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摆拍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新闻摄影摄像中的“摆拍”

浅谈新闻摄影摄像中的“摆拍”

核心提示:前几天,有网友在人人网上传了一个视频揭露央视公然造假,在这段视频中,出镜记者采访灾民吃饭问题,她在排队打饭的人群中边说边向后走动,一个小男孩(采访对象)也不停的随着她往后走,然后接受了她的采...前几天,有网友在人人网上传了一个视频揭露央视公然“造假”,在这段视频中,出镜记者采访灾民吃饭问题,她在排队打饭的人群中边说边向后走动,一个小男孩(采访对象)也不停的随着她往后走,然后接受了她的采访。

这显然可以看出这是预先彩排过的。

作为国内电视行业的老大,一向清高的CCTV“摆拍门”遭到众多网友的鄙视。

迄今为止,在国内新闻摄影摄像中“摆拍”依然是一种常见现象。

愚以为摆拍是可以的,但是得分清你所拍的影像在报道中起什么作用。

如果是通过摆拍来解释和说明新闻事件,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如果是通过摆拍来制造新闻,则属于造假行为。

所以,在我看来,这件事情倒不至于造假这么严重,因为在什么地方向采访发问没有严格要求,只要记者没有教这位小男孩“答案”也就无可厚非。

这段视频之所以让人不舒服,是因为他们追求一种一气呵成的效果,即用一个镜头完成新闻现场拍摄和采访,没想到却穿帮了,闹了笑话。

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新闻媒体从业者,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低估了读者的智商,经常通过摆拍来制造新闻。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了。

比如经常有图片是农民在田间阅读《人民日报》,这很显然都是摆拍下的产品。

一者,《人民日报》都属于机关报,不像晚报一样在市面上有售,只能通过订阅的方式获得,基层的工人、农民极少购买。

摄影记者在摆拍时往往选择最底层、最憨厚的工农为对象,造假能力实在是低级;二者,为了拍摄方便,他们往往让对象把报纸拉得很直,看过报纸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人是这样阅读的吧!三者,为了使图片更能冲击视觉,他们往往找一堆人来看一份报纸;四者,哪个农民或工人会把报纸带到田间或工地呢?如果带的话,可能也只是为了包一些食物吧,这些报纸真的能够吸引他们如此痴迷吗?话说回来,既然是媒体从业者,也不应该傻到造假都不会,他们之所以我行我素,是没有职业操守、没有把读者放在眼里,只顾着自己发稿、拿稿费。

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南京师范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012 届)题目:论新闻摄影中的抓拍与摆拍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新闻摄影姓名:李振亚学号: 14080617 指导教师:许敏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制摘要新闻摄影开始日趋成熟,广大受众对新闻摄影的真实要求越来越严格。

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两个,即抓拍和摆拍。

摆拍之风在大跃进以及文革期间受到重视,在当时的新闻摄影界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党的思想路线讲求实事求是,摆拍开始淡出摄影界,甚至被完全否定。

但是进入90年代后,文化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摆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又得到应有的肯定。

但是在功利意识盛行的今天,抓拍是新闻摄影界的主流。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新闻摄影中的抓拍和摆拍这两种方式,以更好的正确处理新闻摄影中的抓拍和摆拍。

关键词新闻摄影抓拍摆拍AbstractNews photography began to mature, the audience of news photography real needs more and more strictly. The important means of photography creation basically has two, namely a shot and photos. Put the wind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ake i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tention, at the time of the news photo industry is no except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party because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 place pat began to fade out the photo industry, or even by the complete negation. But in the 90 s, the cultural art a "let flowers bloom" phenomenon, in such a p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nd should be sure. But in the utility consciousness of popular today,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tapes in the news photo industry.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news of the paparazzi and take a photography the two methods, in order to better correctly handle the news photography and place paparazzi photos.Key words News photography Capture Pose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1)1 新闻摄影的方法简述 (1)1.1新闻摄影中的抓拍和摆拍 (1)1.2关于新闻摄影抓拍和摆拍的真实性的体现 (1)2 抓拍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 (2)2.1抓拍是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 (2)2.2抓拍是新闻摄影中的关键 (2)2.3抓拍是新闻摄影的最高境界 (2)3 正确处理新闻摄影中的抓拍和摆拍 (3)3.1尽量使用抓拍 (3)3.2“摆”、“抓”的并举 (3)3.3特殊情况下的摆拍 (4)5 结语 (4)参考文献 (5)1新闻摄影的方法简述新闻摄影的拍摄通常有“抓拍”和“摆拍”两种,在新闻摄影采访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独的运用,但是也可以二者结合着运用,合理正确的运用“抓拍”与“摆拍”这两种形式,可以拍摄出真实感人的新闻摄影作品。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

