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论文
博弈论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2)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摘要:生活、博弈、无处不在、利益“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
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
我们先从经济决策上来看“博弈论”。
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总,你在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产品降价以及降价多少时,必须首先要考虑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消费者将会增加购买吗?大概会增加多少购买量呢?其他同种产品的厂家也会降价吗?等等。
你只要是理性的话,一定会在对这些问题考虑的基础上来作出你的决策。
所以说,“博弈论”主要是研究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假定条件下,理性的行为主体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等问题的。
在这里,决策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意味着最佳决策或最佳决策的组合。
因为只要决策是最佳的,相关的行为主体就不会去改变它,从而它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
再简而言之,“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其实博弈现象不只现身于经济领域,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所以博弈论的思想不仅仅能够用来分析经济从而获得最大的盈利,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弈论的观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的策略。
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
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进行策略选择的数学模型。
在经济学领域,博弈论可以用来分析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策策略以及市场竞争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博弈论在经济行为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一、博弈论概述博弈论是数学分析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的是在相互关联的决策中,参与者之间如何做出策略选择,以达到最优决策和最优收益。
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参与者、策略和支付。
参与者是指在博弈中做出决策的个体或组织,策略是参与者根据已有信息所选择的行动方式,支付是参与者根据博弈的结果所获得的效用或收益。
二、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关系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博弈论可以分析市场竞争中的策略选择。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来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
通过博弈论的模型,企业可以分析竞争对手的可能行动,并制定出最优的反应策略,以实现市场利润最大化。
其次,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公共政策制定。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
博弈论提供了一种框架,可以分析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制定出最优的政策方案,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另外,博弈论还可以用来分析企业间的策略决策。
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企业环境中,企业需要考虑与合作伙伴的博弈关系,以及与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
博弈论的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身的策略选择,并制定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以取得竞争优势。
三、博弈论的实际案例1. 拍卖市场的策略选择拍卖市场是博弈论在经济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在拍卖市场上,卖家和买家需要根据自己的信息和目标来选择出价或接受报价。
博弈论的模型可以帮助卖家和买家分析其他参与者的可能行动,并制定出最优的出价或接受报价策略,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 OPEC的策略博弈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博弈论在国际经济行为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OPEC成员国需要协商产油配额,并制定出合理的产油政策。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者在面对不确定环境时进行决策的数学工具,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博弈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行为背后的决策动机和结果。
本文将探讨博弈论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
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决策。
在博弈论中,个体被认为是理性的,并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尽力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在经济领域,这一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企业的市场竞争、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以及政府的政策制定等方面。
一个重要的博弈论概念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都是相互协调的,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这个概念对解释市场行为和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中,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它们需要考虑对手可能的反应,从而选择最优的策略。
纳什均衡理论帮助我们预测市场行为和竞争结果,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纳什均衡,博弈论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和概念。
例如,博弈矩阵是博弈论中常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博弈矩阵将参与者的策略以及可能的结果呈现为一个矩阵,通过分析矩阵中不同策略的组合对参与者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决策者策略选择的结论。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经济领域,如竞价拍卖和合作博弈等。
此外,还有一些博弈论模型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行为。
例如,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用于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往往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最终导致双方都得不到最佳结果。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市场中,企业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竞争结果,以及为什么国家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很难达成合作。
对于个体和国家来说,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尽可能达到最佳结果。
