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现代机械系统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机械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机械测试技术实验报告机械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引言:机械测试技术是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来评估材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某种材料的机械测试,探究其力学性能,并提供有关测试方法和结果的详细报告。
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作为测试样本。
首先,制备了一组标准试样,以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然后,使用万能试验机进行拉伸和压缩测试。
拉伸测试用于测定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裂强度等指标;压缩测试则用于评估材料的抗压性能。
结果与讨论:通过拉伸测试,我们得到了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从曲线上可以看出,材料在开始阶段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随后逐渐进入非线性区域,最终出现断裂。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出了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材料的可靠性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压缩测试结果显示,材料在受到压缩力时表现出了较高的抗压能力。
我们测量了材料的压缩强度,并与拉伸强度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材料在抗拉和抗压方面具有相似的性能,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各种应力状态下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硬度测试,以评估材料的耐磨性和抗划伤能力。
通过对试样进行压痕测试,我们得到了材料的硬度值。
这个数值对于评估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某种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分析。
根据拉伸、压缩和硬度测试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该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和抗压强度,适用于承受较大载荷的工程应用。
2. 材料在受力时呈现出较好的线性行为,但在超过一定应变后会出现断裂。
3. 该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值,表明其具备良好的耐磨性和抗划伤能力。
通过本实验的测试和分析,我们对该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将根据这些数据和结论,更好地应用和利用这种材料,以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机械设备测试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为了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设备测试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机械设备测试技术,我选择了在XX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XX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机械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
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能源、交通等行业。
此次实习,我有幸担任机械设备测试工程师的助理,参与了多个项目的测试工作。
三、实习目的1. 了解机械设备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机械设备测试设备的操作技能;3.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为今后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四、实习内容1. 机械设备测试基础知识在实习初期,我学习了机械设备测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了机械设备测试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设备性能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学习了各种测试仪器和设备的工作原理,为后续的实际操作打下了基础。
2. 机械设备测试设备的操作实习期间,我熟练掌握了多种测试设备的操作方法。
包括:振动测试仪、噪声测试仪、温度测试仪、压力测试仪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测试需求选择合适的测试仪器,并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3. 机械设备测试项目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机械设备测试项目,包括:(1)振动测试:对某型号振动筛进行振动测试,分析振动筛的振动特性,为改进振动筛结构提供依据。
(2)噪声测试:对某型号风机进行噪声测试,评估风机噪声水平,为降低噪声提供技术支持。
(3)温度测试:对某型号发动机进行温度测试,分析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分布,为优化发动机冷却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4. 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在测试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
根据测试结果,撰写了相应的测试报告,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燕山大学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报告

