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新技术
无损检测有哪些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旧的工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这种现象在无损检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无损检测也在不断地探索,出现了许多之前没有的新技术,那么,无损检测有哪些呢?1、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是在全息照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
激光全息检测是利用激光全息照相来检测物体表面和内部缺陷的,因为物体在受到外界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这种变形与物体是否含有缺陷直接相关,在不同的外界载荷作用下,物体表面的变形程度是不相同的。
激光全息照相是将物体表面和内部的缺陷,通过外界加载的方法,使其在相应的物体表面造成局部的变形,用全息照相来观察和比较这种变形,并记录在不同外界载荷作用下的物体表面的变形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判断物体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激光全息检测对被检对象没有特殊要求,可以对任何材料、任意粗糙的表面进行检测。
这种检测方法还具有非接触检测、直观、检测结构便于保存等特点。
但如果物体内部的缺陷过深或过于微小,激光全息检测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
2、声振检测声振检测是激励被测件产生机械振动,通过测量被测件振动的特征来判定其质量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3、微波无损检测微波能够贯穿介电材料,能够穿透声衰很大的非金属材料,所以微波检测技术在大多数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内部的缺陷检测及各种非金属测量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4、声发射检测技术声发射是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金属材料塑性变形和断裂是有声发射产生,但其信号的强度很弱,需要采用特殊的具有高灵敏度的仪器才能检测到。
各种材料的声发射频率范围很宽,从次声频、声频到超声频。
利用仪器检测、分析声发射信号并利用声发射信息推断声发射源的技术称为声发射技术。
声发射检测需有外部条件的作用,使材料或构件发声,使材料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因此声发射检测是一种动态无损检测方法,即结构、焊接接头或材料的内部结构、缺陷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才能实施检测。
5、红外无损检测红外无损检测是利用红外物理理论,把红外辐射特性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应用于被检对象的无损检测的一个综合性应用工程技术。
《无损检测新技术》课件

要点二
无损检测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
高速铁路是轨道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速度高、安全性能要求高。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高速铁路的轨道、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确保其没有内部缺陷和损伤,从而提高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无损检测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领域,无损检测技术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可以确保石油化工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石油化工设备的各种缺陷和损伤,如裂纹、气孔、夹杂物等,从而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
磁记忆无损检测技术
利用磁记忆原理进行无损检测,具有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等优点。
THANKS
感谢观看
《无损检测新技术》ppt课件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新无损检测技术介绍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无损检测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contents
目录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01
总结词:无损检测技术经历了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方法的发展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总结词:无损检测的常用方法包括超声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但其安全性能至关重要。无损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核能设备的制造和维护过程中,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在核反应堆的制造和维护过程中,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各种缺陷和损伤,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更换,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核泄漏事故。
无损检测在核能领域中的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4
技术更新换代慢
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
无损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

无损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在不破坏被检测物体完整性的情况下,通过对材料进行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来获取有关材料内部缺陷、损伤或性质变化的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本文将介绍无损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应用趋势。
首先,最新的研究进展之一是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航空航天、医学等领域的无损检测方法。
近年来,基于超声波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的研究不断深入。
例如,通过引入深度学习算法,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超声波的人工智能无损检测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评估缺陷。
此外,新型超声传感器的开发也在提高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的性能,如新型压电材料的引入能够提供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宽的工作频率范围。