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还包括博弈策略的设计和调整。
在现实世界中,参与者可能会根据他们的利益和对手的动作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
通过博弈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研究这种策略调整的动态过程,并预测参与者最终可能选择的策略。
大学选修课《博弈论》论文

《博弈论》学生结课论文班级:姓名:学号:完成时间:XX大学XX学院用博弈分析生活摘要:在生活中,博弈无处不在。
无论是日常游戏,还是体育竞技,亦或是厂商之间的价格战,国家的贸易战,军备竞赛等,都应用到了博弈论的思想。
例如京东与当当之间的图书价格战,中美贸易战,大学生活中的占座问题,学校是否补课问题,企业的效率工资制度等。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典型模型,它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是集体的最佳选择这一现象。
关键词:囚徒困境,纳什均衡,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非零和博弈,生活应用。
一,理论基础现代博弈论发源于西方的17世纪,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到1944年,冯.诺依曼与摩根斯坦共著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博弈论的诞生。
其实在我国古代,“博弈”这个词就早早出现了,比如《史记》中记载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博弈问题。
现代博弈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经济活动中的经营决策,市场竞争以及政治军事活动中的谈判,联合等。
博弈论所研究的博弈本质上就是(个人,小组,或其他组织的)决策行为,通过最优策略来达到博弈方的得益最优。
其实博弈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活动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通过对博弈论的学习,我们能够将博弈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最优策略。
下面我将从囚徒困境出发对生活中的博弈作出分析。
二,囚徒困境模型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典型模型,它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是集体的最佳选择这一问题。
囚徒困境源自梅里尔•弗勒德和梅尔文•德雷希尔拟定出的相关困境理论,由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方式阐述。
囚徒困境的原模型是警察抓住两名合伙犯罪的罪犯,为防止串供而将其分开审问,如果囚徒1和2都选择坦白,那么二者都将获刑5年,如果都不坦白,那么将获刑一年,如果囚徒1坦白,而囚徒2不坦白,那么囚徒1被立即释放,囚徒2获刑8年,如果囚徒1不坦白,囚徒2坦白,那么囚徒1获刑8年,囚徒2立即释放。
行为经济学博弈论

行为经济学博弈论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博弈论则是一种数学工具,用于分析竞争环境中参与者的策略和决策。
在行为经济学中,博弈论可以用于分析人们在竞争环境中的决策行为。
例如,在囚徒困境中,两个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并分别审讯。
如果他们都保持沉默,他们将被判处较轻的刑期;如果他们都认罪,他们将被判处较重的刑期;如果一个认罪而另一个保持沉默,认罪的人将被释放,而保持沉默的人将被判处较重的刑期。
在这个例子中,每个犯罪嫌疑人都面临着一个决策:是保持沉默还是认罪。
如果他们都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可能会认罪,因为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最短的刑期。
然而,如果他们考虑到对方的行为,他们可能会意识到保持沉默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共同获得较轻的刑期。
通过使用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家可以分析人们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的决策,并研究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例如信任、合作、竞争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结课论文道德问题的博弈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一三~二○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编号8001510001 课程名称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主讲教师章平评分学号2013800281 姓名袁进成专业年级信息工程学院大一题目:对于道德的问题博弈讨论关键词:道德利益冲突扶不扶完善法律摘要:在很多时候,遵循道德的选择还是利益的选择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两难的话题,道德的选择是社会需要的而利益的选择是人们自己所想的。
本文通过对扶不扶老人的博弈问题对道德博弈这个最经很火的话题做了一个浅显的探讨。
正文:《三体》的第二部中曾经描绘了这么一个情节:五艘航向宇宙边际的飞船在一个编队之中,由于他们的燃料稀缺的原因,如果不将燃料集中到一艘飞船上,结果是5艘飞船一起由于失去动力在太空之中死去。
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攻击另外四艘飞船杀死4000多人夺取别人的燃料,这样可以有一艘飞船活下去。
所以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五艘飞船互不攻击,遵循基本道德,最后一起死去。
二是一艘飞船攻击其他四艘,违反基本的道德,但是可以活下去。
同时在这个序贯博弈之中,拥有先动优势,先动手的人可以活下去,而后动手的人会被杀死。
所以按照传统进行博弈的利益至上的理论,显而易见会选择杀死其他人抛弃道德活下去的选项。
但是现实情况缺要复杂的多,在小说中几名舰长面对这种抉择甚至选择了自杀,所以我们看到即便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差距,对于人而言做出违反道德的博弈抉择仍然是十分困难的。
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况并没有这么极端,得到的利益没有生存死亡这么大,利益的选择也不是杀人这么残酷的显示,所以我们对现实中的一些道德面对博弈情况进行一些讨论。
我对社会上比较火热的扶不扶的问题做一个讨论。
现在在十字路口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一个老年人摔倒了。
则他有2个选项,一个是扶起老人,二是不扶起老人。
如果选择一的话则没有后续,他的生活照旧,他不会有任何的损失也不会有任何的获利。
如果选择二的话则老人就有两个选项,一是感谢年轻人,二是讹诈。
论文-博弈论方法在经济学中

经济生活中的博弈论应用摘要:博弈,这个原来只是在学术圈出现的名词,如今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非合作博弈(non- cooperative game)是现代博弈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础,下面通过对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的分析,对纳什均衡相关定义的研究,得到了在经济决策中行为人如何决定最优决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以纳什均衡作为理论支撑点,结合得益矩阵分析解决了经济生活中商家价格战的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博弈论;均衡点;得益矩阵;纳什均衡目录一.引言 (3)二.博弈论与纳什均衡的主要内容 (3)2.1博弈论的主要思想 (3)2.2博弈论的分类 (4)2.3纳什均衡 (4)2.4 纳什均衡的分类 (4)三.案例分析 (5)3.1 囚徒困境(1950年,图克) (5)3.1.1案例分析 (5)3.1.2案例应用 (6)3.2 智猪博弈(1950年,约翰.纳什) (6)3.1.1 案例分析 (7)3.1.2 案例应用 (7)四.价格战博弈 (8)一.引言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咯(Zermelo),波雷尔(Borel)以及冯·诺伊曼(V on·Neumann)。
