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发展和经验借鉴
【论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发展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的人口开始越来越多,大量的人口在挤占城市资源的同时,也挤占了其发展空间,为使城市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做好地下空间的开发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趋势。
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有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能够使更多的城市认识到做好这一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自身的发展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与价值。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管线相容性城市的发展使得其地下管道也开始不断增多,无论是给排水管道还是有线电视等线路都会安置在城市的地下部分,这部分管道数量之大,如果不做好规划,将会变得十分混乱,对于城市的发展十分不利。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城市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但其中仍存在问题需要被觉得,部分城市在地下管廊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提出想要的策略以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建设与规划。
一、地下综合管廊概述想要做好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首先就必须要对其有所了解,这是保证其能够得到治理以及规划的前提,需要各部门人员足够的重视。
总的来说,想要被称之为地下综合管廊,必须要具有综合的性质,要起码存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地下管线,且上述管线要存在在地下的同一个人工空间,对于这部分管线来说,对其进行规划十分必要,它是保证城市能够向着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其能够与现代化要求相符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地下管线需要经过敷设才能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敷设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应用相应的敷设技术才能完成。
共同沟作为一种敷设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地下工程施工领域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将其广泛的应用在了具体实践当中,并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重要价值。
通过建设共同沟的方式,城市中的综合管线将能够被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安置,同时在共同沟内,还会存在诸如照明已经通风等设施,这相对于以往来比属于一个进步,同时也是相关领域对其大量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和经验借鉴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の發展和經驗借鑒本文從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の建設背景及其對現代城市發展の意義、國內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の建設曆史及現狀和經驗總結等方面進行梳理和介紹,目の在於使相關方系統の了解地下綜合管廊の發展和應用,提升對管廊の認識水平。
一、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背景長期以來,我國各種管線の布置方式多以直埋方式置於地下。
在擴能、改造、維修時,常常要對路面或者綠地進行破壞,不僅造成很大の經濟浪費,而且給車輛、行人和附近居民造成不便。
每年因施工引發の管線事故所造成の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億元,間接經濟損失超過500億元。
另外,在城市各類管網の管理模式上,則是各自為政、互不通氣,管線排布失序,以至於施工、維修中相互幹擾、破壞;在不同管網之間存在著交替重複施工現象,由此出現了“昨天鋪、今天修、明天改”和“你方唱罷、我登場”の怪相。
同時,管理手段の落後造成管線檔案缺失,信息難以共享,後續管線施工對已有地下管線情況了解不明,經常造成無謂の破壞,不但造成了無謂の經濟負擔,而且給城市帶來了環境、交通等諸多影響。
埋設無序、管線混亂、事故頻發の地下管線正變成中國城市無法逃離の夢魘。
因此,提升管線布置方式和轉變管理模式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從發達國家の成功經驗來看,要徹底解決城市地下管線問題,最科學の辦法是修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の概念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日本稱'共同溝'、臺灣稱'共同管道'),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
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於一體,設有專門の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運行の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
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綜合管廊以鋪設城市生命線設施,不但可以減少對城市道路の反複開挖以及對城市正常交通秩序の巨大沖擊,並且可以改善城市景觀。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发展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发展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它包括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工业等地下管线及相关的人防、地铁等工程。
是城市“血管”循环和运转的桥梁,是与广大市民息息相关的“生命线”。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管线的重要性及由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引起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
因此,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统一规划,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建设。
同时理顺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运营体制,探索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模式。
一、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现状太原市全市目前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十几家,隶属关系十分复杂,多头管理造成地下管线条块分割、管理混乱,甚至相同专业性质的管线管理单位也同时存在。
属国家部门或省里直管的有电业局、通信信息公司等;属市相关部门领导有自来水公司、热力公司、燃气公司、路灯处、河道处等;燃气公司中有国有企业天然气公司、煤气公司,有民营企业科莱天然气公司。
总体来看,各管线专业管理单位均不同程度存在管线资料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很多地段根本没有管线资料可查,各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线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很多管线专业管理单位早已意识到管线资料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建立起自己的管理系统。
我市对管线管理资料也非常重—1—视,九六年在全市范围内对专业管线进行了普查,形成了部分管线专业资料。
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也没有对管线数据整理形成信息系统,也无法进行利用。
二、城市地下管线危机的困境由于使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各部门各自为政,投资不同步,重复施工开挖多,地下管线基础设施信息不能共享,地下管线维修频繁。
因此,城市道路“开膛破肚”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在建设工程施工和地下管线铺设施工中经常出现挖断管线造成事故,不仅妨碍市民出行,停水、断电、断炊、中断通讯和网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且事故还容易造成火灾、爆炸、有害有毒气体排放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和经验借鉴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睁开和经验借鉴本文从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背景及其对现代城市睁开的意义、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历史及现状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梳理和介绍,目的在于使有关方系统的认识地下综合管廊的睁开和应用,提高对管廊的认识水平。
