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阅读答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认识自己》教材习题答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认识自己》教材习题答案第三课认识自己第一课时认识自己(P25・运用你的经验)1.(1)在每个镜头里,你展现的形象是怎样的?请尝试用几个词语进行描述。
(2)你对自己展现出来的形象满意吗?(3)听听同学的意见,他们对你的看法怎样?【参考答案】(1)镜头一:实验课上,我根据老师的操作提醒在认真地做实验。
镜头二:我和小伙伴在操场上踢足球,配合得非常默契。
镜头三:晚上我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我在镜头里展现的形象:镜头一,认真、仔细;镜头二,活力四射、阳光开朗;镜头三,刻苦、努力。
(2)满意。
(3)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P27・探究与分享)2.你如何看待小刚对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认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小刚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他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他因为没有当上队长,拒绝参加比赛时缺乏集体意识的表现,他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没有做到正确认识自己。
(2)影响:使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利于促进自我发展,影响与他人的交往,不利于与他人积极互动。
(P28・探究与分享)3.你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请你完成下面的句子,越多越好。
你是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的?你是怎么得出这些认识的?【参考答案】(1)答案具有开放性。
如,我觉得自己长得又高又帅;我体育好,所以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我协调能力好,所以很喜欢跳舞;我学习很认真,很努力;我的朋友都说我很热心;等等。
(2)我从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
(3)我是通过自我观察和他人评价得出这些认识的。
(P29・探究与分享)4.(1)画画像。
拿一张白纸,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描绘自己,然后折起来,收集在一起。
(2)猜猜看。
每人从中抽一张折叠的画像,猜测这是谁的画像并说明理由。
第一眼看到这张画像,你想对画像中的人说些什么?最后公布答案。
(3)谈感受。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而总是看见把人的内心当作平静的湖水,认为真正的本心是“虚静”“无事”“空”。
中国人更多地用镜子来比喻人心而不是外界对象,镜子的作用不是用来认识自我,而是用来反映世界、“玄览”万物、呈现宇宙本体的,即是说。
镜子(人心)本身是看不见的,在镜子里看见的都是外界事物: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
进入现代,我们热烈地讨论“自由”“人性”和“独立人格”,但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时代思潮如果不涉及“人之镜”的根本颜倒,终将只是过眼烟云。
所谓根本的频倒是指:不再仅仅把人心看作被动而平静地反映外界的“明镜”,而是要能动地从外部世界中去获得自我的“确证”。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以理性贯通人性和对象世界,认为人只要运用他的“理性之光”反观自身,对自己的固有本性加以“回忆”(洞中囚徒回转头,发现了真实事物),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
从这里产生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反思”学说。
“反思”(reflexion),也就是反映、反射,它与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那种反省不同,不是直接检查自己干净的心地上沾染了哪些灰尘,而是从对象上回过头来思索自己的本性。
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人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
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
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
这样形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再只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而是要从旁边来看看这个“自己”或“我”的真实内涵,从而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这个“我”的丰富的可能性,这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立体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阳光测评语文试卷(含答案)

吴江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阳光测评初一语文注意事项: 2023.121. 本试卷共9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认真填涂考试号。
3. 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 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20分)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6分)轻轻打开语文课本,我们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
春天里花团锦cù①,美不胜收;夏季的雨热烈粗犷②,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秋天各种色彩都极富韵味,山上一片片的飞红,宛如落日余晖;冬天则把终年伫蓄的绿色全部奉献给可爱的水藻。
我们也接受了祟高的精神洗礼。
白求恩对人民极端热chén③的态度、海伦·凯勒顽强的意志令人折服;《动物笑谈》中看似怪dàn④不经,实则对动物们充满爱的举动令人感动;《狼》中智慧之人与狡黠之狼的交锋令人深思。
语文好比甘泉,灌溉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得到滋润。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分)2.请在横线上默写恰当的古诗文、作者或篇名,使句子通顺完整。
(8分)古诗文名句含情蕴理。
曹操在《观沧海》中借秋风中海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的阔大胸襟,“秋风萧瑟,(1)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秋天特有的晚景来渲染悲凉的气氛,“(2)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3)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借故园之菊表达诗人惜花思乡、感时伤乱之情,“遥怜故园菊,(5)_________”;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吟诵的“(6),”,使我们悟得新生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文学当助人识己阅读答案

