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完整版)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基础知识: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基本理论:1、环境论.2、先天决定论.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
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
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
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
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学习辅导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
三岁:我不会抢。
我大方,哥哥小方。
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
三岁:我大方。
我的方好大好大。
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
三岁:我的方更大。
五岁:我的方最大。
三岁:我的方最最大。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在语音方面,3岁的弟弟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
而且,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这一点是外国的成人在短期之内很难学到的。
在语意方面,3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
三岁的幼儿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在语言中操弄这类抽象的概念。
在语法方面,3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
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
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
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是神速的。
6个月的婴儿只会咿呀学语,12个月时就会使用10到20个词。
到了2岁,他的词汇是1岁时的10倍。
3岁的幼儿,平均可能会用900个不同的语词,流利的与人交谈,甚至辩论了。
幼儿语言的发展就表现在幼儿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技能的发展几个方面。
第一节语音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语音是一种发育模式,它具有特别的结构,不同的语种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汉语用声调辨别意义,而英语语言不用,因此,学汉语的幼儿,必须辨别和发出不同声调,而学英语的幼儿,却必须把不同声调的语音归为一类。
尽管语言间的差异很大,但世界各地儿童语音的发展基本上是相似的。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基础知识: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
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
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
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
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
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幼儿园说明讲述活动指导1.说明性讲述的基本概念;2.幼儿说明性讲述核心经验的构成内容;3.如何有效开展说明性讲述教育活动。
第一节幼儿说明性讲述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一、说明性讲述与儿童发展(一)说明性讲述的概念说明性讲述是独立讲述的其中一种类型,是用简洁明了、规范准确的独白语言,说明与解释事物的形状、特征、功用或操作过程的讲述形式。
这种讲述较少使用生动形象的形容词,不需要丰富的感情色彩,而是从客观的角度表述明白事物状态,交代清楚它的特点、来源或操作过程。
(王津,2014)说明性讲述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说明性讲述使用的是独白性的语言。
它需要讲述者独立构思和表达对某一内容的完整认识,要求讲述者按照这种讲述类型独特的内容组织方式和语言特点来进行讲述。
说明性讲述与其他口头语言类型如:叙事性讲述、谈话都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它的难度更高。
比如:叙事性讲述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较为接近,儿童接触的机会也较多;谈话因为有对方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等情境线索而比较容易理解与表达。
说明性讲述这种语言类型使用的场合较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机会也较少,而且讲述者往往很少依赖情境线索,因此难度较大。
其次,说明性讲述的语言讲求客观、简洁、规范、准确。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说明性讲述语言的特点,下面通过两个例句来说明。
例句一:小蝌蚪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妈妈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呢?例句二:蝌蚪是青蛙的幼虫,不过它们的外形差别很大。
例句一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例句二则使用了简洁明了、规范准确以及客观平实的词句。
例句一是叙事性语言,常见于叙事性的书面语言或讲述语言中;例句二是说明性语言,常用于说明性的书面语言或讲述语言中。
在说明性讲述中所用的语言就与例句二的特点相同。
(二)说明性讲述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任何语言形式在人一生的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说明性讲述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然而,由于这种语言类型较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也差别迥异,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要逐渐获得这种语言的核心经验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较易被忽略。
儿童语言的发展PPT课件

7.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分 物量词事物单位和动量词动作单位. 物量词的使用必须遵从数词+量词+ 名词的公式. 3、4岁仅能使用少量高频量词只、 个并表现出对它们的过度概括.
22
词的扩张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
词的扩张:在儿童早期理解词的意义时,儿童不 仅称狗为狗,而且会把牛、马、羊、猪等能走的 四足动物都称为狗.再如,有的儿童看月亮是圆 的,会把窗户上或墙上的圆形图案、圆的饼等圆 东西也都叫月亮. 词的缩小:但此时的儿童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如桌子一词单指自己家里的方桌,爸爸则仅指自 己的爸爸;再如,把狗和猫称为动物而不承认蝴 蝶也属于动物等现象.
8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哭也是新生儿最初的发声.哭是新生儿的 一种生理需要,即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 出生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还没有分 化,虽然引起哭的刺激有多种,但所引起 的哭声基本上没有区别.
9
出生1个月以后的婴儿,哭声逐渐带 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 声.不同刺激引起的哭声也明显不 同.2个月大的婴儿在舒服的时候,能 发 出 ai、a、e、ei、ou、nei、ai-i 等音.
13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交流发展
14
1.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敏感,1个月的婴儿具 有语音范畴知觉,具有在两个范畴之间 的辨别力,而不是在一个范畴之内的辨 别力. 只有忽略大量的语音范畴内的变异才 能使语言的理解成为可能.
