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衣带水” 的邻邦
印象日本
1、位置
日本是东亚东部海洋上一个 群岛国家。 (1)主要岛屿:北海道、 本州、四国、九洲 (2)面积比较狭小,人口 稠密。 (3)人口约1.2亿。99%以 上为大和民族。
2、地形
(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 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平原 面积狭小,关东平原是面积最 大的平原。 (2)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 一座活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 (3)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1935年 制造“华北事变”威逼平津
示卢 意沟 图桥 事 变
龙王庙
卢沟桥 宛 平
丰台
1937年“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的 标志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日军的滔天罪行
刀劈 屠杀中国百姓 暴行之一: —— 砍杀训练 杀人比赛 战争使人变成“魔鬼”
南京大屠杀中被杀害的儿童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 兵站汽车第十七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 下关江边的尸体 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2.台湾问题(台湾曾经50年被日 本殖民统治)
(1)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1895年日本通过______________割 占台湾,开始对台湾进行殖民和奴化; ______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又回到祖国 的怀抱。
台湾海峡日本视为海 上生命线。
日本是台独活动 最坚定的支持者
1972年 9月29 日建立两国间外交 关系周恩来总理会 见了田中角荣首相。
周恩来总理对中日交往关系史的概括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二)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1.历史问题 2.台湾问题 3.东海问题 4. 钓鱼岛问题 5.日本右倾化
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与演变

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与演变中国和日本作为邻国,历来有着复杂而紧张的关系。
近代以来,两国之间发生过多起重大事变,这些事变不仅对双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远影响,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演变。
一、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也是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剧变的标志之一。
这场战争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甲午战争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与保守,倒逼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其次,中国在战争中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使得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
这次战争对于日本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战胜中国后,日本开始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对周边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这种地缘优势使得日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包括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统治。
二、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侵略行动,这次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严重冲击。
事变发生后,日本逐渐占领了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建立了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直接导致中日两国全面决裂,中国人民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九一八事变也是中国现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起点,将全民族抗战的种子种下。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中日关系进一步紧张,中日两国陷入了长达14年的战争状态。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造成了无数的伤亡和损失,也对日本本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痛苦。
三、二战后的和平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为了实现和平与合作,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这个条约为两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使得中日关系得以转机。
此后,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在和平与合作的表面之下,中日之间仍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议。
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侵略的历史和受害的记忆一直未能完全抚平。
这些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敏感因素,时常引发紧张和争议。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110511722关旭东一、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发展史,自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后,各方列强纷至沓来。
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
在中日发展中,近代史这一块,是中日关系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本文从甲午中日战争来浅谈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关键字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中日关系,转折点三、正文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2、过程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国际影响与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的国际影响与中日关系甲午战争是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失败,导致其走向半殖民地化,而日本则开始崛起为亚洲大国之一。
本文将分析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上的意义。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在19世纪末,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糟糕。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努力通过西化来实现现代化。
相比之下,中国则一直固守其传统文化。
这导致两国对彼此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差异。
然而,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中国的失败导致了其走向半殖民地化。
从此之后,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剥削和侵略。
中国的军队在技术上落后于其他国家,这使得中国更容易受到战争的影响。
与此同时,日本则崛起为亚洲地区的大国。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所促成的。
其次,甲午战争导致了中国政治局势的混乱。
清朝的失败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对。
民族主义思想和反帝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为中国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
然而,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中国的分裂和动荡。
同时,日本在战争中获得了大规模的战争赔偿和领土,在国家实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最后,甲午战争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帝国,但现在失去了主权,甚至受到外国的掠夺。
这对国际上的人民和政府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西方国家和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之前,他们曾经认为中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但现在将其视为弱国,并试图通过强制性条约强制设立领事裁判权和关税特许。
这使得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化和与西方国家的敌对,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甲午战争的国际意义甲午战争的国际意义非常重要。
它标志着亚洲和世界政治的变革。
首先,这场战争激起了亚洲民族主义的浪潮。
甲午战争后,亚洲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开始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反抗,并争取独立自主。
这促成了许多亚洲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使得亚洲逐渐成为一个和谐的地区。
其次,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亚洲的经济格局。
[宝典]_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u
