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推拿治疗规范
经穴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操作规范一、概述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证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
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三、操作方法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
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
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
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
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
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四、禁忌症严重的肝病、出血性体质、脊柱及骨关节结核、妊娠期、过度疲劳者等慎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1.指压的时间越长,疗效越持久。
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
急性病每日2~3次,必要时可连续治疗2~3日,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3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指压时,用力应先轻后重,逐渐加强,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以忍受而影响治疗。
3.指压胸穴,偶而有少数病人会发生眩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脉膊细弱。
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体质太弱、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或指压的刺激过强所致,只要停止指压,让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片刻即可恢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01
03
02
外感发热
病因: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01
临床表现: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02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
03
阴虚内热
病因: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牛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 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除了有点状穴外,还有线状穴、面状穴等。
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常见疾病调理

2019-3-1
小儿常见疾病推拿治疗
六、饮食疗法
(三) 脾胃虚寒 桂皮5g 山楂20g 红糖20g 慢火煎煮,去渣取汁,每次15ml热饮, 一日三次,七天一疗程。
(四)肝气犯胃 合欢花粥:合欢花20g 粳米50g 红糖适量,水煎煮成粥,每日一剂, 两次分服,连服七日。
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
呕吐
【治疗】
1、伤食吐 (1)治则: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2)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
八卦各200次,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各 100次。
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
呕吐
2、热吐 (1)治则: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2)处方:清脾经、清胃经各200次,清大肠100次,
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
呕吐
【临床表现】
1、伤食吐:呕吐酸馊频繁,口气秽臭,胸闷厌食,肚腹胀 满,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厚腻脉滑实,指纹滞。
2、热吐: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 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唇色红而干,苔黄腻,指纹 色紫。
3、寒吐: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呕吐完谷不化,面色 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淡薄白,指纹色 红。
