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的测定

用相当乙醚半量的蒸馏水洗乙醚层两次,再将乙醚层移入 250mL的磨口烧瓶中,减压浓缩 (旋转蒸发器, 35℃) 去除 乙醚
提取
以少量乙醚将浓缩物移入100mL磨口烧瓶中,再次减压 浓缩去除乙醚 以 1% 吐温 60 生理盐水将全部浓缩物在刻度试管中稀释 到 10mL 。此时 1mL 试液相当于 20g 去壳贝肉的重量,以 此悬浮液做为试验原液
小白鼠试验
振荡使试液或其稀释液成为均匀的悬浮液 将每只小白鼠称重,每三只小白鼠为一组,分别将1mL 试液注射到小白鼠腹腔中 同时,另取三只小白鼠作为对照组,注射1mL 1%吐温60生理盐水于腹腔中 观察自注射开始到24h后的小白鼠 存活情况,求出一组三只中死亡两 只及两只以上的最小注射量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 洗净外壳,切断闭壳 肌,开壳,用清水淋 洗内部去除泥沙及其 他外来杂质,仔细取 贝肉,收集沥水 5min (避免贝肉堆积), 捡出碎壳等杂物,将 贝肉均质
注意:取肉时切勿 割破肉体,开壳前 不能加热或用麻醉 剂
样品的测定
检样的制备
贝类罐头 1. 将罐内所有内容物(包括贝肉组织及汁液), 于均质器中均质 2. 大容量的罐头,则过滤分离贝肉及汁液,分别 称重,将固形物和汤汁按比例混合,充分均质 冷冻贝类 在室温下,使冷冻的样品(带壳或脱壳的)呈 半冷冻状态,按上述规定的方法清洗、开壳、 淋洗、取肉、均质
将混合物加热,并徐徐煮沸 5min ,冷却至室温, 调节 pH 至 2.0-4.0 (切勿> 4.5 )。将混合物移至 量筒中并稀释至200mL
样品的测定
提取
将混合物倒回烧杯,搅拌至均质状,使其沉降至 上清液呈半透明状,不能堵塞注射针头即可
食品毒理学_06贝类毒素_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3.中毒表现 类似河豚中毒
(1)摄入后5min~3h内开始发病。从嘴唇 周围发生轻微刺痛、麻木开始,发展到全 身麻痹。严重者在2~12h内因呼吸障碍而 死。
(2)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3)LD50(小鼠,经口)为263μg/kg
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黄海、渤海贝类产区。
(ii)在美国大石房蛤中发现的浓度最高 →石房蛤毒素
(3)PSP的理化特性:
①在低pH下对热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 定,易被氧化
②某些PSP水解后毒性增强
(4)PSP的分布 P140-3
①软体动物 如:蛤、贻贝、布氏海菊虾、扇贝、牡蛎 (蚝) 的消化器官中富集
②节肢动物,如蟹 ③脊椎动物,如鱼
PSP经食物链富集:有毒藻类→浮游动物→鱼
血蛤 花蛤
厚壳贻贝
贻贝
扇贝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大连湾牡蛎
长牡蛎 海蛎
牡蛎(又称蠔、海蛎子)
(4)PSP的分布
①软体动物 如:蛤、贻贝、布氏海菊虾、扇贝、牡蛎 (蚝) 的消化器官中富集
②节肢动物,如蟹 ③脊椎动物,如鱼
PSP经食物链富集:有毒藻类→浮游动物→鱼
1.海洋蓝藻毒素 (1) 巨大鞘丝藻
黑变颠藻 适钙裂须藻
脱嗅海兔毒 鞘丝藻毒素A
(2)水华期间,在该水域游泳→急性皮炎
2.淡水蓝藻毒素
(1)有毒蓝藻→ 微囊藻毒素 变性毒素a和a(s)
(2)中毒表现 ① 动物: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微囊藻毒
素的水而中毒
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可在数小时 至数天内死亡。 p145
去氨基甲酰基类毒素
N-磺基氨基甲酸酯类
……
(1)毒素分类:表5-4
贝毒素

贝类毒素资料中文名称:贝类毒素英文名称:shellfish toxin定义:贝类动物因摄取有毒藻类而在体内积累的毒素。
一、生物学名称: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在大多数病例中为腰鞭毛虫,可引起赤潮)是贝类的食物。
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有时被代谢。
其中有20种毒素可引起麻痹性贝类中毒(PSP),它们都是蛤蚌毒素的衍生物。
而腹泻性贝类中毒(DSP)则大概是由一组高分子量的聚醚引起,这些聚醚包括冈田酸,甲藻毒素,pettenotoxins,和yessotoxin。
而一类叫做短菌毒素的聚醚可引起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SP)。
失忆性贝类中毒(ASP)是由特殊的氨基酸、软骨藻酸引起,它们是贝类污染物。
二、疾病名称:贝类中毒的类型:麻痹性贝类中毒(PSP)、腹泻性贝类中毒(DSP)、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SP)、失忆性贝类中毒(ASP)。
三、疾病特征:食用了被污染的贝类可以产生各种症状,这取决于毒素的种类、它们在贝类中的浓度、和食用被污染贝类的量。
在麻痹性贝类中毒的病例中,临床表现多为神经性的,包括麻刺感,烧灼感,麻木,嗜睡,语无伦次,和呼吸麻痹。
而DSP,NSP和ASP的症状更加不典型。
DSP一般表现为较轻微的胃肠道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并伴有寒战、头痛和发热。
NSP既有胃肠道症状又有神经症状,包括麻刺感和口唇、舌头、喉部麻木,肌肉痛,眩晕,冷热感觉颠倒,腹泻,和呕吐。
ASP表现为胃肠道紊乱(呕吐,腹泻,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辨物不清,记忆丧失,方向知觉的丧失,癫痫发作,昏迷)。
四、引起疾病的相关食物:所有的贝类(滤食性软体动物)都有潜在的毒性。
但是,PSP一般与贻贝(海虹)、蛤蜊、扇贝、和干贝有关;NSP与从佛罗里达海岸和墨西哥湾捕捞的贝类有关;DSP与贻贝(海虹)、牡蛎、和干贝有关,而ASP与贻贝(海虹)有关。
发病率:因为对贝类中毒的发生及其严重性没有比较好的统计学资料,所以没有办法得到这类疾病的真正发病率。
贝毒有哪些检验方法

贝毒有哪些检验方法贝类毒素又称赤潮生物毒素,是由赤潮生物产生的一系列天然活性物质。
对其贝毒需要了解其检验工作,那么贝毒有哪些检验方法?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贝毒一共有4种检验方法,1、生物检测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白鼠生物学方法被首先采用于测定PSP 和NSP的毒性。
该方法是经过一系列的前处理过程(针对水溶性或脂溶性的毒素),将确定为有毒性的部分按不同剂量注射到实验用纯品系的小白鼠腹腔内,观察小白鼠的中毒情况,通过半致死浓度等指标,将致死的鼠单位(Mu)换算成毒素含量。
