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专题(一) 内环境的结构识别、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

合集下载

2025新教材高中生物微专题1内环境的结构识别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5新教材高中生物微专题1内环境的结构识别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 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乙 B.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D.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甲中的液体
微专题一 内环境的结构识别、 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
一、内环境相关图解识别 局部组织结构示意图的判断技巧
1.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体液①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等物质 B.①②④在成分及含量上不完全相同 C.若③中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和d B.d与b、c在成分及含量上最大的区别是蛋白质含量较高 C.d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穿过三层膜 D.体力劳动后手掌磨出的水疱中主要成分是c
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d(血浆)和b(组织液),A正 确;d(血浆)较b(组织液)和c(淋巴液)在含量上最大的区别是蛋白质含量 较高,B正确;d(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穿过三层膜(两 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膜、一层组织细胞细胞膜),C正确;体力劳动后 手掌磨出的水疱中主要成分是b(组织液),D错误。
解析:与A(组织液)、C(淋巴液)相比,B(血浆)在成分上最大的特点 是蛋白质含量高,A正确;a是氧气,被Ce利用至少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 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管(2层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出红 细胞(1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出血管(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穿过细 胞膜(1层膜)、线粒体(2层膜),因此至少穿过11层膜,一层膜是两层磷脂 分子,共22层磷脂分子,B错误;图中b代表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 的过程,n代表通过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C正确;若 某种寄生虫寄生在C(淋巴液)中引起管道堵塞,导致过多的组织液不能进 入淋巴液而造成组织液过多,则可能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学期教材同步讲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含详解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学期教材同步讲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含详解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1:内环境及其组成★★★1.体液(1)概念: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微点拨】➢区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有盲端,毛细血管无盲端。

2.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又称组织间隙液)、、等。

(3)体液的四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4)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微点拨】➢ 常见细胞所生活的环境➢ 三种环境的区分外界环境: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等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消化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内环境:指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的环境:指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知识点2:细胞外液的成分 ★★★1. 血浆的成分2.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1)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 ,但并不完全相同。

(2)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但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含量很少。

【微点拨】➢ 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 内环境中含蛋白质最多的是血浆,体液中含蛋白质最多的是细胞内液。

✧ 拓展提升:➢ 体液种类的判断1. “两步法”判断体液种类(1)第一步:分析三角形①单方向(箭头){淋巴液形成:组织液→淋巴液淋巴液流向:淋巴液→血浆②双方向(箭头):组织液⇌血浆。

据此判断丁为淋巴液,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2)第二步:分析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根据细胞外液的种类可知细胞内液的类型,如图中乙为组织液,则甲为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

因此甲所在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若甲⇌丁,则甲为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若甲⇌丙,则甲为血细胞或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

2. 内环境示意图中体液成分的判断(1)管状结构{无盲端→毛细血管→②为血浆有盲端→毛细淋巴管→④为淋巴液(2)组织细胞{细胞内的液体→①为细胞内液细胞间的液体→③为组织液(3)一般而言,毛细血管动脉端与静脉端相比,动脉端O 2浓度高,CO 2浓度低,营养物质多,含氮废物少。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体液中除了水以外,还包括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2、细胞内液(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1/3)组织液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3、血浆:区别于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发生双向物质交换,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少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淋巴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液可以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是淋巴细胞等直接生活细的环境。

4、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与淋巴与血浆的含量相近,但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①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越大,吸水能力越强。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部分来自于Na+和CI—。

组织水肿的原因:②pH值:存在酸碱缓冲对,可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pH值保持稳定。

③温度:人体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6、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交换。

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直接与外界相连,属于外环境。

7、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排除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聚合酶、解旋酶);②排除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③排除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并非不能改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神经和体液调节: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023《微专题小练习》生物专练56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

2023《微专题小练习》生物专练56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

专练56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1.[2022·广东卷]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血糖C.肾上腺素D.睾酮2.正常人体中,下列数据不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B.血浆酸碱度为7.35~7.45C.体温为37 ℃左右D.血糖浓度为0.6~1.6 g/L3.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其大小与下列哪几项有关()①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②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③血浆中Cl-的含量④血浆中Na+的含量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细胞的内环境B.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C.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就稳定D.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内环境处于恒定状态5.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6.下列关于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B.泪液、尿液和消化液均不属于体液C.饮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D.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内环境中7.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体温维持在38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8.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9.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A.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B.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10.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a、b可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B.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2-4等离子有关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总结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含水量可能因物种、个体、器官及生活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1)定义: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化学成分:大量的水,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3)组成:细胞内液(约占2/3)体液组织液细胞外液(约占1/3)血浆2、血浆:淋巴液等(如脑脊液)(1)定义: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3)区分血清与血浆:血清是血液凝固而分离出来的透明液体,不具有血液含有的各种血细胞、各种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这几种成分,其他成分则是一样的,比如血清中含有各种抗体、营养物质和激素等。

3、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是体内绝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4、淋巴液:(1)定义:存在于淋巴管中,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来源: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3)去向: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

5、内环境:●活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内环境,单细胞生物与植物无内环境。

(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常考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膀胱、乳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人体外部环境。

②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

③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

④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淀粉等。

(3)常考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等。

等。

②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CO2③调节物质: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