而排出困难等。究其病因、症状、可分实秘和虚秘两种类 型。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
便秘分类
• 功能性便秘:这一类属 这类便秘较多见,经过 推拿、饮食、生活作息 等的调理可以痊愈。
• 器质性便秘:先天性巨 结肠、先天性肛门狭窄 等;
绝大多数的小儿便秘都 属功能性便秘。
肠梗阻分型
• 机械性:肠腔狭窄、腹膜黏连、嵌顿疝、肠套叠、肠扭转等 机械性原因造成梗阻,
小儿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方法及标准
症状改善
观察孩子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腹泻次 数减少、发热温度降低等。
推拿次数
根据推拿次数评估治疗效果,一般推拿 3-5次后应有一定效果。
体质变化
观察孩子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如食欲 增加、睡眠改善等。
综合评估
结合孩子的症状改善、体质变化和推拿 次数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推拿治疗的效 果。
07
小儿推拿治疗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分享
感冒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小儿穴位,缓解感冒 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等,提高小 儿免疫力。
腹泻推拿治疗
运用推拿手法调节小儿肠胃功能,缓解 腹泻症状,促进小儿消化吸收。
发热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降低小儿体温,缓解发热 症状,提高小儿身体舒适度。
挑战性问题探讨
小儿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
目录
• 小儿常见疾病概述 • 推拿治疗原理及优势 • 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推拿治疗 • 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推拿治疗 • 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推拿治疗 • 小儿推拿治疗注意事项及效果评估 • 小儿推拿治疗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01
小儿常见疾病概述
小儿常见疾病类型
01 呼吸系统疾病 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 02 如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肠胃炎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推肩胛骨
用两拇指指腹沿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分 推,可宣肺理气,止咳化痰,用于咳嗽
、气喘等。
揉肺俞
用两拇指或中指指腹揉按肺俞穴,可宣 肺理气,止咳化痰,用于咳嗽、气喘等 。
揉丰隆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揉按丰隆穴,可和胃 气,化痰湿,用于咳嗽痰多等。
哮喘推拿治疗
01
中医按摩的常见病症调理

中医按摩的常见病症调理中医按摩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中医按摩通过传统的推拿、揉捏、按压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理人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中医按摩在常见病症调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头痛头痛是人们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按摩在缓解头痛症状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按摩头部可以通过刺激头部的经络,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可以用手指按摩太阳穴和百会穴,或者沿着头部的发际线按摩,以减轻头痛的不适感。
二、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时间的办公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颈椎受到过度压力,引发疼痛和不适感。
中医按摩可以通过按摩颈部,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症状。
可以用手指按摩风池穴、天柱穴以及肩部的经络,以舒缓颈椎的疼痛和僵硬感。
三、胃痛胃痛是人们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中医按摩可以促进胃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胃肠道的不适感。
可以用手掌按摩胃部,顺时针轻轻揉捏脐部周围的穴位,以减轻胃痛的症状。
四、失眠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问题,中医按摩可以通过刺激头部和全身的穴位,平衡人体阴阳气血,调节睡眠质量。
可以用手指按摩人中穴、神阙穴以及承泣穴,以改善睡眠问题。
