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2017沈阳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7沈阳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7沈阳地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沈阳位于中国的哪个地理区域?A. 东部沿海地区B. 中部地区C. 东北地区D. 西部地区答案:C2. 沈阳的气候类型是什么?A. 热带雨林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D. 寒带气候答案:C3. 沈阳的市花是什么?A. 牡丹B. 月季C. 玫瑰D. 菊花答案:B4. 沈阳的市树是什么?A. 松树B. 柳树C. 梧桐D. 银杏答案:D5. 沈阳的市鸟是什么?A. 燕子B. 麻雀C. 鸽子D. 鹰答案:C6. 沈阳的著名历史建筑有哪些?A. 故宫B. 长城C. 世博园D. 以上都是答案:A7. 沈阳的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A. 沈阳植物园B. 沈阳故宫C. 沈阳棋盘山D. 以上都是答案:D8. 沈阳的行政区划包括哪些?A. 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B. 皇姑区、和平区、大东区C. 皇姑区、沈河区、和平区D. 皇姑区、铁西区、大东区答案:C9. 沈阳的工业基础主要是什么?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服务业答案:A10. 沈阳的交通优势是什么?A. 铁路交通发达B. 航空交通发达C. 水运交通发达D. 以上都是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_______城市,也是辽宁省的省会。

答案:政治、经济、文化12. 沈阳的地理位置位于_______省的中部。

答案:辽宁13. 沈阳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_______。

答案:炎热14. 沈阳的市标是_______,象征着沈阳的工业精神。

答案:太阳鸟15. 沈阳的著名历史人物有_______等。

答案:张学良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沈阳的地理位置特点。

答案: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省中部,地处辽河平原,东临抚顺,南接本溪,西靠锦州,北濒铁岭,是连接东北三省的交通枢纽。

17. 沈阳的工业发展有哪些优势?答案: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城市地理作业(1-4章)

城市地理作业(1-4章)

城市地理作业(1-4章)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城市(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⑤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四、我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研究重点。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广义的城市叫城镇。

2017地理等级考题解析试题和答案

2017地理等级考题解析试题和答案

2017地理等级考题解析试题和答案2017年上海地理学业等级考试一、选择题(20*2′=40′)1.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区位条件是【选项】纬度、气候、地形、水文【答案】纬度【分析】(1)纬度:文昌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节省燃料;纬度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小,发射精度较高。

故,正确。

(2)气候:文昌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雨天多,天气条件不好。

故,错误。

(3)地形:文昌的地形主要属于低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

而地势平坦地区,视野开阔,更利于发射卫星。

故,错误。

(4)水文与对卫星发射的影响不大。

故,错误。

2.从东京机场(东九区)14时起飞,飞行3个小时到达北京,问到达北京几点?【答案】16时【分析】(1)计算公式:达到(当地)时间=时差+飞行时间(2)时差: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比东九区晚一小时,为13点。

加上飞行时间3小时,达到北京的区时是16点。

3.火山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岩石是【选项】玄武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答案】玄武岩【分析】(1)玄武岩:岩浆在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喷出岩。

故,正确。

(2)花岗岩:岩浆在地下冷凝而形成的侵入岩。

故,错误。

(3)石灰岩:沉积岩。

故,错误。

(4)大理岩:由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

故,错误。

4.有雨雪等天气的是大气那一层?【选项】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答案】对流层【分析】(1)成云致雨的条件:对流运动旺盛;水汽和尘埃(凝结核)(2)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旺盛。

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

故,正确。

(3)中间层:满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条件,空气有对流运动。

但是,水汽和尘埃较少,无法成云致雨。

故,错误。

(4)平流层和热层: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气流平稳,没有天气现象。

故,错误。

5.有东风送雨的气候是【选项】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答案】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将太平洋水汽输入,降水量较大。

2017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课后作业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710184

2017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课后作业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710184

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一、基础知识训练1.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城市与乡村B.城市与集镇C.集镇与乡村D.集镇与村庄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3.以下城市景观中,通常情况下不常见的是()A.公共建筑B.住宅楼群C.商业中心D.地下管道4.关于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A.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同时出现B.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服务业发达C.全世界约一半人居住在城市D.欧洲、北美农业人口少,村落房屋较分5.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是聚落B.造成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的多少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6.根据如图该同学的介绍,请你判断她的家乡属于()A.林场B.集镇C.城市D.乡村7.图中,不是乡村聚落的是()A.B.C.D.8.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是()A.人口数量的差异B.人的收入有差异C.人们的教育水平有差异D.从事的生产方式有差异9.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建筑高大、密集B.乡村房屋高大、分散C.城市人口密度小D.乡村交通发达二、综合探究10.(资料)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市人口已达2000万,该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城内有13万家工厂和150万辆汽车,每天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使墨西哥城上空常常被黄色烟雾笼罩.据环境保护专家推算,每天呼吸这种空气就等于吸两包雪茄烟。