目前,大家在收看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摆拍或是“情境再现”的表现方式。

面对这些现象,有人斩钉截铁地指出“摆拍就是假新闻”(人民日报许林),但另一些人也给出了“可以理解”的观点,觉得这是电视新闻的另一种方式。

摆拍和“情景再现”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能区别于“假新闻”?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又该如何来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探。

一、摆拍与情景再现概念浅析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情景再现,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又称“情景模拟”、“现场模拟”、“情景回放”、“形象化再现”,有时也称为戏剧性再现或真实再现,是类似电视剧的一种制作方法。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往往用具体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道具、动画、绘画和特技等手段,把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重现出来,一般采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

摆拍与情境再现两者有何区别:它们都是目前电视新闻的常见发现方式,摆拍更强调的是记者的主观能动力,经常运用在一些硬新闻中,记者的考虑通常是为了画面更加丰满,视觉冲击力更有美感;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通常运用在软新闻中,是为了能缝合叙事断点。

二、电视新闻应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记者如果一味靠“摆拍”、设计情节来追求报道的感染力,甚至不惜干涉事情的发展,也违背了职业道德。

记者可以是冷静的旁观者、理性的思考者、热情的记录者,却绝非随意设计故事情节的导演。

实际上,一些记者导演新闻的做法,也一直广受非议。

因此,面对采访对象,记者还是应该多一些对新闻的捕捉,少一些“摆拍”,在真实和摆拍之间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三、情景再现表现方式的特点“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

新闻摄影图文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摄影图文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摄影图文传播效果分析新闻摄影是指利用摄影技术来记录和传播新闻事件的过程,通过图像的方式展现新闻故事,并在各大媒体平台上传播,以此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思。

新闻摄影图文传播具有直观、直觉、震撼等特点,能够直观地展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对于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摄影图文传播的效果分析1、提高新闻关注度新闻摄影能够将新闻事件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其直观性和感染力能够更快速地吸引读者/观众的眼球,提高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一张救援现场的照片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灾难的严重程度和救援人员的努力,引起公众对灾难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推动公众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2、促进社会观念的变迁新闻摄影不仅仅是用图片呈现新闻事件,更是通过这些图片传递信息,唤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一张反映社会不公平的照片能够引发公众对社会不公的反思,进而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

相比于纯文字报道,图片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事件的真实情况,更容易打动人心,传递情感与共鸣。

3、推动社会发展新闻摄影通过展现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可以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进而推动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在环境问题上,一张反映污染严重的照片能够引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从而推动相关部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社会向着环保方向发展。

新闻摄影的震撼力往往能够促使人们更快速地思考和采取行动,推动社会得到进步和发展。

4、传递真相和呐喊正义新闻摄影能够提供真实的场景和事实,通过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传递真相和呼唤社会正义。

一张展现社会不公的照片能够引发公众对不公平问题的愤怒和呼吁。

而这些真实的图像往往能够更加真实地打动人心,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与正义的方向发展。

二、新闻摄影图文传播的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新闻摄影图文传播逐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上发展,而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已经成为了影响深远的新闻传播渠道。

新闻摄影中的视觉表现力方法分析

新闻摄影中的视觉表现力方法分析

新闻摄影中的视觉表现力方法分析
新闻摄影是一种通过图像记录和传递新闻事件的形式。

视觉表现力是指摄影师通过构图、光影、色彩等手段,将主题或内容以视觉形式展现出来,表达出强烈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以下是对新闻摄影中常用的视觉表现力方法进行分析。

一、构图
构图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将主题或内容安排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比例上。

新闻摄影中常用的构图方法有:
1.黄金分割:将画面分为黄金矩形,将主题放置在黄金分割点上,能够使画面更加平衡和美观。

2.对角线构图:通过将主题或内容沿对角线放置,能够增强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

4.前景与背景:通过设置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能够增加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吸引观者的眼球。