一、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背景长久以来,我国各样管线的部署方式多以直埋方式置于地下。
在扩能、改造、维修时,常常要对路面或许绿地进行损坏,不单造成很大的经济浪费,并且给车辆、行人和周边居民造成不便。
每年因施工引起的管线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超出 500 亿元。
此外,在城市各种管网的管理模式上,那么是各自为营、互不通气,管线排布失序,以致于施工、维修中互相扰乱、损坏;在不一样管网之间存在着交替重复施工现象,由此出现了“昨天铺、今日修、明日改〞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怪相。
同时,管理手段的落伍造成管线档案缺失,信息难以共享,后续管线施工对已有地下管线状况认识不明,常常造成无谓的损坏,不只造成了无谓的经济负担,并且给城市带来了环境、交通等诸多影响。
埋设无序、管线杂乱、事故频发的地下管线正变为中国城市没法逃离的梦魇。
所以,提高管线部署方式和转变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从兴盛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要完全解决城市地下管线问题,最科学的方法是修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观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日本称 '共同沟 '、台湾称 '共同管道 '),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
即在城市地下建筑一个地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样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特意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行一致规划、一致设计、一致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根基设备和'生命线 '。
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综合管廊以铺设城市生命线设备,不只能够减少对城市道路的频频开挖以及对城市正常交通次序的巨大冲击,并且能够改良城市景观。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规划目标
满足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 需求,提高城市管理和维 护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 展。
规划内容
明确管廊的布局、断面设 计、入廊管线、建设规模 和投资估算等内容。
结构设计
结构类型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建设 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 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等。
荷载分析
对管廊所承受的荷载进行 详细分析,包括自重、土 压力、水压力等,以确保 结构的稳定性。
提供基础数据。
预警系统
03
根据监控数据和环境变化,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
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数据整合
将各类监控数据、运营数据等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
数据分析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潜在问题,优 化运营管理。
数据可视化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便于决策 者快速了解管廊运营状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设备监测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管廊内各类设备的工 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数据传输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提 高数据传输效率和准确性。
远程控制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管廊内设备的远程控制, 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运营效率。
云计算平台的建设
01
数据存储
利用云计算的存储能力,将海量 数据存储在云端,确保数据安全 可靠。
收益来源
探讨地下综合管廊的收益来源,如租赁费用、广告收益等,以提高项目的经济 效益。
社会效益评估
01
城市形象提升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我国城市地下管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愈发凸显重要。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集输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下管线设施,具有节约用地、降低维护成本、减少管线重复建设等诸多优势。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相对滞后,规模较小,设施老化严重,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管廊建设维护管理缺乏规范和统一标准,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用地资源紧张等因素,使得地下管线建设难度增加,建设成本也相应提高。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可以为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促进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现有建设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为未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策略,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以更好地引导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地下空间日益紧张,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研究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及对策,对于优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技术和管理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运营管理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运营管理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应运而生。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将城市的各种管线集中放置于地下的系统,包括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电力管道、通信管道等。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一、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需要经过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首先,需要进行场地勘察,确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可行性。
其次,根据地下综合管廊的功能需求,对管廊进行布局设计。
包括确定不同管道的布置位置、管道的尺寸和深度等。
第三,进行管道的施工工程。
这包括开挖管廊的坑道、安装和连接管道、进行防水和护壁处理等。
最后,进行管道的测试和验收工作。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安全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土壤环境。
同时,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保障工人的安全。
二、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包括管廊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管廊的巡检和维修制度。
定期对管廊进行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
对于出现的漏水、堵塞等情况,需要及时修复和处理。
其次,建立管廊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管廊设施的信息化管理和监控。
可以对管廊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再次,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紧急情况的处置措施。