其次,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通过检测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来获得有关其内部结构的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电子、半导体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红外相机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新的图像处理算法和模型来改善热红外图像的质量和信息提取的准确性。
此外,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如深度学习,可以实现对热红外图像进行自动缺陷识别和分类,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也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激光在无损检测中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非接触性等优点,因此在材料缺陷检测、表面形貌测量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激光与其他无损检测技术相结合,如红外成像和光纤传感器,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精度。
此外,基于光谱分析的激光无损检测技术也得到了重要的突破。
研究人员通过对物体反射、散射、透射的光谱特性进行分析,可以获取有关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从而实现对材料缺陷的快速检测和定量评估。
在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趋势方面,一方面,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其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无损检测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趋势展望

无损检测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趋势展望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不改变被测物体外形、性能和使用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检测仪器和设备对被测物体进行内部和表面的材料性质、缺陷和结构状态等进行识别和评价的技术。
它在多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核电站等。
随着科技的进展,无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展望未来,该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无损检测技术在检测方法上的改进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目前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检测方法也将逐渐崭露头角。
例如,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电力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识别潜在的问题,如能源泄漏、电路问题等。
此外,激光技术的应用也为无损检测带来了新的机会。
激光干涉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光的干涉原理,实现对物体表面形貌的精确测量。
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工业领域。
其次,无损检测技术在设备性能和精度上的改进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的无损检测设备主要依赖于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损检测设备的性能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无损检测设备更加灵敏和准确。
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提高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和评估。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也将使无损检测设备更加智能化。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训练,设备可以自动检测和识别缺陷,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第三,无损检测技术在应用领域拓展方面将有更多的创新。
目前广泛使用无损检测技术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航空航天领域。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技术将被应用于更多的领域。
例如,在医疗领域,无损检测技术可用于新生儿筛查、乳腺癌筛查等。
此外,无损检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文物修复领域,通过非接触式的检测方法保护和修复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随着无损检测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它的价值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新型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新型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新型无损检测技术不断涌现,成为工业检测领域的一股新兴力量。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提高工业中检测的效率,还可以保障工业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本文将要介绍的几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
1.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MRI抽象地说就是一种利用磁场、电场等原理使物质结构显现的行为。
在工业领域中,它被广泛用于检测铝、钢铁、无缝管等材料的内部缺陷或结构变化。
相比于传统无损检测方法,MRI技术具有分辨率更高、探测范围更广、获得的信息更为全面等优势。
2. 激光干涉测量技术激光干涉测量技术主要是利用激光的相干特性来检测材料的变形、应力、振动等参数。
其原理是利用激光将被测物体表面反射的光束与参比光束干涉,通过干涉花纹的变化来推算出物体的参数。
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无接触、无损伤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精度高、稳定性强。
3. 弹性波检测技术弹性波检测技术是通过在材料内部发生声波或超声波,并利用波传播的特性来检测材料中的缺陷和变形。
常用的弹性波检测技术有超声检测和地震波检测。
超声检测主要检测材料中的缺陷,如裂纹、夹杂等;而地震波检测则主要用于检测地下水、岩层中的裂缝、孔洞等。
4. 智能探伤机器人技术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探伤机器人技术逐渐成为工业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智能探伤机器人可以根据检测任务是否需要人为干预,分为有源机器人和无源机器人。
有源机器人可以自主对目标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的处理。
而无源机器人需要人为远程控制,对目标进行检测,但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其自主性和智能化程度。
5. 红外无损检测技术红外无损检测技术,简称IRT,是利用物质的热辐射特性进行检测的技术。
