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牵引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40例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体会

牌 , 中医于 不败 之 中 。通 过 专 科 实 习 , 宽 了 学 生 立 拓
第三 , 炼 了 病 历 书 写 能 力 。现 在 由于 种 种 原 的视野 , 中医药 的效 果 也有 了亲 身 体会 , 而 成 为 锻 对 从
因, 大多 医学 生没 有 机 会 写病 历 , 以至 于走 上 工 作 岗 铁 杆 中医 。 位之 后 , 竟然 连病程 记 录都不会 写 。我们 鼓 励学 生 自 第七 , 生 的专 科 水 平 明显 提 高 , 些 学 生 甚 至 学 有 己书写病 历 , 一开始 很难 , 有无 从 下手之 感 , 言不 规 提 前确立 了毕 业后 的专科 发展 方 向 。 语 范, 但是 , 只要 多练 , 就会 逐渐 进 步 。
・
1 ・ 8
泰 山卫 生
21 0 1年
第 3 6卷
得少 、 写得 少 、 得少 , 而得 不到锻 炼 。 说 从
第四, 学会 了沟通 的技 巧 。通过 观察 老 师接 待 不
方 熟 因人 而 为此 , 我们 制订 了相 关 规 定 , 病 区对 带 教 老 师 同病 人 的 行 为 、 式 , 悉 各 种病 人 的需 求 , 在 确立 分工 、 明确责任 , 求他们 认 真带领 学 生查 房 , 要 指 异 , 学会 沟通 的技 巧 , 而进入 艺术 型 医生角 色 , 断 从 不 导学 生做 检查 、 写病 历 、 医嘱 , 进教 学 。如 教学 秘 加 深对 医疗 临床 的认识 , 开 促 使学 生 自觉 、 主动 、 创造 性 地
治 疗方 案 以及病 历书 写 , 次分 明 , 丝 剥茧 , 励实 服务 精神 和严谨 的工 作 作 风 , 养 虚怀 若 谷 、 私 无 层 抽 鼓 培 无
足底静脉泵和下肢弹力绷带预防持续骨牵引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2 结 果
本 组 16例患者术后 2 d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 1 1
静 脉 。见 表 1 。
表 1 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 考 文献 】 参
『1 e  ̄ WH, P n o 1 G e s ie GF He J , i A, e 1 Pe e t n f e o s t t . rvni o w n u a o
弓 起足够认识 。从第 七届 A C f C P报道的骨科手术后静脉栓塞的
响叨.中华 骨科杂志 ,0 1 2 ( ) 15 17 20 ,1 3 :4 — 4 .
( 稿 日期 :0 0 0 - 4) 收 2 1— 2 0
1 6 中国 现 代 医 生 C N 4 HIA MOD R OC OR E ND T
・
临床 探讨 ・
20 4第8第2 0年 月 4 1 1 卷 期
足 底静脉 泵和下 肢弹力 预防 续骨 l 深静脉 栓形成 绷带 持 牵弓 术后 血
周 涛 李 强 于振生 张 田 武 威 张 博 ( 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 队河南总队医院 , 河南郑州 4 05 ) 5 0 2 【 摘要】目的 探讨 足底静脉泵和下肢 弹力绷带联合应用对持续骨牵 引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 响。方法 将 16例持续骨 1 牵引病人分为两组 , 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 , 治疗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联合应用足底静脉泵和下肢 弹力绷带。两组均在 固定 时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 。结果 治疗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足底静脉泵和下肢弹力绷带 联合应用能有效地 预防持续骨牵引术后深静脉血栓 的形成。
[ 关键词】足底静脉泵 ; 下肢弹力绷带 ; 持续骨牵引 ; 深静脉血栓 【 中图分类号】R 8 . 6 7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7 12 1 )2 16 O 6 3 9 0 (0 0 1— 4 一 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和护理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和护理进展发表时间:2013-02-19T09:13:24.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于秋然[导读]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一个典型的临床疾病,发病可累及所有的年龄、种族、社会阶级。
于秋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00199)【摘要】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一个典型的临床疾病,发病可累及所有的年龄、种族、社会阶级。
每年10万人的发病率约为56-122人[1]。
DVT的发生率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较高,因为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都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使DVT的发生率降至最低,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加成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068-02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常见的静脉性疾病,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
髋部骨折患者多属高龄,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髋部损伤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从而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
而且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存在,同时术中失血多使血液粘稠,多方面原因都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
许多骨科手术后由于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缺少必要的防治措施,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IE)导致死亡,其发生率为10%-63%[2] 因此,增强对DVT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VT预防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3]。
1 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肢体制动、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
骨牵引患者的护理

骨牵引患者的护理骨牵引是通过骨骼穿入一枚钢针,而后通过钢针直接牵引该骨,以起到纠正骨折端重叠,减轻上位关节的压力或者是松弛软组织等作用。
在骨科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骨牵引的病人是年纪大或是体质不适合做手术的病人,一般牵引的位置是股骨,股骨粗隆,或是髋臼骨折的病人.骨牵引患者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身体各部位活动功能和代谢情况均有减退,从而发生并发症。
因此,在护理方面的工作尤其重要。
以下是我们在多年临床护理中的体会。