1928年冯·诺伊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1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共同撰写了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并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期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1950-1951,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以此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等人的研究也对博弈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毕业论文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从“囚徒困境模型”和“智猪博弈模型”两个方面来阐述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模型智猪博弈模型应用[正文]:有一个典型的案例:甲乙两人合伙作案,结果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被隔离审讯。
在不能互通信息的情形下———也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坦白还是缄默的前提下,每个嫌疑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样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因证据不足而将两人各判刑! 年;如果一人招供而另外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 年;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会因罪名成立各判!# 年。
这两个嫌疑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对他们整体而言是最好的结果———都只判!年。
但是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选择。
问题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只关心减少自己的刑期,并不会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
每个人都会这样推理:假如对方不招,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 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如对方招了,我若不招,则要坐牢!" 年。
招了只要坐牢!# 年,显然还是招更好些。
可见,对方无论招或者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
两个人都会基于同样的想法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策略,但对整体而言却是一个最差的结果。
这就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囚徒困境模型”。
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研究的许多例子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游戏和事物。
博弈的英文即,中文译为“博弈”是非常传神和贴切的,因为中国古代称下棋为“弈”,“博”则含有争斗的意思。
在下棋这样的游戏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策略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8001510001 课程名称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主讲教师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高考志愿博弈
转眼又一年高考了,然而各地高考和报志愿的顺序并不相同,2014年以前北京为先报志愿再高考,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为先出成绩再报志愿,还有个别地区为高考完后估分报志愿。
然而高考过后总有一部分人过高估算自己的成绩而没有被大学录取,当然也有不少的考生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却因他们的保守估算而失去更好的机会,所以大学开学后,总有一些学生放弃入学资格未报到,或者入学后对学校各方面的不满意,学习兴趣大减,沉迷游戏或半路辍学重新高考。
而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改进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同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实质上考生填志愿时都在进行一场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在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
由图中可知考生报考志愿时,不考虑大家集中式填报某一学校的情况下,填超出自己水平的院校只有在自己超水平发挥时才能被录取,报适合自己自己水平的志愿时,超水平发挥和正常发挥都可以被录取,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志愿时,无论怎样发挥都可被录取。
填报超出自己水平的志愿虽然有可能被高于自己水平的院校录取,但落榜的风险很大,很可能得不偿失,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院校时,虽然肯定能考上大学,但过于保守,失去了很多更好的机会,所以填报适合自己水平的志愿更合适,虽然失去了拼搏更好的院校的机会,但保障了适合自己水平的院校。
所以最终因志愿目标过高未被录取和填报低于自己水平志愿被录取的考生都是博弈中的失败者。
而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劣于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因先填报志愿再高考比先出成绩再填志愿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考生无法预知高考时的发挥水平,增大了考生目标过高落榜和因保守不能上更好的院校的机率。
假设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而确定其能被录取的机率为X,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中,考生能被录取的机率就是X,而在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首先高校根据考生的成
第1页共3页
第2页 共3页
绩而确定其能被录取的机率为X ,而高考后得到的成绩等于或高于假设预知的分数的概率为y ,其中0<y<1,那考生被录取的机率为X*y<X ,由此可见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确实劣于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
先出成绩再填志愿
先高考再填志愿的考生中就不存在发挥的水平问题,考生应该跟其他的考生博弈,根据自己的成绩如何填报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此时众多考生填志愿也是一个同时博弈的过程。
考
生
由图中的箭头指向法可看出为什么考生们一窝蜂的填报热门学校了,但是如果考生们过度地追求热门学校会起相反的效果,导致热门学校生源过剩,大量的考生遭到退档,即使能被热门学校录取也不能读较好的专业,而在冷门学校反而可以都更好的专业。
考
生
而在考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填报志愿时也有很多考生博弈失败而落榜,他们有的想赌一把填报高于自己分数的院校,当有较多的人有这种想法时就会导致竞争变大而大家都得不到好处,而有的考生为了确保自己一定能被录取而保守地填报了分数较低的院校,选择了这种情况就注定了博弈失败了,因为考生放弃了更好的机会,没有实现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为了验证我以上的分析,我向我初中的10位同学,高中的10位同学和大学的10位同学展开调查,总计30位同学,这些都是已经经历过高考,有相当经历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反馈,30位同学中,30位都表示更喜欢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而没有同学赞同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
在调查填报志愿时,19位同学表示应该选择填报和自己分数差不多的院校,其中有些同学就觉得高于自己水平的学校也不一定适合自己,6位同学表示应该填报高于自己分数的院校,认为冒险一下就能上更好的学校,而剩下的5位同学则表示应该为了保守起见,选择低于自己分数的学校。
经过我向同学们的调查,这些调查数据和以上的分析还是蛮符合的,由此可见,某些省份还在实行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应该转变,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能适当避免考生填报的志愿过高或过于保守。
而在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中,考生不要集中填报热门院校,也应该注意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学校,而不是填报过高的目标,也不应该过于保守失去更好的机会。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