IRT技术可以在不接触被检测物体的情况下,通过检测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来了解其内部缺陷、温度分布情况等。
与其他无损检测技术相比,IRT技术对被检测物体无损伤,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电力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
无损检测工艺技术创新

无损检测工艺技术创新无损检测是一项用于发现材料或结构中缺陷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铁路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无损检测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介绍几种无损检测工艺技术的创新。
首先,近年来,红外热像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红外热像技术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能够检测出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从而推断出物体内部的缺陷情况。
与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相比,红外热像技术具有快速、非接触、全方位等优势。
同时,随着红外热像仪器的不断升级和更新,其分辨率和灵敏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红外热像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其次,激光技术也是无损检测领域的重要创新。
激光技术通过聚焦激光束来检测材料或结构中的缺陷。
激光可以穿透可见光无法穿透的物质,因此可以非常精确地探测出微小缺陷。
与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相比,激光技术具有高灵敏度、无破坏性等优点。
此外,激光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相结合,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另外,无损检测中的机器学习技术也是一项创新。
机器学习技术通过训练模型来识别和分析无损检测图像中的缺陷。
传统的无损检测通常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判断和分析缺陷,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检测和分析。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提高无损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最后,无损检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成具有三维立体感的检测图像,使检测人员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缺陷。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头戴式显示器或其他设备来展示虚拟图像,从而提高检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无损检测工艺技术的创新对于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红外热像技术、激光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都是无损检测领域的重要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无损检测工艺技术还有更多的创新将会被引入,为工业生产和安全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无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无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制造业中,无损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评估物品内部和表面缺陷、瑕疵以及材料属性的技术,其应用范围包括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新的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新型无损检测技术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方面介绍无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一、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被检测物体辐射出的红外辐射能量来分析其结构和性质的新型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对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各种材料进行无损检测,可用于表面缺陷、材料内部缺陷以及材料发热异常等问题的检测。
相比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检测技术,可以在不破坏被检测物体的情况下进行检测,能够大大减少物体的损坏。
其次,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对整个被检测物体进行扫描,可以获得该物体全局的信息,而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只能获得部分信息。
第三,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室内或恶劣环境下进行检测,对于大型物体,可以远程检测,效率高。
二、机器视觉无损检测技术机器视觉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采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被检测物体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通过算法和模型判断被检测物体是否存在缺陷的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机器视觉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机器视觉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将检测结果量化和可视化,能够准确地提供被检测物体的各种缺陷信息,并能够进行精准诊断。
其次,机器视觉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减少人为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机器视觉无损检测技术可以进行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而不断完善算法和模型,提高无损检测的准确度。
三、纳米无损检测技术纳米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材料对被检测物体进行检测的新型技术,在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的新方法研究

无损检测技术的新方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寻找新的技术方法来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
无损检测技术正是其中之一。
无损检测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非破坏性的测试方法,来检验材料或构件是否存在缺陷的一种技术。
在制造业及安全管理等领域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钢铁、航空、汽车、电子等行业。
本次文章将介绍几种无损检测技术的新方法研究。
1. 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无损检测方法。