小白鼠生物学检测法在未知贝毒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化学方法没有建立以前,作为贝毒检测的常规方法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1%的国家采用该方法检测DSP 和PSP,对于NSP和ASP 的检测有的国家仍用该方法。
我国目前也采用该方法对贝毒实施检测。
但该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例如:仅能指出毒性的大小,无法确定毒素的组成和含量;所测得的毒性和小鼠的品系有关,可比性较差,必须进行标准毒素的校准才有可能相比;毒性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差;毒性测试所需时间长;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操作人员;小鼠维持费用较高;对很多脂溶性毒素来说,过多的干扰基质很容易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另外,由于动物保护主义的反对,越来越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替代它。
2、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如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RIA(放射免疫分析)、EIA (竞争性酶免疫分析) 以及S-PIA(固态免疫珠检测),是以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原理为基础,将毒素作为抗原注射到兔子等实验动物体内使其产生专一性抗体,然后从其血清中提取抗体,用放射性或荧光物质进行标记,将提取的贝毒或贝类匀浆组织暴露于标记物中,通过检测抗血清-抗原混合物中放射性或荧光强度以测定样品中毒素含量的方法。
通常采用的方法为ELISA,酶联免疫方法便宜、快速,适合处理大批量样品,它不需要非常复杂和昂贵的设备,并能够实现自动化。
探究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形成

S h u i c h a n y u y e在海洋生物毒素中,贝类毒素的危害十分显著,贝类滤食海洋中产毒水藻,在不断积累后形成的毒素就是所谓的贝类毒素。
将中毒症状和藻原差异作为依据,可以将贝类毒素分为多个类型,分别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类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等。
其中,麻痹类毒素发生频率最高,且危害性极强,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Meyer等人是最早记录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国外学者,他们发现患者均在中毒之前食用了贻贝,但却无法明确贻贝的毒性来源。
之后,相关领域学者将精力逐渐投入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来源研究之中,截止至今,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主要来源于海洋甲藻,如亚历山大藻属、巴哈马麦甲藻和链状裸甲藻等,另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淡水蓝细菌同样是麻痹性贝类的毒素来源。
这些藻类所产生的毒素非常低,直接食用不会对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但在被其他海洋生物食用后,这些毒素就会在这些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一旦这些生物被人类所食用,就会引发中毒症状。
此外,部分有毒甲藻孢囊也会携带大量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且在毒性上远超过活体细胞。
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形成研究本文会通过试验的方式,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如下:1、材料①贻贝来源本次试验所选的样品数量为个,采集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柏岚子海域,鲜品采集后快速转移到实验室。
②藻株来源藻株来源主要为无棣绿奇生物公司生产的高密度浓缩液,其主要成分为小球藻。
2、实验方法①贻贝养殖在贻贝被运到实验室后,使用人工海水对其进行冲洗,在清除表面泥沙和杂质的同时,将死亡和受损的贻贝剔除,然后把剩余的贻贝全部放置在玻璃缸中,使其正面朝上,个体之间相互独立,放置数量为。
在放置之前,还需将海水加入到玻璃缸之中,并保持水体的有效循环,通过制氧装置的使用,避免贻贝因缺氧而死亡。
考虑到贻贝对水温的要求较高,需使用加热棒将水温加热到24摄氏度,养殖时间暂定为天,在养殖期间,需要每天喂食小球藻,喂食量为贻贝1%组织干重细胞的生物量,确保贻贝能够获得生存物质,同时,将贻贝中可能含有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消除。
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

导读: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摘要: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通过生物测定、物理分析、免疫化学可测定贝类毒素,赤潮毒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事件日益增多,贝类毒素属于海洋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的形成与海洋中有毒素藻类赤潮密切相关,经过生物积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贝类毒素,因此开展对贝类毒素的研究对人类有重要意义,1贝类毒素贝类(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
通过生物测定、物理分析、免疫化学可测定贝类毒素。
关键词:贝类;毒素;检测;藻类;毒理效应;化学分析。