二、光影
光影是指在摄影中使用光线的技巧,通过控制光线的亮度、方向和质感,来烘托主题或内容。

新闻摄影中常用的光影方法有:
1.逆光照明:将光源放置在被摄对象的后方,能够产生明暗对比,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戏剧性。

3.柔光照明:使用柔和的光源,能够使画面更加柔和和自然,减少了突兀和刺眼的感觉。

三、色彩
色彩是指通过颜色的运用来表现主题或内容的情感和氛围。

新闻摄影中常用的色彩方法有:
1.冷暖对比:通过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对比,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

2.鲜艳色彩:使用鲜艳的色彩能够吸引观者的眼球,使画面更加生动和鲜明。

3.黑白摄影:使用黑白摄影可以去除色彩的干扰,更加突出主题和内容的细节和表达。

1.冻结运动:通过快速的快门速度,使运动被冻结在画面中,能够表现出主题或内容的瞬间和速度感。

“隐性”造假的迷失和反省

“隐性”造假的迷失和反省

2 U 艇第三期实务陈素断闻采编卫吴玉群(厦门广电集团福建厦门36100)■曩:真实、客观和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然而,大量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侵蚀了新闻的基本价值,更败坏了媒体的公信力。

由于其潜在的危害性,“隐性”造假新闻在诸多虚假新闻中的危害性位居前列。

“新闻摆拍”、“合理想象”和“有偿新闻”作为“隐性”造假新闻中的典型类型,其形成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和业务等各方面。

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外在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科学剖析,将有助于包括“隐性”造假新闻在内的诸多虚假新闻问题的解决。

关■词:造假新闻新闻摆拍合理想象有偿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也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基本尺度。

作为新闻工作者,理应视真实性为生命,努力通过客观报道尽量消除现实真实与媒介真实之间的差距,将事物最本质的事物展现给受众。

然而,由于社会功利主义的盛行,以及各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等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新闻工作者不能严格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底线,忽视社会责任,甚至丧失新闻伦理,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面均出现了大量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虚假新闻,大大损害了新闻界的形象,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就目前出现的大量虚假新闻报道来看,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显性”造假和“隐性”造假两大类。

其中,如“纸包子”之类的“显性”造假新闻纯属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对于此类虚假新闻,受众可以根据常识稍加思考即可辨别。

对于后者而言,“隐性”造假由于新闻报道的总体事实客观存在,但在某些新闻报道细节上却是不真实的。

与前者相比,“隐性”造假不容易被发觉,具有相当程度的隐蔽性:由于报道的虚假部分易被受众默认为真实而接受,并会在一定情况下通过个人行动对其所形成的媒介真实反馈为社会现实,因而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一、“N i l性”垃曩暂一的寰理类蕾“隐性”造假新闻的大量存在,不仅侵蚀了新闻事业的基石,而且从长远来看已经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危害,应该加以重视。

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新闻摄影是一种快速传递事件和信息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这种摄影形式可以瞬间地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事件的实时性和戏剧性。

新闻摄影的核心就在于抓拍和摆拍,抓拍可以让照片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摆拍则可以塑造一种特定的意象和场景。

本文就新闻摄影中抓拍与摆拍进行了探讨。

一、抓拍抓拍是新闻摄影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很多人认为这种摄影形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和即时性。

新闻摄影的抓拍需要经验和技巧,摄影师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某种独特的瞬间,以此来传达事件的复杂性和戏剧性。

抓拍需要摄影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抓住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表情和情感,让图像更具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快速对焦、把握光圈、快门速度等,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摄影师准确地记录下照片中的细节。

二、摆拍摆拍是新闻摄影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精心构图和场景安排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摆拍虽然看起来不那么真实,但是却可以在照片中表达出意向,塑造出特定的主题和意象,让观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摆拍需要摄影师构思灵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各种元素,如场景、人物和物品等,使得照片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

这种能力需要摄影师自身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感知,对事件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能够在不影响事实的基础上制造人为因素来突出事件的信息点。

三、抓拍与摆拍的比较抓拍和摆拍在新闻摄影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劣。

从表面上看,抓拍更具真实性和即时性,这使得它更适用于报道快节奏的、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尤其是那些无法预测的灾难和意外事件,例如地震、台风、恐怖袭击等。

