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

合集下载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练100篇汇总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练100篇汇总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练100篇汇总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练100篇汇总
吴起守信
吴郡陈遗
问说《孟涂文集》
伤仲永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鳝救婢
文人相轻
三上
魏文候守信
三镜
未若柳絮因风起
人有从学者
王冕读书
饶州神童
王猛为京兆尹
犬救幼女
王积薪闻棋
请君入瓮
王恭从会稽还
勤训《恒斋文集》
王充博览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王勃故事
千里之马
推敲《诗话总龟》
祈梦决狱
题画二则
齐欲伐魏
唐太宗论弓矢
齐人有好猎者
太宗杀宫人
七步诗
太宗罢朝
沛公至咸阳
孙泰
农夫殴宦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南辕北辙
孙叔敖纳言
牧童捉小狼
孙膑赛马
牧竖
随何难汉高祖
明日歌
苏轼私识范仲淹
名二子说
苏东坡北归
勉谕儿辈
宋太祖怒责宋白
毛遂自荐
四面楚歌
猫犬
说虎盲人识日石崇与王争豪罗生还镯失亲得学
陆绩怀橘
林逋论学问
鲁人徙越
荔枝图序
刘蓉
李氏之鸠
刘庆问饮
李生论善学者
刘备纳贤
李陵答苏武书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李贺作诗
灵公好饰
老马识途
临江之麋
七录《明史张溥传》
子路见孔子
烛邹亡鸟
仲尼相鲁
治国安民
郑玄对应劭
郑板桥知潍县
正午牡丹
赵襄子饮酒
赵襄主学御
赵威后问齐使
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赵将括母
长安何如日远

2014中考21篇文言文

2014中考21篇文言文

2014中考文言文阅读[共21篇]一、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属赠序性质,古人在亲友临别之际,用作送行的文章。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致书以(而)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书:取得书。

这里是买到书的意思。

我幼年时就喜好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

天大寒,砚冰坚,砚冰坚:砚台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

(借来)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

天气最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弗之怠:不放松。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

抄录完了,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以(因为)是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加冠:指成年。

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读到众多的书籍。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名望也高。

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捧着经书请教。

(这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弟子、学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辞:言辞。

色:脸色。

援:提出。

质:询问。

们挤满了他的屋里。

他一直态度严肃。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俯身倾耳以(而)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叱咄:训斥,呵责。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复:还言,分辩。

一句话也不敢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获得了不少知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于]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

2014年语文中考大卷课外文言文答案260页--268页(转换后)

2014年语文中考大卷课外文言文答案260页--268页(转换后)

《语文中考总复习》课外文言文第9套------第25套答案及语段翻译:第9套:[注释]①李长吉:李贺。

唐朝著名诗人。

②通眉:两眉通连。

③得题:意为事前确定题目。

④小奚奴:小僮仆。

⑤距:同“巨”。

⑥太夫人:指李贺的母亲。

⑦足:补充。

语段翻译: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

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见到喜欢的东西,写好放到锦囊里。

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像他人一般牵强附会。

晚上回来整理补充,最后写成诗。

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

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书,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它囊中。

阅读题答案:1.书写、记;2.他每天带着随从,背着锦囊,见到喜欢的东西,就写下来放在锦囊里,从来没有先出题后作诗,像他人一般牵强附会,晚上回来整理补充,最后写成诗。

3、写作的态度要认真,不受他人牵强限制,自己创作。

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反复锤炼补充。

这样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第10套语段翻译: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

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

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

”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

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

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

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话接近哲理。

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吧,大概就像这样的吧!阅读题答案:1.仔细。

2、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仔细观察小书童后,作出了这样的应答。

2014北京市初三中考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2014北京市初三中考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2014北京市初三中考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与答案文言文汇总1、《陈涉世家》东城、朝阳、石景山2、《出师表》西城、海淀、朝阳、丰台、通县、平谷、密云、怀柔3、《曹刿论战》昌平、延庆4、《鱼我所欲也》顺义5、《祖逖》大兴6、《醉翁亭记》房山7、《读》门头沟、怀柔8、《邹忌讽齐王纳谏》燕山1、东城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第12—14题。

