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痿症经验

中医治疗痿症经验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筋骨痿软,手足不用,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
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一,肺热津伤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二,湿热浸淫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三,脾胃气虚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四,肝肾亏损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五,淤血阻滞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
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
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肺热津伤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
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
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
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痿病诊疗方案+路径表单

痿病的诊疗方案一、概念痿病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症。
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束硬化,周期性麻痹等。
二、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标准1.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为,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
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常有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史。
或有药物史,家族史。
(4)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做相应理化检查,如有条件应做CT、磁共振等。
(5)应注意与痹证、风痱、震颤等鉴别。
1.2 一般分期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3 西医诊断标准(1)急性脊髓炎①急性起病,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②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的脊髓横断性损伤,即包括了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③脑脊液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检测可见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可轻度增高。
④MRI检查可见脊髓内节段性长T1、长T2信号。
(2)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①急性起病,常有感染史。
②肢体远端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的对称性感觉障碍及弛缓性运动障碍,对称性植物神经障碍。
③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④肌电图可见去神经性变性。
2.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1、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
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脾胃虚弱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
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
舌淡,苔白,脉细缓。
3、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4、气滞血瘀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三、观测指标(一)安全性观测1.一般体检项目。
痿病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发病特点①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
有外感温热疫邪或涉水淋雨,居处湿地或接触、误食毒物;有饮食不洁或房劳、产后体虚或情志失调;有禀赋不足,家族遗传或劳役太过或跌仆损伤。
发病或缓或急。
②多以上肢或下肢,双侧或单侧出现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棋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为主症。
也可首先出现眼睑或舌肌等头面部位的肌肉萎缩。
③男女老幼均可罹患。
温热邪气致痿,发病多在春夏季节。
(2)临床表现肢体痿弱无力,其则不能持物或行走。
肌肉萎缩,肢体瘦削,有时伴见肌肉斶动、麻木、痒痛。
可出现睑肌、面部肌肉瘫痪或舌肌痿软,严重者可导致祚咽、尿便障碍,呼吸困难,肌力下降,肌肉萎缩或假性肥大。
必要时肌电图、肌活检和酶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吉兰-巴雳综合征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 43 (8):583〜586)。
(1)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起病,进行性,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2)对称性肢体和延髓支配肌,面部肌肉无力,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可伴轻度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5)电生理检查提示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F波异常、传导阻滞、异常波形离散等。
(6)病程有自限性。
(二)证候诊断1.湿热浸淫证:病起发热,热退后或热未退即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身体困重,进展迅速,心烦口渴,便干,尿短黃,舌质深红,苔薄黄,脉细数。
2.脾胃虚弱证:病情稳定,肢体痿软无力,时好时差,其则肌肉萎缩。
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瀟,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痿证(重症肌无力)-针灸治疗学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ຫໍສະໝຸດ ?萎证——证型:肺热伤津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 细数。
脉络瘀阻: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舌质暗淡或瘀点、瘀斑,脉 细涩。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手足阳明经穴和相应夹脊穴为主。 处方:主穴: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配穴:肺热津伤配鱼际、尺泽。 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概述】
概念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 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类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
病因病机
痿证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 跌打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 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 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 耗,筋脉肌肉失养。