燕山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报告年级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实习时间:2018/7/09-2018/7/13,2018/8/13-2018/8/24实习单位:长城汽车目录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2)1.1实习目的 (2)1.2生产实习的内容及要求 (2)二、实习单位概况 (3)2.1秦皇岛戴卡兴龙轮毂有限公司 (3)2.2秦皇岛渤潮建材机械有限公司 (4)2.3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4)三、实习所见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6)3.1曲轴的加工工艺 (6)3.2凸轮轴的加工工艺 (9)四、实习总结 (11)一、实习目的与要求1.1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围绕机制专业三门主要课程的内容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从原理出发一直到装配,要看零件是如何加工的,有什么要求,用什么切削原理实现,选用什么道具,什么样的切削参数,用什么加工方法、定位方法、夹紧方法,用什么样的机床?把专业的三门课综合在一起。
为了培养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制造能力,通过对生产实际的认知,增加实践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
了解各种机械设备基本工作原理,热加工工艺;(参观,实习)深入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知识;机床、刀具、量具、夹具、种类型号、应用条件、性能特点;(实习)深入了解各种零件的制造工艺,组件,部件,整机及总成的装配工艺,生产线的基本组成,物料传递系统基本原理、结构(实习)1.2 生产实习的内容及要求1、各种机械设备及工艺热加工:压力机及锻造工艺,模具知识;铸造设备及工艺知识;焊接装备及工艺知识;物料传送:传送链,传送带,滚道,机械手,物料车,及自导向小车等。
2、深入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知识机床:机床种类、型号、工艺特征、性能特点;刀具:刀具种类、材料、配套机床、性能特点;量具:量具种类、测量精度、应用条件;夹具:通用、专用夹具、原理结构、对应工艺及其要求。
3、各种零件的制造工艺,装配工艺,生产线的基本组成、原理、结构。
燕山大学机电一体化实验报告

实验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时间响应分析五、分析整理实验数据2.1仿真结果曲线2.2计算1)求增益裕量和相角裕量增益裕量以分贝表示时:由公式K g(dB)=20l g K g=-L(w g)=-20l g|G(j w g)H(j w g)|(dB),及第一幅曲线图中w g=√2rad/s。
可得:G(j w g)=-0.25 H(j w g)=1代入得增益裕量K g(dB)=12dB由γ=180o+φ(w c),由第一幅曲线图可得φ(w c)=-138.5o所以相角裕量γ=180o-138.5o=41.5o2)求系统的带宽和谐振峰值由第二幅曲线图可得,当对数幅值L(w)下降到-3dB时,所对应的角频率即为截止频率,读图得w b=1.07rad/s,所以系统的带宽为0≤w BW≤w b=1.07rad/s。
由控制工程基础知:Bode图中谐振频率w r处对应的值为20l gMr,由第二幅曲线图读图得20l gMr=3.09dB解得Mr=1.4273)求系统的最大超调、稳态误差、过渡时间由MA TLAB运算结果可知:最大超调Mp=0.2783稳态误差e=-0.0037过渡时间ts=9.9251s实验二单位负反馈系统的PID调节器设计及参数整定五、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1.系统Simulink模型图2.Ti=0,Kd=0,令Kp分别等于0,0.1,1,10,50得到的一组响应曲线3.Kp=0,Kd=0,令Ti分别等于0,0.01,0.1得到的一组响应曲线4.Ti=0.01,Kp=50,令Kd分别等于0.01,0.1,0.15,0.18得到的一组响应曲线5.令Kp=50,Ti=0.01,Kd=0.18得到系统最终响应曲线实验三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四、系统方案设计1、电机的选择在电动机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步进电机,也可以选择直流电机。
①步进电机的显著特点是:a有快速启停能力,如果负荷不超过步进电机所能提供的动态转矩值,就能够立即使步进电机启动或反转。
机械性能检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和目的作为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机械性能检测实习。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机械性能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了解各种机械性能指标的测试过程,以及熟悉相关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二、实习内容和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和冲击等性能试验。
我参与了试验的准备、进行和结果处理等各个环节。
1. 拉伸试验:拉伸试验是测定材料在拉伸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试验前,我们需要准备试样,按照规定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加工。
然后,将试样装入拉伸机中,通过拉伸机对试样施加拉伸力,同时记录试样的变形和应力-应变曲线。
最后,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参数。
2. 压缩试验:压缩试验是测定材料在压缩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试验前,我们需要准备圆柱形试样,并将试样装入压缩试验机中。
通过压缩试验机对试样施加压缩力,同时记录试样的变形和应力-应变曲线。
最后,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参数。
3. 弯曲试验:弯曲试验是测定材料在弯曲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试验前,我们需要准备梁形试样,并将试样装入弯曲试验机中。
通过弯曲试验机对试样施加弯曲力,同时记录试样的变形和弯曲应力。
最后,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参数。
4. 冲击试验:冲击试验是测定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韧性和脆性。
试验前,我们需要准备冲击试样,并将试样装入冲击试验机中。
通过冲击试验机对试样施加冲击载荷,同时记录试样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最后,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冲击吸收功和冲击韧性等参数。
三、实习收获和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机械性能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了各种试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使用和维护相关仪器设备。
