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在婴儿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小儿腹泻按摩手法

小儿腹泻按摩手法文章目录*一、小儿腹泻按摩手法*二、小儿腹泻怎么护理*三、小儿腹泻饮食禁忌小儿腹泻按摩手法1、小儿腹泻按摩手法按揉足三里:操作的时候,应该以大拇指的指肚的部位按揉这个穴位,每组操作100-200下。
功效和作用是调理胃肠、导滞消胀、利水消肿、理气消食、行气止痛、通经活络。
需要注意的是:按揉足三里可出现两小腿酸胀或酸疼,是按摩得气而出现的异种感觉,因此不要担心。
但给宝宝按摩时不要过度的追求酸胀,只需要对穴位进行轻柔即可。
推上七节骨:家长可以使用大拇指在患儿的七节骨交替向上推200-300下。
专家指出,推七节骨可有效治疗治疗小儿胃肠道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小儿便秘就应该采取下推的方法,千万别弄反了。
揉腹法:操作的时候,家长应该把手掌搓热之后摊开,放在孩子的腹部,采取逆时针的方法对腹部轻揉50下左右,可以起到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的作用。
补肾手法:家长应该用手指按住患儿的小拇指最外面一节的指腹,采取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旋推,每次可坚持操作150~300次。
这个部位是肾经的反应点,中医认为肾主水,所以推拿后可补肾水,可有效防治腹泻、脱水的情况。
2、小儿腹泻的症状轻型起病可缓可急,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及性状改变;无脱水及全身酸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常因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在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腹泻虽轻,但常迁延,可继发其他疾病。
患儿可表现为无力、苍白、食欲低下。
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3、小儿腹泻预后取决于病因营养状况,及治疗的迟早。
耐药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真菌所致腹泻,预后较差;病毒性肠炎预后良好,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患儿发生腹泻,由于机体调节功能差,预后较差、病情重、治疗较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严重继发感染者,预后不良。
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护理体会

秋季腹泻患儿治疗中采用中医推拿腹穴方和腹部护理起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

秋季腹泻患儿治疗中采用中医推拿腹穴方和腹部护理起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秋季腹泻患儿治疗中采用中医推拿腹穴方和腹部护理起胃肠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80例秋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中医推拿腹穴方联合腹部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肠胃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
结果:研究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住院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患儿(t=30.522/13.665/8.667/19.587,P<0.05);治疗前,研究组患者肠胃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肠胃道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t=37.568,P<0.05)。
结论:中医推拿数学方面和腹部护理,可有效改善秋季腹泻患儿胃肠功能,实现快速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秋季腹泻;中医推拿腹穴方;腹部护理;胃肠功能;影响小儿由于年龄小,机体发育不成熟,肠胃功能较低,极易受到肠道菌群失衡影响以及实物消化影响造成腹泻,秋季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部分患儿发病7天左右会自然止泻,部分患儿发病后不通过药物治疗也可以痊愈,但是在患儿出现严重呕吐腹泻时,如果不及时为其治疗,极易导致患儿出现脱水,进而病情加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
随着中医技术在临床中应用推广,小儿秋季腹泻疾病治疗更加凸显出优势,中医推拿腹穴方作为重要中医治病方,可有效改善秋季腹泻患儿疾病症状,在其治疗基础之上,为患儿实施腹部护理可有效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实现患儿止泻时间,脱水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的缩短,帮助患儿尽快痊愈[1]。
基于此,研究纳入80例秋季腹泻患儿(时间2021年1月-2021年11月)探究中医推拿腹穴方联合腹部护理在秋季腹泻患儿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80例秋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