![[宝典]_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u](https://img.taocdn.com/s3/m/c18320c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8.png)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摘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一直以来两国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一起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成为亚洲矛盾的焦点。
此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由于国家利益与竞争因素,中日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但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字:侵略经济合作对外关系利益一中日关系紧张的开始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现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标志就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它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至此,中日关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等方面,都被日本所操纵。
然而,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这也为中日关系的深入矛盾化埋下了祸根。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整体抗战水平,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接二连三的侵略与剥削。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两国的关系宣告完全破裂。
日本对中国上演的一幕幕恶行,使中国人民越发团结在一起,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沈俊
摘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一直以来两国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一起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成为亚洲矛盾的焦点。
此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由于国家利益与竞争因素,中日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但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字:侵略经济合作对外关系利益
一中日关系紧张的开始
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现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标志就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它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至此,中日关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等方面,都被日本所操纵。
然而,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这也为中日关系的深入矛盾化埋下了祸根。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整体抗战水平,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接二连三的侵略与剥削。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两国的关系宣告完全破裂。
日本对中国上演的一幕幕恶行,使中国人民越发团结在一起,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血的罪行,中国人民的耻辱感随着几十万无辜百姓的遭遇而越发壮大。
中日关系此时已到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日本签下了投降书,东京审判也将战争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然而日本的这次侵华战争始终是中日关系转变而难以跨越的鸿沟,因为这关乎一个民族的最严。
二敏感的中日关系
经过中国人民八年的奋勇抗战,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国共两党在一番争夺之后,中国共产党也日渐成熟,最终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国际地位都有了一定提升,同时,中国致力与发展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使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日本对中国的强大是心怀恐惧的,毕竟两国首先在地理环境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已经威胁到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
日本必须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才能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中得到长远的发展,毕竟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了。
国际环境看,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发展中日关系。
从双边关系看,中日经济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中国的经济大国化趋势与日本的政治大国化趋势均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
两国关系也存在挑战,中日关系两强并立格局的出现,导致两国间的战略猜疑和竞争意识增强。
那么,中日关系必须得到调节,两国才有可能在安定的环境之下发展,
利益互惠。
可以看出,中日政府都意识的到和解的必然性,都十分关注两国的友好往来,两国领导人也不断进行访问交流。
1978年中日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又签订《中日联合宣言》,妥善处理历史等重大敏感问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两国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频繁,虽然一些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或是领土问题依旧存在,但两国政府,甚至两国人民都在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不断努力。
2008年,中日关系更到的进一步改善,512大地震时期,日本作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国际救援队,充分展现了日本政府化解矛盾的诚意,同时也展现中国政府不计前嫌,坚持和平友好政策,为求两国长远发展的远大目标。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中日两国会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合作及交流,将东方文明发扬光大。
三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
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如果日本以赎罪的心态看待历史,那么作出重大民族牺牲的中国人,讲一句“相逢一笑泯恩仇”,日本人理应感恩戴德。
(二)台湾问题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
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
(三)钓鱼岛问题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
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
四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
(一)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将逐渐加深。
(二)中日关系与中美、日美关系多年来,中日两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都把对美关系放在首位。
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影响。
首先,中日关系要受中美关系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中美国方面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将难以改变。
就美国而言,它希望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事务来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以约束和限制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影响;就日本而言,它根本不满足目前经济大国的地位,试图借助美国的支持,通过积极参与亚洲及世界的国际事务、加入安理会等方式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
而日本一旦成为政治大国,接下来会不会向军事大国发展呢?值得深思。
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朝着军事大国的方面迈进。
如日本防卫厅长官野吕田芳成近日表示,可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攻击企图用导弹袭击日本的敌国基地。
这一言论显然有悖于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只会在本地区引发新的紧张气氛,加深周边邻国对日本的疑虑和不安。
另外,近日日本国会将要审议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届时日本将很有可能改变其“专守防卫”的政策,违背其决不成为军事大国的诺言。
对此,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惕。
在世纪之交,回顾中日两国交往的历程,可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冲突和摩擦也不少;展望未来,深深感到,中日友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无论从国际形势的角度看,还是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渊源及两国人民的感情来讲,中日两国都没有理由不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日联合宣言》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