此外,实习过程中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机械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机械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机械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机械测试技术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
通过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和硬度测试,我们对不同材料的强度、延展性和硬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机械测试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引言:材料的力学性能是评价其适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而机械测试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段,用于评估材料的强度、延展性和硬度等性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机械测试技术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全面的测试和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几种常见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塑料和复合材料,分别进行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和硬度测试。
拉伸试验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通过施加拉力来测试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压缩试验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通过施加压力来测试材料的强度和压缩性能;硬度测试采用洛氏硬度计和布氏硬度计,通过压入式和弹簧式的方法来测试材料的硬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包括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压缩强度和硬度等。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差异,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而塑料和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耐冲击性。
结论:机械测试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本实验的测试和分析,我们对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工程实践和材料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希望通过本实验的研究,能够促进机械测试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实验报告总结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实验报告总结1. 引言机械测试是通过对材料、零部件或整个机械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来研究材料或机械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一门学科。
本文对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实验,并总结了相关结果和经验。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机械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常见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机械系统的功能测试,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理论。
3. 实验装置与方法3.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拉伸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硬度计、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这些装置能够模拟不同形式的力学加载和变形条件,用于测试材料和机械系统的力学性能。
3.2 实验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实验方法来完成对机械测试的研究: - 拉伸试验:将材料置于拉伸试验机上,施加力来拉伸材料,记录其应力-应变曲线。
- 扭转试验:将材料或零部件置于扭转试验机上,通过施加扭转力来测试它们的扭转刚度和扭转角度等参数。
- 硬度测试:使用硬度计对材料的硬度进行测量,了解材料的硬度特性。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拉伸试验结果我们对不同材料进行了拉伸试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特征,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 材料A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其应变增加速度较慢,能够承受较大的应变。
- 材料B具有良好的强度,其应力增长速度较快,能够承受较大的应力。
- 材料C表现出了脆性特征,应变增长较快,但应力增长有限。
4.2 扭转试验结果我们对不同材料和零部件进行了扭转试验,观察了其扭转刚度和扭转角度等参数。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 零部件X具有较高的扭转刚度,适合用于承受扭转力的应用场景。
- 材料Y的扭转角度较大,具有良好的扭转柔性,适合用于需要扭转变形的应用。
4.3 硬度测试结果我们通过硬度测试对不同材料进行了表面硬度的测量,以了解其硬度特性。
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 材料D具有较高的硬度值,适合用于需要抗磨损和耐磨性的应用。