15
2.语词理解
8、9个月,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 出相应的反应.以动作来回答的反映最初 并非是对语词本身确切的反应,而包括语 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不能把词从复 合情境中分离.11月左右开始逐渐分离, 才真正理解词的含义.此时儿童能理解, 但不能说,称被动性语言.只有出现主动 性语言1岁左右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 语言的发展

7
(一)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 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不同地区之间的人 们为了交际的方便,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 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把这种语言形式叫 做“通用语”。我国古代所谓的“雅言”、“通语 ”、“四方之语”以及后来的“官话”,都是当时 的人们给这种通用语起的名称。但是,在经济上自 给自足的、分散的、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的封建社会 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往来不很普遍,频率也比较 低,通用语的使用者就可能只局限于一些官员、商 人和读书人,人数势必不多。
2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社会的分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社会分化为 不同的地域,即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 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 部分;二是社会分化为不同的社群,就是在一个统 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 、文化程度、宗教等社会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 社会集团(又叫“社群”)。
4
(二)亲属语言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凭着语言等手 段得以凝聚和整合,在一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一 个社会在地域上相对独立的部分进一步分化,走向 完全独立,分裂成几个各自完全独立的社会,原来 相对独立的地域所使用的方言可能会逐渐转变为各 自独立的语言。
5
(三)社会方言 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不同年龄、性别、职业 、阶级、阶层、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的人群所说的 话有一定的差异,语言学上把这些不同的人群称为 “言语社团”(speech community),他们所说 的话被称作“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指的是同一种 语言或地域方言在不同的言语社团中表现出来的各 种变体。比如网民这个言语社团在网络聊天室和论 坛上进行交流时所创制和使用的所谓“网络语言” 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第六章儿童语言发展

6.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中的“我”、“你”、“他”,以及与之相应的 物主代词“我的”、“你的”、“他的”的所指意义和一 般名词不同,具有明显的相对性.需随语言环境和交谈者 角色(说话音、受话音、第三者)的变化而变化。 要理解这些词,不仅要有相应的语言能力,还须进行复杂 的智慧活动.要随时调整和转换理解的参照点。 我国朱曼殊等考察了儿童在各种情境下对人称代词的理解, 结果表明:幼儿不论其作为其他三人交谈的旁观者或是自 身实际参加三人交谈,充当受话音相第三者的角色,都对 “我”理解最好,“你”次之,“他”最差。
词是从复合情境中摆脱出来的: 是词以外的一切成分的作用逐渐消失,先是儿童的姿势变 得无关紧要,然后是环境、说话的人,最后剩下起作用的 就只有词了。 这时的儿童对词义能理解,但还不能说出词。这种不能主 动说出的语言也叫被动性语言,被动性语言不能和成人交 际。只有当儿童出现主动性语言时,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 始,这大约在1岁左右。
婴儿约自第9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已能重 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此时 婴儿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不限于本族语的声音。而且不同 种族、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生长的所有婴儿发出的声音都 很相似,甚至聋儿在此时期也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发出咿呀 语,只因其缺乏听觉反馈,咿呀语停止得比正常儿童早些。
2.牙牙语阶段
大约5个月左右的儿童进入了牙牙学语的阶段,所谓牙牙 语就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出现 与语音极为相似的声音,并能将辅音和元音结合连续发出, 如ba-ba、ma-ma,da-da 等类似“爸爸”、“妈妈” 等单音节语音。其实这些声音对于婴儿来说也是毫无意义 的,他们只是以发音做游戏从而得到快感。
二、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 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 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 语言准备期 语言发展期
第6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学习要点】 0-3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0-1岁(前言语阶段)――语言的准备阶段 1-2岁(言语发生阶段)――有意义的词语出现,句式趋于复杂 2-3岁(基本掌握口语阶段)――最终目标是掌握口语语言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
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
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是指对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
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份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以上三者并加上语言技能的一些基本规则才能获得产生和理解母语的能力。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语言发展何以能如此迅速而顺利地进行?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其发展的过程和一般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所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问题。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语言发展期语言的准备期 2.牙牙语阶段婴儿约自第9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
此时婴儿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不限于本族语的声音。
而且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生长的所有婴儿发出的声音都很相似,甚至聋儿在此时期也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发出咿呀语,只因其缺乏听觉反馈,咿呀语停止得比正常儿童早些。
这种观点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1 儿童在早期的牙牙学语过程中出现成人语音中常出现的音,如[g]、[k],但在牙牙语的后期和最初说出词的时候,这些声音义很少出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 汉语拼音z、c、s,zh、ch、sh在普通话 是两组不同的音位,在南方许多方言是同 一组音位。
