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 副本
中日关系研究资料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9月29日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翌年1月,两国互设大使馆,中国在大阪、福冈、札幌、长崎,日本在上海、广州、沈阳和香港分别开设总领事馆。
日本在大连设有驻沈阳总领馆办事处,在重庆设有驻华使馆领事部办事处。
1978年8月12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两国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以下称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这份文件在继承已有3个政治文件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中日关系的新发展,确定了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指导原则,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成为中日之间第4份重要政治文件,中国与日本的渊源是非常深的,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派使者来华学习,中国也有僧人去往日本,日本的文字,茶道等,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但日本大和民族是个非常有野心的民族,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一次典型的日侵华战争。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刺激了其他国家侵华的野心。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也有参与,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31年后,也就是1931年,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正式开始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发动细菌战争,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10月26日上午 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他第二次就任日本 首相之后第一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也是 自小泉纯一 八、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中 国在引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自 身也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国 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未来 的历史趋势是,中国的整个国际地位将会 得到进一步跃升,中国在中日关系矛盾体 中处于主要方面的地位将会得到大大强化, 中日关系在又将如何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八个阶段
一、1871年—1888年,是近 代中日建交的试探时期,是 中国看不起日本,日本却在 积聚力量准备侵略中国的时 期。1888年中国北洋海军成 军,引起了日本的高度警觉, 此后加快了日本准备侵略中 国的步伐;
二、1889年—1930年,是日本策划大举进攻中 国并最终形成大陆政策的时期,甲午战争发生, 《马关条约》签订,台澎被割让。日本加入八 国联军,是八国联军中军队人数最多的国家。 占领山东,提出21条。1927年召开东方会议, 形成《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将中国东北 (所谓满蒙)与中国关内(所谓中国本土)相 分离的政策,决定经营满蒙,为下一步大举侵 略中国做准备。1928年发生济南惨案和皇姑屯 事件。这个时期是日本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的 时期,是中日关系历史上日本第一次大举侵略 中国的时期;
七、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 网渔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 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 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 有领土”。2013年1月10日上午,中国10余 架战斗机飞近日本的所谓“防空识别圈”。 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出动了多架F-15战斗 机实施空中拦截,但双方没有发生空中摩 擦。这是钓鱼岛争端发生以来双方最接近 战争的一次。
2008.1 从朝鲜电信线问题看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

#专题论文#从朝鲜电信线问题看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郭海燕内容提要 19世纪80年代中叶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0年,正是中日两国争夺朝鲜控制权的10年。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日争夺朝鲜电信权个案,则是中日在朝鲜展开的一场代理战争,也是19世纪80年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一个缩影。
从这个历史个案可以看到,为了赢得控制朝鲜的主动权,维护和扩大各自的在朝势力,中日双方在具体权益问题上采用的都是回避对方、直接与朝鲜进行交涉的外交策略。
同时作为权宜之计,又都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对方的立场,对朝鲜施加压力以达到目的。
对朝鲜,清政府采用了传统的宗属外交与近代条约外交相结合的灵活外交政策。
对中国,日本采用了暂时放弃与中国争夺朝鲜电信线的架设权和管理权,将获取通信手段放在首位的实用主义外交。
这种表面上没有直接对立,水面下却竞争激烈,有时又相互利用的关系,正是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特点。
这种关系从甲申政变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爆发为止。
关键词 中日关系 朝鲜 电信条约 李鸿章 井上馨一、引 言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一个侧面阐明甲午战争爆发前10年(1884)1894)间的中日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考察中日在朝鲜架设电信线¹这一历史个案,分析此时期中日关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有关此时期中日关系的研究,无论在我国还是在日本,都有很多优秀的成果。
戚其章的专著5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6º,从国际法视角出发,对日本违背国际法发动甲午战争的经过、后果及应负的责任做了详细论述。
林明德的专著5袁世凯在朝鲜6»,从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具体分104¹º»林明德:5袁世凯与朝鲜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版。