痿证
卢老师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张某,男,19岁。 主诉:四肢瘫痪18小时。 现病史:1981年12月31日锻炼汗出较多,自觉头部发紧,周身
疲乏,翌晨觉四肢无力。1982年1月2日病情发展,出现四肢瘫 痪,自觉憋气。3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查:四肢呈完全性瘫,肌 张力减弱,肌容量正常,深浅感觉无变化,四肢腱反射消失,未 引出病理反射,舌暗苔白腻,脉细数。
名中医治重症肌无力(痿症)秘方

名中医治重症肌无力(痿症)秘方94.1 益气温肾汤【来源】徐杰,《湖北中医杂志》(4)1988年【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柴胡、升麻各7克,干姜、肉桂各6克,防风、生甘草各8克,赤芍、地龙、白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
待病情好转后,可用上方加工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服20克,以巩固疗效。
【功用】温肾运脾、益气升陷。
【方解】方中的党参、黄芪、甘草、柴胡、升麻益气和中,升提脾气;又加肉桂,温煦元阳,兼顾脾肾;久病体弱者肾阳亦亏,故再加熟附片以助干姜、肉桂温阳运脾,益气升陷,适当佐以防风、赤芍、白芍、地龙祛风胜湿、活血通络。
本方功专力著,疗效甚为满意。
【主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加减】畏光、流泪、纳呆,加羌活、苍术;复视、斜视、眼球活动受限,加川芎、全蝎、蜈蚣;面色?白、活动乏力,则红参易党参;病程长,反复发作,四肢欠温,加熟附片、鹿角霜;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去防风、干姜,加仙鹤草、旱莲草。
【疗效】治疗65例,痊愈(眼裂大小正常,且早晚无改变,伴随症状消失、新斯的明试验阴性)24例(其中重型10例、中型14例);好转(眼球症状好转、眼睑下垂上抬0.2厘米、全身症状好转)36例(其中重型12例、中型22例、轻型2例);无效5例(其中中型4例、轻型1例)。
总有效率为92.3%。
平均治疗天数为41天,平均好转天数为13天。
94.2 马钱子方【来源】裘昌林,《上海中医药杂志》(1)1986年【组成】生马钱子适量。
【用法】先将马钱子制成胶囊。
取生马钱子用清水浸泡半日,去毛,切片后,用香油煎至呈棕黄色。
捞出后用六一散粉吸附,筛去六一散,磨粉,每粒胶囊装入炙马钱子粉0.2克,备用。
每日3次,每次服1粒,饭后即服,每隔2~4日增服1粒,逐渐加至7粒为止。
如不到7粒而自觉肌体局部有一过性肌肉跳动、抽动感时,亦不可再增加。
原来如服西药吡啶斯的明或新斯的明者,随着肌力逐步增加,可减少用量直至停药。
“痿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痿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一、“治痿者独取阳明”的理解根据《黄帝内经》论述,从阳明治痿的理由有三:一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二是阳明“主宗筋”,而宗筋主束筋骨利关节,人体的骨节筋脉需要得到阳明胃气血之润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
阳明气血充盛,诸筋得以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
三是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将来自阳明之气血渗灌溪谷,与其他阴阳经总会于宗筋,而合于阳明,阳明为诸经之主导。
一旦“阳明虚”,气血不足,筋脉骨节失养,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因而可知,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致痿的重要病机之一,故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疗法则。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取阳明”是指针刺治疗的方法,但在临床中亦是方药论治痿证的重要原则。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独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但在临床中并不是唯一治法,其中“独”字强调了从阳明论治痿证的重要性,但不可做“唯一”理解。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在治疗痿证时还要根据虚实、逆顺,以及相关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提出“各补其荣而通其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原则痿证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采用滋补精血津液之品,调养后天,使化源充沛,宗筋得以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可愈。
二是辨证论治,即分证治疗,补虚泻实,调和经脉,正如明·张介宾所说:“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腧,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阴之荥腧,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腧,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三是“因时制宜”,在治疗上还要遵循“各以其时受月”的原则进行针刺治疗。
这一根据脏腑主时采取的治疗,即“因时制宜”,亦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三、临床运用后世医家在治疗痿证的过程中,对“取阳明”的治法不断进行充实和发挥,未局限于补阳明,而是综合采用了补、泻、清、和、温、消等多种治法。
如金·李果用清暑益气汤治疗暑伤胃气之痿;明·李中梓用大承气汤泻阳明之实治疗痿废证;清·张璐认为“痿证脏腑病因虽日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故主张采用“清热渗湿”之法治疗痿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⑻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 (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U A轻度全身型,U B中度全身型,川重度激进型,W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3.气阴两虚证:视歧,目昏,睛珠干涩,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口燥咽干,或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虚或细数。
4.督阳亏虚,络气虚滞证:胞睑下垂,眼球转动迟滞或固定不移,语声低微,咀嚼无力、饮水反呛;或抬头困难,端坐费力,步履艰难,肌肉瘦削;动则加剧,静则舒缓;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形寒肢冷,脊背四肢不温,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弱。
5.大气下陷证:呼吸费力,咳声低微,咯痰不出;甚至气虚欲脱,颈软头倾,不能自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汗出频频;病情危重则呼吸微弱表浅,精神烦躁或意识障碍,舌质淡或暗,苔白或黄厚腻,脉沉迟微弱或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脾胃气虚证治法:调补脾胃(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桔梗、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
(2)针刺:主穴选血海、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眼肌无力者,加攒竹、鱼腰、太阳、四白;咀嚼无力者,加合谷、下关;吞咽无力者,加风池、哑门、天突、廉泉;颈项无力者,加风池、天柱、列缺;四肢无力者,加肩髃、曲池、外关、环跳、解溪、风市、阳陵泉、太冲等。
(3)灸法: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神阙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条灸、隔姜灸,每次约20〜30mi n,每日1次。