(1)墨西哥城属于______聚落。

(2)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______A、社会制度的差异B、建筑风格的差异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D、风俗习惯的差异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A【解析】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1..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

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

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

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课后通关:2-2-2 城市化 含解析

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课后通关:2-2-2 城市化 含解析

研析图表·素养强化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对城市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显示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异等。

[答案对照]1.(1)A(2)B 2.(1)D(2)C 3.(1)A(2)A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7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答案 B解析2007年至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城市化导致的。

选B。

2.据图可知()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答案 D解析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速度快,且人口多,故D正确。

[2015·山东菏泽一模]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完成3~4题。

3.1982~2007年,我国()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我国城市人口一直呈较快的增长趋势,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都呈增长趋势,但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4.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答案 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说明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浪费问题。

西南大学《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填空题]作业一:1、K=7在科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属于按原则组织的城市体系。

2、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3、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和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4、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

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和城市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城市金字塔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指随而变化的一般规律。

8、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城市。

9、和并被人们誉为20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

10、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和三个层次。

1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的一种特殊形态。

12、我国各地农村在发展乡镇企业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创造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以企业所有制的支配形式划分,有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有以个体所有制为主的,还有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的。

13、城市规模主要有和两种表达方法。

14、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

15、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西大2017版】《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大2017版】《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9.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参考答案:9.答:(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2:[论述题]8.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8.答:(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3:[论述题]7.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7.答: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

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

4:[论述题]6.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5:[论述题]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参考答案:5答: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

信息技术正在转换生产、消费、管理等方式。

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

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

(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

(2)世界城市体系。

信息网络正成为影响城市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

国家层次的信息网络正在彼此沟通,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西方,常常集中有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但稍加修缮就可以达到目前的居住标准,这类建筑集中的地区称为( D )A. 贫民窟B. 贫民区C. 棚户区D. 灰区2.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称为(A )A. 邻里B. 社区C. 社会区D. 社会空间3、(B )是由伯吉斯于1923 年创立的。

A. 多核心模式B. 同心圆模式C. 扇形模式D. 单核心模式4、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 C )阶段。

A. 逆城市化B. 再城市化C. 中心城市化D. 郊区城市化5、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 A )A. 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B. 人口数量多C. 第三产业比重大D.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6、(A )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A. 工业化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 第三产业的发展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7、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 B )A. 工业化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 第三产业的发展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8、我国市带县市域范围属于下列哪种概念( A )A. 行政地域概念B. 功能地域概念C. 城市连绵区D. 大都市区9、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这种地理位置属于( C )A. 中心位置B. 重心位置C. 大位置D. 中位置10、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类型称之为( B )A. 景观型城市化B. 假城市化C. 逆城市化D. 郊区城市化11、在国外,贫民窟一般位于(B )A. 城市交通不方便区B. 大城市中心区附近C. 城市边缘区D.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12、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C )A. 一般描述方法B. 统计描述方法C. 统计分析方法D.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13、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D )。

A. 大都市区B. 城市影响圈C. 城市功能区D. 城市建成区14、扇形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学说是(C )提出来的。

A. 厄尔曼B. 伯吉斯C. 霍伊特D. 哈里斯15、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D )A. 首位城市B. 首位分布C. 首位比D. 首位度16、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C )A. 多层次商业中心B. 带状商业网点C. 市场化商业区D. 专门化商业区17、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C )A. 自然特征B. 经济特征C. 社会特征D. 法律特征18、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D )A. 离散阶段B. 极化阶段C. 扩散阶段D. 聚合阶段19、中心地理论中的K=4 体系依据的是(A )A. 交通原则B. 行政原则C. 市场原则D. 最优原则20、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D )A. 理论基础B. 资料矩阵C. 方法论D. 多变量分析法21、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 C )A. 加数效应B. 减数效应C. 乘数效应D. 除数效应22.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 B )A. 普查法B. 残差法C. 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23、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B )A. 区域差异变大B.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C. 经济发展不平衡D.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24、霍尔的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C )A. 绝对集中B. 相对集中C. 相对分散D. 绝对分散25、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C )A. 戈特曼B. 廖什C. 克里斯泰勒D. 乌尔曼26、下列不属于城市地理要素的是( C )。

A. 位置B. 范围C. 边界D. 时间27、网络城市作为一种多中心城市形态,下列关于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 网络城市建立在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和通讯设施的基础上B. 网络城市的多节点共同形成一个独有的弹性交流环境C. 网络城市各功能空间的关系连接趋于水平而不是垂直D. 网络城市拥有一个主导性的单核心和可定义的边界28、下列关于核心—边缘模式叙述正确的是(D )。