戚其章:5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6,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当时中国把用于发送电报的海陆电报线称为/电线0或/电信线0,日本则统一称为/电信线0。
无论是/电线0或/电信线0,与我们今天用于输送电流的电线在概念上都有所不同,为理解上的方便和避免误会,本文一律使用/电信线0一词。
甲午战争——战前局势

甲午战争(3)-战前局势一、侵台李鸿章于同治九年(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有清以来一直被誉为天下疆吏之首担任此职务者必为国之干城),驻节天津。
下车伊始便碰到日本专员来华,要求与欧美各国相等的“条约权力”。
李鸿章愕然,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便把区区日本(亦名倭国),视同藩属。
不意这蕞尔小邦,今日居然要到中国发展殖民地了,着实可恨。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本借口台湾牡丹社番民杀死琉球船民,出兵台湾,于台湾琅板桥登陆,举国震惊,李鸿章急调时驻徐州的淮军精锐唐定奎部六千人租轮赶往驰援,日军感到实力未壮,衣羽未丰,遂不敢造次。
1879年日本再次逼迫琉球绝清而加以吞并,琉球王被俘日本。
自此南中国海不宁矣。
二、筹韩三策朝鲜半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臵,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此地历来为我华夏与日本之间重要的战略缓冲,它直接连接中国东北,为我东三省之屏蔽,与中国的畿辅(政治中心)隔海相望,是清廷保卫“龙兴之地”的重要依赖,亦是日本侵华一大跳板。
相信了解日本二十世纪侵华史的同仁们都知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即首相)田中义一给天皇上的那道《田中奏折》:“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其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张作霖被炸死的皇姑屯时间。
其实,如果这份奏折如果在甲午之前提出,那么必定会加上一句“欲征服满洲必先征服朝鲜”。
其实,早在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桃山时代的开创者丰臣秀吉就曾经两度发起征朝之役,其目的不仅限于对朝鲜的占领,丰臣秀吉更梦想占领朝鲜后,与明王朝决战,实现他定都北京的愿望。
但是在朝鲜和明军的配合下,经过艰苦作战,两军陷入僵持,后随着丰臣秀吉病的病死,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征韩不了了之。
数百年后,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维新刚刚进行不久,以明治前三杰之首的西乡隆盛为代表的扩张一派再次提出入侵朝鲜(习惯称作“征韩论”),但是鉴于当时国力不可及,明治政府内部产生分裂,前三杰中另外两人(木户和大久保)支持太政大臣岩仓具视(此人于明治天皇有拥立之功)观点,认为此时征韩断不可行,为此政府内部爆发激烈战争,西乡隆盛战败,于属地萨摩切腹自杀。
中国近代史之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前中日关系:
1,日本的国策“大陆政策”
2,1870年-1873年中日之间外交:1871年《修好条规》(18条)、《通商章程》(33条)
3,琉球问题
二、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1,1876年《江华条约》:通商租地、领事裁判、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特权
2,1882年“壬午兵变”,《仁川条约》:汉城驻兵权
3,1885年4月,《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三、日本的战备:
1,1887年《清国征讨策(方略)》
2,扩军:陆,63,000常备军,23万预备役
海,军舰31艘,鱼雷艇24,共61,373吨
四、中国政局:帝党与后党
五、中日战前外交:
李鸿章:以夷制夷
日本:争取英俄中立
六、战争过程:
1,平壤之战
2,大东沟海战:力量对比,日12,40849吨,3500余人,
平均航速每小时19.4海里,炮268(97);中10,31366吨,2000余人,16.4,173(0)
3,辽东之战
4,威海之战
七、《马关条约》:
李鸿章:“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尚未下咽,饥甚。
”
八、台湾抗战。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作者:彭凤林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成为影响中日乃至世界的重要事件,在近代史发展中影响深远,对中日两国关系和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伤痛时刻刺痛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时刻警示着整个民族吸取教训,勇往直前。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全面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过程,探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旨在警醒后人铭记历史,不要将历史重蹈覆辙。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过程;中日关系一个人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却很容易叫醒一个熟睡的人。
1894年,在当时的清政府还在沉睡之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却惊醒了这个沉睡中的国度,这场巨大的历史灾难,让无数中华儿女对天朝的神威表示怀疑,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远的创伤。
虽然这场历史灾难已经过去一百余年,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首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深度探讨这场灾难的始终,讨论这段历史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深远影响,对于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借史知今意义非凡。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1日本方面通观国内外史学研究学者对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说法,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日本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当时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政权是代表当时大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宪君主制政权,日本国内政商不断扩展资本,进行产品的垄断,使得日本国内资本急剧扩增,使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其次,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真正原因,当时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产品资源和销售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日本国内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市场相对狭隘,因此,通过开拓中国和朝鲜资源市场成为维持日本资产阶级政商的核心渠道,也为战争的爆发埋下层层隐患;最后,日本经济政治危机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因素,1890年,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发生经济危机,日本国内农业生产欠收,国内资源和市场进一步紧缩,严重影响了日本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对日本明治政府政治阶级产生不良影响,党政内部矛盾重重,对外扩张和发动战争成为日本政治集团解决当时问题的主要手段。
