3. 一致性实验:- 设计一个合作博弈,参与者通过合作和竞争获得利益;- 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和合作策略;- 分析合作策略的背后原理和社会效益。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供求关系实验:- 结果显示,供需曲线交点处为供需平衡点,价格和交易量也在这一点上实现平衡;- 需求增加或供应减少会导致供需不平衡,价格上涨;- 需求减少或供应增加会导致供需不平衡,价格下跌。

2. 效用最大化实验:- 结果显示,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参与者倾向于选择能给予最大满足的商品组合;-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会降低商品的边际效用,导致购买量减少;- 在个人偏好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的绝对价格变动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可能不同。

3. 一致性实验:- 结果显示,在一些情境下,合作策略能够给所有参与者带来更好的收益;- 参与者的信任度和合作意愿对合作策略的选择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激励机制和合作成本也会影响合作策略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行为经济学更注重人们的情感、认知偏差以及社会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行为经济学在某小课题上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在面对不同定价策略时的反应和选择,以及所受到的心理影响。

研究选取了某电商平台上的一款商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用户的购买数据和参与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不同定价策略下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

三、实地调查和分析1. 商品定价策略为了探究用户对不同定价策略的反应,本研究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定价策略:(1)基础定价:将商品的定价设置为市场平均水平,即100元。

(2)价格折扣:在基础定价的基础上,给予用户一定的折扣,即90元。

(3)套餐优惠:在基础定价的基础上,给予用户购买套餐的优惠,即购买两件减20元。

2. 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了收集有效的数据,我们通过电商平台上的实际销售记录对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了考察。

在购买商品的页面上,加入了不同定价策略的说明,并在用户购买后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填写。

我们在一周的时间内收集了共500份有效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以下数据分析和讨论。

(1)反应时间通过统计用户在购买页面停留的时间,我们发现,用户在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时,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说明这两种定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2)购买数量通过统计用户的购买数量,我们发现,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时用户的购买数量明显高于基础定价。

这表明用户在面对折扣和优惠时,更倾向于购买更多的商品。

(3)调查问卷分析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主要涉及用户对不同定价策略的态度和购买动机。

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认为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是一种实惠,能够减少购买的成本。

而对于基础定价,用户普遍认为价格较高,购买的欲望相对较低。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对用户的购买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一,独裁者博弈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图1,独裁者博弈中独裁者总获利图2—图7,独裁者博弈中各独裁者的获利由于独裁者博弈的实验的样本较少,且在实验过程中,决策提出者和决策响应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的情况,所以本实验数据和结论并不完全可靠,另外,被独裁者属于被迫接受方,因此分析多从独裁者的角度。

以下结论仅根据本次实验数据:(1)从总体而言,独裁者总体获利情况存在多次波动,总体趋势是下降——上升——下降,在第2,6,9存在较为明显的下降,在第4局的上升较为明显。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第1局时,绝大多数的独裁者利己主义较为强烈,倾向于给自己划分较大的利益,绝大多数会选取自己心里的预期。

第2——3局时,部分独裁者在有了一定获利的前提下,出于利他主义和对被独裁者的同情,照顾被独裁者的情绪,独裁者会减少对利益的瓜分或者维持现状,如图独裁者1,4,没有加重对被独裁者的剥削。

值得指出的是,本实验中,由于独裁者2,3前几局均取最大值,其维持现状出于是无奈之举,他们倾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第4——5局时,在短暂的利他主义过后,独裁者对利益的追逐胜过内心对被独裁者的同情,独裁者1,4,5,6给自己划分更多的价值,造成第4,5局较之第3局总获利有明显的上升(独裁者2,3维持最大获利)第6——7局时,在权利的使用给内心带来较大的满足之后,多数独裁者会倾向给他人分较多的利益。

在第8,9局,与上述存在的心理状况相似的是,利己与利他的心理博弈会交替位于主导地位,因此第8局又会出现一定的上升。

在第10局,游戏接近结束,大多数的独裁者会维持现状,而最初始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独裁者在9,10局会处于人道主义,或者处于炫耀和施舍的情绪,会改变自己对利益的分配,转而利他,如独裁者2,3。

(2)从个体来看,每个人对于利益的追求和对于慈善的考虑差异较大,独裁者2,3,6对于利益的追求较为强烈。

个体对于利己和利他的考虑较为反复,通常会存在突变的情况,这在生活中常常体现为一种追求利益的自责和未追求利益的后悔情绪。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1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行为经济学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

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响应者尽可能少分.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
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
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
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

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响应者尽可能少分。

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

在此实验中应为给自己留$99,给决策响应者分$1,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决策响应者作为一个理性人,如果决策者没有给他分钱,他的最优决策就是拒绝决策者的决策,从而使双方得益均为0,在自己没有得益的时候,使决策者的得益也为0 ,从而对决策者进行惩罚。

而如果决策者分给了自己一部分利益,不管多少,都应该接受。

因为作为理性人,如果在有得益的时候拒绝决策者的决策时,自己的得益将变为0,这在惩罚决策者的决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得益减少了,故不可取。

在此实验中即,如果决策者分给决策响应者的钱数不少于$1时,决策响应者都应该接受决策。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

在本实验中,在图“接受的收益比较”中,当收益在$30左右时,大部分决策响应者就会接受决策者的决策,但各决策响应者的可接受收益却不尽相同。

在图“拒绝的收益比较”中,当收益大于$35时,决策响应者都接受了决策,即他们认为这样的决策是比较公平的,是可接受的,也是合理的;而在收益小于$35时,各决策响应者的反应则是不尽相同的,大多数响应者在被分给$19.5(均值)左右时会拒绝决策者的决策,而部分响应者则在大于5时就会接受决策者的决策。

这取决于他们个人对公平的认识。

在这里,他们的行为表现得不像理性人。

他们不是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他们是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复杂人。

在他们认为不公平时,即使所得利益大于他们利益最大化看的最小收益,拒绝会使他们自己的收益为0时,他们还是会拒绝决策者的决策,以惩罚决策者。

3. 二阶段谈判博弈(Two‐Stage Bargaining)
二阶段谈判博弈类似于最后通牒博弈。

在第一阶段,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for You”“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选择Reject,则进入第二阶段。


Responder 提出如何在两人之间分$100,Proposer只能接受
(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两阶段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两阶段博弈是一个动态博弈,先从第二阶段出发,在此阶段,决策者成为了决策接受着,故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只要决策响应者分给他不
少于$1的钱,他就应该接受决策。

否则,他将得不到任何收
益,即拒绝的话其收益将为0。

而从决策响应者的角度考虑,
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分给他少于$99的钱时,他就要拒绝,从
而在第二阶段分给对方$1,使自己得到最大化的利益$99。

2、根据试验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第一阶段当决策者分给决策响
应者多于$50而小于$70时,甚至比$50还少时,决策响应者便
接受了决策者的决策,而并没有去追求$99的最大利益。

而且
不难观察到,决策者的决策大部分都是分给决策响应者$50,
且此时绝大多数决策响应者都会接受该决策。

这表明他们认为此决策结果是比较公平的、可接受的。

而在第二阶段时,我们观察图“第二阶段拒绝”可以看出,决策者在被分给$40左右
时都会拒绝决策,他们认为他们应被给与更多的利益;他们此时表现得与理性决策者很不相同,他们如果符合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话,一旦被分给了一部分钱,他们是不会拒绝决策的,因为如果拒绝了,他们的得益便会为0。

而在此实验的第
二阶段,很多决策者放弃了$40左右的收益来惩罚响应者所做
的决策。

这表明,人不是简单的理性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利益以外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社会人是复杂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