它利用可编程电子线路控制超声波束的发射和接收,可以使得超声波束能够精确地经过被检测物体中的任何部分。
这样即使在复杂结构的物体中,也可以同样精确地检测到缺陷的存在。
而且,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检测材料的缺陷,还可以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能,例如弹性模量、材料厚度等。
这使得检测精度非常高,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它利用红外线辐射来探测被测物体的表面温度变化,从而检测物体的缺陷。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可以对高温材料进行无损检测,例如钢铁、混凝土等。
而且,它不仅可以检测材料的表面温度变化,还可以检测材料的内部温度分布以及其它物理性能。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场合,例如火灾探测、太阳能热利用等。
3. 磁测法检测技术磁测法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测定被检测材料产生的磁场来判断材料是否存在缺陷的检测方法。
由于材料缺陷会使得磁场分布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外部磁场的方向和大小来判断这种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对钢铁、铜、铝等金属材料进行无损检测,适用于各种复杂结构及几何形状的材料。
并且,磁测法检测技术对于一些微小的缺陷也有较好的检测精度。
综上所述,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层出不穷,有着更好的检测精度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无损检测技术将会在以后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安全管理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便利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损检测新技术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不伤害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内部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引起的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及缺陷的类型、性质、数量、形状、位置、尺寸、分布及其变化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1] 。
无损检测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无损检测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主要有射线检验(RT)、超声检测(UT)、磁粉检测(MT)和液体渗透检测(PT)四种。
其他无损检测方法有涡流检测(ECT)、声发射检测(AE)、热像/红外(TIR)、泄漏试验(LT)、交流场测量技术(ACFMT)、漏磁检验(MFL)、远场测试检测方法(RFT)、超声波衍射时差法(TOFD)等。
一、磁记忆检测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金属磁记忆效应来检测部件应力集中部位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克服了传统无损检测的缺点,能够对铁磁性金属构件内部的应力集中区,即微观缺陷和早期失效和损伤等进行诊断,防止突发性的疲劳损伤,是无损检测领域的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金属磁记忆方法自诞生以来,对其机理的解释就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国外专家俄罗斯 Doubov教授最早提出:磁记忆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工件载荷作用下在铁磁材料内部形成位错稳定滑移带,高密度的位错积聚部位形成磁畴边界(位错壁垒),产生自有漏磁场。
在机理研究方面。
如从电磁学角度出发的电磁感应说,即铁磁性材料垂直于地磁场作用方向的横截面积,在定向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应变,因而通过此横截面的磁通量会发生变化。
由电磁感应定律知,该截面上必然产生感应电流,并激励出感应磁场使工件磁化。
又如基于铁磁学基本理论的能量平衡说,即磁记忆效应产生的内在原因是金属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材料内部不均匀处会出现位错,在地磁场环境中施加应力,则会出现滑移运动…,其结果会引起位错的增殖,产生很高的应力能。
能量平衡的结果,使得铁磁零件内部磁畴的畴壁发生不可逆的重新取向排列,由于金属内部存在多种内耗效应,使得动载衙消除后,在金属内部形成的应力集中区会得以保留。
为抵消应力能,磁畴组织的重新排列也会保留下来,并在应力集中区形成类似缺陷的漏磁场分布形式,即磁场的切向分量为最大值,而法向分量符号发生改变,且具有过零值点。
丁辉等17呗0建立了裂纹类缺陷应力场和磁通量变化间的数学模型,为磁记忆检测裂纹类缺陷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磁记忆检测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大庆石油学院开展的对带有预制焊接裂纹的球型容器、爆破试验后破裂的管件和带有焊接缺陷的管件进行了磁记忆检测实验研究,利用已知评价标准,准确找出了构件中的缺陷,充分验证了金属磁记忆方法的有效性。
中国科学院上海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的利用地磁场检测钢球表面裂纹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钢球被地磁场磁化后,从位于地磁场中的磁阻传感器采样得到的信号就能够分辨出钢球表面缺陷,为磁记忆技术在轴承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黄松岭等研究了焊缝附近残余应力分布和试件表面磁感应强度垂直分量的关系,研究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北京理工大学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和俄罗斯动力诊断公司及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合作,探讨磁记忆检测技术在应力腐蚀领域的应用。
磁记忆检测技术能否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是检测设备。
而检测设备的核心是磁敏传感器的研制。
很多敏感器件如霍尔磁敏元件、铁磁线圈和磁敏电阻等,从原理和技术指标衡量,都可以应用于磁记忆传感器的研制。
继俄罗斯动力诊断公司推出第一台磁记忆检测传感器后,国内已经相继推出了基于霍尔元件的磁记忆传感器和基于磁敏电阻的磁记忆传感器。
进行针对弱磁测量的传感器研制,是磁记忆检测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磁记忆检测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金属磁记亿检测法在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的同时,其基础理论和检测手段都有待完善,目前尚存在磁记忆现象明确而机理模糊、检测标准未定量化、对“危险区”的评判手段仍不完善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还需进行大量以下研究。
(1)加强磁记忆检测技术的机理研究: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尽管有一些文献探讨磁记忆检测机理,但还没有达到十分透彻和系统的程度,形成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磁性物理学、铁磁学、金属材料学、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磁弹性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开展磁记忆检测的定量化研究:在无损检测技术中,缺陷的定量检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磁记忆效应实质上是一种广义的漏磁场效应,和漏磁检测一样,也应该可以进行定量化研究。