此外,按摩足底的睡眠区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催眠作用。
五、肩周炎肩周炎是肩部疼痛和功能受限的疾病,中医按摩通过刺激肩背部的经络,消除炎症,促进肩关节的血液循环,缓解肩周炎的症状。
可以用手掌和手臂按摩肩背部,顺着肩部的经络推拿,以减轻肩痛和肌肉僵硬感。
六、腰痛腰痛是现代人常见的疼痛问题之一,中医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腰部和腰部周围的穴位,舒缓腰椎的疼痛和不适感。
可以用手指按摩腰部的悬钟穴、命门穴以及腰部的经络,以缓解腰痛的症状。
七、便秘便秘是人们常见的消化问题之一,中医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腹部和腹部周围的穴位,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可以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腹部,轻轻揉捏脐部周围的穴位,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代谢。
以上是中医按摩在常见病症调理中的应用介绍。
针灸推拿科实践治疗手册及技术规程

针灸推拿科实践治疗手册及技术规程前言针灸推拿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本手册旨在为针灸推拿科临床实践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治疗方案和技术规程,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
针灸治疗针灸基本操作规程1. 针具选择与消毒: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针具,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消毒。
2. 选穴定位: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
3. 进针:采用快速、垂直或斜刺等方式将针刺入皮肤。
4. 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体内产生针感,达到激发经气的作用。
5. 留针:将针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
6. 出针:治疗结束后,缓慢将针取出,并做好皮肤护理。
常见疾病针灸治疗方案1. 颈椎病:选取风池、颈夹脊、大椎等穴位,行针泻法,留针20分钟。
2. 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腰夹脊、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行针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3. 关节炎:选取阿是穴、局部穴位及肾虚穴位,行针泻法或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
4. 头痛:根据头痛部位选取相应穴位,如太阳、百会、风池等,行针泻法,留针20分钟。
推拿治疗推拿基本操作规程1. 评估与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明确推拿治疗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2. 操作前准备:确保推拿环境舒适、安静,准备好推拿介质(如滑石粉、按摩油等)。
3. 基本手法:包括按、摩、揉、擦等手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手法。
4. 复位手法:对于关节错位等疾病,需采用复位手法,如推拿正骨等。
5. 推拿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耐受度,确定推拿治疗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方案1. 肩周炎:采用按揉手法放松肌肉,再进行关节松动和肩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
2. 急性腰扭伤:采用揉、擦、推拿正骨等手法,缓解肌肉紧张和调整腰椎位置。
3. 消化不良:以摩腹、揉脐等手法为主,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
刘氏小儿推拿疾病治疗

若大便泻下不畅,有里急后重感,加推下七节;若泻势急迫且 病情较重者加推擦肺俞至发红,再结合针刺肺俞、少商放血治之。
四、推拿治疗
【方义】常例开窍,五经用“清四补一”法,以清热为主,
重清脾经以清中焦湿热为主,清大肠、后溪,推六腑清利湿
热,推三关以防过凉而伤正;按揉足三里、中脘、肚脐,拿 肚角、揉龟尾,调中理气止痛止泻;按肩井关窍。
刘氏推拿治疗原则
二、五经相助与相制的治则
运用五经助制来作为取穴的依据,是小儿推拿的治 之一。 五经助制的关系: 脾助肺,肺助肾,肾助肝,肝助心,心助脾。 疗原则
脾制肾,肾制心,心制肺,肺制肝,肝制脾。
相助和相制,是治疗中主补、主泻,或兼补、兼泻 的依据, 医者根据这些规律在治疗上进行对标、对本的治疗。例如:
四、推拿治疗
1、湿热泻
【治法】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推治】常例。推五经:清脾经300次(清后加补),清肺经 100次,清肝经250次,清心200次经,补肾经150次(清四补一法)。 配穴:清大肠200次,主推六腑120次、配推三关40次,掐运版门, 推中脘120次(调中法),揉脐200次,推脊,捏脊,清后溪150次, 拿肚角3~5次,揉龟尾100次,按揉足三里120次、揉按涌泉,按肩 井2~3次。
