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视神经脊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2x3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
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肺热津伤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
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
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
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脊髓炎的中医治疗

脊髓炎的中医治疗
病人六纲应为太阳太阴或有微阳明,属厥阴类。
用《古今录验》小续命汤或《千金方》西州续命汤加减可能会好此班门弄斧了
脊髓炎,西医的治疗与激素改善不明显,改用中医治疗,探究其证候反应,辨为太阴病,考虑为患者中焦阳气虚衰,使中焦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四肢,故肢体乏力、抽搐,不能向上濡养脑络,故头痛,虚阳外浮,使阳不入阴,故难以入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也可看出患者气血不足。
予四逆汤加四君子汤补阳健运中焦,补益阳气以助运化,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从脏腑的角度看,患者则考虑为脾肾阳虚,故结合临床症状,加入了淫羊藿、巴戟天滋补肾阳,伸筋草以舒筋活络,考虑久病成瘀予菟丝子、补骨脂以活血化瘀。
二诊时效果好转,但又汗出多,舌脉同前,考虑是营卫不和,气血阴阳不调,故加桂枝、大枣组成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川芎引药下行。
三诊其他症状都好转,但考虑双上肢仍乏力,故加仙鹤草补虚强壮。
四诊时各种症状较前好转,患者诉颈项疼痛,故加葛根60g组成葛根汤补津活络,但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减仙鹤草、川芎,再加黄芪?是加强行气散瘀?四诊时又出现了鼻塞表证,故加大葛根用量,蒸附子、干姜也适当加量以扶正解表。
五诊、六诊患者症状已经基本消除,恢复了正常生活,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痿中医诊疗方案

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骨痿属痿证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骨病学》(ISBN 978-7-117-16005-6/R·16006)(张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制定。
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多汗,下肢痿软无力,不能持重。
2、西医诊断: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骨痛和/或脆性骨折史。
(2)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降低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值≤-2.5)。
(3)影像学提示有骨质疏松。
(4)应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
(二)证候诊断1、肾虚血瘀型: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可引起胸背剧痛,或腰弯背驼,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2、肝肾亏虚型: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弱无力;表现为早衰,发脱齿摇,健忘恍惚,舌红,脉细弱。
沉重乏力,有压痛。
表现为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以“腰痛”相鉴别,二者共有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腰痛”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且有时向下肢放射;本病为腰背部广泛性疼痛,临床易于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做骨密度检查和拍X片可见“骨痿”患者骨量明显减少;而后者可见椎间隙变窄,但骨量无减少。
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脊髓炎1例

尼松 片 , 1 5 m g , 口服 , 2次/ d ; 维生素 B 1 片, 2 0 m g , I : 1
周某 , 女性 , 7 1 岁 。就诊 日期 : 2 0 1 1 年 5月 9日。 服 3次/ d ; 甲钴 胺 ( 弥可保 ) 片, 0 . 5 m g , I : 1 服, 3次/ d ; 主诉 : 四肢萎 软渐 进 加重 5 0 d 。病 史 及症 状 : 于 神 经 妥乐平 片 , 4 . 0单 位 , 2片 , E l 服, 2次/ d 。 治疗经过 : 经 治 2周 后 , 四肢 萎 软 无 力 及 右 眼 2 0 1 1 年 3月 2 1日无 明显诱 因 突然 出现 持续 左半 身 无力 , 活动不利 , 渐至右半身无力 , 活 动不 利 , 右 眼 视 物模 糊 好 转 , 右侧 上 、 下 肢 肌力 4级 , 左 侧 上下 肢 视物 模 糊 。 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 , 经 住 院治 疗 症 状 肌 力 3 级; 继 续 治疗 2周 后 , 四肢 萎 软无 力 明显 好 仍逐渐加重 , 后 转 院 住 院 继 续 治疗 。 诊 断为 视 神 经 转 , 右侧上、 下 肢 肌力 4 级, 左侧上、 下肢 4 一 级, 右 眼 脊髓 炎 , 经 予 大剂 量激 素 及 营养 神 经治 疗 后 症状 渐 视 物 模糊 好 转 , 纳可 , 寐安 , 小便 调 , 大 便 干燥 , 舌淡 苔 白腻 , 脉 弦细 。 平稳 , 为进 一 步治 疗 就诊 于 我 院 门诊 。刻 下 : 神清 , 红, 精神 可 , 语 言 清 晰流 利 , 右 口歪 , 四肢萎 软 无 力 渐进 2 讨 论
加 重伴 感 觉 障碍 , 以左侧 明显 , 右 眼视 物模 糊 , 无 头 视 神 经 脊 髓 炎 是 视 神 经 与 脊 髓 同 时或 相 继 受 痛头晕及胸 闷憋气 , 身疲多 汗 , 腰膝酸软 , 面 色 淡 累 的急性 或 亚 急性 脱髓 鞘 病 变 , 本病 病 理 改 变是 脱 硬化斑 及 坏死 , 伴 血 管周 围炎 性 细胞浸 润 。病 红, 纳可, 寐安 , 二便 调 。 舌淡 苔 白 , 脉沉细。 查体 : 神 髓 鞘 、 清合 作 , 发育正常 , 营养 中等 , 自主 体 位 , 全 身 皮 肤 变 主要 累及 视 神 经 、 视交叉和脊髓 ( 胸 段 与 颈段 ) , 巩 膜无 黄染 及 出血 点 , 右 侧 中枢 性 面 瘫 , 右 侧 上 下 破 坏 性 病 变 明显 , 脊髓坏死并最终形成空洞 , 胶 质
病案拾遗(二)痿症