1895年以前中日的几次交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甲午战争的下风

No. 06, 2020Serial No.1682020年第06期(总第168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史学研究1895年以前中日的几次交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甲午战争的下风?姚若琦(华侨大学,福建厦门361000)摘要: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美国带给了日本同样的近代开端,同样的历史却带来了中日两国完全 不同的发展方向。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国运,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传统强国输给了日本。
学术界一直以来对 此研究不断,学者们也能发现,其实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西化不彻底的中国输给了西化彻底的日本。
那么,比日本还要早开始西化的中国为何还会输给晚十几年西化的日本呢?在1895年前,中国到底错过了那些机会,导致丧失自身优势最后一步步走向战争的下风的?本文拟从1862年“千岁丸”号到访上海到1895年甲午战争这33年间,中日两国的几次交锋入手,探讨中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甲午战争的下风的。
关键词:甲午战争;近代;中日关系;千岁丸中图分类号:K25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116 — 03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西方列强用舰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这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旷世未见的震撼,也给东亚甚至是整个亚洲地区带来 了极大的震动。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 水岭,让中国自此成为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化国家, 中国从此刻开始突如其来地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历 程。
鸦片战争也是亚洲格局变化的开端,原来作为 亚洲中心的中国,虽然不至于一夜轰然倒塌,却也 是一座堤坝,被撕开了一丝裂缝,即将决堤。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幕府统治末期,看着昔日 崇敬效仿的中国承受如此打击,也有唇亡齿寒的 担忧。
日本人忧心忡忡地关注着中国的遭遇,直到 “黑船来袭”自己的国门也被同样的方式被西方打 开,日本人对中国的境遇感同身受的同时,开始了 对自己的反省、思考自身民族的出路。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历史的重要资料源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历史的重要资料源———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简介马晓娟 对于研究近代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历史的中国研究者而言,时常需要利用日本方面的档案资料,但又苦于距离遥远,经费支出庞大等原因,不可能长时期呆在日本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
而通过互联网利用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提供的资料,是一个十分简单、便捷而且成本极低的方法。
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设在日本公文书馆内,通过互联网向读者提供保管在日本国家公文书馆、外交史料馆和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档案文件的数字化版本,即自日本明治维新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日本与亚洲近邻各国相关的重要资料。
“中心”是根据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1994年8月31日为纪念即将来临的战后50周年发表讲话建立的。
村山首相在关于《和平友好交流计划》的谈话中提出要为研究工作的开展设立资料中心, 1999年11月30日,内阁会议决定通过互联网提供日本政府各机构所保管和公开的“亚洲历史资料”,作为“整理和公开亚洲历史资料事业”的一环。
经过两年的筹备,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作为国立公文书馆的一个部门,于2001年11月30日成立。
到2008年1月,已公开的图象为1430万个,目录数据库为103万件,今后还将继续不断增加。
“中心”的目标是:为促进日本与亚洲近邻各国的相互理解,为・・25使需要有关历史资料的读者能够容易地和简便地使用,一边完善资料数据库,同时,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使读者随时随地免费阅读和打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任意下载图像数据。
“中心”所提供的史料的基本来源是:(一)国立公文书馆资料这部分资料主要是国立公文书馆所藏资料群当中的关于亚洲的历史资料。
目前公开的有:明治初年至1945年日本政府中枢的记录,即与太政官和内阁有关的以下4系列的资料,即太政类典、公文录、公文类聚、公文杂纂,其中有根据天皇亲自署名的档案原本制作的图像及各种资料,共有目录1万件,图像307万张。
(二)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资料“中心”提供的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资料主要是外务省成立以来到二战结束为止80年来约418万册的外交活动史料,即“外务省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前十年余年间, 日方曾向中方发起两 次大规模的交涉,第 一次是在1880至1881 年,另外一次是在 1886至1888年间,发 起原因均为日本想要 在中国获取更多的特 权,但两次大规模交 涉后,由于清政府暂 时的清醒,主动出击 的日本并没有达到目 的;
慈禧:哪管战争胜利 生日非 过不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来临之时,大清帝国的“掌舵 者”在做些什么?她在筹备她 “六十年”一遇的大寿庆典, 当黄海上炮声响起的时候, 她关心的仍是如何将这个生 日过得排场、体面。什么? 没钱?那就从军费里挪呗!