五、注意事项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显著,每日治疗1次,较重者可每 日2次。
☞在泄泻期间,应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道负担,不吃粗 纤维蔬菜和难消化食物。伴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可 饮用淡盐水和糖水。腹泻好转后进食,应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要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防止发生红臀。 ☞如小儿出现面色苍白,小便极少或无尿,眼眶凹陷,呕吐 频繁,饮食难进,精神萎靡等症时,宜抓紧时机,中西医结合 治疗。
10种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技巧

10种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技巧一、胸胁迸伤1、概述胸胁迸伤是在一种不正确的姿势下扛、抬、搬、举重物,或呼吸不协调时扭转躯干,伤及胸部的关节、软组织而引起胸部呼吸受限制的损伤。
俗称岔气。
(1)临床症状1)有明显的搬、抬重物外伤史,伤后即感胸闷不适、气短、气急,胸胁部隐隐作痛,攻串不定,疼痛范围广泛而无定位。
2)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加重,保护性地减小呼吸幅度。
3)如果是肋椎关节半脱位,可在关节处触到压痛点。
如果胸壁围有肌肉撕裂或痉挛,相应胁间有肿胀、压痛、变窄。
如附有肌伤,则局部有肿胀、压痛。
(2)鉴别诊断本病诊断并不难,根据病因及本病特征,就能做出正确诊断。
一般应注意与肋软骨炎相区别。
2、治疗及手法(1)本病多以行气活血法治疗。
(2)采用点、按、摩、揉、击、拍打、擦及顿提法。
术者先用拇指点按章门、期门、大包、膻中、日月等穴,并沿膀胱经,由上向下进行推法,由轻徐徐加重,后用掌根推擦背部以解除肌肉痉挛,最后点按内关穴2~3分钟。
(3)复位手法包括顿提法、掌击法、摇肩法。
掌击法:取坐位,患者在左,术者以右前臂插于患侧腋下,向上提拉,使移位的关节和痉挛的肌肉理顺。
随后嘱患者深吸气,术者以左掌根部由下向上叩击患处一次,再令其深呼吸,则疼痛可消失。
此法可重复1~2次。
摇肩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握腕,进行旋转划圈揉摇动,吸气时上举臂,绕后落下时呼气。
摇转10余次。
如果滑膜嵌顿后引起损伤性病理改变者,患者经1次治疗后大多数仍然有残余症状,因此,须经1~2次重复治疗后才可痊愈。
二、腰腿疼痛1、概述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分为脊柱性和非脊柱性两类。
前者有单纯性腰椎骶化、脊柱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椎间盘病变及脊柱滑脱、骶髂关节炎、脊柱肿瘤、结核、骨髓炎等等。
后者如前列腺、肾、女性生殖器官及胰腺疾患,腹膜后肿瘤,脊髓,神经根、干,脊膜的炎症和肿瘤,腰腿动脉供血不全等。
2、治疗及手法理气活血,疏经止痛。
其手法为:1)双手滚腰背沿两侧膀胱经,往返进行滚法5~7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规范第一节颈椎病一、治疗原则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二、施术部位:颈肩部及受累肢体。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15~20分钟,1~2日1次,刺激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体位:颈型颈椎病:可取坐位或俯卧位。
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取俯卧位和仰卧位。
五、操作流程1、拿捏颈项: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2~3分钟。
2、滚颈肩部:用滚法放松颈根、双侧肩部及上背部,以全面放松斜方肌为重点,力量要深入,不可在皮肤上搓动,以防搓伤皮肤,一般做2分钟即可。
3、拨揉项韧带:用拇指拨揉项韧带,由轻而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
4、点揉颈项膀胱经:用拇指点揉1~7颈椎棘突旁开1.5~2寸处的膀胱经路线,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
5、点穴:用拇指点按颈肩部重点穴位,包括风池、安眠、完骨、风府、哑门、肩中俞、肩外俞、颈根穴(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肩井穴,时间各30秒。
6、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则采用颈椎定位扳动法(坐位)。
以右侧为例,医师用右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左手扶于头部左侧,嘱患者颈部前屈300左右,左手向右侧推扳,此时可听到响声。
颈椎侧弯手法同前。
若颈椎间隙狭窄,采用颈部拔伸法,可听到响声(仰卧、坐势均可)。
六、分型施治1、颈型:着重点按肩中俞、肩外俞、颈根穴、肩井穴。
2、神经根型:拿揉患侧上肢,用多指横拨腋下臂丛神经分支(或极泉下),点按缺盆穴(臂丛神经阻滞)、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为宜,最后牵抖患侧上肢2~3次。
3、交感型:着重点按内关、风池、安眠、完骨等腧穴。