• 一个音位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是音 位的变体。例如普通话“三”字发音是san, 这是标准发音,是音位的“典型”;如果 是一个大舌头的人,他的发音可能是than。 S和th属于同一个音位,这个音位有两个变 体。
第六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2020/11/3
1
•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凡有人类的 地方就会有语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 言呢?据东德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 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 5651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 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 是正在衰亡的语言。但儿童都可以在出生 后的几年内掌握这些交流工具。
2020/11/3
2
本章主要内容
• 本章关于语言发展的概述,主要围绕两个 传统的发展问题。其一,是关于典型的语 言发展过程的描述,始于婴儿最早的再认 能力,到儿童最初能使用单词、句子以及 比较复杂的话语。其二,涉及对语言习得 的解释以及相关的研究发现。
2020/11/3
3
•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 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指 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2020/11/3
18
• 音位是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 小的语音单位。
• 即具有确定这个词之所以是这个词、不是 那个词的作用的单位。 例如,在汉语中,p 与b就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因为它们分别是 两个不同的音,能够作为不同的声母与元 音搭配而成不同意义的词,比如“泼”和 “播”。
2020/11/3
•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2020/11/3
7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
• 语言产生方面的准备可以粗分为两个小阶 段:
• 反射性发声阶段和牙牙语阶段
2020/11/3
8
• 1.反射性发声阶段:
• 婴儿一出生就大声哭叫,这是最初对环境 的反射性发声。约从第5周始,发出非哭叫的 反射性发声。先是发音器官的偶然动作, 随后以活动自己的发音器官为乐而发出许 多非哭叫的声音。最初发出类似于后元音、 u、等,然后出现辅音h、k、p、m、等。 这些反射性发声对儿童来说并不具有信号 意义。
(妹妹等)。但这时的发音实际上仍是无 意义的、不能被理解的。
2020/11/3
12
• 从牙牙语期开始,儿童在发音方面需经过 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逐步增加符 合本族语的声音;另一方面又需逐步淘汰 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最终达到会说出第 一个能被理解的单词。
2020/11/3
13
• 牙牙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 音节的重复。牙牙语的作用不在于通过牙 牙语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 具体的发某个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通过 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 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 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 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 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 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2020/11/3
4
•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 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 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 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 不能比拟的。
2020/11/3
9
• 2.牙牙语阶段:
• 第1年中期出现与语音极为相似的声音,并能 将辅音和元音结合连续发出,如ba-ba、mama,da-da 等类似“爸爸”、“妈妈”等单 音节语音。其实这些声音对于婴儿来说也是 毫无意义的,他们只是以发音做游戏从而得 到快感。
2020/11/3
10
• 婴儿约自第9个月开始,咿呀语的出现频率达 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 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
• 语言发展何以能如此迅速而顺利地进行?受哪 些因素所制约?其发展的过程和一般模式是什 么?这些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发展 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所普遍关注和热烈讨 论的问题。
2020/11/3
5
•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可以为儿童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 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
– 语词理解:8-9个月,因为已经听懂成 人的一些语言,表现对语言作出相应 的反应。如“拍手”。(出现了被动 性的语言)
2020/11/3
16
第二节 语言发展期
语音的发展 词义的发展 句子的发展 语用技能的发展
2020/11/3
17
一、语音的发展
• 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
• 研究发现,儿童是以音位为单位来获得 语言。音位有很多变体,他们通过区别 特征掌握语音。但儿童不是学习个别的、 孤立的单音,而是通过学习词来学习语 音的。
• 此时婴儿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不限于本族 语的声音。而且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 环境下生长的所有婴儿发出的声音都很相 似,甚至聋儿在此时期也能像正常儿童一 样发出咿呀语,只因其缺乏听觉反馈,咿 呀语停止得比正常儿童早些。
2020/11/3
11
• 同时已开始模仿别人的声音,近似于词的 音节增多,如jie -jie(姐姐)、mei-mei
2020/11/3
14
王振宇关于语言发展的准备:
• 第一阶段,简单音节(0-3个月) • 第二阶段,连续音节(4-8个月) • 第三阶段,模仿音节(9-12个月)
2020/11音知觉:几个月的婴儿已具备了语 音范畴知觉能力,即能分辨两个语音 范畴之间的差别。(听准音)
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 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 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2020/11/3
6
第一节 语言准备期
•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讲出第一个 真正的单词开始的。因此,通常以单词 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 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一般把儿童 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 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具体 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