A. 核心对边缘产生正效果时,以向前联系为主,是极化作用的结果B. 核心对边缘产生正效果时,以向后联系为主,是极化作用的结果C. 核心对边缘产生正效果时,以向前联系为主,是扩散作用的结果D. 核心对边缘产生正效果时,以向后联系为主,是扩散作用的结果29、下列关于增长极理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带动B. 增长极就是一个区域中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点,决定因素看它有无发动型工业C. 增长极理论属于一种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D. 点轴发展战略是从增长极发展战略中延伸出来的30、按照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当城市体系符合交通原则时,从上到下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数量应该符合( C )。

A. 1 , 4, 16, 64,…B. 1 , 6, 42, 294,…C. 1 , 3, 12, 48, ...D. 1 , 2, 4, 8, •-31、以下各项不是区域经济特点的是( D )。

A. 空间差异性B. 相对独立性C. 系统整体性D. 层次开放性32、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区不包括以下各项中的( B )。

A. 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B. 关中一线两带城市群C. 珠江三角洲地区D. 京津冀地区33、城市边缘区不具有( D )A. 对城市依附性B. 动态性C. 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D. 总体上的均质性34、根据墨菲和万斯提出的中心商务区界定指标是( B )。

A. CBHI>1 CB II >1B. CBHI>1 CB n >50%C. BHI>1 CB n <1D. CBHI35、城市的内部结构有“经典三模式”之说,正确的“经典三模式”是(B )。

A. 霍伊特的同心圆模式、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B.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C. 麦吉的扇形模式、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D. 霍伊特的同心圆模式、伯吉斯的扇形模式、曼纳的多核心模式36、城市地域结构是指(D )。

A. 城市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B. 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C. 城市各功能区的联系D. 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37、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在统计上和机制上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这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B )。

A.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值呈S 型曲线关系B.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值呈线性相关关系C.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线性相关关系D.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波浪形关系发展38、以下现象属于外延性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类型的问题是( A )A. 建成区“摊大饼”和卫星城建设B. 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C.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D. 大城市化和小城镇化39、关于城市化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城市化的概念在1867 年由西班牙工程师赛达在《城市化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B. 从城市化的转化主体看,城市化可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nC. 城市化是一个由乡村向城市转化的复杂过程,其复杂性在于转化的主体和转化的过程D.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40、下面关于城市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城市地理位置影响不到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B. 城市地理位置指一个城市在地球上广阔区域中所处的地理纬度位置C.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D. 城市地理位置仅指城市距交通干线的距离41、(B )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A. 海运B. 河运C. 铁路运输D.汽车运输42、城市地理位置类型划分中大、中、小位置,是从( C )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A.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B.城市的大小C. 不同空间尺度D. 中心城市所在区域的大小43、下列关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 )。

A.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表现为非完全对应的理论和应用的关系B.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C. 城市规划包含城市地理学D.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联系表现为对应的理论和应用的关系44、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不包括( B )。

A. 极点法B. 城市填图方法C. 相互作用法D. 地域等级体系法45、从对社会阶层、城市化、隔离三个指标入手研究城市内部低于结构的方法是( C )。

A. 景观分析法B. 城市填图方法C. 社会地区研究法D. 因子动态分析方法46、下列关于点轴发展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A )。

A. 点轴发展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和深化B. 点轴发展理论中“点”不同于增长极理论中“增长极”C. 点轴发展理论是均衡增长论和非均衡增长论的结合D. 点轴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是两种理论体系47、在新开发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是( B )。

A. 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B. 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C. 按行政或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D. 按人口分布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48、K=7 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属于按( D )组织的城市体系。

A. 市场原则B. 交通原则C. 综合原则D. 行政原则49、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 )。

A.中心度B.服务半径C.人口数D.服务等级50、P i,P2,P3, 是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通常所说的四城市指数”是(B )城市人口的比值。

A. P1/(P1+P2+P3+P4)B. P1/(P2+P3+P4)C. 2P1/(P1+P2+P3+P4)D. 2P1/(P2+P3+P4)51、P1,P2,P3,…P n是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通常所说的首位度”是(D )城市人口的比值。

A. P 1 /(P1-P2)B. P2/P1C. P1/(P1+P2)D. P1/P252、杰斐逊(M.Jefferson )所提出的“首位城市”指的是(C )的概念。

A. 一国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的城市B. 一国的城市中心C. 城市体系中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城市D. 一国的首都53、城市边缘区中的“农村土地利用特征明显,但城市影响已经渗入”的圈层是(B )。

A. 内边缘带B. 外边缘带C. 城市阴影区D. 外围农业区54、城市地域结构是指(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