2•脾肾两虚证治法:温补脾肾(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右归丸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干姜、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灸法:选取脾俞、肾俞、三阴交、关元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条灸、隔姜灸,每次约20〜30min,每日1次。
(3)针刺:主穴选血海、脾俞、肾俞、三阴交。
配穴同脾胃气虚证。
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1)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减。
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白术、当归、桔梗、灵芝、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主穴选三阴交、关元、气海。
配穴同脾胃气虚证。
(3)灸法:选取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条灸、隔姜灸,每次约20〜30min,每日1次。
4•督阳亏虚,络气虚滞证治法:温补督阳,通畅络气(1)推荐方药:①全鹿丸加减。
鹿茸、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黄、黄芪、枸杞子、杜仲、牛膝、山药、菟丝子、锁阳、肉苁蓉、补骨脂、巴戟天、川续断、陈皮等。
②扶元起萎汤(经验方)[4]。
人参、黄芪、桂枝、白术、当归、鹿茸、菟丝子、肉苁蓉、枳实、丹参。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灸法:选取华佗夹脊穴、督俞、关元、命门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条灸、隔姜灸,每次约20〜30mi n,每日1次。
(3)针刺:主穴选命门、百会、大椎、身柱。
配穴同脾胃气虚证。
5•大气下陷证治法:益气升陷(1)推荐方药:升陷汤加减。
人参、黄芪、山萸肉、黄精、灵芝、柴胡、桔梗、知母、升麻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主穴选膻中、肺俞、气海俞、天突、定喘。
配穴同脾胃气虚证。
(3)灸法:选取膻中、肺俞、天突、关元、气海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条灸、隔姜灸,每次约20〜30mi n,每日1次。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 •穴位注射:辨证取穴,常取合谷、手三里、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每次取2〜3对穴位,药用补益类中药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1次。
2•皮肤针:根据病情可局部选穴,如眉上阳白、鱼腰、攒竹、丝竹空等穴进行叩刺,或循经打刺,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次20mi n,隔日1次。
3.根据病情还可采用中医泡洗、推拿、穴位贴敷等治疗。
(三)西药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初始治疗或轻型的MG患者,全身型建议加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病情急性进展期或出现肌无力危象患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疑有胸腺瘤者可行胸腺摘除手术治疗等。
(四)护理调摄要点1.饮食调护:洁净饮食,防止胃肠道感染。
指导有延髓症状的患者进食软食或流质饮食,同时饮水、进食宜慢,少食多餐,避免呛咳;或在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起效后再进食,必要时可行鼻饲饮食。
2.呼吸调护:指导有呼吸肌无力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训炼。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的频率、节律及幅度,一旦发现呼吸困难加重、发绀、咳嗽无力、喉头分泌物增多等表现,应警惕重症肌无力危象,及时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发生危象立即组织抢救。
3.生活调护:指导眼肌无力患者减少阅读、看电视及使用电脑时间,四肢无力患者做好防护,预防跌倒风险。
控制体重,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保暖,保持室内温暖干燥、空气新鲜,戒烟酒。
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可注射流感疫苗有利于预防流感。
4.情志调护:保持良好情绪,避免精神刺激。
给患者予耐心的开导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参考《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绝对评分法和相对评分法》中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⑸,相对评分=(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
痊愈:相对评分》95%基本痊愈:80%c相对评分V 95%显效:50%c相对评分V 80%好转:25%c相对评分V 50%无效:相对评分V 25%2.证候疗效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⑹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二辑)》中《中药新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订证候量化分级及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症状:参照临床绝对评分法⑸中症状评分。
次要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纳差便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每一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予以0分、1分、2分、3分<:舌苔、脉象只描述,不计分。
疗效判定标准拟定如下: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3个月无复发。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70%且V 95%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一般生活可自理,但不能恢复工作。
证候积分减少》30%且V 70%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V 30%(二)评价方法1.主要症状: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表2.次要症状:次要症状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神疲乏力无精神不振,可坚持体力劳动精神疲乏,勉强坚持日常工作精神极度疲乏,不能坚持日常活动少气懒言无不喜多言,不冋不答不动则皮肤微潮,稍动则更甚懒于言语,多问少答不欲言语,呈无欲状自汗无不动即皮肤潮湿,稍动则汗出平素即汗出,动则汗出,如水渍状纳差便溏无饮食无味,食量未减;溏泻每日3次以下食欲差,饮食减少1/3 ;溏泻每日4〜6次无食欲,饮食减少2/3 以上;溏泻每日7次以上腰膝酸软无偶有发作反复发作持续发作,不易缓解头晕耳鸣无偶尔发生经常发生经常发生,不能缓解,耳鸣如潮畏寒肢冷无手足发冷四肢发冷全身发冷,得温不解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1-143.[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82-285.[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 48(11):934-940.[4]吴以岭.气络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748⑸ 王秀云,许贤豪,孙宏,等.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绝对评分法和相对评分法[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2):87-89.[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0-105.痿病(重症肌无力)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牵头人:胡军勇(河北以岭医院)主要完成人:胡军勇(河北以岭医院)苏卫东(河北以岭医院)刘志杰(河北以岭医院)袁学山(河北以岭医院)陆春玲(河北以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