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上海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

合集下载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梳理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梳理

课文朝代作者出处主旨备注1、橘逾淮为枳春秋晏子《晏子春秋》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作者在论辩中提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用意:以此为比喻,表明齐人在楚国的行为是由其所在环境决定的,将问题的重点由楚王所说的“齐人固善盗”转至齐人为什么“入楚则盗”,引出对楚国的讽刺,晏子凭着机智善辩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

环境能改变人文中晏子是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人。

楚王是一个平庸愚昧的人。

2、孔孟论学春秋孔子《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学习思考紧密结合,要虚心请教、自强不息成语:不耻下问、功亏一篑3、曹刿论战春秋左丘明《左传》本文写了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中花大量笔墨写鲁庄公的“鄙”目的是与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曹刿深谋远虑取信于民善于把握战机《左传》是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一鼓作气4、愚公移山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5、公输战国墨子《墨子》课文记载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以战争的“非攻”思想。

墨家的创始人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孟子》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的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经过许多磨炼,其目的,用作者的话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一曝十寒、专心致志)7、孔孟论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8、王顾左右而言他从作者三个角度设问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设问,敢于批评时政的人。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翻译重点句子整理《为学》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西部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译:多年来我想雇一条船顺流而下,尚且(还)没能做到。

3、子何恃而往?译:你凭什么去呢?4、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译: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橘逾淮为枳》1、齐人固善盗乎?译: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2、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4、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啊。

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吧!6、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伤仲永》1、稍稍宾客其父。

译:(同乡人)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那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周处》1、为乡里所患。

译:(他)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2、古人贵朝闻夕死。

译:古人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的精神最为)珍贵。

3、并皆暴犯于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译:(二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4、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5、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译:(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也被世情当作了一大祸害,(因此,)就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

最新上海中考语文课内30篇文言文文学常识练习

最新上海中考语文课内30篇文言文文学常识练习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30篇文言文文学常识
1、《为学》作者是朝的(人名)。

2、《天时不如地利》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时期__________学派的_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_,世人尊称他为__________。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是《》。

3、《橘逾淮为枳》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晏子以善于______________著称.
4、《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 。

5、《周处》选自________________,编撰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_ 。

6、《卖油翁》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号
、。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是《》
7、《核舟记》选自,作者是朝的,编者是
朝的。

8、《口技》选自,作者是(朝代)的。

9、《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的。

10、《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朝代)的。

11、《王顾左右而言他》作者,他是仅次于孔子的________(学派)宗师,有“______”之称。

12《公输》作者是家创始人,之际思想家、政治家,课文充分体现了其的思想。

13《曹刿论战》选自《》。

它我国第一部史书。

相传是(时期)的(人名)所作。

14《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作者是(朝代)史学家编辑的一部史书。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16、《黄生借书说》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

上海中考语文6-9年级文言文课内复习

上海中考语文6-9年级文言文课内复习

上海中考语文6-9年级文言文课内复习
一、背景
随着文言文在中考语文考试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程度也成为了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文旨在为6-9年级学生提供一些课内复文言文的方法和建议。

二、方法和建议
1.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征
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文言文包含有许多古代汉语的基本特征,例如多音字、偏旁部首等。

了解这些基本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2. 多读文言文
阅读是研究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应该选择一些经典的
文言文著作和文章,多进行阅读,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
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课内复
学校的语文课程中包含有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应该
认真听讲、做笔记,并完成课堂上老师布置的相关练和作业。

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复材料
进行阅读和研究。

三、总结
掌握好文言文这门古老的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因此,学生们
一定要认真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和复习,掌握好基本的语言特点和表
达方式,将文言文作为自己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上海市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默写

上海市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默写

卷二十一(A)1. 今年元夜时,。

(《生查子·元夕》)2. ,决眦入归鸟。

(《望岳》)3. 会挽雕弓如满月,,。

(《江城子·密州出猎》)4. ,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5. 顾野有麦场。

,苫蔽成丘。

(《狼》)6.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醉翁亭记》)卷二十一(B)1. ,月与灯依旧。

(《生查子·元夕》)2. 荡胸生层云,。

(《望》)3.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4.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5. 。

场主积薪其中,。

(《狼》)6. 山行六七里,,酿泉也。

(《醉翁亭记》)卷二十二(A)1. 忽过新丰市,。

(《观猎》)2.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3. 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花》)4. ,七十而从心所欲,。

(《孔孟论学》)5. 黄发垂髫,。

(《桃花源记》)6. 而或,,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岳阳楼记》)卷二十二(B)1. ,还归细柳营。

(《观猎》)2. 卖炭得钱何所营? 。

(《卖炭翁》)3. ,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4. 六十而耳顺,,不逾矩。

(《孔孟论学》)5.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6.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卷二十三(A)1. 去年今日此门中,。