4、椎动脉型:推桥弓3~5遍,加点按百会、四神聪、头维、率谷、风池、太阳、合谷、听宫等穴位。
第二节落枕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二、施术部位:颈肩项背部,以患侧为主。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局部手法不宜过重。
四、操作流程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轻柔的滚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约3~5分钟。
2、用拿法提拿颈椎旁开1.5寸处的软组织,以患侧为重点部位,并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
3、医者在患侧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然后用拇指指腹点揉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风池、颈根等穴位,每穴约30秒,手法由轻到重。
4、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医者左手持续托起下颌,右手扶持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颌内收。
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10~15次,以活动颈椎小关节。
摇动旋转之后,在颈部微前屈的状态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手法力度和旋转的角度必须掌握在可以耐受的限度内,切忌暴力蛮劲,以防发生意外。
5、医者用拇指点按患侧落枕穴,有明显酸胀感时,嘱患者活动颈部。
6、最后以空心拳敲打放松患侧肌肉。
五、注意事项手法宜轻柔,切忌施用强刺激手法,以免加重症状。
第三节前斜角肌损伤综合征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二、施术部位:颈侧部及上肢,以颈部为主。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颈部手法不宜过重。
四、操作流程1、揉拨推理舒筋法:患者坐位,医者立其背后,用一手扶其头部,另手食、中指或中、无名指插入(中下段)胸锁乳突肌后缘缓揉稳拨斜角肌起始部数十次;再用食指或无名指指腹在锁骨上窝内侧沿斜角肌纤维方向施推理手法数十次。
2、托扶枕颌摇摆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患侧,用一手掌心托住下颌部,另手按扶患侧枕顶部,两手协调动作,缓慢摇动头部(嘱患者颈部放松),待摆动至无阻力时,可迅速加大向患侧摇转幅度,并趁其不备时,将头部向患侧猛摆一次,可闻“咔嗒”声,若无响声出现,亦不必勉强。
手法操作时,嘱其头颈稍向前倾,以防压伤椎动脉。
3、按压腧穴痛点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侧前方,用一手固定肢体至适宜部位,另手拇指按压患侧天鼎穴或颈臂穴30秒(疼痛严重者压颈臂穴时间延长);中指拨极泉穴1~3次;拇指按揉小海穴30秒,按揉扭伤穴、手三里、内关穴;拇食指捏拿合谷穴数次。
4、揉搓叩抖患肢法:医者用双手掌及多指上下往返揉搓患肢数遍;手掌或空拳拍叩数遍;双手握其前臂远端或手部在轻力牵引下抖动上肢数次;多指捏拿肩井穴及肩部数次。
第四节胸胁屏伤(岔气)一、治疗原则:行气导滞,通络止痛。
二、施术部位:患侧胸胁部及背部。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常用轻手法或中等刺激量,多1次即可治愈。
严重疼痛者,3日后开始做推拿治疗。
四、操作流程1、推摩揉按胸部法:患者健侧卧位或坐位,医者立其后方或侧方,用双手掌由上而下纵推、多指前后分推数次,抚摩胸肋、肩背部疼痛处3~5分钟;用双手掌或多指揉按胸胁间背部疼痛部位3~5分钟;双拇指缓稳地用力按揉患侧棘突旁数遍。
2、挤振叩擦胸部法:医者用双手掌相对用力上下、前后挤压胸胁部3~5遍,再加振颤动作挤压2~3遍;适度用力隔掌空拳或指侧叩击胸胁部数十次;用一手掌上下擦,多指横擦(前后)胸胁部数十次。
3、提臂叩击胸背法:适用于胸背脊柱中断肋椎关节错位。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侧,用一前臂由前向后插入患侧腋下,以前臂之力向上提拉患侧肩部,嘱其深吸气;闭气后,医者用另手掌根用力猛击胸部背侧疼痛部位相应肋间隙的相邻上下两肋骨角处1次,再令其深呼气,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
用拇指按揉背部痛点及其上下2分钟。
4、按揉腧穴痛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立其右侧,用拇指按揉期门、章门、膻中、日月、肺俞穴15~30秒。
第五节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祛瘀,理筋整复,恢复功能。
二、施术部位:患侧颞颌关节部及相关部位。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15分钟左右,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中等刺激为宜,勿擦伤局部皮肤。
四、体位:仰卧位或侧卧位五、操作流程1、患者取仰卧位,头偏于一侧,使患侧在上(或取侧卧位),医生坐于其患侧。
为防止局部皮肤损伤,局部可外铺治疗巾。
2、揉捻法:先在颞下颌关节区及冀外肌周围用鱼际肌揉法3~5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环节冀外肌痉挛。