(共9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2014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2014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2014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九上文言文阅读【甲】先帝创业未半……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

”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帝诘⑧之。

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

②酒肆:酒馆。

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

④亟:急迫地。

⑤即:如果。

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

⑦第:只。

⑧诘:责问。

⑨谢:道歉。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醉翁之意不在酒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①第以实言之②闻之,欣然规往D.①帝诘之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11.解释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光:(2)尝微行就饮肆中尝:(3)使者及门及:12.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译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译文:13.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3分)答:7.《出师表》是_________率师伐魏,在出师钱写给后主________的。

(2 分)8.请分别写出“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的古今意思。

(2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11.选段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都中考2006-2014年B卷课外文言文阅读

成都中考2006-2014年B卷课外文言文阅读

2006年文言文阅读。

( 甲)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 , 性暴 , 不可驭 , 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 , 谏议入厩 , 不见是马 , 因诘仆: “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 , 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 , 曰: “汝为贵臣② ,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 贾人安能蓄之 ? 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 , 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 乙)范式字巨卿 , 少游学于太学 , 与汝南③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④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 “ 后二年当还 , 将过尊亲。

”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 , 元伯具以白母 , 请设馔(zhuàn)以候之。

母曰: “ 二年之别 , 千里结言 , 尔何信之诚也?” 对曰 : “ 巨卿信士 , 必不违约。

”母曰: “若然 ,当为尔酿酒。

”至其日 , 巨卿果到 , 升堂⑤拜饮 , 尽欢而别。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义是官名。

②贵臣:朝延中的重臣。

③汝南:古地名。

④告:指告假。

⑤升堂:登上大厅。

3. 根据上下文语境, 为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2 分 )(l) 而偿其直 A. 不弯 B. 故意 C. 通“ 值” D. 竟然(2)将过尊亲 A. 经过 B. 交往 C. 过于 D. 拜访答 :(1)(2)4. 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 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贾人矣。

译文:(2) 后期方至 , 元伯具以白母 , 请设馔以候之。

译文:5. 甲乙两段文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甲文侧重表现了;乙文侧重表现了。

(2 分 )6:甲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4 分 )答:答案:3.(2 分)(1)C(2)D4.(4 分)(1)(2 分) “那马为什么不见了呢?” 仆人告诉他说( 那马) 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

( 译出大意计 1 分, 落实“ 言”“ 售” 各计0.5 分)(2)(2 分) 后来约定的时间将到, 元伯把( 约定的事) 全部告诉母亲, 请求( 母亲) 安排酒食等候他。

2014年上海中考一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

2014年上海中考一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

2014年上海中考一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2014年上海中考一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山区(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1,塞于.路。

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日向○2 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3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4,立偿之。

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5,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2向:将近、将近的意思。

○3铃铎:代指车马。

○1瓦瓮: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

○○4缣:线织品,此处用作货币的代用品。

○5结络:捆扎瓦瓮的绳子。

1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1)文中,两处加点词“于”的意思是的;两处加点词“得”的意思是的。

(2分)A相同 B不同(2)根据文意,“属天寒”中“属”一词的解释,应选的一项是(2分)A同“嘱”,嘱托。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类,一类。

例——“忠之属也”(《曹刿论战》)C适逢,适才。

例——“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14.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载瓦瓮车“进退不得”的原因是、和。

(3分)15.从刘颇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个性特征中的两大亮点:、。

(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回答)(2分)(四)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12分)12.(4分,每小题各2分)(1)B A (2)C13.(3分)刘颜于是打开行囊拿出缣(货币代用品),马上偿还(抵补)给那个人(瓦瓮主人)14.(3分)道路峻滑车马太多车身太重15.(2分)当机立断(处事果断)慷慨大度(豪爽大方)崇明县(四)阅读下文,完成12 -15题(12分)宋太祖怕史官宋太祖尝弹雀○1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恕,诘其故。

对曰:“臣以尚○2急于○3口弹雀。

”上愈怒,以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2014年全国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汇编

2014年全国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汇编

201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汇编一、广东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3分)答:9.B你(A.任用/行为。