1 术前护理1.1 做好心理护理让骨牵引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耐心向患者说明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方法,告知病人骨质内部没有神经,是不会感觉到疼痛的。
消除病人恐惧心理,给患者一种安全感、信任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 皮肤准备将穿刺部位皮肤彻底清洗干净,仔细备皮后常规消毒皮肤。
2 术后护理2.1 保持持续有效的牵引,要使头、颈、躯干与牵引绳在一条直线上。
2.2 骨牵引针的两端应套上木塞或胶盖小瓶,保持牵引针眼处清洁、干燥,每日用75%酒精滴针眼处2次,预防感染。
2.3 保持肢体功能位,注意保暖,每日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足下垂。
2.4 观察肢端的血液循环,如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桡动脉波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5 定期测量被牵引肢体的长度,与健侧肢体进行对比,防止过牵。
持续牵引超过8周更换牵引针。
3 注意事项3.1 注意牵引绳、滑轮、牵引锤是否起到有效的牵引作用,牵引绳不可随意放松或受压,保持牵引绳在滑车内,牵引重量根据病情加减,保持牵引锤悬空,不可着地或靠于床架上。
告诉病人及其家属不能擅自改变体位,不能自己增减重量,否则造成牵引失败而影响治疗。
3.2 注意预防足下垂,下肢牵引时,应在膝外侧垫棉垫,防止压迫腓总神经。
行胫骨结节牵引时,要准确定位,以免误伤腓总神经。
如病人出现足背伸无力,则为腓总神经损伤的表现,应及时检查去除致病原因。
平时应用足底托板或砂袋将足底垫起,以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发布时间:2022-02-10T03:00:06.0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20期作者:王霞[导读]王霞(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骨科;甘肃武威733000)摘要:老年髋部骨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而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其也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对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中应用积极预防。
本研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相关问题,同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老年患者的特点,提出一系列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此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参考,为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引言:临床中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统称为髋部骨折,该病是老年骨折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我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20.6%~47.1%降低至2.4%~6.49%,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30.8%~58.2%降低至3.19%[1]。
对骨科大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病死率,还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
Kim SH等[2]报道,在2008年,美国的髋部骨折患者达341 000人,其中90%为60岁以上老人,在英国超过60岁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有70 000人,并以每年2%速度递增[3]。
Karagiannis等[4]研究发现髋部骨折患者的1年病死率达15.7%,5年病死率高达48.8%。
由此可见,威胁老年人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因素中,髋部骨折已成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由于影响DVT发生的因素众多,需要考虑患者的每一个危险因素,因此,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开发了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个体评估工具[5]。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均提倡采用手术方法早期进行治疗,在骨科手术中,髋部手术属于较大的手术类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大,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而且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明显的关联性,PTE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DVT[6]。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下肢的深静脉内的异常凝血导致血栓形成,阻塞静脉管腔,影响血液的回流[1]。
如果未及时发现及解除血栓,可致使患肢缺血时间过长而致残废。
更有甚者,如血栓脱离管壁随血流进入体循环,可导致更严重的肺栓塞、脑栓塞。
在对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2岁,平均58.9岁。
高血压脑出血10例,大面积脑梗死4例,脑血管畸形出血1例。
均在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均行下肢静脉置管术。
手术持续时间5~13小时,平均7.23小时;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中术后使用甘露醇,每8小时静滴100ml。
下肢DVT的发生的时间均在术后3~11天,平均在术后5.5天。
经过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其中14例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没有患者发生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疼痛、压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扩张、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
左侧受累9例,右侧受累6例,无双侧受累。
所有患者均经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危险因素:①静脉血流滞缓:神经外科手术大都选择在全麻下进行,在全麻下,患者代谢变慢,外周静脉扩张,血流变缓,且失去肌肉收缩对其压力作用。
术后由于病情的需要而卧床制动,由于下肢无收缩活动,故血流滞缓。
有报道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概率越大。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也较上肢静脉血流速度要慢,且左下肢静脉存在特殊的解剖结构[2]。
②血液凝固性增高: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静脉血栓史、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止血药物的使用,降颅压使用大量脱水药物但补液的限制,这些都导致患者血液凝固性不同程度的增高。
③静脉管壁的损伤:有创操作如置管术、穿刺术、输液术等。
损伤静脉管壁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甘露醇、高渗糖、脂肪乳、氨基酸等。