1 临床 资料
1 . 1 一 般 资 料
2 0 1 0年 4月 ~ 2 0 1 1 年 4月 , 我 院针灸推拿科 小儿推拿诊室
发热等症 , 指纹紫滞 , 舌苔厚腻或微黄 , 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 、 和
中止泻 , 症 状较 轻者 取清 胃、 j t .  ̄ b 、 天河水 , 较重 的取穴八 卦 、 清
2 治疗 方 法
2 . 1 选 穴 及 基 本 特 点
三字经派t J  ̄ J L 推拿取穴 以左 上肢肘 以下穴位 为主 , 临床常 用穴位有脾经 、 胃经 、 肝 经、 大肠经 、 肺 经、 板 门、 八 卦、 四横纹 、 小 天心 、 五指节 、 精 宁、 威灵、 外劳 宫、 二 马、 一 窝风 、 天 河水 、 六腑
摘要 目的 : 探讨三 字经派 小儿推拿在各型婴 幼儿腹泻 中的应用 。方法 运用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对临床 常见小儿腹 泻 辨证 施治 , 并对 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 观 察治疗效果。结果 : 三字经派小儿推 拿用于小儿腹 泻的治疗 , 治愈率达 8 6% , 总有 效 率达 9 8%。结论 :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是 治疗 小儿腹 泻的优势及特 色疗 法, 以其取 穴少 , 疗效好 , 操 作 简单 , 患儿 易接 受 , 且 无毒副作用而深受广大 家长的欢迎 , 值得 临床推广应 用, 亦可在社 区及 家庭 广泛 开展 。
横纹 , 食少 消瘦 者加捏脊 , 尿少者  ̄ t l N/ l , 便 以实大 便 , 腹 泻时 间
关键词 : 小 儿腹 泻 ; 三字经派 ; 小 儿推 拿
中图分类号 : R 7 2 5 . 5 文献标识码 : D 文章 编号 : 1 0 0 6— 9 7 8 X( 2 0 1 3 ) 0 2— 0 0 4 2— 0 2  ̄ J , J L 腹泻是一组多因素引起 的以大便 次数增 多、 粪 质稀薄 甚或如水样 、 夹带不消化乳食及 黏液等 性状改 变为特点 的消化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技术PPT课件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平 衡,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小儿推拿可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 复。
疏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 则气血调和。小儿推拿可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泄泻的目的。
泄泻的病因和病机
病因
泄泻的病因有多种,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06 小结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具有安全、无 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能够 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 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局限性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需要专业的推 拿医师进行操作,且对于急性腹 泻等严重病情可能效果不明显, 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深入研究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机理和 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 的依据。
捏脊
自尾椎两旁(即长强穴)开始, 自下而上连续捏拿至颈部大椎 穴两旁(即脑户穴)。
推拿手法
推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 指腹沿同一方向推动。
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 的指腹作旋转揉动。
摩法
用掌心或食、中、无 名指的指腹在一定部 位进行轻柔的抚摩。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 的指腹相对用力,捏 拿肌肤。
拿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 的指腹相对用力,捏 拿肌肤后进行提拉。
分析结果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且多为轻微、短暂的。
03
注意事项
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过程中,需注意手法轻柔、准确,避免过度刺激和
损伤。同时,需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5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注意 事项和禁忌症
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临床论文

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临床体会[摘要] 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
以夏秋季多见,近5年来我校医务室对部分治疗时由于口服药物困难或因服药引起呕吐,以及疗效欠佳的患儿自用推拿治疗,收效显著。
[关键词] 婴幼儿腹泻综合征推拿疗法体会[中图分类号] r2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40-01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根据病因不同分两类:由病原生物直接引起的称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等,不包括有腹泻症状的法定传染病。
临床治疗多为抗炎、补液、纠正酸中毒及应用助消化药物等。
但部分患儿治疗时由于口服药物困难或因服药引起呕吐,以及疗效欠佳。
近5年来我校医务室利用推拿方法重点对部分患儿进行治疗,收到显著疗效,现就6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32例,28例,年龄最大3岁,最小5个月,病程最长5月,最短3天,大便次数每天十余次至数十次,最少每天5至6次。
43例曾服用如多酶片、氟派酸、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疾特灵、思密达等其中一种或数种药物,17例既往有腹泻病史经推拿治愈,此次直接要求推拿治疗。
此时60例患儿推拿治疗前大便常规检查:外观黄色水样便或绿色泡沫样便,镜检未见异常或脂肪球4分之一视野--满视野。
2 取穴与操作方法手上及前臂的穴位可只推左手即可。
2.1 脾土位于大拇指桡侧缘。
术者用拇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100-300次,为补脾土。
2.2 大肠位于食指桡侧边。
术者用拇指桡侧缘从食指尖虎口直推100-200次,为补大肠。
2.3 小肠位于小指尺侧边。
术者用拇指根从指根推向指尖100-200次,为清小肠。
2.4 内八卦位于掌心内劳宫穴四周。
术者用左手抓住患儿左手并用拇指按住患儿中指指根处(心经),用右手拇指作顺时针方向运转50-100次,为顺运内八卦。
2.5 三关位于前臂桡侧缘摩腹,从腕部的阳池穴至肘部的曲池穴成一直线。
腹泻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性腹泻