抓拍可以捕捉到事件中惊险、瞬间和真实的场景,通过这些照片来呈现事件的紧张性和戏剧性。

然而,抓拍也有自身的弊端,如摄影师可能不会抓拍到最佳的角度和光线,照片中可能出现模糊和曝光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照片的质量和效果。

相比之下,摆拍则更加注重构图和情境的安排,它更适用于那些需要传达思想和信息的新闻事件,例如政治、社会和经济等类别的新闻。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摆拍现象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摆拍现象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摆拍现象摘要新闻摄影的最大特点就是纪实,在拍摄新闻图片的过程中,是不允许摄影者对事件的进行与人物的活动进行干预,以确保新闻图片的真实和可信。

新闻图片的内涵贵在真实,而在当今新闻摄影摄像中,摆拍是长期且大量存在的一种现象,摆拍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为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绝对要杜绝摆拍现象。

关键词新闻摄影;真实性;摆拍在新闻摄影界,新闻摄影中的摆拍现象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也是涉及新闻造假的严肃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新闻讲究的就是真实,新闻摄影就必须要求达到事实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因此,为更好地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摆拍是绝对不能提倡的。

1新闻摄影中产生摆拍现象的原因在新闻界,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也就是摄影图片所要体现的新闻性。

新华社研究院蒋齐生曾说过:“新闻摄影把新闻形象的典型瞬间凝固在照片画面上,不仅证实新闻事实的存在,更让人直观了解新闻现场,领会新闻的要点。

” 新闻照片是新闻形象的现场回放,是对现场的真实情况的记录。

新闻摄影记者凭借手中的镜头,借助光线-构图元素-用不同的角度“抓住”典型瞬间,这便是对真实发生事实的反映。

摄影记者不能违背事实制造新闻场景,导演新闻照片,也就是要杜绝摆拍。

但是实际上,在摄影师举起相机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在主观影响着进入景框里的主角,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面对镜头时仍会表现的无动于衷。

因此新闻摄影究竟应该如何保证其真实性,我们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行业规范,在其中明确规定:“……除必要的影调处理外,不得对新闻照片本身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上修改和暗房内加工;……”。

但是新闻摄影中摆拍现象屡禁不止,分析起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媒体竞争促使摄影记者追求完美而进行摆拍近年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也就促使摄影工作者们为了追求完美的摄影摄像效果进行了预先彩排和导演。

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网上热传的揭露CCTV公然造假的视频:记者采访灾民吃饭问题,她在排队打饭的人群中一边说一边向后走,一个小男孩也不停地随着她往后走,然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摆拍现象分析
摘要摆拍是当前中国新闻行业长期、大量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新闻真实性有很大损害,对正确舆论导向、社会风气、媒体公信力都有负面影响。

减少、杜绝摆拍现象,要分析其成因,辨析其危害,从社会、媒体、记者等层面共同整治。

关键词新闻摆拍;真实性;危害
抓拍和摆拍都是摄影、摄像创作的重要手段,其中摆拍往往在影视艺术、广告等领域运用更普遍。

而在新闻领域,摆拍现象也广泛存在,规模越小、影响力越低的新闻媒体上,摆拍现象越普遍。

新闻摆拍现象对新闻事实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舆论引导力,甚至影像社会风气。

所谓摆拍,就是摄影者、摄像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作出相应的动作、表情或语言,最后拍摄完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摄像者还往往充当导演的角色。

很显然,对于艺术摄影、影视作品来说,摆拍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更优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戏剧性的情节,是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段。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摆拍则完全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违背了新闻工作人员“客观”的态度。

使新闻蒙上了“演”的痕迹,必然会增加其“假”的嫌疑。

新闻摆拍的表现往往有:在报刊文字新闻中,编造、改变被采访人谈话,交代时间、空间背景时随意交错、穿越,随意联系、预测、判断,图片新闻前期安排导演,后期剪裁、修改;在电视新闻中,声画不统一,声或画与事件不相关,后期靠编辑剪裁“蒙太奇”。

摆拍新闻虽然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人为摆布,事后篡改,但由于其安排、组织严密,手法隐蔽,发现、处置比较困难,普通受众不易分辨,对其危害认识不足。

1新闻摆拍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而实际上,新闻的真实往往是相对的。

新闻摄影(像)的客观往往并不客观,当你拿起相机或摄像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主观这一因素,记者所能做到的只是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呈现相对的真实和客观。