但总体说来,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对于缺陷大小、形状和磁记忆参数之间的关系,还未见到系统的实验研究。
(3)系统开展磁记忆效应的机理性实验研究:在进行磁记忆机理研究时,可以更系统地开展实验研究,总结实验结果,归纳经验公式。
二、红外热波无损检测与常规的超声、射线等检测技术相比,该项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全场、大面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复合材料无损检测领域发展迅速的一种新方法积、快速、直观、易实现检测自动化等优点,采用专用软件对获得的红外图像信息处理后,可直接识别缺陷位置坐标,除此之外,检测时对周围环境没有特殊要求,设备轻便、可移动,特别适合现场应用和在线、在役检测,国外已经用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结构件的无损检测。
红外热成像技术理论及应用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热源,产品被加热后,材料内部的缺陷改变复合材料局部的热性能,导致材料表面温度场的变化,通过材料表面的温度图谱即可判定缺陷,采用专用软件进行实时图像信号处理,显示出检测结果,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如图1所示。
图1 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原理图红外热成像技术就是把物体辐射或反射的红外波段图像转换成可见光波段人眼可观察图象的技术。
根据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红外辐射的强度(单位面积向半球方向发射的全波长辐射功率)可表示为:4T W εσ=式中:ε-- 灰体发射系数,σ-- 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5.66x10-8 Wm -2 K – 4)T -- 绝对温度在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因制造工艺不合理使固体复合材料中产生缺陷时,缺陷尺寸相对于物体整个表面而言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均匀加热缺陷部位时,为了使问题简化,缺陷附近区域的热传导可以用固体一维热传导(沿板厚方向)模型代替,如图2所示。
图2 复合结构件缺陷一维热传导模型根据固体热传导方程,简化后缺陷部位的一维热传导方程为:T k t T c 2∇=∂∂=ρ 缺陷胶层式中:ρ—密度,c—比热,k—热传导系数,∇— laplace算子,T—温度,t—时间如果复合结构件内存在缺陷,采用适当的热加载方式加热构件表面时,热波在构件内部传播,并在其内部扩散,由于试件内部存在着裂纹、气孔、分层等缺陷,这将引起试件的热传导、热容量等性能的改变,经过一定的时间,由于热流被缺陷阻挡,就会在缺陷附近发生热量堆积,而这些热量的堆积必定会以不同的温度分部反映出来,使得有缺陷区域的表面温度不同于没有缺陷区域对应的表面的温度,当用红外探测器扫描或观察试件表面时,红外热像仪就可以测定工件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在试件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探测出物体表面温度变化的差异,进而判明缺陷的存在及其大小。
国内外发展概况目前国外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以美国较为领先,其次是瑞典、加拿大、英国和日本,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金属、陶瓷、橡胶等和发动机金属喷管胶接质量的检验。
美国GE、GM、波音、福特、洛克西德、西屋、NASA及海军等已广泛应用,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国己把红外热波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飞机复合材料构件内部缺陷及胶接质量检测、蒙皮铆接质量检测。
美国空间动力系统 GDSS 从 1992 年起就用该技术对 Atlas 空间发射舱复合材料的脱粘缺陷和A3火箭进行检测,目前红外无损检测已经正式应用于生产检测。
美国的无损检测协会负责编写、2001年出版的无损检测手册中,红外热像无损检测分册里有大量的篇幅论述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工业制造研究所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上一直得到美国政府机构和许多大公司科研基金的支持,处在该领域研究的最前沿,取得了很多实际的研究成果。
在FAA 1998, 1999和2000年飞机机身无损探伤技术竞标中,此技术击败包括X射线、超声波、暗电流检测等多项技术而唯一胜出。
并逐渐被NASA、美国空军和海军、波音、洛克希德.各大汽车公司及各大航空公司等许多知名大公司所采用。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政府机构和大公司纷纷设立了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实验室,用于研究解决各自独特的无损检测问题。
目前国内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国内科研单位在金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结构中缺陷的红外无损检测与评价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西安交大、北方交大、东南、天大、清华、621所、205所等,应用领域涉及电力、机车、医学、集成电路等热故障缺陷的检测和航空航天领域铝蜂窝结构、多层材料复合结构的分层、脱粘、裂缝等缺陷检测。
如火箭发动机的机体、火箭壳体、航空发动机喷管、涡轮叶片以及飞机蜂窝状结构等部件。
2003年该项技术的应用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同时得到211工程支持,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一些典型试件的应用试验,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实验结果。
但由于是试验研究项目,专用检测设备的开发应用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国内还无红外热相仪的专业生产厂家,主要依靠引进红外热相仪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三、超声相控阵技术超声相控阵技术的基本思想来自于雷达电磁波相控阵技术。
相控阵雷达是由许多辐射单元排成阵列组成,通过控制阵列天线中各单元的幅度和相位,调整电磁波的辐射方向,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合成灵活快速的聚焦扫描的雷达波束。
超声相控阵换能器由多个独立的压电晶片组成阵列,按一定的规则和时序用电子系统控制激发各个晶片单元,来调节控制焦点的位置和聚焦的方向。
超声相控阵技术已有近20多年的发展历史。
初期主要应用于医疗领域,医学超声成像中用相控阵换能器快速移动声束对被检器官成像;大功率超声利用其可控聚焦特性局部升温热疗治癌,使目标组织升温并减少非目标组织的功率吸收。
最初,系统的复杂性、固体中波动传播的复杂性及成本费用高等原因使其在工业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受限。
然而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相控阵技术逐渐应用于工业无损检测,特别是在核工业及航空工业等领域。
如核电站主泵隔热板的检测;核废料罐电子束环焊缝的全自动检测及薄铝板摩擦焊缝热疲劳裂纹的检测。
由于数字电子和DSP技术的发展,使得精确延时越来越方便,因此近几年,超声相控阵技术发展的尤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