Shellfish poison and shellfish toxin detection research(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21000,Nanjing,China) Abstract: shellfish poisoning is by some planktonic algae synthesis of a variety of toxin and cause, these algae is shellfish food, the poison in the shellfish accumulation. Through the bioassay, physical analysis, immune chemical measurement shellfish poison.Keywords: Shellfish; Poison; Detection; Algae, Toxicological effect; Chemical analysis.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赤潮频繁,赤潮毒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事件日益增多。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贝类中虾夷扇贝毒素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贝类中虾夷扇贝毒素贝类中的虾夷扇贝毒素是一种存在于海产品中的天然毒素,可导致贝壳中毒。
为了确保贝类产品的食品安全,准确测定虾夷扇贝毒素的含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技术,该技术可用于测定贝类中虾夷扇贝毒素的含量。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是一种结合了液相色谱和高分辨质谱的技术,可用于分离和鉴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在测定虾夷扇贝毒素含量时,首先需要提取样品中的毒素。
提取方法可以选择使用甲醇或乙腈等有机溶剂,将样品加入溶剂中,超声处理一段时间,然后离心沉淀,取上层液体进行进一步分析。
提取得到的样品溶液可通过液相色谱进行分析。
液相色谱中使用的固定相通常是高效液相色谱柱,根据特定的条件,贝类毒素的化合物会被分离出来。
为了提高分离效果,可以使用多级梯度洗脱,调节流动相的pH值和溶剂的成分,以达到最佳分离结果。
在分离之后,需要使用高分辨质谱对分离出来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
高分辨质谱通常使用电喷雾离子化技术(ESI)或大气压化学电离技术(APCI)来离子化样品。
离子化后的化合物会进入质谱仪中,通过质谱仪的检测器得到离子的质荷比。
根据不同的质荷比和质谱的计数,可以确定不同化合物的存在和含量。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分离能力强、准确度高、前处理简单等。
该技术还可以同时测定多种毒素,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在使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测定贝类中虾夷扇贝毒素的含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和提取方法。
不同的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提取效果。
选择合适的液相色谱柱和质谱仪器,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
根据样品的特殊要求和法规,确定分析的准确性和准确度要求。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是一种适用于贝类中虾夷扇贝毒素测定的有效技术。
它可以提供准确的定量结果,并可用于同时测定多种毒素。
通过合理的样品处理和分析条件选择,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分析结果,确保贝类产品的食品安全。
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

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贝类毒素是一种常见的海洋毒素,源自海洋中的藻类和珊瑚虫等生物体,常常会对人类和动物体系造成危害。
因此,对于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应用研究,不仅在生态环境、海洋食品安全以及养殖业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还在生物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是海洋毒素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此类毒素目前已发现的种类和杂质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难以采用一般的化学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为了得到高纯度和高活性的毒素样品,需要采用多种结构与物性不同的方法,如超滤、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凝胶渗透、高效液相色谱以及等电聚焦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最常用的分离提取方法,其优点是可分离并快速确定一些低浓度的毒素成分。
二、贝类毒素的应用研究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不仅在海洋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养殖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在生物医学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1. 生态环境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估和管理。
通过对自然海水中的毒素含量进行监测,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缓或避免毒素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2. 食品安全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贝类致命中毒症的研究和控制。