“记者”的主观态度,是造成新闻中产生摆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而媒体的不正确的定位、目标,以及社会的不良习气、氛围,又往往是摆拍滋生的“土壤”。

一般说来,产生新闻摆拍显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追求图片或图像美观。

相比来说,抓拍图片或图像质量往往比不上摆拍。

而对新闻摄影摄像,画面的瞬间性和偶然性往往使得拍摄者心中的“完美”画面不能够及时呈现,往往摄影(像)师更希望一些符号化的元素出现在画面中,使事件要素齐全,用视觉语言更好的展示现实场景,表达拍摄意图。

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由于新闻理论、能力、修养不足,新闻事件中不能及时发现、捕捉最合适镜头,从而不得已为之;
2)降低成本。

相对于一个复杂的新闻事件,其时空跨度大,使用人员设备多,造成采访难度大,成本高。

对于一些经济、技术实力较弱的媒体,摆拍可以极大地降低难度和成本。

这部分新闻,很多镜头不是现场新闻,而相当于新闻事件再现,这样的新闻,不能在单纯地以新闻形式刊发或播出,应当以其他新闻栏目,如人物访谈、新闻调查等形式刊发或播出;
3)介入、影响新闻事件。

对于某些新闻媒体或记者,想方设法介入、影响新闻事件,使新闻的导向向着对自己有益,或对某人不利;对某团体有益、或对某团体不利的方向发展,极端情况下,不惜制造新闻事件,达到目的;
4)记者出风头、摆排场。

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在社会中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因此,个别记者为满足个人虚荣心,在采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有意抬高自己,出风头,摆排场;
5)被动摆拍。

被采访者出于某种目的或心态,故意摆拍。

2新闻摆拍的危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客观是对待新闻的态度。

不论摆拍是出于何种目的,他从根本上违背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对社会来说,新闻起着记录历史、传递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摆拍现象势必扭曲公众视线,误导舆论,危害社会和谐;对新闻媒体来说,新闻是立身之本,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摆拍现象无异于自毁形象,使媒体失去竞争能力;对新闻记者来说,摆拍是不负责任、投机取巧的表现,长此以往,记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会逐步扭曲,丧失其新闻工作者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摆拍的新闻往往会成为假新闻,或者成为失去新闻价值的新闻。

假新闻一旦被读者或观众发现识别,必然对媒体甚至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地冲击。

比如陕西林业厅发生的“正龙拍虎”事件,四川会理县政府网站的“漂浮门”事件,更有CNN在报道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剪裁新闻照片,故意扭曲事件真相事件,等等。

所以,新闻媒体必须大张旗鼓地反对摆拍,消灭摆拍。

有一部分记者认识有误差,认为特殊情况下,新闻可以进行合理摆拍,比如电视节目中的“情景再现”。

我认为,在纯新闻节目中,任何形式的摆拍、情景再现都是不严肃的,如此长期以往,媒体、记者将趋易避难,不再重视新闻现场。

特殊情况下,摆拍作品只能在如新闻评论、新闻调查等新闻性节目或栏目中播出,并须作出明确说明,以正视听。

3防止新闻摆拍现象的手段
新闻摆拍现象目前在我国新闻界大量存在,其存在的根源与社会环境、媒体的功利以及个人价值观的混乱都有关系。

减少乃至杜绝新闻摆拍现象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媒体、记者个人共同努力。

1)从社会层面杜绝新闻摆拍现象。

新闻受众要对摆拍说“不”,对摆拍记者说“不”,对经常出现摆拍现象的媒体说“不”。

对媒体中出现的摆拍现象要大胆声讨,对要求配合摆拍的要求要勇于拒绝,全社会都要在树立诚信上下功夫,消除摆拍存在的土壤;
2)从制度层面上杜绝新闻摆拍现象。

媒体的管理制度中应明确提出反对摆拍新闻,对必须摆拍的节目,应当注明,并安排其它栏目,不以新闻形式播出;因摆拍造成不良影响的,记者要承担责任;发现新闻中有摆拍现象后,媒体必须尽快澄清、处置;要提倡对摆拍新闻进行举报;在各类好新闻的评审中,对发现摆拍的作品必须取消资格;
3)业务层面上杜绝新闻摆拍现象。

记者要认真学习新闻政策、理论,加强理论水平,端正工作态度,以“记录历史”的态度对待新闻;要学习法律法规,提高道德水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