并进行定期的演练和培训工作,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
最后,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需要与城市的各个部门进行密切合作。
包括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相关部门。
共同解决管廊设施的管理和运营问题。
结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需要充分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依靠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保障管廊的安全和运行顺畅。
只有做好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地下综合管廊典型经验

地下综合管廊典型经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和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方式,已经在许多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在建设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从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介绍地下综合管廊的典型经验。
一、设计阶段在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确保其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维护方便。
首先,需要合理规划管廊的布局和分层,充分考虑地下综合管廊与地下设施的关系,确保管廊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地上建筑。
其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下综合管廊的承载能力和排水系统,确保能够承受各种荷载,并及时排除积水。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灾害风险和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通道设置,确保安全性。
二、建设阶段在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安全和质量控制。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其次,要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选择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现场监理和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三、运营阶段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阶段是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关键。
在运营阶段,需要加强巡检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修复管廊中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确保管廊的安全运行。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管廊运营中的问题。
四、经验总结通过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经验。
首先,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管廊的功能需求和地下设施的关系,确保管廊能够有效服务于地上建筑。
其次,建设阶段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加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再次,运营阶段要加强巡检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方式,其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未来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应充分借鉴这些经验,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施工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发展和经验借鉴本文从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背景及其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意义、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历史及现状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梳理和介绍,目的在于使相关方系统的了解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和应用,提升对管廊的认识水平。
一、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各种管线的布置方式多以直埋方式置于地下。
在扩能、改造、维修时,常常要对路面或者绿地进行破坏,不仅造成很大的经济浪费,而且给车辆、行人和附近居民造成不便。
每年因施工引发的管线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
另外,在城市各类管网的管理模式上,则是各自为政、互不通气,管线排布失序,以至于施工、维修中相互干扰、破坏;在不同管网之间存在着交替重复施工现象,由此出现了“昨天铺、今天修、明天改”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怪相。
同时,管理手段的落后造成管线档案缺失,信息难以共享,后续管线施工对已有地下管线情况了解不明,经常造成无谓的破坏,不但造成了无谓的经济负担,而且给城市带来了环境、交通等诸多影响。
埋设无序、管线混乱、事故频发的地下管线正变成中国城市无法逃离的梦魇。
因此,提升管线布置方式和转变管理模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要彻底解决城市地下管线问题,最科学的办法是修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概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日本称'共同沟'、台湾称'共同管道'),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
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综合管廊以铺设城市生命线设施,不但可以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以及对城市正常交通秩序的巨大冲击,并且可以改善城市景观。
根据日本阪神地震的防灾抗灾经验说明,综合管廊对于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总结来说,综合管廊是保证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更新与改造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趋势和潮流,同时综合管廊也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意义1. 综合管廊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路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以巨额的资金和巨大的空间资源为代价构筑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要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引起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而各种城市管线又必须日渐扩容,当采用传统直埋方式时,管线扩容将导致道路的反复开挖,并引起城市交通的阻塞,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综合管廊由于利用人工空间进行管线的铺设,能够在根本上解决管线扩容、维修等引起的对道路的反复开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 综合管廊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客观要求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说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而传统的管线直埋方式则构成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浅层—市政管线层,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
根据查阅文献资料,上海市的某些道路管线重叠多达八层、并排敷设的管线多达50种,道路下部管线层地下空间的容量几乎已经达到饱和,而这些管线的管龄长,不仅直接影响今后管线的更新,而且影响着其他地下空间设施的布局、埋深及造价,而利用综合管廊的模式,对管线进行集约化的建设,才能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序化,并降低道路的开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其他地下空间设施的干扰。
