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三、课程设计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 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 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2.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
三、课程设计
(2)教学大纲的构成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考填空题) 3.教科书的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 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 和讲义称为教材。(考填空题)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 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 具体化。
四、课程实施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 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 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第三,学生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心 理品质。 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的特性:独特性、 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四、课程实施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 教学活动基本范型称为教学模式。 5.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 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 何安排的问题。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属于 。 A 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实践型课程 4.以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属于 。(拓展型课程) 5.课程编制遵循“研制-开发-推广”模式的是 。 A 地方课程 B 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拓展课程 6.学校课程的目的是 。 A 确保国家规定的普通教育的目标 B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C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D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二、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六、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的涵义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开展的需要来确定。

教育学复习要点之教育目的

教育学复习要点之教育目的

教育学复习要点——教育目的★一、概念: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a.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b.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c.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4调控作用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名词解释ps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 学会分析教育目的的实现情况,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a. 教育目的的定义b. 教育目的的重要性2. 教育目的的分类a. 普遍教育目的b. 特殊教育目的c. 阶段教育目的3.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a. 社会需求b. 个人发展需求c. 教育目标4. 教育目的的实现情况分析a. 教育目的实现的指标b. 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c. 教育目的实现的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和制定依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育学》相关章节。

2. 课件: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制定依据等。

3. 案例材料: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育目的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和制定依据。

3. 案例分析:分析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评价教育目的实现的状况。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教育目的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2. 评估方法:a.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b.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教育目的实现情况的能力。

c.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区分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教育改革与教育目的:探讨教育改革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教育目的进行教育改革。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一个成功实现教育目的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专)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专)

(五)、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少儿磨刀为哪般? 据某报报道,1998年秋,年仅13岁的小N以620分的优秀成绩 考进了武汉市的一所重点大学。顿时,小N成了一个小名人。小 N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小就考上了名牌大学,而是他的成 才之路十分引人关注。1993年,由于家境贫寒,正读小学三年 级的小N,被他的父亲老N从学校带回家来,老N开始在家中单 独辅导小N。当时,老N发誓要通过这种现代私塾的教育方式把 小N送上大学。四年半之后,老N的誓言终于实现了,小N被一 所全国重点大学交通学院录取。 有记者采访了老N,让他谈谈现代私塾的独特教育方式。老N 告诉记者,他让小N主攻高考必考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 等、中等、高等,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 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 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 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 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 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 的。
材料(二)毒 杀 双 亲
据《南方周末》2001年8月30日第6版报道,2001年7月15日,在贵 州省安顺市东关中学就读的孪生姐妹小灵和小可为了摆脱学习的压力,亲 手毒杀了自己的双亲,更为遗憾的是她们还没有意识感到自己的严重罪过 和违法行为。小灵和小可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旁人 眼里,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父 母平时不让她们看电视,不允许随便上街,也不允许带同学和朋友到家里 玩,双休日还要每天补习6小时功课。可她俩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在班上处 于中等水平。为此,这对娈生姐妹也很痛苦,因为她们也很努力。姐妹俩 所在学校的老师也没有觉察她俩的心理变化。特别令她俩感到伤心的是, 父母平日很少与她们谈心,在重点高中没有考上时,母亲对她们进行了辱 骂,爸爸让她们下跪反省。她们感到没有自由,度日如年。在没有人开导 与安慰的前提下,盛怒之下,她们用毒鼠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无独有偶,这类案件在其他省市也屡有发生。

现代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现代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 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与一般意义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标具有了明 确的特指性,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它是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 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
“怎么还不跳呀!”“我都已经等了半天 了!”
有的人甚至说:
“我就知道他们不敢跳,要不早就下来了, 等什么呀!”
成年人的冷漠让人反感,年轻人的冷漠则让人不寒 而栗。两名逛街的女孩看到后,随口说出: “跳下来多好玩呀,我还没看见过呢!” 七八个学生模样的孩子看到后,竟大声地说出: “要不咱等一会儿,也许他们就跳了呢。” 类似的说法不时地传来,救援现场也显得非常别扭, 仿佛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人跳下来,而不是人成功获救。 直到 16:30左右,三个人已经在楼顶坐了6个多 小时,在救援人员的劝说下,他们终于走了下来。围观 的群众慢慢散了,但人们似乎还有些失望, “早知道不跳,咱就不等!” “到最后也没有跳,真没劲!” 刺耳的话再次响起,留下的只是一个个背影……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 2、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定向 3、对人的培养方向的规范 4、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 5、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规范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以确定价值取向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2、通过确立标准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3、通过确立目标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总体评价 2、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评价 3、对教育结果的评价 (四)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人的某种需要的表达,它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驱力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 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 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 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 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 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 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 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 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 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 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学校教 育的目 的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
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而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一个 总要求。两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且 教育目的影响和指导培养目标的设定。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
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 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 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 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 一依据。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 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 定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 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教育 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的各级各类人才。” 明确指出:“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 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 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决定》 中的这段话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 精神”。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Leabharlann 概念《教育大辞典》解释“教育目的”为:“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 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 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 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 积极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 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 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 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是:“义务教育 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 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 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 育目的。
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 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 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 展的个人”。 2.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 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 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 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学过程中某一阶段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而提 出的,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目标越具体, 就越易于操作和评价,教育目的也就越易于 实现。
第二节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社会政治经
济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反映生产力和科
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 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 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4. 指人的自由发展
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 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 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功能
(一)特点 一是预期性。二是宏观性。 三是指导性/强制性。四是时 代性。
(二)功能 规范、选择、激励、评价、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的价值观决定了教育目的,教育目
的决定教育活动。 即: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 它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 的归宿。
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 “个人本位论”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
代表人物有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 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 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 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 发展。 评价:属于唯心主义的理论范畴。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 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表述为“坚持 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 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同年五 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目的 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 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 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