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整理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看法答: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答: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深入发展的时代,必须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研究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发展的规律,包括科技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
因而自然辩证法显得特别有现实意义2,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
正确的哲学理论可以启迪科技工作者的思维,开拓科技工作者的思路,有助于科技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奥秘。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自然辩证法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吸取营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自然辩证法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因此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重要作用。
4.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答:5.哈伯:天使还是魔鬼?答:科学是把双刃剑自然观1.原子论传统、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答:毕达哥拉斯主义: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尊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追求数的和谐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最有利的启发性原则。
原子论传统:2.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答:1,从采集狩猎社会到原始农业社会。
在采集社会里,人仅仅是自生态系统中的而普通成员和食物链中的普通环节,人类的这种与自然的相互适应模式伴随着人类社会跨越了上百年的历程;在接下来的原始农业社会里,农业产生,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农业资源而非依靠天然食物,导致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在原始农业社会里,人类活动受控于自然,屈服于自然。
2,传统农业社会,传统农工业社会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在自然面前人类处于被动地位,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主要是消费结构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不断改进传统农业技术。
自然辩证法课程大纲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 支持和推动,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 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的需求和价值 观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 用领域。
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原则
观察实验原则
科学技术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观察实验 原则,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来获 取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对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产 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政治决策和政策环境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决定 了科技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速度。
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改变了教育方式和内容,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
03
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无限多样性和层次性,这些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和 转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04
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 识只是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反映。
自然界的演化
总结词:阐述自然界的历史演 变和演化规律
自然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经历了 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今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总结词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详细描述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研究范围涵盖了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总结词
自然辩证法详细整理版

1、何为人文,何为科学?(6分) 42、请述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8分) 43、请简述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的区别。
(8分) 44、老子《道德经》 55、庄子:齐物论 56、请给出{[(P→Q)∧P]→Q}推理形式的真值表,并指出(P→Q)“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及其应用的例证。
符号说明:“→”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
(10分) 57、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jué,那个)中。
请给出这句话的博弈论解释。
(10分) 58、决策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分别在决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5分) 59、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510、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511、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512、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51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514、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615、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16、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617、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具体内容。
618、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619、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620、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621、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622、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623、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624、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625、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626、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627、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628、科学观察的本质。
629、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630、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731、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732、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733、数学方法的功能。
734、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如何建立数学模型?735、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
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
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
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
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
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第三讲自然界的系统演化1、演化概念:在一组环境参量的输入下,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旨在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引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自然辩证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帮助研究生系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1)自然界的整体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自然界的层次性:自然界具有层次性,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自然界的动态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2.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1)自然界的发展具有方向性: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3)自然界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具有周期性,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
3. 自然辩证法的范畴自然辩证法的范畴是反映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
研究生应掌握以下范畴:(1)对立统一: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2)质量互变: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
(3)否定之否定: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旧事物被否定,新事物又会被更高层次的事物所否定,形成否定之否定规律。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整理版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
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整理咱先来说说啥是自然辩证法。
这玩意儿啊,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还有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就拿咱们身边常见的事儿来说吧,比如说手机。
现在这手机的发展那叫一个快啊,从以前那种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大块头,到现在功能强大得像个小电脑。