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

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骨科病人,尤其是脊柱损伤和行骨牵引治疗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长期卧床,护理稍有不慎,易出现并发症,护理的关键在于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1、坠积性肺炎:下肢、脊柱或肋骨骨折病人,特别是此类骨折的老年病人,因长期仰卧,痰液排出不畅而易出现肺部感染,特称为坠积性肺炎。
防治的方法有: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改变体位;多做深呼吸或吹气球;主动拍胸咳嗽咯痰;以蜜炼川贝枇杷膏兑水稀释代茶频服;遇有感冒可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
若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2、尿路感染及结石:长期卧床病人,由于骨骼废用性疏松出现高钙血症,加上活动少,易出现逆行性尿路感染,发生膀胱炎、肾盂肾炎。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勤翻身;在病情许可下多活动肢体,特别是未受伤的肢体;无菌条件下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冲洗膀胱。
一旦出现尿痛、尿频、尿血伴灼热感,及时请医生处理。
3、褥疮:多见于昏迷或截瘫病人的骨突部位,受压后血循环不畅而出现皮肤坏死。
最根本的方法是适时翻身,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适当按摩,或在局部加用气圈或使用气垫床。
4、关节僵硬:多见于长期施行固定的病人,如骨牵引不能活动而出现的关节僵硬。
在固定期间在医生指导下尽可能活动,如股四头肌舒缩练习及被动活动受伤肢体关节。
固定解除后要在床上做适应性锻炼后方可下床活动。
5、静脉血栓及血栓性静脉炎:是肢体长期不活动使静脉血回流不畅所致,多见于下肢。
表现为下肢肿胀、胀痛、浅表静脉充盈。
应主动做下肢肌肉舒缩练习,由远至近按摩肢体。
行气活血类中药有助于预防。
6、废用性骨质疏松和废用性肌肉萎缩:肢体长期缺乏活动而致。
一旦恢复活动,即可迅速消失。
早日进行肌肉舒缩练习,关节适当活动有助于减轻废用程度。
1 注重对骨伤病人的营养供给和饮食调养是非常重要的。
急性损伤病人,不仅因组织损伤出血使其丢失太多,而且伤后病人多不思饮食,摄入不足,而导致体内新陈代谢和营养吸收功能失调,往往会造成病人的营养状况急骤下降。
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骨牵引术后家庭康复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骨牵引术后家庭康复护理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髋部外伤,主要骨折部位发生在粗隆间,一般此类患者愈合较为良好,所以此部位一般容易形成骨性骨痂。
受伤的患者主要是受外界暴力因素导致,导致大腿局部出现疼痛、肿胀以及压痛和功能障碍,患者大腿皮肤表现为青紫,伤肢有短缩以及移位等情况,患者一般受伤的那一侧肢体会外展外旋,严重的会达到90度。
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医治,在治疗后其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家庭护理。
1.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骨牵引术后有哪些家庭康复护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会在医院接受观察,观察期间若患者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可回家休养,但回家进行康复护理会出现一些新的护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开展健康护理讲座,让患者及其家属学会如何护理和正确护理,具体的家庭康复护理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常常会担心预后情况不好,从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子女工作,成为家庭的负担,从而在生活中沉默不语,精神高度焦虑,当想到这些的时候还会默默流泪。
在此时家属要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并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疏导,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2.牵引护理:此护理是整个护理过程中重要部分之一,要保证患者每次牵引的有效性,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牵引时其方向,牵引力的大小,并告知患者和家属不可随意增加和减轻牵引的重量。
每次患者在进行牵引的时候,家属可在旁边进行监督,为了防止患者的患肢出现畸形的情况,应让患者骨盆放正,让患肢外展保持中立位置。
患者在进行牵引前家属应使用消毒工具对牵引针进行有效消毒,主动询问患者在牵引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若出现异常应第一时间打电话向专业医师咨询。
3.皮肤护理:进行手术后患者会长期卧病休息,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引发压力性损伤,为避免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家属一定要对患者定期进行翻身,注意不可让患肢受到重力,避免诱发二次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家属不可对骨骼隆起处皮肤和发红的皮肤进行按摩,避免加重皮肤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骨牵引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3-12T15:44:02.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作者:方丽霞
[导读] 防止血管内膜损伤: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及静脉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免破坏下肢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形成。
方丽霞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200233)
【关键词】骨牵引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88-02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形成大多发生于制动状态,手术后3-5天为高发期,骨科下肢骨折患者术前行骨牵引更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外加骨折创伤和手术创伤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C减少,造成高凝状态,牵引时和手术后都需要卧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留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程中,能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就可能并发血栓形成![2]我科对下肢骨折行牵引患者手术前后预防下肢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自2013年8月至2013年9月这两个月共208例下肢骨折牵引病人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情况,其中收治小腿骨折69例,大腿骨折110例,多发骨折29例,男152例,女156例,平均年龄39.5岁。