机械检测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机械检测技术成为了机械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机械检测技术,提高动手能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机械检测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机械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机械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三、实习内容1. 机械检测基本原理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机械检测的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误差的来源、分类和减小方法,以及机械检测的基本方法,如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比较测量法等。
2. 常用机械检测仪器实习期间,我们接触了多种机械检测仪器,如千分尺、百分表、水平仪、万能测角仪、测力计、硬度计等。
我们学习了这些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
3. 机械检测实验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多个机械检测实验,包括:(1)用千分尺、百分表测量轴类零件的尺寸和形状误差;(2)用水平仪测量平面度、垂直度;(3)用万能测角仪测量角度;(4)用测力计测量扭矩;(5)用硬度计测量硬度。
4. 机械检测报告撰写实习期间,我们根据实验结果,撰写了机械检测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结论等。
四、实习心得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机械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机械检测技术。
2. 培养动手能力实习期间,我们亲手操作了多种机械检测仪器,通过实践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实验数据,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合作精神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多个实验项目,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机械系统测试技术》课程报告课程方向机械设计学号姓名课程负责人实验指导教师2015年6 月12 日实验二 用“李萨如图形法”测量简谐振动的频率一、 实验目的1.1 了解李萨如图形的物理意义规律和特点。
1.2 学会用“李萨如图形法”测量简谐振动的频率。
二、实验装置图2-1 实验装置框图三、实验原理李萨如图是把两个传感器测得的信号,一个作为X 轴一个作为Y 轴进行合成得到的图形。
互相垂直,不同频率的振动的合成,显示出复杂的图形,一般情况下,图形是不稳定的,当两个振动的频率成整数比时,它们就合成了较稳定的图形。
为简单起见,以两个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进行讨论。
设两个振动波形方程为:)cos )cos(222111φωφω+=+=t A y t A x (其合成波形的方程式为:)(sin )cos(12212221222212ϕϕϕϕ-=--+⋅A A xy A y A x112f πω=, 222f πω=3.1 当ω1 =ω2 ,12ϕϕ=,012=-ϕϕ12A A xy =合成波形的轨迹是一条直线,直线通过坐标原点,斜率为两个振幅之比即A 2/A 1。
3.2 当ω1 =ω2 ,A 2 = A 1 ,φϕϕ=-12时φφ22122sin cos 2A y xy x =+-当 φ= 0时 ()02=-y x 直线φ= 45°时2/22122A y xy x =+- 椭圆φ= 90°时 2122A y x =+ 圆 φ= 135°时 2/22122A y xy x =++ 椭圆 φ= 180°时 ()02=+y x 直线以上合成波形见下图2-2。
3.3 当ω1 ≠ω2 、A 2 = A 1 、φ 2 –φ 1 =φ时例如:ω1 =2ω2和ω1=3ω3,φ=0° ,45°(315°),90°(270°),135°(225°),180°时李萨如图形,如图2-2所示。
图2-2 李萨如图形当ω1 与ω2 差任意倍、A 1 ≠A 2时,合成波形更为复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周期信号频率 165==y z f f Hz图形周期信号频率 5.822/==y z f f Hz图形周期信号频率3302==y z f f Hz图形五、观察并分析周期信号频率为y f 、2/y f 、y f 2 时屏幕上的图形,看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两个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合成时,振动频率不同,图形也不同。
当频率1:1时为椭圆形;2:1时为8字形;1:2时也为椭圆,但都得到了稳定的图样,与理论分析相符。
实验三 简谐振动幅值测量一、实验目的1.1 了解振动信号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1.2 学会用各种传感器测量简谐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
二、实验装置框图图3-1 实验装置框图三、实验原理在振动测量中,有时往往不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时间历程曲线,而只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幅值。
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设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分别为x 、v 、a ,其幅值分别为X 、V 、A :()ψω-=t B x sin()ψωω-==t B v dtdxcos()ψωω--==t B a dtxd sin 222式中:B ——位移振幅 ω——振动角频率 ψ——初相位 X=BfB B V πω2== 式(4-1) ()B f B A 222πω==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式(4-1)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也可利用动态分析仪中的微分、积分功能来测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实验数据。
表 3-14.2 根据位移X,按公式(4-1)计算速度V、加速度A。
4.3 根据速度V,按公式(4-1)计算位移X、加速度A。
4.4 根据加速度A,按公式(4-1)计算位移X、速度V。
4.5 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有无差别?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答:有差别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1、传感器测量系统本身存在测量精度有一定的误差。
2、与瞬时采集点设置的个数有关。
3、由于外界环境的干扰造成的误差。
实验四简谐波幅域统计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1 学习幅域各统计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1.2 学会对振动波形幅域的测试和分析。