3. 城市防灾的客观要求城市中的各种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不仅对维系城市平时功能的正常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城市的防灾救灾能力的提高,其意义更加重大。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灾后调查表明,该地区灾后停水断电的受灾用户多达百万户以上,为此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历时2个月才基本恢复,而在所有直埋管线受损的情况下,唯独综合管廊内收纳的管线完好无损,表明了综合管廊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保护具有良好的作用。
采用共同沟铺设管线时,在本质上是对管线加了一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所以与传统的直埋方式相比,管线战时灾时的防灾抗毁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邻近地区施工对管线的破坏,以及管线施工、维修对其他管线的破坏。
4. 改善城市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环境不仅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包括城市的景观环境,而各种架空缆线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国外有的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城市重要景观轴线地区必须利用电缆沟铺设管线。
另一方面,管线的直埋方式极易引起道路的反复开挖,是对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而唯有采用综合管廊的形式,铺设各种城市管线,才能形成高品位的城市环境。
四、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历史及现状早在19世纪,法国(1833年)、英国(1861年)、德国(1890年)等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
到20世纪美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匈牙利等国也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
虽然日本很早就开始建造地下综合管廊(如关东大地震后,为复兴首都而兴建的八重州共同沟),但真正大规模的兴建地下综合管廊,还是在1963年日本制订《共同沟法》以后。
自此,地下综合管廊就作为道路合法的附属物,在由公路管理者负担部分费用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建造。
管廊内的设施仅限于通讯、电力、煤气、上水管、工业用水、下水道六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管廊内容纳的管线种类已经突破六种,增加了供热管、废物输送管等设施。
筑波科学城建立的一整套垃圾管道运送和焚烧处理系统,输送管道就布置在地下公用设施的共同沟中。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造首先在人口密度大、交通状况严峻的特大城市展开。
现在已经扩展到仙台、冈山、广岛、福冈等地方中心城市。
到1982年,日本拥有地下综合管廊共计156.6公里,至1992年日本已经建造地下综合管廊310公里。
日本建设省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初叶在全国80个城市的干线公路下建成约110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
建造地下综合管廊的费用,一部分由预约使用者负担,另一部分由道路管理者负担。
其中,预约使用者负担的投资额大约占全部工程费用的60%~70%。
欧洲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地区,特别是在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方面更是如此。
地下综合管廊的发源地就在欧洲。
早在1833年法国巴黎有系统地规划排水网络的同时,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
1861年,英国伦敦修造了宽12英尺、高7.6英尺的地下综合管廊。
1890年,德国也开始在汉堡建造地下综合管廊。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有地下综合管廊30公里,建在岩石中,直径8米,战时可作为民防工程。
之后,在巴塞罗那、赫尔辛基、伦敦、里昂、马德里、奥斯陆、巴黎以及瓦伦西亚等许多城市都研究并规划了各自的地下综合管廊网络。
巴塞罗那的地下综合管廊网以环状布置为特色,马德里则规划了总长100公里的筛形网络。
北欧利用地下空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基岩坚硬、稳定的优势。
如同所建的核防空洞那样,既可用于防御又保护了环境。
由于基岩坚固,开挖时很少使用辅助措施。
由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许多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建在地下比建在地上还要便宜。
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虽然国土辽阔,但因城市高度集中,城市公共空间用地矛盾仍十分尖锐。
他们都在上个世纪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地下共同沟系统。
美国纽约市的大型供水系统,完全布置在地下岩层的共同沟中。
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市,也有很发达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
俄罗斯的地下综合管廊也相当发达。
俄罗斯规定在下列情况敷设综合管沟:在拥有大量现状或规划地下管线的干道下面;在改建地下工程设施很发达的城市干道下面;需同时埋设给水管线、供热管线及大量电力电缆的情况下;在没有余地专供埋设管线,特别是铺在刚性基础的干道下面时;在干道同铁路的交叉处等。
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长的地下综合管廊,除煤气管外,各种管线均有,只是截面较小,内部通风条件也较差。
台北市的综合管廊建设是在吸取其他国家综合管廊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规划而有序发展的。
在建设模式上非常重视与地铁、高架道路、道路拓宽等大型城市基础设施的整合建设相结合。
台北市综合管廊建设能够有效的推进,得益于1992年设立的非营业循环的“台北市综合管廊建设基金”,该基金共筹集了25亿元新台币,主要用于诸如综合管廊规划、政策研究、综合管廊防洪等课题的研究,从而使得综合管廊建设步入了科学化的轨道。
1958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改造时,敷设1条约1公里长的地下综合管廊。
1994年建成的上海市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总长度11.125公里,被成为“中华第一沟”,收纳有给水、电力、通信和燃气4种管线,配套较为齐全的安全设施和中央计算机管理系统。
但从1958年到2000年的42年间,我国修建的综合管廊总长度不到23公里。
2015年可谓是我国大规模开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元年。
从2015年8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始,国家政策层面对城市综合管廊的推进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5年8月31日,确定包头等10个城市为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总投资351亿元。
根据测算,未来地下综合管廊需建8000公里,若按每公里1.2亿元测算,投资规模将达1万亿。
五、综合管廊的建设经验借鉴1. 综合性、统一性和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先规划后建设:随着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合理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被广泛认识和接受,建设综合管廊必须要重视规划。
而且要不断吸收新的工程技术来更新城市规划的观念,使得城市功能合理,并降低城市规划的实施成本。
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综合管廊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个方面,综合管廊规划既要符合市政管线的技术要求,又要符合城市规划总体要求。
综合管廊建设要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以适应管线的发展变化,综合管廊本身不能轻易变动是最大的要求。
与其他地下设施规划相互协调:建设综合管廊的城市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且地下设施比较发达,如地下通道、地铁或其他地下建筑,需要在规划上进行统一而全面的考虑。
主要是平面布置和标高布置以及与地面建筑的衔接等。
与其他地下设施合建:由于综合管廊投资较大,只要有条件可以考虑与其他设施合建,主要是与道路或者地铁合建。
与道路合建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特别是新建道路。
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
2. 有力的法律保障地下空间权的确定:其作为有别于房地产权的物权,按照物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依法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