2、结果:发生血栓2例,经系统用药及护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
二.护理措施
1、入院资料评估:对患者年龄≥40岁,超体重,有糖尿病史,下肢静脉曲张,有高血压病史,查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等类型的患者均列为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2、及时发现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以术后3~5d多见,最迟术后2周,此时患者骨折及术后疼痛期已过,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下肢,如突然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增粗、皮肤苍白和皮温低应怀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心理护理:术前应进行预防宣教,入院后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以便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
肢体疼痛难忍,明显的肿胀会使患者产生烦躁不安、焦虑、恐惧心理、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此时应耐心地告诉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的特点和肢体制动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鼓励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同时给患者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当患者好转,患肢肿胀减轻时,患者增加了信心,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4、体位护理:让患者尽早活动下肢,如果患者不能够主动活动下肢时,应该抬高下肢,对下肢进行定期的被动活动。
患肢抬高20°-30°,置于布朗氏架上,牵引重量要根据患者的体重严格要求,不要牵引过度。
不可在膝下垫枕或其他物体,致膝关节屈曲,以防进一步阻塞静脉回流。
5、肢体观察:髌骨上缘以上15CM处,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做标记,每日测量其周径,了解肢体肿胀程度。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足部动脉搏动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以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同时要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每2小时跟换受压部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6、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前禁食水,补液不足,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入院后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告知患者饮食:宜少盐,清淡,富含纤维素的,以保持大便通畅,应吃新鲜蔬菜瓜果及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防止体液丢失太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诱发静脉血栓。
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滴注,或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以加强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如既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高龄,双下肢多发骨折等)应于术前12小时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VITK的拮抗剂,上述2种药物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
7、用药期间的观察:在对下肢血栓发生的高危患者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以及在使用溶栓抗凝剂及纤溶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期间,需观察药物的过敏反应,手术切口渗血情况及消化道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给予饭后服,定时复查大便,尿潜血及凝血酶原时间,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8、禁烟:因烟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管内膜变化而引起胆固醇沉着,诱发血栓形成。
9、预防措施: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术后早期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允许的情况下及早主动活动踝关节,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及环转运动,利用“踝泵”的作用加速静脉回流速度。
对不能进行主动活动的患者,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定时按摩下肢,防止腘静脉受压,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10、防止血管内膜损伤: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及静脉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免破坏下肢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形成。
1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老年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合并症,应予相应的治疗[1]。
12、下地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对部分高危患者应用分级加压弹力袜。
有条件的可选用间隙充气压力泵或气压治疗仪进行预防。
三.小结
总之下肢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和麻醉术后卧床牵引等,使周围静脉舒张,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泵作用减低血流缓慢。
外科手术,牵引易损伤血管,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严重者导致肺动脉栓塞。
早期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悉心的护理,适时用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陆连芬妇科患者肿瘤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J]上海护理,2008,3(8):3839.
[2] 李亚梅,胡玉杰,周凤吉,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08,2(29):2021
[3] 吴新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22.
[4] 王红英,李东峰,李玉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24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