通过对贝类中毒素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和安全指标的制定,减少贝类毒素对海产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海产品的安全性。
3. 养殖业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养殖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贝类毒素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对贝类毒素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和预警,预测产生毒素的状况,减少毒素污染对养殖业的影响和损失,保障贝类养殖业的安全和发展。
4. 生物医学领域贝类毒素的分离提取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其对神经、肝脏、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影响机制和治疗。
通过对毒素的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治疗工具,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毒机制:与麻痹性贝毒阻碍钠 离子内流相反,神经性贝类毒素 的活性成分短裸甲藻毒素可以诱 导钠离子内流,从而导致肌肉和 神经细胞的去极化,进而引起平 滑肌的持续收缩。
中毒症状:虚弱、鼻流清 涕、嘴中流黏液、腹泻、 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 血压,可致死亡。
预防措施,同上。生命诚可贵,食 用需谨慎。
失忆性贝类毒素 (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 )
预防措施:主要对贝类产地建立监测制度,对有毒浮 游生物的种类、密度和贝类的毒化状况进行检测,对 贝毒超过限量的产地实施关闭、禁止采捕和销售等措 施。
神经性贝类毒素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 )
DSP的化学结构之一(右图) 其与摄入由短裸甲藻细胞或毒素 污染的贝类有关。
它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神 经毒素性氨基酸。 中毒机制:该毒素的活性成分软骨 藻酸和作为神经递质的谷氨酸一样 具有引起神经细胞兴奋的功能,但 是其强度是谷氨酸的100倍。软骨藻 酸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海马区和 丘脑区与记忆有关的区域的损伤, 从而导致记忆的丧失。 中毒症状:短期失去记忆,再 起病人肠胃不适,产生呕吐, 腹泻、腹部痉挛等症状,进一 步出现记忆丧失的神经系统症 状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死亡 。
尽量不要在发生赤潮时以及的几个星期食用贝类食品。
腹泻性贝类毒素 (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 )
它是一类多环聚醚类或大环内酯类 化合物
中毒机制及症状
其活性成分大田软海绵酸能够抑制哺乳动物 细胞液中的磷酸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过磷 酸化,从而对生物的多种生理功能造成影响 类似食物中毒,潜伏期30min~30h不等,持 续2~3d,以腹泻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少 数出现腹痛、寒战等等。
贝类毒素
曹嘉伟 陈彩洁 陈海红 范少陆 共同制作
背景
贝类是人类动物性蛋白质食品的来源之一。贝类的种 类很多,至今已有几十万种,但目前已知可食用的贝 类只有28种,大多数贝类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毒物 质。
实际上,贝类自身并不产生毒物,但是当它们通过食 物链摄取海藻或与藻类共生时就变得有毒,足以引起 人类产生食物中毒。 尤其是在赤潮发生的时候,贝类处在赤潮区域时,会 摄取更多的有毒藻类,易将更多的毒素富集于体内。 因此,贝类有毒,食用须谨慎。
主要的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腹泻性贝类毒素 (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 )
神经性贝类毒素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 )
失忆性贝类毒素 (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 )
中毒机制 该毒素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表面毒素受体 结合,阻断突触前膜的钠离子通道,影响或 阻止钠离子向细胞内流动,从而使正常的动 作电位无法形成,进而抑制神经与肌肉的信 息传导过程,使骨骼肌松弛麻痹,导致一系 列的中毒症状。 中毒症状 摄取有毒贝类后15min到2~3h,人得唇、手、足 和面部会出现麻痹;接着行走困难、呕吐和昏迷等 等
麻痹性贝类毒素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麻痹性贝类毒素 (PSP)专指双壳 贝类摄食有毒的涡鞭毛藻莲状原膝沟 藻、塔马尔原膝沟藻后所产生的生物 毒素。 理化性质:易溶于水,耐高温、 耐酸性,但在碱性环境不稳定, 加热至80℃经1h毒性无变化加热 至100℃经30min毒性仅减少一半 易被肠道吸收。 牡蛎、扇贝等等都有分布 毒素结构是一种四氢嘌呤 的化合物。
措施:重在预防,使用需谨慎。
主要的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毒素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腹泻性贝类毒素 (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 )
神经性贝类毒素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 )
失忆性贝类毒素 (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 )
预防措施
由于PSP藏于贝类体内,不会因洗涤而被冲走,高温对之也 不起作用,而且没有已知的解毒药。重在预防! 对于生产者,相关部门的措施: ⑴根据赤潮发生地域和时期的规律性对海产贝类做严格的监控。
⑵滩涂养殖区建立海水藻类监测制度,发现有害藻类过度繁殖或者 贝类毒素超过标准规定时,及时发布警报。
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