C.诸侯国,国家/国都。

D.听说/出名。

)10.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11.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1分)二、江苏南京报恩塔①[明]张岱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

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

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

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

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

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一、鹦鹉救火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日,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⑦,即为雨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注释:①集:栖息。

②辄:总是。

③相贵重:尊重它。

相:指代鹦鹉。

④濡羽:沾湿羽毛。

⑤侨居:寄居,寄住。

⑥善行:行为善良。

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

鹦鹉便离开了。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

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

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

”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

①鹦鹉自念()②然尝侨居是山()③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

②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

3、你认为天神被鹦鹉的什么所感动?4、读后此文你有何感想?请要说说。

二、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之下者②,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④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⑤。

其阴逾⑥去,而其身逾湿。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节选自《苻子》)【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孤树。

独立的一棵树。

③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

徙,迁移。

衽,席子。

④反:同“返”。

⑤濡(rú):沾湿。

⑥逾:“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3)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4)而其身逾.湿()2、解释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复徙舍学宫之旁3、简答题(3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程门立雪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

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节选自《杨时传》)【注释】(1)属(zhǔ)文:写文章。

属,连缀。

(2)潜心:用心专而深。

(3)绝学:宏伟独到的学术。

(4)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

(5)翕(xì)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

(6)寝门:内门。

唐白居易《哭诸故人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

”(7)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

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1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2)德望日重:(3)吾道南矣: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译:(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3)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12.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

请你用文中的具体文字说明杨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

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答:五、《楚人隐形》解读楚人贫居,读《淮南子》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②?”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

嘿④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汉·刘安《淮南子》【注释】①《淮南子》:又名“鸿烈”、“淮南鸿烈”,是一本寓言故事书。

②不:同“否”。

③绐:﹙dài﹚哄骗。

④嘿:同“默”。

⑤赍:(jī)携带。

1、写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2、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⑵对面取人物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答: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答: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答: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译文】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

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

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

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阅读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

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

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

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小时侯特别聪明,能写文章。

稍长大后,专心学习经史。

熙宁九年,考中进士。

当时河南的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讲宏伟独到的孔孟儒学。

在熙、元年间,黄河、洛水流域的学士都去拜师。

【译文】楚地有一人很贫穷,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看到“螳螂伺机捕蝉时找一片树叶遮挡住,能隐藏身形”的话,他就到树下仰起脸寻找螳螂捕蝉时能遮住身形的那片叶子,便采摘那片树叶。

那片树叶落下来,与树下早已落下的树叶混在一起,就不能分辨出那一片了。

于是他扫回好几斗树叶,拿着树叶遮住自己,一一问他的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开始时回答:“能看见”。

时间长了,他的妻子便厌烦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

他很高兴,便带着树叶到集市上去了,当面就拿人家的东西,官吏便捆绑起他去见官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致富。

若要抱着不劳而获的心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虽然一时得逞,但终究会“隐形”不住的。

一、参考答案:1、①思②曾经这③离开2、①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

②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3、天神被鹦鹉的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所感动。

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帮助的。

二、参考答案:(1)移动(2)离开(3)逃暑:避暑,乘凉(4)逾:同“愈”,更加。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三、参考答案:1、(1)离开(2)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参考答案:10.(1)师从,拜某人为师(2)一日日,一天天地(3)向南11.(1)(杨时)从小就异常聪颖,能写文章。

稍大一些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

(2)杨时当时调动官职,但没有前去赴任,而是到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颢,相处非常愉悦。

(3)那一天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偶然闭目养神,杨时便与游酢等人侍立在旁边,一直没有离开。

程颐醒来后,看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深了。

12.从以下三句中可以看出: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如“韦编三绝”。

参考答案:1、(1)凭借。

(2)来,连词。

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着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3、不能。

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5、“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6、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6、一叶障目。

六、楚子发母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

”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②黍粱③。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

异曰,有献一囊糗鞴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刘向《列女传》(节选)【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

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

③黍粱:好粮食。

④内:通“纳”,接纳、进门。

⑤注:倾倒。

⑥战自五也:作战时勇气增加五倍。

⑦糗(qiǔ)鞴(bèi):干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