▪ 1、医者用右手中指压住大椎穴,食指和无名指压住脊柱旁开1.5 寸的两行腧穴,向下擦至龟尾穴,连擦3遍。
▪ 2、用前述方法操作三遍,
▪ 3、第四遍用前述方法捏两下向上提一下,连续六遍加上前三遍 共9遍。
▪ 4、从命门穴向肾腧穴分推20遍
▪ 5、用两手拇指的指端从大椎穴旁开1.5寸的两行腧穴向下压,每 个穴位约压20秒。
▪ 直推法:我们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医者左手握患 儿左手,用右手大拇指或食中两指并拢的掌面,在选定的 部位或穴位上做直线推动称为直推法。
▪ 直推法分类
▪ 直推法又分为补推法、泻推法、平补平泻法。补法是由指 端推向指根(向心性推)。泻法是由指根推到指端(离心 性推)。平补平泻法是从指根推到指端,再从指端推到指 根,来回推动。
精选课件
3
▪ 我们所选八卦穴具有通达上下,调节气机, 清胃穴主以和胃消食导滞为先,为伤食型 要穴;补脾、足三里穴以健脾益气,运化 水湿,以解泄泻之源;补大肠以固肠涩便 建功;运土入水、利小便起分清降浊,利 小便实大便之意;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 推上承山,揉止泻灵有升提止泻之功。
精选课件
4
▪ 操作方法
根;泻法是将患儿拇指伸直,医者用右手拇指桡侧从指根推向指 端;平补平泻是将患儿拇指稍屈曲,医者用拇指桡侧来回推。
▪ 4、大肠穴 ▪ 位置:在食指的桡侧从指根到指端。
▪ 功能:固肠涩便,清火泄热。 ▪ 手法:补法是医者用左手握患儿左手,右手拇指桡侧推患儿左手
食指,从指端到指根;泻法是从指根推到指端;平补平泻法是来 回推。
精选课件
14
▪ 3、揉法
▪ 以掌根部或指按在某一个部位或穴位上做 左右旋转称为揉法,揉法又分指揉法,掌 揉法等。一般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左右交替进行为平补平泻。此法多用于点、 面形穴位或局部损伤等。
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护理观察