二、实验装置框图图4-1 实验装置框图三、实验原理每一个振动量对时间坐标作出的波形,可以得到峰值、峰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等量值,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振动量的描述常用峰值表示,但在研究比较复杂的波形时,只用峰值描述振动的过程是不够的,因为峰值只能描述振动大小的瞬间值,不包含产生振动的时间过程。
在考虑时间过程时进一步描述,是平均绝对值和有效(均方根)值。
这些参量都与幅值密切相关。
峰值定义为:n X X =峰即从波形的基线位置到波峰的距离,也可称为振幅。
峰峰值是正峰到负峰间的距离。
平均绝对值的定义为:dt t x X TT⎰=1)(平均有效值定义为:⎰=TTdt t x X 021)(有效平均绝对值的使用价值较小,而有效值因与振动的能量有直接关系,所以使用价值较大,特别是对随机振动的研究,使用价值更大。
各量之间的关系为:峰平均有效x x X 2122==π峰平均有效x x F X cF f 1==这些关系式更通用的形式为:平均有效x x f F =F f 称为波形因数,有效峰x x c F =F c 称为波峰因数,F f 和F c 给出了所研究振动波形的指标,对正弦振动, F f =1.11≈1分贝, F c =1.414≈3分贝。
关于波形峰值、有效值和平均绝对值之间关系的分析,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各种讯号波形都是适用的,但各种不同波形的F f和F c值是不一样的,有时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其中F f和F c值分别列于表4-1。
表 4-1四、实验结果和分析该实验主要是为了测定幅域统计参数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其实际的物理意义,对信号波形来说作为电信号来处理。
单位为(mV)实验五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量五、实验结果与分析5.1 将用位移、速度、加速度判别共振的结果图分别绘出来。
5.2 比较各种方法得到的各阶模态频率,见表5-1。
表 5-1实验六三自由度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及主振型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1 学会用共振法确定三自由度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
1.2 观察三自由度系统的各阶振型。
1.3 将实验所测得的各阶固有频率、振型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二、实验装置框图图10-1 实验装置框图三、实验原理把三个钢质量块A m 、B m 、C m (集中质量m m m m c B A ===)固定在钢丝绳上,钢丝绳张力T 用不同重量的重锤来调节。
在平面横振动的条件下,忽略钢丝绳的质量,将一无限自由度系统简化为三自由度系统。
由振动理知,三个集中质量的运动可用下面的方程来描述:022=+KX dtxd M (10-1)式中: 质量矩阵 ⎥⎥⎥⎦⎤⎢⎢⎢⎣⎡=m m m M 000000 刚度矩阵 ⎥⎥⎥⎦⎤⎢⎢⎢⎣⎡----=840484048L T K 位移矩阵 ⎥⎥⎥⎦⎤⎢⎢⎢⎣⎡=321x x x X 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为: 一阶固有频率 mL Tw 343.221= mLTf π2531.11=(10-2) 二阶固有频率 mLTw 822= mLTf π2828.22=(10-3) 三阶固有频率 mLTw 656.1323= mLTf π2695.33=(10-4) 式中:弦上集中质量 m=0.0045 千克 弦丝张力 T=( ) 牛顿 弦丝长度 L=0.625 米固有频率 f=( ) 赫兹 进一步可计算出各阶主振型A(i),(i=1,2,3):⎥⎥⎥⎦⎤⎢⎢⎢⎣⎡=121)1(A ⎥⎥⎥⎦⎤⎢⎢⎢⎣⎡-=101)2(A ⎥⎥⎥⎦⎤⎢⎢⎢⎣⎡-=121)3(A (10-5) 各阶主振型如图10-3所示:一阶主振型 二阶主振型 三阶主振型图10—3 三自由度系统的主振型对于三自由度系统,有三个固有频率,系统在任意初始条件下的响应是三个主振型的迭加。
当激振频率等于某一阶固有频率时,系统的振动突出为主振动,系统的振型由该阶主振型决定,其它阶的主振型可忽略不计。
主振型与固有频率一样只决定于系统本身的物理性质,而与初始条件无关。
测定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只要连续调整激振频率,使系统出现某阶振型且振幅达到最大,此时的激振频率即是该阶固有频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4.1 不同张力下各阶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表 10-1实验八 锤击法简支梁模态测试一、实验目的1.1 学习测力法模态分析原理;1.2 学习测力法(锤击法)模态测试及分析方法。
二、实验仪器安装示意图图12-1 实验装置框图三、实验原理3.1 模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模态分析方法是把复杂的实际结构简化成模态模型,来进行系统的参数识别(系统识别),从而大大地简化了系统的数学运算。
通过实验测得实际响应来寻求相应的模型或调整预想的模型参数,使其成为实际结构的最佳描述。
主要应用有:——用于振动测量和结构动力学分析。
可测得比较精确的固有频率、模态振型、模态阻尼、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可用模态实验结果去指导有限元理论模型的修正,使计算机模型更趋于完善和合理;——用来进行结构动力学修改、灵敏度分析和反问题的计算;——用来进行响应计算和载荷识别。
3.2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工程实际中的振动系统都是连续弹性体,其质量与刚度具有分析的性质,只有掌握无限多个点在每瞬间时的运动情况,才能全面描述系统的振动。
因此,理论上它们都属于无限多自由度的系统,需要用连续模型才能加以描述。
但实际上不可能这样做,通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归结为有限个自由度的模型来进行分析,即将系统抽象为由一些集中质量块和弹性元件组成的模型。
如果简化的系统模型中有n个集中质量,一般它便是一个n 自由度的系统,需要n 个独立坐标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是n个二阶互相耦合(联立)的常微分方程。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记录模态参数打印出各阶模态振型图·第一阶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实验九主动隔振实验一、实验目的1.1 学习隔振的基本知识。
1.2 学习隔振的基本原理。
1.3 了解主动隔振效果的测量。
二、实验装置框图图18-1 实验装置框图三、实验原理振动的干扰对人、建筑物以及仪表设备都会带来直接的危害,因此振动的隔离涉及到很多方面。
隔振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减少振源振动传至周围环境;二、减少环境振动对物体或设备的影响。
二者原理相似,性能也相似。
原理就是在设备和底座之间安装适当的隔振器,组成隔振系统,以减少或隔离振动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