文学当助人识己阅读答案文学当助人识己①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
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
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
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
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①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
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
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
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
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
难怪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都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
①自审意识需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
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若将这两种现象加以概括,就是“善恶并存”,这是人性本质。
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伺机使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
这个故事既是人类进步历史的隐喻,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进取精神与消极精神相伴而行。
德国马克思主义伟大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也在其剧作《四川好人》中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亦好亦坏的女主人公形象。
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有能耐的作家自有办法。
例如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的是“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突然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
不管主人公怎样东奔西突,只见包围圈日益收紧,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回这一罪过。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作者:布瑞斯·巴勃来源:《英才》2009年第01期成功往往出现在残酷的斗争之后,巨大的成功总是经过激烈的挑战。
17岁那年,我高中毕业,随即加入西点军校美国军事学院。
这段经历,对我的智力和体力是一个双重考验。
其实,西点军校根本上还是一种大学教育,主要进行的不是军事领域的训练。
但是,西点军校的学业负担比一般大学大得多,并在原本就很难的课程表上加入了不少军事上的课程和训练。
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压得我透不过气来,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当时,我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不想继续在那儿待下去。
我盼望着学校将我开除,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离开那儿。
幸运的是,我最终没有离开。
我到底行不行?也许,我的内心有些害怕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不能总是被这个问题困扰。
为了测试我在体力和智力上是否足够强壮,我加入了游骑兵学院,主动去面对挑战。
可能很多人从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突破能力,而美国游骑兵学院的考验往往能达到人类忍耐力的极限。
在游骑兵学院,军人的生活将我塑造成一个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都很清楚的人。
它也让我知道,将自己的弱点说出来,加上不断地努力,就能将它们转化为强项。
在那里,我无数次地处在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中。
成功往往出现在残酷的斗争之后,巨大的成功总是经过激烈的挑战。
这些挑战使那些意志薄弱的人退出。
但这些挑战却逐渐培养了我在任何情况下都永不言败的习惯。
同时,少犯错误,这也是一种习惯。
这段学习还给了我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机会。
这样,当我尝试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即使犯了错,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
离开游骑兵学院不久,我就开始着手将自己在游骑兵学院的经历写成书。
其实,我很早就有写作的习惯,但在服兵役的十年间,我彻底停止了写作。
1998年,我的第一个女儿在出生的过程中夭折了。
我非常难过,这件事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什么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下决心写一本关于游骑兵学院和领导力的书。
在书中我写道,游骑兵学院训练三方面的领导原则:一、了解自我并寻求提高;二、寻找责任心并付之行动;三、树立榜样。
《认识自我》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认识自我》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认识自我”纪伯伦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
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
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已。
”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
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
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3.1《认识自己》导学案+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课 发现自己3.1 认识自己一、学习目标1.1.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2.初步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能正确认识自我。
初步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能正确认识自我。
初步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能正确认识自我。
3.3.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
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
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
二、自主预习1.1.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
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
2.2.认识自己包含的内容(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包含的内容(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包含的内容(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认识自己)(1)生理: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如自己的身材、相貌、体能、性别等)生理: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如自己的身材、相貌、体能、性别等(2)心理: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心理: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3)社会: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角色等)社会: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角色等3.3.认识自己的途径认识自己的途径认识自己的途径(1)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整理精校版)

认识你自己学法指导0205 08:54::据说,雅典神庙前的石柱上,刻着古希腊哲人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充满历史沧桑的神庙前,面对看似简单的发问,多数人却很难轻松地给出答案。
我们习惯于千方百计去认识别人、认识社会,往往忽略自我,反躬自省:我们认识自己吗?丑小鸭的故事,不去飞的天鹅,是它没有认识自己。
人更有一个认识自己的问题,这是实现真正自己的前题。
人类一直没有完成自我认识,这是因为思维被其思维基础所遮蔽与限制,现在我们来打开这个自古以来的基础,给出“人”的完整正确的定义。
谁都别不在意,这是自我重生的大事,获得重生,你将有一个全新的天地,你将伟岸地站立,人类将由此来到他的成熟期,世界从此会按照人本性的全面需求,真正符合人意地按排设计。
先把任何肤浅、浮躁除去,认真地了解所说的思维基础是怎么回事。
当人类意识到他是人,有了自我意识,对象意识,就区分开了人与对象的二方,这二方是人思维发生的前题,最深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二方相对的:生与死、有形与无形、心与物、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山与水、天与地……在二方基础上的具体性认识不受基础本身的限制,具体事物就是方方相对的,而总体也就是整体性认识就被二方所遮蔽,认识不明包含二方的整体。
人的身体与意识二方是一个整体,人与对象世界是个整体,对整体本身是什么不明,也就对完整的人本身是什么不知。
二方基础是限制整体性认识的“方框”,人一直被囚在“方框”里,这是个无形的古老铁屋,人类的精神意识自古至今处在“方曰幽”的幽暗里,这“方框”也等同于子宫,子宫里是胎性的精神意识。
“方框”打开,精神从宫脱胎出来,人就获得重生,人的世界就根本上更新。
方基础的“方框”,使人类自古就各方为争利打仗,战争的战字就是操戈在方框上,人对人的残害,人与人的挤撞,有史以来人类总是在整体上自损自伤。
方基础上的人类,在取利上要去战胜自然一方,在争利上要去战胜同类的对方,无数的悲剧苦难演过,如今就连人类的生存都已受到毁灭的危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你自己》阅读答案
《认识你自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
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
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
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
从这样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
如果反是,“不知
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
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
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
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是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
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miyao的事实。
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
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6.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己”。
【解析】A项将“知人”“自知”并提,且“神志清明”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结果而非含义;B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D项曲解文意。
【答案】C
7.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自知者明。
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世间“知不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已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解析】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
【答案】D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已,了解自己,这是高明。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誊”,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已。
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解析】本文的主旨是谈“自知”而非“知人”,“通透的明澈”需要在“知人”的同时拥有“自知”。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