(《题都城南庄》)2. ,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3. 关河梦断何处,。

(《诉衷情》)4. ,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5.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6. 他日,驴一鸣,,;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卷二十三(B)1. ,人面桃花相映红。

(《题都城南庄》)2. 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3. ,尘暗旧貂裘。

(《诉衷情》)4. 悍吏之来吾乡,,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5.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醉翁亭记》)6. ,,虎大骇,远遁;,甚恐。

上海初一、初二中考范围内文言文梳理

上海初一、初二中考范围内文言文梳理

初一、初二中考范围内文言文梳理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止.有剩骨止:通“只”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

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

耳:罢了。

二、译句1、投以骨。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是议论。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真题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真题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真题及答案解析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捕蛇者说(节选)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8.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太医以王命聚之。

10.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一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二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答案解析】8、柳宗元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10、D文言文解题技巧及思路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看到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上海中考文言文三十篇复习

上海中考文言文三十篇复习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难.:)(易.:)(为.:)人之为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鄙.:)(语.:)(之.:)(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恃.:)(足.:)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买.:)(子.:)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越.:)(明年..:)(还.:)(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去.:)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立志..:)(顾.:)(如.:)一、文化常识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朝人。

本文体裁是________,本文原题是_____________,本是写给他的子侄们看的。

二、内容理解1、能体现本文的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子曰:“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攻.:)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环.:)(是.:)(不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多也;..也,米粟..非不坚利(兵.:)(革.:)(坚利..:)..:)(米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委.:)(去.:)故.曰:域民..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故.:)(域民..:)(威.:)..:)(固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得.:)(失.:)(寡.:)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上海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本专项复习据《2020 年上海市初中语文终结性评价指南》编写而成【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编】(一)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前8】1.本文的作者是朝的文学家(人名)。

【前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吾欲之.南海,何如?【中1】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的子侄辈们的训示。

B.本文记叙了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C.富和尚的情感变化是嘲讽、怀疑到惭愧。

D.本文告诉我们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参考答案】1. 清彭端淑2.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3.C(富和尚两句“子何恃而往”,前一句是怀疑,后一句是嘲讽,所情感变化是怀疑、嘲讽到惭愧。

)(二)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前8】1.上文选自《》,我们还学过作者直接说理的课文《》。

(2分)【前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中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提出“人和”更为重要的观点。

B.第二段作者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C.第三段作者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D.第四段作者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参考答案】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但是不能取胜,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 D(三)橘逾淮为枳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前8】1.本文选自《》,作者晏子是时期齐国政治家。

【前8】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1】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点出了故事的结局,写出了楚王的失败,表现了晏子。

【中1】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机智驳斥了楚王的发难,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决定作用。

【中1】5.晏子是个的人。

【参考答案】1.晏子春秋春秋2.它们只是叶子相像,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3.使楚不辱使命4.C5.才思敏捷,智慧卓绝,善于辞令,维护了国家尊严(四)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前8】1.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政治家(人名)。

【前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中1】3.下列不是幼时方仲永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中1】4.文中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之情。

【参考答案】1. 宋朝王安石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3. C4. 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惋惜(五)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前8】1.本文选自(人名)的《》。

【前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中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B. 在乡人眼里,周处是义兴“三害”之首。

C.“杀虎斩蛟”展示了周处“凶强侠气”的个性。

D. 二陆的劝说对周处痛改前非起了关键作用。

【中1】4.选文刻画了周处的思想性格。

【参考答案】1.刘义庆世说新语2.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3.D3.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勇于悔过,痛改前非(六)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前8】1.本文选自《》,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前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全石以.为底【前8】3.下列不是描写潭水清澈的一项是()A.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C.日光下彻,影布石上D.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柳河东集柳宗元2.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3.D4.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七)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前8】1.选文作者是,他和苏轼、韩愈等人合称“”。

【前8】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以.我酌油知之.。

【前8】3.“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的原因是()A. 公亦以此自矜。

B. 尝射于家圃。

C.但手熟尔。

D. 尔安敢轻吾射!【中1】4.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参考答案】1.欧阳修唐宋八大家2.凭我倒油(的经验便)明白(这个)道理。

3.C4.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八)核舟记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前8】1.本文选自清朝张潮所编辑的《》一书,作者是明朝的(人名)。

【前8】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前8】3. “佛印绝类弥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佛印的神情。

【中1】4.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

B. 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

C.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D.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关系和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1.虞初新志魏学洢2.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3.超脱放浪4.A(九)口技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前8】1.上文选自《》,作者是(朝代)林嗣环。

【前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中1】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层写了人们深夜救火前后的情形。

B.第②层表达作者对高超技艺的盛赞之情。

C.第③层描写了宾客的神态、动作和心理。

D.艺人表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

【参考答案】1.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朝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3.A(十)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