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一、文体知识积累(一)基本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的一种文体。
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
1)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2、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1)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一、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讲、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讲明文、议论文二.记叙文六要素?时刻、地方、人物、事件起因、通过、结果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四.文章内容(中心)?办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举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讲明了)……,表现了(赞叹了、揭示了)……。
五.材料组织特点?紧紧环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划分层次?(1)按时刻划分(找表示时刻的短语)(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方的短语)(3)按情况进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七.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刻(5)地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通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觅,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情况进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幸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一.语言特群?结合语境和修辞办法从下列语句中挑选: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知道、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作用:给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说解道理。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16记叙文阅读散文重点难点(原卷版)

记叙文阅读(散文)关于“散文阅读”的要求为:(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散文阅读综合【考点讲解】一、知识点讲解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特点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茅盾的《白杨礼赞》。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的说理,直接发表议论。
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
如: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4.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篇一: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格式(考前提分要点)散文文体知识一、散文概念散文,常用来抒写的见闻和感受。
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
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1、内容上: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真)形式上(行散):(1)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3)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4)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5)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神聚:主题集中鲜明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三、散文分类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前言在中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其中又以散文题型最为常见,因此,掌握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对于中考语文的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技巧一:抓住中心思想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题目常常会问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掌握抓住中心思想的技巧是解题的关键。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平时学过的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有时,作者会用这些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而跟随主题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技巧二:排除干扰项在选择题中,干扰项往往会带来误导,甚至让准确的答案被误选。
因此,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排除干扰项。
在选项中,不少干扰项往往会涉及到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但是它们只是与文章相关而已,而并非答案。
因此,在选择题中排除干扰项,才能选择准确的答案。
技巧三:注意细节问题在解题时,注意细节问题同样非常重要。
这包括语言细节和逻辑细节。
语言细节主要涉及到文章的修辞、语言、词汇等问题,而逻辑细节则包括文章的结构、思路、线索等问题。
通过注意细节问题,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有助于正确解读题目。
技巧四:总结概括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往往会出现“请总结文章大意”这样的题目。
此时,学生需要总结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但要有分寸,不能总结过于简洁或过于复杂。
一般来说,总结概括的内容应该包含几个方面:作者的观点、作者阐述的内容、作者的体现手法和文章的核心思想等。
技巧五:联想应用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通过联想应用的方式进行解题也是非常有效的。
比如,通过类比思考、归纳总结、概括内容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同时,联想应用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结语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是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部分。
通过抓住中心思想、排除干扰项、注意细节问题、总结概括以及联想应用等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文章题目,顺利通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考试。
记叙文散文的写作阅读方法

记叙文散文的写作阅读方法第一篇:记叙文散文的写作阅读方法中考现代文复习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一、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3.抓线索
•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 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 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 心决定的。
•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 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 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考题形式:
• 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 的思想感情。
答题套用格式:
• 本文描写(记叙)了……(事件、景 色等),赞美了(批判了/揭示 了)……,表达(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或体现了作者对……的……
答题要点:
•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原则:尽量用文中的语句来组合回 答)
•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 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 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 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 顺序等。比如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 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 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 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 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 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 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 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 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 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 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 线索等。
2024中考语文 ·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散文的基本知识1.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和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3. 散文的线索:散文通常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
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
4. 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5. 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二、散文阅读技巧1. 理清文章思路:读一篇文章,必须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而读散文,更需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2. “读”懂散文:读懂散文,主要指读出散文的主旨,即作者通过文本所传达出来的某种精神感悟和心灵启迪。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阅读时,若能很快找到它,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到全文的精妙所在。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指者,用数语以统全篇之意,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
”文眼是主旨的凝聚点、精髓的所在处、警策之语的集合体,能为全文定下一个基调。
3. “析”出特点:要能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抒情散文是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的,阅读时要善于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和情感基调,从情入手;叙事性散文则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一、散文知识储备1.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理解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和说明。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
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
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
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
②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学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
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
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
无论用第一人称叙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里状态;其次是便于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可信之感。
再次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利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之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其优点在于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时间;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得分析事物。
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那样叙述亲切自然。
例题:(选自泰戈尔《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例题:选文用“你”来称呼妈妈,如果改为“她”妥当吗?请比较一下,并阐述理由。
答:不妥当,用“你”更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体现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b.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e.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①象征,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
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
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②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③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④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⑤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
⑥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
⑦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
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5.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1、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根据词性分析,比如说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③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例题:(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例题:赏析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答:“悄悄地”“偷偷地”运用叠词细腻地写出母亲的小心翼翼,她很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刺激到因病而烦躁的“我”,但又放心不下“我”,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练习: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5-8题。
(13分)父亲的船高巧林①父亲拥有一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