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护理观察作者:胡旭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02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8.2.85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护理。
方法:收治婴幼儿腹泻患者359例,行小儿推拿分型治疗。
结果:治愈297例(82.7%),好转62例(17.7%),无效0,总有效率100%。
结论:小儿推拿法能够有效治疗小儿腹泻。
关键词:小儿;腹泻;推拿手法在儿科中,小儿腹泻为一种常见且多发病,常伴随着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热症状。
病初会出现腹泻、呕吐和胃口差,慢慢地会出现哭闹,粪便中会出现奶块且酸臭等。
该疾病经常出现在夏秋季节,且多为资料与方法收治腹泻患儿359例,男175例,184例;年龄4~ 32个月。
患儿均出现腹泻、腹痛、便秘、咳嗽以及发热症状等。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大便的次数增加,3~5次,病情严重的甚至可超过10次/d,大便为淡黄色,有少量的黏液,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呕吐、恶心、发热、腹痛、口渴、呼吸深长、腹胀、啼哭无泪和皮肤干瘪等症状、严重的腹泻会导致患儿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失调。
②通过大便镜检,发现有脂肪细胞以及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③大便病原体检查可见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者是分离轮状病菌等。
方法:将上述患儿临床分为寒湿泻、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4型。
①寒湿泻:主要的症状为大便稀,有酸臭味,四肢较为冰凉、舌苔发白、指纹色红。
治疗方法:清大、小肠,运土入水,补脾经。
掐其十指节,分腹阴阳,按摩腹部,揉其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②伤食泻:主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且口带酸臭味、无食欲、腹胀、腹泻、大便有酸臭味,且大便中间混有一些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舌苔厚腻。
治疗方法:揉其板门,运内八卦,清大肠。
揉中脘,分腹阴阳,拿肚角,按弦走搓摩。
③湿热泻:主要的症状为发热、口渴、烦躁、小便短赤、啼哭、大便次数增加、泻急、舌质红、苔黄腻且指纹呈色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按摩在婴儿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推拿按摩在治疗婴儿腹泻中的作用。
方法对520例患有腹泻疾病的婴儿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 90%的患儿得到痊愈。
结论推拿按摩在婴儿腹泻治疗中有重要的影响,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推拿按摩;腹泻;脾胃虚弱
婴儿腹泻,又名消化不良,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本病四季皆可发生,而尤以夏秋两季为多。
本病为小儿最常见疾病之一,尤其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常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如病症较轻,及时处理会很快获得痊愈。
重病可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较差,可能出现“伤阴”、“伤阳”若迁延不愈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1 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幼幼集成》中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
引起泄泻以湿盛为多,慢性泄泻以脾虚为多。
湿盛和脾虚二者常互为因果。
而导致湿盛和脾虚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一为感受风、寒、湿、暑外邪;二为饮食所伤;三为久病脾弱及小儿本身“脾常不足”。
2 常见腹泻分类及临床表现
(1)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2)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3)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4)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舌淡,苔脉濡,若腹泻日久不愈,进而可损及肾阳,症见面色白光白,大便水样,次数频多,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软无力,甚至出现腹泻不止,完谷不化,四肢逆冷,脉微欲绝,昏不识人等津竭阳脱之症。
3 治疗
寒湿泻(1)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补脾经300,推三关50,补大肠150,揉外劳宫300,揉脐20,推尾骨200,揉龟尾50,按揉足三里100。
(2)加减: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体虚者加捏脊10,惊惕不安加清肝经50,揉五指节50,拿肚角20圈。
湿热泻(1)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2)处方:清脾胃
300,清大肠100,清小肠200,推六腑50,揉天枢50,揉龟尾30。
伤食泻(1)治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2)处方:补脾经300,清大肠200,揉板门50,揉脐200,推尾椎50,揉龟尾300,捏脊20。
脾虚泻(1)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2)处方:补脾经200,补大肠150,摩腹200,揉脐200,推尾椎50,揉龟尾150,捏脊20。
(3)加减:肾阳虚者加补肾经200,揉外劳宫50,腹胀加逆运内八卦50,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30。
临床上很少单独出现以上类型,往往比较复杂,相间出现,故一般采用上述推拿予以治疗。
4 临床治疗
术前问诊
泄泻原因伤食(治则宜消导);外因侵袭:感受寒邪(宜疏解);感受热邪(宜清化);感受湿邪(宜分利)。
临床以上述原因多见,故不列他因。
泄泻时间泄泻初者:宜先泻后补,不宜骤补;泄泻久者:正气不足,宜大补。
便之质量大变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肛赤者,多数热症;大便色青,多属肝不疏泄或夹有惊气。
术前望诊面色白光白,眼神暗黯,此为虚证;面色发青,此为受惊;小儿络纹变化。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10个月,2007年7月就诊。
家长代诉:患儿腹泻1周余,每日大便8~10次,大便清稀,色淡且臭,尿色黄,该儿苔腻,指纹色红,口渴面发青,经儿科住院输液无明显效果中医辨证寒湿泻,脾胃虚弱按手、腹、背部、下肢治疗,一次后效果明显,腹泻减为4~5次,3个月后痊愈,未复发。
6 讨论
小儿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和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小儿由于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因此抗病能力差,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故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在临床发病方面,也以肺、脾二脏疾患为多,而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容易出现惊恐状态。
且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易趋康复是指小儿机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在疾病过程中,其组织再生和修补能力也是旺盛的,且病因单纯,很少受七情影响,在患病
之后,如能及时调治,则容易痊愈,较快恢复其生理功能。
在四诊中,乳儿不会说话,因此问诊常是间接的,较大儿童虽能言语,但也常常不能诉说病情,加之婴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常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给诊断造成困难。
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限制,反应病情比较可靠,应予重视。
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体属纯阳,感受上邪后,每易寒随热化,故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且发病较快,变化较多,又长挟有其他兼症,因此临诊时需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特点以外感病和饮食内伤居多,因此在推拿治疗上常用的也以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拿风池等)、清热(清河水、退六腑、推脊等)、消导(推脾经、揉板门、揉中腕、揉天枢等)为多;另一方面,小儿病情变化迅速,一日之内即可由实热证迅速转变为虚寒证(正气暴脱),因此临诊时必须审慎果断,治疗恰当而及时,必要时刻结合中西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