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

合集下载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引言祛湿剂是一种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湿气和湿度的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祛湿剂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需求。

本文将对祛湿剂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祛湿剂市场的当前状况目前,祛湿剂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各类产品层出不穷。

主要有颗粒吸湿剂、除湿盒、电热除湿器和竹炭除湿袋等。

这些产品通过不同的机制和原理去除湿气,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当前市场中,颗粒吸湿剂是最常见的祛湿产品。

它们通常使用吸湿颗粒材料,如硅胶、蒙脱石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并将其转化为液态。

除湿盒则是一种封闭的容器,可以放置在潮湿的地方,通过吸湿剂的作用吸收湿气。

电热除湿器利用电热加热使湿度升高,进而促使湿气凝结成水并排出。

竹炭除湿袋则是一种利用竹炭的吸湿性能吸收湿气的产品。

祛湿剂市场的发展趋势1.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提高: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也开始增加。

祛湿剂作为改善室内环境的一种产品,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需求。

2.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祛湿剂产品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也将推动市场的发展。

例如,一些新型祛湿剂产品已经采用了智能控制和自动化技术,通过感应湿度自动启动和停止工作,提高了产品的便利性和效果。

3.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祛湿剂市场也将向着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将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原料制造,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的发展,祛湿剂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产品品质和性价比将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

同时,厂商之间的品牌宣传和营销策略也将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祛湿剂市场的机遇和挑战祛湿剂市场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 - 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日益关注,祛湿剂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15-祛湿剂

15-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g)藿香去土,三两(9g)甘草炙,二两半(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和胃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使用要点。
2.加减变化:若证属湿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若呕者,加半夏以和胃止呕。
3.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子宫颈炎、小儿厌食症、婴幼儿腹泻、急性湿疹等证属湿滞脾胃者。
(2)藿香正气散常用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近代又有许多新的进展。①治泄泻,30例患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腹痛,肠鸣腹胀,腹泻昼夜4~8次,便稀呈粥样或水样,淡黄色或有泡沫,给服藿香正气散方加减治疗,2d之内痊愈。②痢治疾,某患者腹痛腹泻、发冷发热,里急后重1d,大便化验,福氏痢疾杆菌阳性,服霍香正气散片剂后,1d后里急后重消失,继续服5d痊愈.③治恶阻,100例,患者口淡纳呆,恶心呕吐,头晕困倦,服药后效果显著,痊愈.④治酸中毒,98例,其中急性胃肠炎失水性酸中毒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1例,急性肾炎尿毒症酸中毒23例,总有效率87.7%。⑤治热滞证,以霍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茯苓、白芷、苏叶、大腹皮、佩兰、竹叶、黄芩、甘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兼滞者20例服药后显效5例,有效13例,有效率90%。[周仲贵,等.藿香正气散方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新用.中成药,1991,13(12):353]

祛湿剂.

祛湿剂.

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祛风湿 止痹痛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当、芎、地、芍——补血和血
参、苓、草——益气健脾
益肝肾 补气血
应用要点
1.使用指征 痹证日久,肢体关节疼痛,
舌淡脉虚。
2.临证加减 痛著者(寒甚之“痛
痹”),加川草乌等;痛处游走者(风甚 之“行痹”),加白花蛇、威灵仙等;肢 体困重者(湿甚之“着痹”),加防己、 薏苡仁、苍术;正虚不著者,减人参、地 黄。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疗外感风寒,湿阻中焦的代表方
1.本方组成与平胃散有何异同? 2.本方功用、主治与平胃散有何异同? 3.无表证者是否可使用本方?
白术 、茯苓 厚朴 、大腹皮
功用
燥湿健脾,理 气和胃功著, 兼可解表散寒
组成
陈皮 、半夏曲 甘草
藿香、苏叶、白芷
桔梗
? 同 异
皆具燥湿、健脾、理气、和胃之药
功效 治法
温肾 利湿 分清化浊
第五节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防风、秦艽、肉桂、细辛、桑
寄生、杜仲、牛膝、当归、川芎、干
地黄、芍药、人参、茯苓、甘草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 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立法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后世发展
1.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2.痰饮病。
本方为何可用于上述病证?
临床应用
1.使用指征:本方重在利水渗湿,凡水湿
内盛之证均可加减使用。由脾失健运而 致,或伴小便不利者尤宜。以水肿、泄 泻、小便不利,苔白为用方要点。 2.用法:散剂或汤剂