关系变化的开端—日本取得同华的平等地位
1870年开始,日本开始积极寻求和中国 签订通商章程等,试图同列强一样攫 取在华特权,清政府坚拒。1871年9 月13日,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在天津签 订了双方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修好条 规》和《通商章程》,并于1873年4 月30日在天津交换了批准书。
《 修 好 条 规 》
清廷缺乏预见 早 有 预 谋
清政府腐败
关系变化反思——总体较量全方位
中
日
关
系
荣辱靠实力
变革须彻底
易
位
的
启 示
落后必 挨打
:
弱国无 尊严
国人当自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这四年之内,日海军军舰 总吨位从17000吨猛增至 72000吨,完全超越了清 朝。
日本如此大规模军备,目 标直指中国,虽清廷上下 察觉甚少,但在日本眼中, 中国已经成了其张口既得 的肥肉。
关系彻底破裂——战争爆发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展的要 求非常迫切。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日本认为时机已到,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 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清政 府并没有识破这场阴谋,出兵朝鲜问题解 决之后,在与日军的撤军谈判中未达成共 识,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早有预谋的向 清廷两次下达绝交书,7月25日,日军偷袭 中方运兵船,八月一日中日双方宣战,中 日关系至此彻底破裂
李鸿章在谈判桌上慷慨激 昂,其实这时的他还是 采“联日”政策的。朝廷 面前他视日本为“安心 向化”,以敬佩的眼光 看日本的维新变法。他 认为日本自从与西方列 强订约通商以后,大量 购买机器、军舰,仿造 枪炮、铁路,派人出国 学习科学技术,“其志 固欲自强以御侮,究之 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 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 则必为我仇”。
•由平等到不平等——日本野心膨胀
《修好条约》签订后,日本并 未在中国取得内地通商和片面 最惠国待遇等权利,便尝试与 清政府多次交涉,大清朝廷早 已深知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清 廷涉外官员有礼有节的拒绝了 修约请求,1880年,日本借机 中俄矛盾激化、俄向我国东北 边境出重兵之际,一方面做出 与俄联手的姿态,另一方面在 琉球岛问题(1879年日本无视 琉球作为独立国和清的藩属国, 肆意占领)上做出微小让步, 提出“修约分琉”的建议,此时 的清廷官员对俄日勾结深信不 疑,坚信“修约分琉”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由平等到不平等——日本野心膨胀
结果——
日本要求在《修好 条约》上添加了取 消中国在日本的领 事裁判权和大幅度 增加中国货物进入 日本的关税的条款, 并且要求之后日本 商人可以在中国内 地经商。
之前清政府天真的以为日本 诚意与我交好,此时的清政 府意识到了日本的真实目的
关系急剧恶化→清政府腐败无能
甲午战前中日关系变化——
•历史上日本对华态度演变——荣辱靠实力 关系变化的开端——日本取得同华的平等地位 由平等到不平等——日本野心膨胀 关系急剧恶化→清政府腐败无能 关系彻底破裂——战争爆发 关系变化反思——总体较量全方位
历史上日本对华态度演变——荣辱靠实力
中国自汉代起同日 本接触,至唐代时,朝 廷出兵朝鲜大败日军, 自那时起日本才对华形 成了密切往来,积极学 习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那时起至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日本人对华 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阶 段——从唐朝至宋朝是 “仰视”,日本学习中国 文化走出蒙昧落后时代, 尤其是在唐朝,日本可 谓是心悦诚服
口互国不两 岸派侵干国 派驻略涉互 驻外时内不 领使须政侵 事节互;犯
;相一领 各支国土 通援受, 商;他互
关系变化的开端—日本取得同华的平等地位
虽然这两个条约并没有发挥出实质 性的意义,但可以看出此时的中日 两国相处仍然是以和睦为基本线, 通过签订这个条约,日本第一次获 得了在亚太地区与中国的平等地位, 并为打开与朝鲜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中国也达到了非为我仇的目的
历史上日本对华态度演变——荣辱靠实力
从元代到甲午战争前是 “平视”,日本借台风 即所谓“神风”击败了 忽必烈的舰队,不过 明朝军队又在朝鲜打 败日军使其收敛了野 心和傲气,但是明朝 时期的东南沿海仍然 受到倭寇袭扰百余年;
从甲午战争后便是 “俯视”,日本凭借先 进的军事技术,在甲 午战争中将清朝统治 的中国打得一败涂地, 甚至毫无还手之力, 傲慢一发不可收拾。
关系急剧恶化→清政府腐败无能
1890年以后,日本以国家财 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 和陆军,明治天皇又决定 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 30万,再从文武百官的薪 金中抽取10%来补充造船 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 而清朝军队在1890年以 后一直削军费,1891年 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 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关系彻底破裂——战争爆发
黄海海战清军大败后退守威 海卫,1895年1月,日军偷 袭威海卫炮台,北洋海军退 守威海卫,海军提督丁汝昌 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 北洋海军全军覆亡。
1894年11月22日 日军攻陷旅顺,对 城内进行了四天三 夜的屠杀。
甲午战争博物馆
关系变化反思——总体较量全方位
日 本 改 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