④其他物质:如血浆蛋白等。

●注意:有些物质人体内外环境中均含,判断关键是要看题中其所处具体位置。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提纲(非常好) 知识框架 知识总结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提纲(非常好) 知识框架 知识总结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提纲(非常好)知识框架知识总结------------------------------------------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提纲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包括(约占2/3)和(约占1/3),后者又包括、、等细胞外液三者的关系是:毛细血管细胞的生活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是。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直接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属于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有:激素、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尿素、抗体、淋巴因子等。

(排除细胞内的成分和外环境中的成分)a、细胞内的成分:血红蛋白、呼吸酶、细胞质基质、各种细胞器、载体b、外环境: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尿道、子宫、泪腺、汗腺(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唾液、纤维素、消化酶.......)C、内环境发生的生理过程: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激素与受体结合(排除胞内生理过程:蛋白质如抗体的合成、呼吸作用;外环境中食物的消化吸收)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一)渗透压1)溶液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微粒数目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2)影响血浆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和的含量有关。

(二)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三)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在左右。

(四)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2)淋巴回流受阻(3)肾小球过滤能力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4)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5)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01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01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一、知识要点【考点要点解读】(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2)组成: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比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血浆: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液体。

②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生成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③淋巴: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也叫淋巴液。

生成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基本成分相同。

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所含的化学成分含量不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点拨: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如下: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3、内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版)-高二生物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版)-高二生物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任务驱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的拓展应用试题。

思考人造子宫为早产的羊羔提供了哪些条件,才保证了早产羊羔的健康生长?早产羊羔的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早产羊羔的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怎样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早产羊羔的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等废物是怎样排出人造子宫的呢?课前导学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______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______和______。

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

两者关系如下图:2.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1)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①血浆:________直接生活的环境(如右图)。

②组织液:存在于__________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③淋巴液:存在于__________中,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注意】①毛细血管一端与动脉相连,一端与静脉相连;毛细淋巴管起点是盲端,呈封闭状。

②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的概念,这里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是内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一)内环境的结构识别、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
一、内环境相关图解识别
局部组织结构示意图的判断技巧
例1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③和④在成分上最为相似
C.①渗透压下降,可导致③增多
D.⑤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 C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毛细淋巴管壁,②(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③(组织液)和⑤(淋巴)的成分最相似,B错误;①(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导致水分向组织液渗透,C正确;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错误。

例2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等物质
B.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③④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答案 B
解析由题图可知,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

血红蛋白位于血细胞内,而不是直接存在于血浆中,A项错误;人体的内环境是由淋巴、血浆以及组织液等组成的,B项正确;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项错误;肝糖原的分解在细胞内进行,D项错误。

二、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现象。

原因分析如下:
例3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毛细血管管壁破损,导致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使得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则血浆渗透压下降,使得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
起组织水肿,②正确;淋巴管阻塞,使得组织液中大分子物质积累,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③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④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的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最终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

例4下列哪项不是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原因()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回流
D.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 D
解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回流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不会影响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平衡,不会诱发组织水肿,故选D。

三、物质进出内环境的“穿膜”层数
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例5外界中的O 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6层B.7层C.5层D.10层
答案 C
例6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被人体所吸收,再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组织细胞并转化为组织蛋白的过程中,共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A.13 B.8 C.7 D.14
答案 D
解析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为氨基酸。

小肠绒毛上皮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氨基酸穿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2层膜;毛细血管壁也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是2层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出血浆是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是1层膜,共为7层膜。

每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组成,共14层磷脂分子,选D。

1.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为毛细血管壁、②为红细胞、③为血浆、④为细胞内液、⑤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显著降低
B.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穿过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
答案 C
解析肌肉细胞缺氧时,因为机体的调节作用,③的pH稍微下降,但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 错误;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乳酸会引起③pH降低,但乳酸可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正确;③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⑤中含有少量小分子的蛋白质,D错误。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作内环境
B.体内所有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都要经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D.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 D
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A项错误;并不是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都要经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体现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C项错误;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项正确。

3.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代表人体内的体液成分。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花粉过敏时,②中的液体会增多
B.④和②的组成成分可以相互转化
C.③的渗透压增大,会引起尿量增加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①中
答案 A
4.正常人体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部分物质交换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环境包括①②③④
B.血浆中的氧气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①→②
C.③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D.通过排泄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只含有尿素和尿酸
答案 B
解析①为组织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血浆,④为尿液。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A错误;血浆中的氧气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血浆→①组织液→②细胞内液,
B 正确;③血浆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 2等物质,但不含血红蛋白,
C 错误;通过排泄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除了含有尿素和尿酸外,还含有无机盐等,
D 错误。

5.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 液减少
B .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C .激素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A 液中的O 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
答案 C
6.(2019·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二月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 ~d 表示膜结构或管壁,A ~D 为体液):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

(2)图乙中⑦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生存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液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图乙中的数字表示),共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 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 ]__________。

答案 (1)B 组织液 组织水肿
(2)23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3)⑤→④→③→⑥→⑦ 6 ⑦ 组织细胞
解析(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增多,。

①为淋巴,引起组织水肿。

(2)⑦是组织细胞,其内的液体为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
3
④为血浆,⑥为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毛细血管壁细胞生存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血液中的氧气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经过的途径为⑤红细胞→④血浆→③毛细血管壁→⑥组织液→⑦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

CO2在组织细胞中产生,通过呼吸排出体外,所以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⑦组织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