祛湿剂

祛湿剂

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 治宜温阳化湿退黄。疏方: 茵陈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 桂枝10克,猪苓10克 附子10克,干姜 6克。 初服日进两剂,三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一剂,三 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阴黄”范畴。阴黄之因,或外受 寒湿之伤,或食生冷伤脾,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寒湿阻于中焦,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 寒湿为阴邪,故黄疸之色晦暗。又见便溏、虚肿、小便不 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等症。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 阴黄。治当健脾利湿,退黄消疽。方以茵陈蒿为主药,本 品无论阳黄、阴黄,皆可施用。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 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附子、干姜以温 脾肾之阳气,阳气一复,、脉络瘀滞之火疳。用 制川乌以祛风除湿止痛,并与威灵仙同用,其效更佳。川乌 毒性较大,用量不宜过重,以3~9克为宜,常用蜂蜜制并煎, 以解其毒,以防中毒。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蔻仁开中焦之湿 滞,薏苡仁利下焦之湿热,厚朴辅助杏仁、蔻仁先通上中焦, 滑石、通草以辅助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使温邪从小便除, 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药物直达病所,则诸病愈矣。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浊内阻,复感风寒。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吐泻腹痛,舌苔白腻。 3.本方重在化湿和胃,对于湿滞脾胃而表证不明显 者,亦可应用。 4.方中半夏用半夏曲,取其化湿和胃之力优,而燥 湿之力不及半夏。
二、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 山桅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 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困脾胃,中焦气阻,致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2.辨证要点: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3.方中苍术以米泔水浸渍,甘草炒用,旨在增强其和 中之力。 4本方以治湿寒困脾者为宜。

祛湿剂

祛湿剂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羌 茵 活 陈 苓 泻 猪 泽 芩 参 风 黄 苦 防 升 麻 根 葛 白 术 术 参 归 母 苍 人 当 知 草 甘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
甘露消毒丹 A类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主证分析: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湿 热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并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重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邪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口渴 在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 气 舌脉: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分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滑茵黄 菖藿白 木连射薄贝 石陈苓 蒲香豆 通翘干荷母 寇 君 臣 佐
主证分析:湿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胆汁外溢 黄疸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 梔 大 陈 子 黄 君 臣 佐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挾等因 素;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 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 孕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A类)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中医常用方剂-15种祛湿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中医常用方剂-15种祛湿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1、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2、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简要济众方》
2
祛湿剂
燥湿和胃剂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2、古代用法: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
4
祛湿剂
清热祛湿剂
八正散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9g。
1、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祛湿剂
清热祛湿剂
茵陈藁汤
清热,
利湿,
退黄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杨氏家藏方》卷九。
14
祛湿剂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
胜湿,
止痛
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g),藁本、防风、甘草(炙)各五分(各3g),蔓荆子三分(2g),川芎二分(1.5g)。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分化湿浊、利水湿两类。

主要方药多是一些辛燥健脾,利水渗湿,祛寒止痛的药物。

化湿浊:主要方如平胃散、香砂平胃丸、香砂养胃丸、楂曲平胃散、芩连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六合定中丸、神树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鸡鸣散等。

重点是健脾胃化湿浊。

利水湿:主要方如五苓散、四苓散、茵陈五苓散、胃苓汤、猪苓汤、五皮饮、白树散、防杞黄芪汤、防杞茯苓汤、实脾饮、琥珀散、六一散萆分清饮。

本类方重点是利水祛湿。

按医疗分类,还有祛风湿剂。

本类方分祛风通络、温散寒湿、燥湿清热三类。

适用于风寒湿痹,四肢疼痛、麻木、关节疼痛不举等症。

祛风通络:主要方如大羌活汤,疏风养血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桑枝虎杖汤、木瓜酒、风湿药酒、小活络丹、大活络丹、舒筋活络丸等。

温散寒湿:主要方如乌头汤、附子汤、白树附子汤、风痛片、舒筋片等。

燥湿清热:主要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苍树石膏知母汤、二炒散、三炒丸、四妙丸、胜湿汤、宣痹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
28
主治
水肿(阴水)
29
病机
脾肾阳虚(以脾为主)
水湿内停
气机不畅
30
脾肾阳虚
水气内停 气机不畅
31
身半以下肿甚(少尿)
胸腹胀满