3、推法:用大拇指由下关穴起,沿下颌骨前缘,自上而下推按3次~5次。
4、点穴:以指代针点按上关、下关、翳风、颊车、角孙、听宫、阿是穴等穴,以通经活络。
5、指揉耳门、下关穴时,嘱患者作主动张口、闭口运动,动作要缓慢幅度要小,使指揉的功力深透到深层组织,约5~10分钟。
6、活动颞颌关节法:医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于两侧颊车穴部,双手多指握住下颌骨的前后缘,协同用力(嘱患者配合)做上下、左右及顺逆时针方向活动颞颌关节各数次。
7、如颞颌关节错缝,则下颌骨向健侧偏斜。
牙齿咬合关系异常者,医者用一手大鱼际置于患侧颞部及下颌小头,另一手掌放于健侧下颌部,嘱患者做张口、闭口动作,医者双手相对用力挤按,即可将向健侧偏斜的下颌矫正,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
8、最后局部可辅以擦法或热敷法,拿合谷穴、肩井穴结束治疗。
第六节肩关节周围炎一、治疗原则:早期以疏通筋络,祛瘀止痛,加强肌筋功能为主,晚期以剥离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功能为主。
二、施术部位:患侧肩关节周围、肩胛部及上臂。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5分钟,每日一次,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异。
四、操作流程1、松解放松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拖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
同时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2.点穴舒筋法:依序以指代针点按肩井、天鼎、缺盆、云门、肩髃、秉风、天宗、肩贞、曲池、合谷等穴;然后在肩前(肱二头肌长短头)、肩外(三角肌)、肩后(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各痛点处施以揉按拨络及捋顺手法,用单手中间三手指由肩胛骨脊柱缘插入肩胛骨前方拨理肩胛下肌数遍,以剥离肩部粘连,松解肩部肌肉。
3.拔伸滚摇,托肘回旋:医者以一手握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手腕,提起患肢,缓缓拔伸,轻轻内外摄摇,再将患肢作顺时针与逆时针循环交替摇动,先低后高,开始作6次~7次。
后视病情逐步增加,然后一手握腕,一手托肘部,将上臂内外交替旋转4次~5次。
4.外展抬举,屈肘搭肩:医者一手扶住肩部,一手托其肘部,将上臂外展,用力抬高,然后缓缓下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如此重复数次,接着一手托其肘部,一手握其腕部,嘱患者尽力屈肘搭肩,手掌摸到健侧肩部为度,医者用手在患肩稍加按压。
5.肩后拉手,牵拉抖动:医者一手握拿患肩手腕,并将患侧手臂置于同侧背后,另一手按压肩部,并稍加向上牵拉之力,接着将其患肩外展,然后医者双手握腕部,略往上抬,作牵拉抖动5次~10次。
6、旋转法:医者一手握住患者手腕,一手扶持肩关节,以肩为中心,做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各几十圈。
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7、临床上可根据肩关节不同方向的运动障碍情况,选择推肩拉肘内收法、前屈后伸捏筋法、扣肩揉搓扛动法、下拉上提牵伸法、扣肩托臂后伸法、后伸摸棘动肩法、环转活动肩部法以被动运动肩关节。
8、叩搓牵抖上肢法:医者用双手空拳相对适度用力上下往返叩击上肢数遍;双手掌相对用力揉搓上肢数遍;用双手握上肢腕部在轻力牵引下抖动上肢数遍;最后拇、食二指捏拿肩井穴,多指捏拿肩部数次。
第七节急性腰扭伤一、体位:俯卧位二、操作流程1、滚揉舒筋法:患者取俯卧位,自然放松。
医者站于一侧,用滚、揉等轻柔手法在局部施术3~5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2、点拨镇痛法:医者用拇指点压、弹拨等稍重刺激手法依次点压L2~L5棘突旁夹脊穴、膀胱经1线、膀胱经2线、委中及阿是穴。
伴臀肌紧张疼痛的加环跳、秩边,在点压穴位时应加以按揉或弹拨,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
可调和气血,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3、理筋整复法:先施腰椎后伸扳法扳动数次,然后用腰部斜扳法。
此法可调整后关节紊乱,使错位的关节复位,嵌顿的滑膜回纳。
4、推拿揉擦法:以双手十指指腹提拿患者腰椎两侧肌肉,最后以揉捏法自上而下施术。
第八节慢性腰肌劳损一、治疗原则:温通经络,活血散瘀,剥离粘连,舒筋止痛。
二、施术部位:以伤侧腰骶部为主,下肢为辅。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5分钟左右,以中等刺激量为宜。
四、操作流程1、推揉滚挤腰部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双手掌交叉放于脊柱及其两侧,上下纵行分推5~7遍。
继之,用双手大鱼际或掌根部由上而下揉、掌指关节滚、两掌根对挤两侧骶棘肌数遍(挤压用力方向应向脊柱中线)。
2、推按分拨痛点法:用双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拨骶棘肌数遍,用拇指重点推按分拨硬结及痛点,每个点2分钟左右。
3、捏拿脊柱两侧法:用多指纵向捏拿脊柱及其两侧腰肌数遍。
4、叠掌摇摆推按法:以双手掌重叠放于腰4、5脊柱两侧,用力左右摇摆,并上下推按2~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