这背后可不单单是技术的进步,这里面就有自然辩证法的影子。
咱先从自然界的角度看看。
手机的制造得用到各种材料,像金属啊、塑料啊,这些材料都来自大自然。
可不能随便乱开采,得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然大自然可要“发脾气”啦。
再从科学技术方面说。
手机的芯片越来越小,性能却越来越强,这靠的就是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他们得研究怎么让电路更小,怎么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
这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就像一次次的实验,有时候折腾半天没结果,有时候突然就有了重大突破。
说到人类社会,那就更有意思啦。
手机让人们联系更方便了,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大家都低着头玩手机,交流变少了。
还有些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影响了学习。
这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两面性。
自然辩证法里有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交替出现,这都是规律。
咱们人类在利用自然的时候,就得遵循这些规律。
比如说,种地得按照节气来,不然收成可就不好啦。
还有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就像电灯的发明,可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经过了好多人的努力和尝试。
在自然辩证法中,还有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考。
咱们不能把自然当成是可以随意索取的宝库,得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说,现在提倡的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让自然能保持它的美丽和生机。
再说说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家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可不是瞎蒙乱撞的。
他们得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像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等。
就拿观察来说吧,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只蝴蝶,它的翅膀颜色和花纹特别漂亮。
我就想,这蝴蝶的翅膀为啥会长成这样呢?是不是为了躲避天敌或者吸引异性?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观察引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第一章 绪论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ktics of Nature。
目的: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哲学问题。
3.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举例子:自然辩证法前史是自然哲学。
如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2. 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简述)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
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
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
如平地说、九重天等。
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
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
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
(论述)(1)L-D原子论:①原子和虚空。
原子构成事物的本原,在虚空中不停运动。
虚空≠虚无,虚空也是一种实存,是原子的存在场所。
②原子的特性:A.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B.既不可产生也不可消灭;C.原子只有大小形状位置次序等数量特征的差异,本质相同。
③原子的运动导致事物的产生和灭亡,原子由于偶然的偏斜运动发生碰撞,聚合则事物形成;离散则事物消失。
(2)伊氏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L-D原子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伊氏对前人的继承,差异点是伊氏对前人的发展。
①始原原子与结构原子。
原子有结构,但不可分割。
②原子特性:A.看不见摸不到的实物粒子B.既不可产生也不可消灭C.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原子性质的不同。
(L-D的发展)③原子运动导致事物的产生与消亡,但其依据不同。
伊氏运用吸引与排斥的矛盾,重力原因和其他力学原理揭示了事物碰撞聚合产生离散消亡,把偶然的偏斜纳入必然范畴之中。
(3)相同点: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物质不灭论)(4)不同点: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
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3、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
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4.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问题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天体论)(1)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
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
例如“八卦”“五行”学说。
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
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2)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用假设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哲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5.结合古代科技成果,论述古代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课件中有此问,李老师课堂没有说)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
在古希腊时代,成就最丰富的还是数学方法。
成果是暂时的,方法是永恒的。
主要表现在:(1)毕达哥拉斯学派: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对数进行了研究,再运用归纳方法提出完全数和友爱数,创立解析方法,把数与形的研究结合起来。
(如:完全数、友爱数;毕达哥拉斯定理)(2)苏格拉底的成就:创立“学园派”,利用数学来论证哲学问题,发展了两种具体的演绎方法:①助产法:不直接给出答案,而通过引导,让提问者自己得出答案。
苏格拉底遭人以“不敬神灵”的名义起诉,在法院门口向占卜者游叙弗伦请教“何为虔敬”,最终在助产法下让游叙弗伦不得不借故离开。
②佯谬法(归谬法):从某一前提出发,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或者数学计算得出的结论与事实或公认的理论不符,从而驳倒假设的前提。
(3)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内容丰富,体系壮观,结构严谨,推理严谨,逻辑性强,运用演绎方法构建科学体系为后来科学家著书提供了模板;(3)阿基米德的成就:将实验方法引入数学,运用实验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
(成就突出,方法独特,在数学研究中较为广泛地运用和完善了实验方法,将数学与力学相结合,同时还注意演绎方法,发明了称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明浮力定律;杠杆定律。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1.简述近代自然科学是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的(以天文学或医学为例)。
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在意大利兴起;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
(1)天文学:《天体运行论》从天文学领域向宗教神学发起了挑战,主要表现在:a.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其主要内容为: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围绕太阳运行;②地球在运动,并带着月亮及其轨道围绕太阳公转,365天6小时24分转一周。
地球也自转,24小时转一周;③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公转,平均周期29天;④离太阳近的天体运行周期短,离太阳远的天体运行周期长b.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①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天体运行论,“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宣告独立的宣言书,日心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天文学的范围,公开勇敢的向宗教神学挑战,动摇了宗教统治的根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②“将颠倒了近2000年的地日关系重新正立过来,把天文学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为其它科学冲破宗教神学的桎梏,摆脱自然哲学的束缚,纷纷独立,建立体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c.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①布鲁诺宣传捍卫日心说,于1584年,发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宇宙是由众多像太阳系的星系组成)。
②伽利略宣传发展日心说,于1632年发表《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2)医学:《人体构造论》从医学领域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主要表现在:①维萨里的《人体构造论》从科学角度展示了人体生理解剖。
②塞尔维特发现“心内小循环”,向盖伦医学发起了挑战。
③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从量化的角度,对盖伦医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2.浅析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课件中无此问)(1)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时间:绝对的,真正的,数学的时间,总是自身流逝的,由于其本性与外界的任何事物无关,总是均匀不变的空间:绝对的空间,由于其本性与外界的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不变的。
一句话,时间,空间绝对不变。
(2)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评价:将时空提升到哲学高度来分析,体现了很高的哲学水平和能力,但由于科学发展和哲学思维的局限,绝对时空观暴露了很多弊端:①割裂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②否认了时空表现形式的相对性,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随物质的存在及其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表现形式存在多样性。
③否认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时间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牛顿硬性将绝对时空概念强加于不同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使物质运动形式与它的时空概念相一致——本末倒置。
3.简析形而上学自然观。
(1)特性:①机械性: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甚至把人也比作机器。
(质点,还原论,线性因果决定论)②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