大便溏薄

手足不温
口中不渴
舌淡,苔白腻
脉沉弦迟 32
方解
附子 干姜
温暖肾脾(君)
茯苓 白术――渗湿健脾(臣)
木瓜 ——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厚朴 草果 木香 槟榔
煮散剂型,每服6g,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18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19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20
外感风寒 卫气失和
内伤湿滞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表里同病
夏月常见
21
恶寒发热,头痛
胸膈满闷
症状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22
方解
藿香 ――辛温解表,化湿和中止呕(君)
半夏曲 陈皮 --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46
羌活胜湿汤
李东垣《脾胃论》
47
组成与用法
羌活
独活(各一钱)
藁本 防风 炙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川芎(二分)
水煎服
48
功用
祛风,胜湿,止痛
49
主治
痹证
风湿在表
50
病机
汗出当风 久居湿地
风湿 太阳经脉
经气不利
风寒湿
治则:微发汗
51
肩背疼痛,不可回顾
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
调和脾胃
14
配伍特点
燥湿与行气并用 燥湿为主
15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2、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 者,不宜使用。
3、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性 溃疡等属湿困脾胃者可以使用。
返回目录
16
藿香正气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
组成
藿香三两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 各一两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各二两 炙甘草 二两半
(臣)
白术 茯苓 ――健脾运湿止泻
大腹皮 厚朴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佐)
紫苏 白芷 ――外散风寒,芳香化湿(佐)
桔梗 ――宣肺利膈(佐)
生姜 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营卫(使)
炙甘草 ――调药和中(使)
23
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偏于治里
24
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剂。
2、本方重在化湿和中,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
1.作用:温补脾肾 利水渗湿
2.适应证:阳虚水肿
3.药物:附子、白术、 茯苓、 生姜
36
真武汤
区 别
实脾散
偏于温肾 兼敛阴柔筋,缓急止痛
偏于暖脾 兼行气导滞
返回目录37
萆薢分清饮
《杨氏家藏方》
38
组成与用法
萆薢 益智仁
石菖蒲 乌药(各等份)
煮散,每服三钱,入盐一捻
39
功用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11
病因病机
12
脘腹胀满
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常多自利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舌苔白厚腻
脉缓
13
方解
苍术 ――燥湿健脾(君) 厚朴 ――燥湿行气除满(臣)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佐) 甘草 ――调和诸药,益气健脾(使)
生姜 ――温散水湿,和胃降逆 大枣 ――补脾益气,培土制水
(佐)
行气导滞,燥湿行水
温散水气
大枣
生姜
炙甘草 --益脾和中
调和诸药
(使) 33
配伍特点 1、脾肾同治,温脾阳为主 2、温阳、利水、行气并用
34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
2.本方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 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于脾肾阳虚 气滞者。
35
方剂鉴别
真武汤 共性
实脾散
5
使用注意
1、注重肺脾肾功能调整。 2、多配理气药物。 3、注意药性和体质的关系。
返回目录
6
祛湿剂 第一节 燥湿和胃
适应症——湿困中焦脾胃
7
平胃散
宋·宋周应《简要济众方》
8
组成与用法
苍术 四两 厚朴 三两 陈皮 二两 炙甘草 一两
生姜2片、大枣2枚
9
[功用]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10
主治
湿滞脾胃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概述
1
定义
药物――祛湿药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病证――水湿病证
消法
2
自外感受
外湿
伤及肌表、经络
内湿
自内而生
伤及脏腑
3
在外、在上——微发汗 在内、在下——芳香苦燥、甘淡渗利 湿从寒化——温阳化湿 湿从热化——清热祛湿 水湿壅盛,形气俱实——攻逐
4
祛湿剂分类
燥湿和胃 ——湿阻中焦 清热祛湿——湿热 利水渗湿——水湿壅盛 温化寒湿——寒湿 祛风胜湿——风湿在外、在上
40
主治
膏淋、白浊。
下焦虚寒型
41
病机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
42
小便频数
浑浊不清
白如米泔

凝如膏糊

舌淡
苔白
脉沉
(全身症状)
43
方解君 萆薢臣 石菖来自 益智仁佐乌药 盐
利湿浊,分清化浊
芳香化湿,散膀胱虚寒
缩泉止遗
温肾散寒
除膀胱冷气
引经药
44
配伍特点
利湿化浊--治标 温暖下元--治本
45
运用
1、治疗下焦虚寒淋浊的常用方剂。 2、湿热淋浊禁用。
祛风胜湿

肉桂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 补 温
人参 茯苓 甘草
益气健脾
益补
苔白
脉浮
52
方解
羌活

独活
上部
发散风寒湿,止痛
下部
防风 臣 藁本
蔓荆子
祛风胜湿,止头痛 祛风止痛
佐 川芎 使 炙甘草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调和诸药
53
配伍特点
辛苦温散
54
运用
1、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卫 表证不明显的。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 炎、强直性关节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55
方剂鉴别比较
水煎服
59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 益肝肾,补气血
60
主治
痹证
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61
病机
痹证 风寒湿痹证
肝肾气血不足
治则:扶正祛邪
62
腰膝疼痛
肢节屈伸不利

或痿软、麻木不仁

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
舌淡
苔白
脉细弱
63
方解
君 独活
祛风寒湿,止痛
细辛 臣 秦艽
防风
散风寒湿
散寒止痛
祛 风
疏筋络,利关节 寒 湿
九味羌活汤
1、药物…… 羌活、防风、川芎、甘草
羌活胜湿汤
2、功用…… 祛风胜湿,止头身疼痛
3、主治…… 风湿在表
56
九味羌活汤 羌活胜湿汤
解表之力强 兼以寒凉清热 外感风寒湿兼有内热
解表之力较弱 止痛作用较强 风湿在表,头身重痛为主, 表证不明显
57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58
组成
独活三两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干地黄 芍药各二两
宜温覆发汗以助解表(见用法)。
3、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
风寒者。
4、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返回目录
25
实脾散
宋·严用和《济生方》
26
组成与用法
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槟榔)
炮附子 茯苓
(炮)干姜各一两
炙甘草半两
煮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27
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