病案拾遗(二)痿症邢某,女,35,河南人家住丰润刘宗铺,该患者两下肢萎软,站立和行走十分困难,经西医检查认为是由缺钾造成,故而每日大量补钾,但并无疗效,患者心情沉重,所以来求中医治疗,通过诊其脉象,属于风湿下注造成两腿经络不通,由于湿重,故两腿肌肉松弛无力,并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形成两腿无力而萎软,治疗理念从健脾除湿祛风通络为主,立方后服药15剂,两腿明显有力,站立和走路已不太困难,又取药20剂而愈。
立方:黄芪30g 白术15g 苍术15g 当归15g 川穹15g 白芷10g 红花10g 地龙10g 木瓜15g 毛狗15g 牛膝20g川断20g 秦艽10g 羌活10g 桂枝20g 桑枝30g 寄生30g生甘草20g 炙甘草20g 焦三仙各15g 车前子15g王某,女,45,宁河,两腿麻痛不能走路,西医诊断为下肢神经炎,曾注射维生素类药物无效,属下肢循环不良,经络不通之象,立方后服药20剂疗效显著,又续服20剂而愈。
立方:黄芪30g 红花10g 桃仁10g 地龙10g 丹参30g 三棱15g莪术15g 牛膝15g 川断15g 桂枝20g 羌活10g 秦艽10g桑枝30g 寄生30g 木瓜15g 毛狗15g 忍冬藤30g 当归15g川穹15g 生甘草30g 炙甘草30g 车前子20g按:下肢神经炎属于寒湿凝滞、经络不通、另外肝主四肢、肝郁也会造成下肢经络不通,故用三棱、莪术、伐肝瘀,以开郁也。
范某,女,54,丰润。
患者两下肢麻木沉痛一年多不能下床走路,而且久治不愈。
西医查之为神经炎,故其疗效不好,故求中医治疗,察其脉象沉细而滑,属于寒湿凝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所致。
故立方以祛寒除湿、活血通络为主,故其病史较长正气已亏,故而重用补气之品,服药二十剂后,双腿明显有力,麻痛感减轻,并能下床又续服二十剂后,而麻痛消失走路正常,已如常人,随访未见复发。
立方:黄芪50g 当归15g 川穹15g 红花10g 桃仁10g地龙15g 丹参30g 乳香10g 没药10g 桂枝20g木瓜15g 狗脊15g 牛膝15g 川断15g 秦艽10g羌活10g 桑枝30g 寄生30g 忍冬藤30g 炙甘草30g车前子15g 内金30g李某,女,32,唐山。
慢性进行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痿证)

慢性进行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痿证)
脊髓侧索硬化症属运动神经元病变,中医常称之为“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
临床治疗亦颇为棘手。
处方:龟骨杜草汤。
主证:手足活动无力,不能握物,足不能着地,食欲欠佳,阳痿,早泄,脉沉细无力,舌红少苔。
药物组成:生牡蛎12g,龟板9g,龙骨10g,杜仲12g,旱莲草9g,女贞子9g,何首乌15g,当归9g,白芍9g。
制法和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
随证加减:腰痛明显加山茱萸9g,砂仁6g;脾胃虚者,易兼夹食积不运,当健脾助运、导其食滞,酌佐谷芽、麦芽、山楂、神曲;气血虚甚者,重用黄芪、党参、当归,加阿胶;气血不足兼有血瘀、唇舌紫黯、脉兼涩象者,加丹参、川芎、川牛膝。
方解:生牡蛎、龟板、龙骨、当归、白芍强筋健骨、疏通经络、补血养血;杜仲、旱莲草、何首乌峻补肝肾、助肾强腰。
病案举例;患者,男,50岁,就诊日期: 1996年3月5日。
患者手足麻木,活动不利,未予治疗,日久渐重,手不能握物,足不任地,脉沉细无力,舌红少苔,舌体消瘦。
经某医院确诊为慢性进行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前来求治。
此乃肝肾亏损、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所致。
诊为骨瘘病。
治疗以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予龟骨杜草
汤。
连服30剂,复诊手能拿碗筷、拄拐足能活动,时神倦,原方加鹿角胶12g,太子参9g,又服25剂,四肢活动正常。
痿病(视神经脊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视神经脊髓炎)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住院患者。
一、痿病(视神经脊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 编码:BNV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ICD-10 编码:G36.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痿病(视神经脊髓炎)诊疗方案”。
痿病(视神经脊髓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浸淫证阴虚火旺证肾亏血虚证肝郁气滞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痿病(视神经脊髓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视神经脊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TCD 编码:BNV030)和视神经脊髓炎(ICD-10 编码:G36.001)的患者。
2.病变累及延髓或高颈段,需要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象,重点观察眼睛、肢体和二便等症状,若病位累及上焦者,需关注是否有气短、气促等症状出现,并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头和脊髓MRI+强化、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脊液常规和生化、寡克隆区带、24 小时IgG 合成率、髓鞘碱性蛋白(MBP)、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眼科检查(视力、视野、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